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铁马秋风吴砦城

2021-12-23抒情散文汪彤
铁马秋风吴砦城(约4000字)汪彤一 站在吴砦古城东城门,俯视四周山野碧川,吴砦骄傲自己是“城里”。古时确实有城,秦州直隶州志记载:“城西、南和东南三面长度各为一百零四丈。城高分别为二丈二尺,一丈八尺和二丈,北面长五十丈,高二丈。南和东南各……

铁马秋风吴砦城

(约4000字)

汪彤

站在吴砦古城东城门,俯视四周山野碧川,吴砦骄傲自己是“城里”。
  古时确实有城,秦州直隶州志记载:“城西、南和东南三面长度各为一百零四丈。城高分别为二丈二尺,一丈八尺和二丈,北面长五十丈,高二丈。南和东南各有城门一座……”
  历史的脚步回到860多年前,吴砦高大巍峨的城墙,腾空耸立在崖壁上,吴砦城呈不规则梯形,占地约一百二十亩。地方不大,但俯视和仰视之间,就有了傲居一方的气势;在群山傍水之间,就有了伟大与渺小的对比。如今,高悬的古城似放了“悬梯”,一条条用土方、石块砌成的大道、斜坡,可以直入吴砦城,而这座隐蔽在高墙里的城堡,始终自豪曾经在古丝绸之路上的显赫与辉煌。
  吴砦古城距甘肃天水市约95公里,处甘、陕、川三省“咽喉”。兵家“咽喉”之地,乃扼住命运要脉。而吴砦恰恰是南依野鹤山,东、西、北三面临渭水,是东去汉中入关,南往成县下川,北抵关山通蒙,西到天水去西域的交通要塞,是一座建在“悬崖上的抗金古城”。
  二
  吴砦古城是为防止金国毁约而建。吴砦是一个敞亮的地方,渭河至此突然开阔,吴砦就站在人类文明交汇融合的丝绸之路上。古丝绸之路从吴砦贯穿延伸通往西域,而吴砦也在这条路上,静静的等待,守候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直到遇到吴玠、吴璘兄弟。
  当初吴砦并没有姓名,它只是山崖上一处平坦开阔之地,直到有一天,策马扬鞭从抗金战场上驰骋而来的吴玠、吴璘,他们被浩浩荡荡的渭水阻挡在岸边。虽然前方无路,必须绕上山崖而行,可是吴璘心里却一阵阵喜悦。他一眼就看到此处的军事战略实力:这是一处四面陡峭,顶上平宽,“进可攻、退可守”的宝地。
  对于选择“宝地”,吴氏兄弟从八百里秦川的战线上一路走过来,已经有了相当的经验,但是渭河边与金兵遥遥相望的野鹤山,却是他们见到的非常完美的筑城之地。后来吴璘组织当地军民,在渭河南岸高地筑城安营扎寨,于是就有了吴砦(寨)。
  凡是进行塔和台之类的修建,在古代生产技术条件落后不发达的状况下,都很困难,但人们有的是智慧和毅力。一方方土,浩浩荡荡堆积在野鹤山崖,并不马上夯土上墙,而是架起几十架大锅。树柴噼里啪啦、浓烟随风飘荡,人们开始炒熟或蒸熟一方方土,并在锅里加一些杀虫卵的中药材。
  水、树、虫是城墙的三大“敌人”,“炒土”之说目的是杀死土里的虫卵以及草籽。后来城墙屡屡被取土损坏,有取土驻房,也有取土治病,但必竟过去几百年,一道道护城、守城的巍峨城墙,为什么最终成为一座残缺的土垒,谁又能说得清楚,谁又可能是历史真正的见证人呢?人们总在智慧和懵懂之间翻过历史的一页又一页。
  暂且不提那土和后来残存的一隅城墙,只说这样一个崖壁上筑墙的成就,就与吴砦人的聪明才智分不开,谁能想到,山崖上独自突兀的墙壁,是经历了多么浩荡和宏伟的工程才得以落成。而这些对于驰骋疆场的吴玠、吴璘兄弟,在他们的人生中,在渭河沿岸筑起一座座抗金城池,可能是他们垂名千古留下的最直接的历史印证。
  三
  历史上南宋名将曾杀得金兀术“割须弃袍”的,就是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兄弟。他们在和尚原、仙人关战役中,重创金兵,使金兵死伤累累,尸横遍地。连金兀术也身中两箭,为了逃命,他竟然剃掉胡须换上汉服才逃走。史称,金兀术“自入中原,其败衄未尝如此也。”
  吴玠为人“深毅有志节,知兵善射骑,读书能通大义,凡往事可师者,皆录于座右,墙牖皆格言。”
  吴璘“少好骑射,善读兵书,智勇双全。”绍兴九年秋,宋金初次议和成功,吴璘便认为:“金人反复难测,不可不防,我军最好还是以主力留屯蜀口,建策依山为屯,控扼险要,以防金军突袭。待金军力疲,渐图进据。这样,进则有依托,退则可据守,方为万全之计。”吴璘认识到“守川陕”就是“保江南”,“保江南”就要“筑城垒”。
  在宋金议和期间,吴璘筑城与敌对垒数年。相传,以渭河为界,吴砦古城与河对岸金朝的“赤蜡城”,隔河相望。“赤蜡城”是否真的存在过,遥遥八百年,只能靠想象去臆测。遥想久远的过去,每天清晨,朝霞映撤蓝天,吴璘的军队必在吴砦东西河滩操练兵马,队伍前进、后退整齐划一,操练的口号声响彻谷地。而对岸金人留驻的岗哨、堡垒,也炊烟升起,他们只有隔岸相守观望,一座崖壁上的城池,让他们只能望而叹息。
  到今天,吴砦当地群众还一直把这一带的河滩叫东、西校场。于是,那时的吴砦城在吴璘将军的引导下,为减轻民众负担,屯田植树,发展农业,深得吴砦人民的爱戴。直到今天,吴砦人一提起吴玠、吴璘将军,就像敬仰爱戴自己的家神一样,他们眼里有崇拜、有敬畏。而那漫山遍野的花椒树,或许还是那时吴将军为防守金兵而植起的“带刺的卫士”。
  如今,吴砦城很多人家的院落,也用花椒枝条围栏护院,筑起篱笆。更可观的是,一到七月,吴砦城每家门前、院后,庙旁、街道,只要有空地,到处晾晒着火红的花椒。“大红袍”花椒已经成为吴砦城有代表的经济作物,而这个七八月晒满花椒的红色的城,似乎是在纪念吴玠、吴璘将军,也在炫耀自己走过的辉煌历史。
  四
  除了抗金的“将军”,吴砦人一提起“三岔厅”,眼里都是自豪。吴砦城曾拥有过“至高无上的权利”,一位当地老人告诉我们,吴砦城的“三岔厅”可以“先斩后奏”。
  历朝历代的法律,当统治者赋予特殊的权利,一定有更高机构的监督,而“三岔厅”拥有如此权利,可想它当时虽处于西部边远地区,却与中央集权之间保持着非同一般的密切联系。
  “三岔厅”也因吴砦城地形复杂、地理位置偏远,在陕、甘、川交通要道的原因设立。西部偏远,少不了叛逆和土匪,为了加强地方统治,清政府便在情况复杂的特殊地区和新开辟需设防的地区建立厅制。当地曾流传着“有本事去敲响三岔厅的鼓”,老百姓们说,三岔厅的权利大,除办理正常的案子,若抓到土匪,押送进京,容易被劫,朝廷特批了“三岔厅”的生杀大权,可以先斩后奏,“三岔厅”级别高于一般的县衙。吴砦城老人们嘴上还挂着自豪的佳话:“吴砦老爷到了州府,和知州一样,州府要亮中门,不走偏门。”而吴砦城“三岔厅”的县衙也的确与众不同。“天下衙门朝南开”,但“三岔厅”的衙门坐南向北。据说“三岔厅”的衙门很气派,占地15亩,有六道院落,有大堂、二堂、东西小院,衙舍30间,吏役50人。
  自从设置三岔厅,吴砦变为县级建制,成为真正的“城里”。于是,吴砦城迅速发展起来。古城东门旁建了水陆寺,为祈求渭水河神保佑一方平安,使百姓免遭水灾、水患。沿着东城门的斜坡向西,又有一处高大的牌坊,牌楼一面的匾额上提着“三岔镇”,一面的匾额上提着“和风甘雨”。后来吴砦城陆续修建了城隍庙、戏楼、娘娘庙、春台观、火神庙、龙王庙等。三岔厅驻留在吴砦城时,人口繁多,贸易繁荣,南北贯穿的街道商铺中山货异珍琳琅满目,客栈中四面八方商贾进进出出。在这个丝绸之路的山城,同时存在着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其中春台观,也与宝鸡的金台观、天水的玉泉观合为西域故道上的三道观。从此,南来北往、东进西出,吴砦城从一座抗金的关口,变成一座西部经济文化交流的中转站。曾几何时,一座建在山崖上的袖珍小城,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重镇。
  五
  走进崖壁上的古城,正是炎炎夏日,还未入城,便被铺满路口空地的火红花椒吸引了,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麻味清香。
  入了吴砦城便能感受到这方城里人们的质朴、谦和与儒雅。“三岔乡”的乡长,也是这座城的父母官,他与以往吴砦的行政首脑一样,不论故乡在哪里,都把吴砦城当做自己要为之奉献热情和生命的地方,他始终拿着话筒,在烈日炎炎下带着来到吴砦城的人们,踏遍这方土地的角角落落,尽管他已经用脚丈量过这座城无数遍。
  这座城应是冥冥中有着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让你踏上它的土地,就开始时刻准备为之奉献生命的能量。这方城早将自己800多年历史悠久的文化和山河大川的精髓,融化到一方土、一脉水中,当你踏上这方城,你便也会变得“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就像这个城里所有的人一样。
  来到吴砦古城,城西入口大道上的四颗古柏,像吴玠、吴璘将军留下的坚挺士兵,与历史一起驻留,看照、守护着古城的祥和吉瑞。来到古城,一定要先在东城门观赏渭河东流何川中的风光。东城门牌楼上写着“紫气东来”,只有踏进城楼里,才知道“紫气东来”原来是一阵风,一阵祥瑞之风。一辆辆火车跟着一阵祥瑞之风,淌着渭水,在一座高架桥上,在横贯东西的陇海线上奔驰而过;一辆辆东来西往的大小车辆,跟着祥瑞之风,从古城脚下310国道上迎来送往。它们将东到大海,西去高原的“信息能量”撒播在渭水河中。而渭水波光粼粼,把散落在水中的”信息能量”与天上的朝霞、晚霞一起,聚隆收来,送到山崖上古城里人们的眼中。
  来到古城一定要在一户人家驻足。吴砦城因吴玠、吴璘将军而建立,但这里留住最多的却是阎、秦两姓人家,其中阎姓家族是抗金后代,他们用文字,用族人家谱中的故事,一辈一辈记录下这座城的盛荣兴衰。有家谱的阎家,堂屋里供奉着佛龛和祖先的牌位,还有一本纸质发黄、发脆即将风化的阎姓家谱。他们也保存着祖宗留下的官帽、帽架、帽盒,但更多的却是一本本佛经和易学书籍,他们承接祖训,用文字传承一个家族,甚至一个城的精神与文明。
  来到古城,一定还要前往吴砦初中。中学的操场里保留着800年前的古城墙,高6米,厚4米,是一段长约30米的南城墙。其余的城墙都去哪了?不得而知。暂且就把这座中学想象成城墙土夯起的另一座腾飞起的堡垒吧。
  这座中学是我见过的最有内涵的学校,一进学校大门,一张大标语上猩红的大字叩问着每一个人:“迎着晨风想一想,今天该怎样努力?”
  走进学校,前院的草坪里有一块据说是远古流传下来的“风水石”,石头上用天然颜料刻画出一道一道痕迹,据说是远古人们记载事情时最早使用的文字。草坪后一只巨大的司南,每时每刻为学子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教学楼上的标语一面写着:“严谨、重德、乐教”,一面写着“勤学、善思、活泼”。从一个学校的建制和标语上,我们看到了一座城几百年辉煌历史的缩影和传承。
  “两个将军、一座城、一个厅”,所有的历史的缩影,每天都在那座承载古风、传承未来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中传颂。一座建在崖壁古城里的学校,凭着这座古城的文明与历史,会有将军的荣耀、会有精神的升华、会有力量的传承,更会有让人们永远惦念的思考与向往。一座拥有未来和明天的城池,经历再多时间的洗礼,将依然是一座永恒和不朽的城池……
   2014/7/11
  后记:
  写着写着,当写到吴砦城,这座城应是冥冥中有着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让你踏上它的土地,就已经开始要为之付出生命的热情而时刻准备着。写到这里,听着艾米丽·王嘉宝的《醒来》,我的眼泪就想流下来,我在苦修,而苦修的力量或许是踏上这座城的那一刻给我的力量。
  写着,写着,我哭了,我累得哭了,后背颈椎一刻不停的痛,我用捶打按摩器不停的一遍一遍敲打,想要止住疼痛。然而我想着《醒来》中的歌词,想着吴砦城,我想吴砦城需要我的笔如一阵风,吹一遍吴砦城,我想写好了再走一次吴砦城,为我用生命去笔耕过的地方。
  附:《醒来》
  演唱:艾米丽·王嘉宝(英)
  作词:释隆奇
  作曲:李杰
  从生到死有多远呼吸之间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从爱到恨有多远无常之间从古到今有多远谈笑之间从你到我有多远善解之间从心到心有多远天地之间当欢场变成荒不台当新欢笑着旧爱当记忆飘落尘埃当一切是不可得的空白人生是多么无常的醒来人生是无常的醒来从生到死有多远呼吸之间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从爱到恨有多远无常之间从古到今有多远谈笑之间从你到我有多远善解之间从心到心有多远天地之间当欢场变成荒不台当新欢笑着旧爱当记忆飘落尘埃当一切是不可得的空白人生是多么无常的醒来人生是无常的醒来人生是无常的醒来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