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芙蓉镇,在木质的纹理里纵深
2021-12-23抒情散文澧水寒儒
行走芙蓉镇,在木质的纹理里纵深湘西的芙蓉镇位于猛洞河风景区,居永顺县城南26公里的酉水北岸,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著名古镇,秦汉时称酉阳,是土司王的古都。五代十国时,名溪州,又称下溪州。彭氏土司王朝建于此,故名王村,数百年间为湘西政治……
行走芙蓉镇,在木质的纹理里纵深
湘西的芙蓉镇位于猛洞河风景区,居永顺县城南26公里的酉水北岸,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著名古镇,秦汉时称酉阳,是土司王的古都。五代十国时,名溪州,又称下溪州。彭氏土司王朝建于此,故名王村,数百年间为湘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王村借酉水而得舟楫之便上通黔川,下达鄂泸,历有“楚蜀通津”之誉。
王村古镇因一部电影《芙蓉镇》便名闻天下,蜚声海外。聪敏的王村人民,遂称之为芙蓉镇。但芙蓉镇人们骨子里却饱含着王村古镇的内质的,像一本传阅数世的家谱,只有修缮和传承,没有毁坏和遗弃。古香古色的泛黄纸页上,仍然可以凝睇到先人的灵魂和踪迹。
五里长街 著名电影导演谢晋的代表作《芙蓉镇》里场景主要取于此地,王村因而闻名于世,被人们誉为"芙蓉镇"。
古镇依山傍水而建,山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山高坡陡,主要山峰有鸡公山、诸文山。一条青石板嵌成的五里长街,依地势蜿蜒伸展。青石板路的尽头是酉水码头,为游览猛洞河的登船之处。
从码头开始沿石阶绵亘而上,长达五里贯穿古镇的青石板路就呈现在眼前,它没有名字,人们就直接管它叫五里长街。踏上古街,似乎踩在被悠长岁月遗落的碎片上面。在长街上穿行,可以选择从码头拾级而上,也可以从镌刻着贞节的牌坊门而入。那天,我们是自牌坊门进入长街的。
青石板铺成的街道,材质为青石或者麻石,长方形或者方形,有规则的铺着,石板闪耀着微茫的光。阳光下,或者雨天就更为清澈,石板的光泽不是自生的,而是长期的踩踏、摩擦形成的,上面有先人的足迹,附着了先人的灵魂。石板也不太平整,有低处,有凹陷,是千百年来的足迹改变了石板的容颜。石板路是一位沉默者,逶迤着,从远古走来,带着风尘,淡看风月。街道宽约两米来许,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狭仄就是首先涌起的形容词。
五里长街和江南的小巷一样,青石板路是一个共同的印象。但青石板路的两边的布局确是不同的。街道两旁是式样古朴的民居,是富有土家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临水而建的吊脚楼,还有少许带着明清建筑风格的那种砖混青砖小瓦带着马头墙格局的古建筑,鳞次栉比,别具一格。那些木质的房子高低不一,但绝没有视觉上的压抑感,充满了古香古色的味道,有一种抵达土家先民精神内部的亲切感。房子一律布局合理,比肩联袂地连接着,默契和睦,飞檐翘角。木质的板壁色彩泛黄或者灰暗,方格子轩窗用木杵撑着,古旧的色彩特别明显,有的房子还撑着柱子,有种颓圮的感觉,不少人用桐油油过,看来是为了抵挡风雨的侵蚀,制约衰亡的速度。檐角挂着灯笼,屋前占满摊位,陈列着各种土家先民的仿古商品。店铺老板们则以守株待兔的方式,各自兜售着自己的商品。
到芙蓉镇是八月,天气晴好。游人如织,游人好像把自己沉浸在古旧的时光里游泳那样,神情或惊异或感叹或幽怨。下午,阳光收敛了风度。行进在巷道里,以幽古的心态接受陌生眼光的审视。
攥在手里的钞票,不断地接受视觉的挑衅。那伴着一针一线血泪神情的勾画着各种相思图案的鞋垫,一双双堆叠于摊位上或者悬挂在横着的线轴上,稍稍驻足或许就被谈论声所牵掣,手提袋又增加了一份重量。穿行的游人的身体阻碍着光线的漫射,光线不是太好,但那浓艳的色彩那凝聚着相思的物件总能袭人眼球。
玲珑可爱的竹木器具,背篓、簸箕、筷子、竹碗、米筒,笔筒,竹编小鸟、竹马,泛着竹香,整体淡黄的颜色里,偶尔有黑色和红色的墨线,显得不单调。竹器既有实用的意图,也有工艺美术的倾向。人群各异取向不同,各取所需。凡夫俗子可能选择的是表象是实用,艺术家看来确是集美学、智慧于一体的工艺品,放远了眼光。
洁白的银饰明晃晃的,放射着富丽和清寒的光。银饰店铺的清丽高挑的土家阿妹,身着民族服装,缀在服饰上的银饰随着她的步伐、语言晃动、跳跃,她朱唇亲启,吐气若兰,你无法拒绝这种来自远古遗传的基因,眼神和银光就把你打败,她可能是做一场秀,只是以模特的身份嫁接远古的土家阿妹的形象,买一只银镯子,买一对耳坠,买一只银簪,就能把你的时空转变,让你不自觉的进行一场穿越。那银质清音的绝响,就会把你定位在一个青石板的小巷里,与一位土家阿妹进行了一场邂逅。年轻的小伙,戴着眼镜一手拿着小铁锤,一手拿着铁钎子,在描摹在刻画,似乎禅定一般,与喧嚷,与游人的啧啧赞叹无关。对于古老的技艺,他们选择了敬重和传承。
好久,移动脚步。木房子的檐角下,有戴着黑色头巾,身着土家服饰的老人家用簸箕陈列着火焙鱼在卖。金色的火焙鱼,散发着木质气息的柴香,引诱着游客的眼神。他们并不叫卖,他们的原生态的产品便是最好的广告。那来自酉水的清水鱼,即使像标本的状态也大方自然。大概是钟灵毓秀的原因,逼迫让你自然的止住脚步。
吸引人的还是土家先人的服饰的制作技艺-----扎染、蜡染、土家织锦。两旁的青瓦木房鳞次栉比,顺山势而错落有致。几家织锦商店门还开着,说是商店,不如叫作坊更确切些,因为店里的主要面积都为织锦机所占领。色彩斑斓的挎包、壁挂、床上用品等都挂在墙上,游客不仅可以驻足欣赏姑娘们的手和梭子在织锦机上飞动的潇洒,还可以慢慢观赏陈列品的艺术特色。据说当地的姑娘原来只给亲人和情郎穿针引线,如今却生产出异彩纷呈的土家织锦来卖给陌生人,从情感所系的“非卖品”到只有技巧表现的商品,这种生活方式和情感上的跨越,仿佛不过是一夜之间的事。虽然如此,但他们还能展现远古先民的技艺,也是一种奇迹了。
长街上的土家织锦店、蜡染、扎染在浩浩洪流中依然存在,值得庆幸。他们表演或者出售。作品笔法古朴,稚拙,线条粗放,内容上大抵有图腾崇拜,耕种劳作,捕鱼泛舟,祖先,神仙系列。想象奇特,也反映了古人的思想。同时也有现代因素的融入,现代的某些图案并存,像福字,仿徐悲鸿的奔马的织锦,也悬挂在店里,店主人在木质的织布机上如机器一般运行,手脚并用,五色的丝线有规律的组合排列,正在忘我的进行创作,她仿佛忽略了我们的存在,在自我陶醉中,我们也被那一幅幅古朴的织锦所吸引。
一个少数民族的精华不是在消灭,而是在保存中吸纳、创新,也是我们感到意外的。木质的原始的工具的存在,让我们目睹了先民们心灵手巧的侧影。
王朝背影 芙蓉镇内的主要景点有溪州铜柱、王村瀑布、土家民族风光馆、湘西民俗村、西汉古墓群等。王村瀑布,在枯水季节是无缘观看的。但那些有着历史积淀的古物是一定要看的。在土家民族风光馆内,我们见到了维系土家千年和平的象征物和载体------溪州铜柱。
溪州铜柱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据史载:“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溪州刺史彭士愁与当时占据湖南的楚王马希范发生溪州之战。彭士愁战败后于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与马希范议和,把战争的经过和议和的条款,镌刻于铜柱之上,是为《复溪州铜柱记》。铭文3000多字,楷书,字体秀丽。铜柱重五千斤,高丈二尺,入土六心,下端圆形,上端为正八方形,每方宽0.15米,柱身中空,内实钜钱,柱端覆盖铜顶,铭誓镌于铜柱之上,立于会溪。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重立时,又镌刻了一些土官衔名。清中叶,柱上铜顶被盗,沉于江心,柱内铜钱亦被人以饴粘钱殆尽。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永顺府知府张曾扬建亭保护,民国年间亭被毁。铜柱的铜质,精纯光润,八面所镌颜、柳体阴文,虽经千载风雨洗刷,霜雪蚀磨,仍清晰如初。铜柱原立于永顺县会溪坪野鸡坨山坡上的酉水西岸。1971年因建凤滩水库而迁至距原址约10公里的王村花果山上,并建有保护亭,现又移入王村土家民俗风光馆内。溪州铜柱是研究土家族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土家族视铜柱为神物。同时,也是研究民族关系的重要实物史料。
在土家民俗风光馆内,见到着沾满历史风尘的溪州铜柱,心中感慨万千。一个土司王朝的背影,在物象的启示下,渐渐幻影般的在脑海里闪现。王朝已矣,但土司王朝的后裔生活却如日中天。土家儿女也是感恩的,他们记住了先辈,以最大的努力铭记、再现他们的丰功伟绩,以昭后人,体现了敬畏历史之心。
魅力舌尖 芙蓉镇的美食也是著名的。五里长街上李记、汪氏姜糖的旗帜或者招牌古味盎然。他们现炒现卖,泛着略微辛辣的姜味的姜糖,香气扑鼻。空气中的姜糖分子,不断袭击味蕾。据说姜糖是用红糖、薄荷、核桃粉、姜汁等原料做成,能开胃去湿散寒。伙计们揉、切手法自然,拉扯着金黄色的糖团,仿佛旁若无人,浸入其中。他们是在倾心打造作品,不仅有种自恋的骄傲,而且还展示传递着人文的温暖。
米豆腐是芙蓉镇的又一大特色。113号正宗刘晓庆米豆腐店的木质招牌,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刘晓庆米豆腐是一个响当当的招牌。每家店铺都美其名曰都是正宗的,尽皆挂着电影《芙蓉镇》的剧照,以示自己的正宗。其实在电影拍摄之前,米豆腐就早已是这里的特色,为什么要依赖那一个虚构的故事呢?也许是一种缘分和契机。20年前,一部电影把“深居闺阁人未识”的这个小小村镇,从地图上寻找出来,放在世人面前,然后将影响这里的多少代人,甚至深入到他们的骨髓。从那以后,曾经与世隔绝的宁静被打破了,而这种深刻的影响,大概就是从一碗米豆腐开始的。乳白色的米豆腐细嫩柔滑,稻米的清香犹存,一碗盛上来,用瓷调羹稍微搅动一下,散散温度,然后囫囵吞枣,像八戒吃人参果那样,米豆腐没有细细品味出品质就荡然无存,情急之下,喊一声服务员再来一碗,方才恢复文人雅士的习惯,一面细细品咂,一面与《芙蓉镇》的电影神形契阔,暗示或者幻想自觉地做一回群众演员。在这里,还可以寻找一下当年的胡玉音的米豆腐店子的遗迹。
当地的生意人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可以拿来赚钱的电影情节,纷纷开起了米豆腐店,还都标榜着自己的店就是电影里的原型店铺。不过这些其实也无伤大雅,都是指着旅游业养家糊口的,只要做出来的米豆腐原汁原味,能让游客感到当年电影里刘晓庆的手艺也就足够了。米豆腐的味道挺不错,来到这里一定要尝尝。
每每傍晚刚刚来临,长街上的小吃店就纷纷亮起昏暗的灯光。这些家庭式小店全都是当地人从自己家分出一块地方来顺带做的。食客们是天南海北的游客,因为一份情结,他们相聚在这里,用味蕾体验米豆腐,用眼光实地审视土家风情。
鲜甜的桂花鱼,以及肥美的“天下第一螺”,和米豆腐一样,成为那里最难忘的美味。在古镇的那座贞节牌坊旁,又发现清心透凉的另一种美味———冰镇土家自酿糯米酒。度数不高,原汁原味,好好的品了一回,名符其实,我们每人买了一瓶。
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让我们凝眸到了先人的智慧和生活方式。聪明能干的土家人,他们自给自足。自在悠闲地生活着,男人在外打鱼,女人在家织布,世世代代,沉浸在自己的文化里面。虽然现在古镇人存在的目的和方式迥异于先人,但我们还是可以从较大视角了解到了土家先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存在模式了。
民俗博物馆 走到挂有“土家观瀑吊脚楼”牌匾的民俗博物馆前,深入到了土家先民的精神的腹地。
一架手摇脚踏的棉花机俨然而立,古老的木头已然沧桑满怀,针眼般的蛀虫眼,预示着这架棉花机已传承数百年。榫头、圆圈、架子,线轴,摇柄,依然残存,凝视着它,仿佛看见昏黄如豆的灯下,一位土家妇女正在聚精会神的纺织着棉麻和幸福。
那世代相传的雕花滴水床,依然散发着弥久的尘香。一个个小巧的人物、物件,栩栩如生。鸳鸯戏水、花好月圆、鸾凤齐鸣的图案是婚姻和谐的象征物,也融合了父母对儿女的多少殷殷希望和无限祝福。一张有浮雕或者镂空图案的滴水床往往要耗费木匠一年的时光。婚姻是重大的,结婚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一种方式。床,无疑占据着重要地位。床上不仅有祝福,而且还在隐秘的位置雕刻着性启蒙的图案,土家先人的用意无疑是深邃的——他们既是传统的,又是开放的。显眼的位置,还雕刻着教育孩子的图案,也是做父母的启蒙教材。一张滴水床是多功能的。土家人的聪颖睿智略见一斑。细细瞧着那张朱红的滴水床上的图案,心里涌动着钦敬先人的情愫。
木桌、木椅、碗橱尽皆用心良苦,雕刻着完美的浮雕或者镂空图案。看着那一件件古物,时光变得宁静淡远,仿佛已经置身旧时光里。土家人的日常生活器具上都雕刻着木浮雕,笔法古朴,意趣横生。土家人的生活是在接受美学之中度过的。导游解说土家人的木浮雕在古代的工艺美术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巨大的辉煌的。土家人就这样被美学和艺术濡养着。
蓑衣、斗笠、火铳、阉猪鸣号的羊角、竹器、巫师的师刀、火药角,挂在板壁上展览着。凝视着这些器物,眼前就仿佛鲜活着一个个身着土家服饰的汉子在各自劳作。陈列的陶罐也在无声的说话,展现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变迁。
近百件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民间用具,展示着土家族古老丰富的历史。看护人说这是一位土家族年轻人跋山涉水收集而来的。这些物件静静地诉说着这个古镇古老的过去。
古镇不大,一小时可以走完,但木质纹理的历史却是厚重的,我在那儿呆了一天的时间。虽然现代文明的不断深入,但土家人物质和精神的核心却岿然不动,那些活着的技艺便是证据。
站在古镇石板街上回眸,总感觉芙蓉镇就像一本线装古籍的书脊。书页被上苍之手打开,静谧而又稳重地摊在酉水河边,那书页上凌空的吊脚楼和发生在楼里楼外的悲欢离合便随岁月而动,演绎出许多铿锵温馨、跌宕起伏的故事来……
--------- [ 本帖最后由 澧水寒儒 于 2013-11-13 16:26 编辑 ]
湘西的芙蓉镇位于猛洞河风景区,居永顺县城南26公里的酉水北岸,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著名古镇,秦汉时称酉阳,是土司王的古都。五代十国时,名溪州,又称下溪州。彭氏土司王朝建于此,故名王村,数百年间为湘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王村借酉水而得舟楫之便上通黔川,下达鄂泸,历有“楚蜀通津”之誉。
王村古镇因一部电影《芙蓉镇》便名闻天下,蜚声海外。聪敏的王村人民,遂称之为芙蓉镇。但芙蓉镇人们骨子里却饱含着王村古镇的内质的,像一本传阅数世的家谱,只有修缮和传承,没有毁坏和遗弃。古香古色的泛黄纸页上,仍然可以凝睇到先人的灵魂和踪迹。
五里长街 著名电影导演谢晋的代表作《芙蓉镇》里场景主要取于此地,王村因而闻名于世,被人们誉为"芙蓉镇"。
古镇依山傍水而建,山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山高坡陡,主要山峰有鸡公山、诸文山。一条青石板嵌成的五里长街,依地势蜿蜒伸展。青石板路的尽头是酉水码头,为游览猛洞河的登船之处。
从码头开始沿石阶绵亘而上,长达五里贯穿古镇的青石板路就呈现在眼前,它没有名字,人们就直接管它叫五里长街。踏上古街,似乎踩在被悠长岁月遗落的碎片上面。在长街上穿行,可以选择从码头拾级而上,也可以从镌刻着贞节的牌坊门而入。那天,我们是自牌坊门进入长街的。
青石板铺成的街道,材质为青石或者麻石,长方形或者方形,有规则的铺着,石板闪耀着微茫的光。阳光下,或者雨天就更为清澈,石板的光泽不是自生的,而是长期的踩踏、摩擦形成的,上面有先人的足迹,附着了先人的灵魂。石板也不太平整,有低处,有凹陷,是千百年来的足迹改变了石板的容颜。石板路是一位沉默者,逶迤着,从远古走来,带着风尘,淡看风月。街道宽约两米来许,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狭仄就是首先涌起的形容词。
五里长街和江南的小巷一样,青石板路是一个共同的印象。但青石板路的两边的布局确是不同的。街道两旁是式样古朴的民居,是富有土家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临水而建的吊脚楼,还有少许带着明清建筑风格的那种砖混青砖小瓦带着马头墙格局的古建筑,鳞次栉比,别具一格。那些木质的房子高低不一,但绝没有视觉上的压抑感,充满了古香古色的味道,有一种抵达土家先民精神内部的亲切感。房子一律布局合理,比肩联袂地连接着,默契和睦,飞檐翘角。木质的板壁色彩泛黄或者灰暗,方格子轩窗用木杵撑着,古旧的色彩特别明显,有的房子还撑着柱子,有种颓圮的感觉,不少人用桐油油过,看来是为了抵挡风雨的侵蚀,制约衰亡的速度。檐角挂着灯笼,屋前占满摊位,陈列着各种土家先民的仿古商品。店铺老板们则以守株待兔的方式,各自兜售着自己的商品。
到芙蓉镇是八月,天气晴好。游人如织,游人好像把自己沉浸在古旧的时光里游泳那样,神情或惊异或感叹或幽怨。下午,阳光收敛了风度。行进在巷道里,以幽古的心态接受陌生眼光的审视。
攥在手里的钞票,不断地接受视觉的挑衅。那伴着一针一线血泪神情的勾画着各种相思图案的鞋垫,一双双堆叠于摊位上或者悬挂在横着的线轴上,稍稍驻足或许就被谈论声所牵掣,手提袋又增加了一份重量。穿行的游人的身体阻碍着光线的漫射,光线不是太好,但那浓艳的色彩那凝聚着相思的物件总能袭人眼球。
玲珑可爱的竹木器具,背篓、簸箕、筷子、竹碗、米筒,笔筒,竹编小鸟、竹马,泛着竹香,整体淡黄的颜色里,偶尔有黑色和红色的墨线,显得不单调。竹器既有实用的意图,也有工艺美术的倾向。人群各异取向不同,各取所需。凡夫俗子可能选择的是表象是实用,艺术家看来确是集美学、智慧于一体的工艺品,放远了眼光。
洁白的银饰明晃晃的,放射着富丽和清寒的光。银饰店铺的清丽高挑的土家阿妹,身着民族服装,缀在服饰上的银饰随着她的步伐、语言晃动、跳跃,她朱唇亲启,吐气若兰,你无法拒绝这种来自远古遗传的基因,眼神和银光就把你打败,她可能是做一场秀,只是以模特的身份嫁接远古的土家阿妹的形象,买一只银镯子,买一对耳坠,买一只银簪,就能把你的时空转变,让你不自觉的进行一场穿越。那银质清音的绝响,就会把你定位在一个青石板的小巷里,与一位土家阿妹进行了一场邂逅。年轻的小伙,戴着眼镜一手拿着小铁锤,一手拿着铁钎子,在描摹在刻画,似乎禅定一般,与喧嚷,与游人的啧啧赞叹无关。对于古老的技艺,他们选择了敬重和传承。
好久,移动脚步。木房子的檐角下,有戴着黑色头巾,身着土家服饰的老人家用簸箕陈列着火焙鱼在卖。金色的火焙鱼,散发着木质气息的柴香,引诱着游客的眼神。他们并不叫卖,他们的原生态的产品便是最好的广告。那来自酉水的清水鱼,即使像标本的状态也大方自然。大概是钟灵毓秀的原因,逼迫让你自然的止住脚步。
吸引人的还是土家先人的服饰的制作技艺-----扎染、蜡染、土家织锦。两旁的青瓦木房鳞次栉比,顺山势而错落有致。几家织锦商店门还开着,说是商店,不如叫作坊更确切些,因为店里的主要面积都为织锦机所占领。色彩斑斓的挎包、壁挂、床上用品等都挂在墙上,游客不仅可以驻足欣赏姑娘们的手和梭子在织锦机上飞动的潇洒,还可以慢慢观赏陈列品的艺术特色。据说当地的姑娘原来只给亲人和情郎穿针引线,如今却生产出异彩纷呈的土家织锦来卖给陌生人,从情感所系的“非卖品”到只有技巧表现的商品,这种生活方式和情感上的跨越,仿佛不过是一夜之间的事。虽然如此,但他们还能展现远古先民的技艺,也是一种奇迹了。
长街上的土家织锦店、蜡染、扎染在浩浩洪流中依然存在,值得庆幸。他们表演或者出售。作品笔法古朴,稚拙,线条粗放,内容上大抵有图腾崇拜,耕种劳作,捕鱼泛舟,祖先,神仙系列。想象奇特,也反映了古人的思想。同时也有现代因素的融入,现代的某些图案并存,像福字,仿徐悲鸿的奔马的织锦,也悬挂在店里,店主人在木质的织布机上如机器一般运行,手脚并用,五色的丝线有规律的组合排列,正在忘我的进行创作,她仿佛忽略了我们的存在,在自我陶醉中,我们也被那一幅幅古朴的织锦所吸引。
一个少数民族的精华不是在消灭,而是在保存中吸纳、创新,也是我们感到意外的。木质的原始的工具的存在,让我们目睹了先民们心灵手巧的侧影。
王朝背影 芙蓉镇内的主要景点有溪州铜柱、王村瀑布、土家民族风光馆、湘西民俗村、西汉古墓群等。王村瀑布,在枯水季节是无缘观看的。但那些有着历史积淀的古物是一定要看的。在土家民族风光馆内,我们见到了维系土家千年和平的象征物和载体------溪州铜柱。
溪州铜柱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据史载:“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溪州刺史彭士愁与当时占据湖南的楚王马希范发生溪州之战。彭士愁战败后于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与马希范议和,把战争的经过和议和的条款,镌刻于铜柱之上,是为《复溪州铜柱记》。铭文3000多字,楷书,字体秀丽。铜柱重五千斤,高丈二尺,入土六心,下端圆形,上端为正八方形,每方宽0.15米,柱身中空,内实钜钱,柱端覆盖铜顶,铭誓镌于铜柱之上,立于会溪。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重立时,又镌刻了一些土官衔名。清中叶,柱上铜顶被盗,沉于江心,柱内铜钱亦被人以饴粘钱殆尽。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永顺府知府张曾扬建亭保护,民国年间亭被毁。铜柱的铜质,精纯光润,八面所镌颜、柳体阴文,虽经千载风雨洗刷,霜雪蚀磨,仍清晰如初。铜柱原立于永顺县会溪坪野鸡坨山坡上的酉水西岸。1971年因建凤滩水库而迁至距原址约10公里的王村花果山上,并建有保护亭,现又移入王村土家民俗风光馆内。溪州铜柱是研究土家族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土家族视铜柱为神物。同时,也是研究民族关系的重要实物史料。
在土家民俗风光馆内,见到着沾满历史风尘的溪州铜柱,心中感慨万千。一个土司王朝的背影,在物象的启示下,渐渐幻影般的在脑海里闪现。王朝已矣,但土司王朝的后裔生活却如日中天。土家儿女也是感恩的,他们记住了先辈,以最大的努力铭记、再现他们的丰功伟绩,以昭后人,体现了敬畏历史之心。
魅力舌尖 芙蓉镇的美食也是著名的。五里长街上李记、汪氏姜糖的旗帜或者招牌古味盎然。他们现炒现卖,泛着略微辛辣的姜味的姜糖,香气扑鼻。空气中的姜糖分子,不断袭击味蕾。据说姜糖是用红糖、薄荷、核桃粉、姜汁等原料做成,能开胃去湿散寒。伙计们揉、切手法自然,拉扯着金黄色的糖团,仿佛旁若无人,浸入其中。他们是在倾心打造作品,不仅有种自恋的骄傲,而且还展示传递着人文的温暖。
米豆腐是芙蓉镇的又一大特色。113号正宗刘晓庆米豆腐店的木质招牌,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刘晓庆米豆腐是一个响当当的招牌。每家店铺都美其名曰都是正宗的,尽皆挂着电影《芙蓉镇》的剧照,以示自己的正宗。其实在电影拍摄之前,米豆腐就早已是这里的特色,为什么要依赖那一个虚构的故事呢?也许是一种缘分和契机。20年前,一部电影把“深居闺阁人未识”的这个小小村镇,从地图上寻找出来,放在世人面前,然后将影响这里的多少代人,甚至深入到他们的骨髓。从那以后,曾经与世隔绝的宁静被打破了,而这种深刻的影响,大概就是从一碗米豆腐开始的。乳白色的米豆腐细嫩柔滑,稻米的清香犹存,一碗盛上来,用瓷调羹稍微搅动一下,散散温度,然后囫囵吞枣,像八戒吃人参果那样,米豆腐没有细细品味出品质就荡然无存,情急之下,喊一声服务员再来一碗,方才恢复文人雅士的习惯,一面细细品咂,一面与《芙蓉镇》的电影神形契阔,暗示或者幻想自觉地做一回群众演员。在这里,还可以寻找一下当年的胡玉音的米豆腐店子的遗迹。
当地的生意人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可以拿来赚钱的电影情节,纷纷开起了米豆腐店,还都标榜着自己的店就是电影里的原型店铺。不过这些其实也无伤大雅,都是指着旅游业养家糊口的,只要做出来的米豆腐原汁原味,能让游客感到当年电影里刘晓庆的手艺也就足够了。米豆腐的味道挺不错,来到这里一定要尝尝。
每每傍晚刚刚来临,长街上的小吃店就纷纷亮起昏暗的灯光。这些家庭式小店全都是当地人从自己家分出一块地方来顺带做的。食客们是天南海北的游客,因为一份情结,他们相聚在这里,用味蕾体验米豆腐,用眼光实地审视土家风情。
鲜甜的桂花鱼,以及肥美的“天下第一螺”,和米豆腐一样,成为那里最难忘的美味。在古镇的那座贞节牌坊旁,又发现清心透凉的另一种美味———冰镇土家自酿糯米酒。度数不高,原汁原味,好好的品了一回,名符其实,我们每人买了一瓶。
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让我们凝眸到了先人的智慧和生活方式。聪明能干的土家人,他们自给自足。自在悠闲地生活着,男人在外打鱼,女人在家织布,世世代代,沉浸在自己的文化里面。虽然现在古镇人存在的目的和方式迥异于先人,但我们还是可以从较大视角了解到了土家先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存在模式了。
民俗博物馆 走到挂有“土家观瀑吊脚楼”牌匾的民俗博物馆前,深入到了土家先民的精神的腹地。
一架手摇脚踏的棉花机俨然而立,古老的木头已然沧桑满怀,针眼般的蛀虫眼,预示着这架棉花机已传承数百年。榫头、圆圈、架子,线轴,摇柄,依然残存,凝视着它,仿佛看见昏黄如豆的灯下,一位土家妇女正在聚精会神的纺织着棉麻和幸福。
那世代相传的雕花滴水床,依然散发着弥久的尘香。一个个小巧的人物、物件,栩栩如生。鸳鸯戏水、花好月圆、鸾凤齐鸣的图案是婚姻和谐的象征物,也融合了父母对儿女的多少殷殷希望和无限祝福。一张有浮雕或者镂空图案的滴水床往往要耗费木匠一年的时光。婚姻是重大的,结婚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一种方式。床,无疑占据着重要地位。床上不仅有祝福,而且还在隐秘的位置雕刻着性启蒙的图案,土家先人的用意无疑是深邃的——他们既是传统的,又是开放的。显眼的位置,还雕刻着教育孩子的图案,也是做父母的启蒙教材。一张滴水床是多功能的。土家人的聪颖睿智略见一斑。细细瞧着那张朱红的滴水床上的图案,心里涌动着钦敬先人的情愫。
木桌、木椅、碗橱尽皆用心良苦,雕刻着完美的浮雕或者镂空图案。看着那一件件古物,时光变得宁静淡远,仿佛已经置身旧时光里。土家人的日常生活器具上都雕刻着木浮雕,笔法古朴,意趣横生。土家人的生活是在接受美学之中度过的。导游解说土家人的木浮雕在古代的工艺美术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巨大的辉煌的。土家人就这样被美学和艺术濡养着。
蓑衣、斗笠、火铳、阉猪鸣号的羊角、竹器、巫师的师刀、火药角,挂在板壁上展览着。凝视着这些器物,眼前就仿佛鲜活着一个个身着土家服饰的汉子在各自劳作。陈列的陶罐也在无声的说话,展现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变迁。
近百件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民间用具,展示着土家族古老丰富的历史。看护人说这是一位土家族年轻人跋山涉水收集而来的。这些物件静静地诉说着这个古镇古老的过去。
古镇不大,一小时可以走完,但木质纹理的历史却是厚重的,我在那儿呆了一天的时间。虽然现代文明的不断深入,但土家人物质和精神的核心却岿然不动,那些活着的技艺便是证据。
站在古镇石板街上回眸,总感觉芙蓉镇就像一本线装古籍的书脊。书页被上苍之手打开,静谧而又稳重地摊在酉水河边,那书页上凌空的吊脚楼和发生在楼里楼外的悲欢离合便随岁月而动,演绎出许多铿锵温馨、跌宕起伏的故事来……
--------- [ 本帖最后由 澧水寒儒 于 2013-11-13 16:26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