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2021-12-23抒情散文何足道哉
年,在岁月匆匆的脚步声中,来了,又过去,留下一年又一年的记忆。一、 腊八蒜在我们这里,进入“腊八”,就进入了年的节奏,一切都变得忙碌起来、热闹起来。“腊七腊八,冻死俩三”,是形容这几天是全年最为寒冷的日子。可是,现在已经是腊月初八了,天气依……
年,在岁月匆匆的脚步声中,来了,又过去,留下一年又一年的记忆。
一、 腊八蒜
在我们这里,进入“腊八”,就进入了年的节奏,一切都变得忙碌起来、热闹起来。
“腊七腊八,冻死俩三”,是形容这几天是全年最为寒冷的日子。可是,现在已经是腊月初八了,天气依然那么温暖,像是进入了三月小阳春。一早上,阳光就那么清澈、明亮,照在人的身上,暖洋洋的,丝毫感觉不到“腊七腊八”的威力。
早市上,人头攒动,人们开始准备年货了。
按照我们这里的习俗,今天是腌“腊八蒜”的日子。一大早,我就草草吃了一口饭,到早市上去,寻找专门用来腌制“腊八蒜”的“紫皮蒜”。卖蒜的人很多,买蒜的人更多,很多人都像我一样,现用现买。商品的极大丰富,已经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可是,在人群中挤来挤去,从市场的东边到西边,从南走到北,来回寻找了几圈,只见到一份卖“紫皮蒜”的,其他的,都是卖普通的蒜。只好来到“紫皮蒜”的摊位前,问问价格,很贵,想砍一砍价。那卖蒜的女人,笑着,就是不松口。卖蒜的比我们买蒜的清楚,整个市场只有她一家卖“紫皮蒜”,想要腌制正宗的“腊八蒜”你没有选择。她不着急,悠闲地看着我们东窜西窜,她不担心她的蒜卖不出去。
有人过来,问问价,走了。有的人,又回来,接着砍价。卖蒜的女人不急不恼,笑吟吟的,只是摇头。又有人回来了,不再问价,蹲在地上,拿过塑料袋,开始挑拣起来。刚刚还在砍价的,见了,急忙拿起塑料袋,挤进人堆里。我也不敢怠慢,蹲下身子,急急忙忙挑起来。不一会儿,卖蒜的摊位前挤满了人。卖蒜的女人脸上像开了一朵花,瞧着面前摊位挤满了买蒜的人,一边忙着过秤,收钱。
腌制腊八蒜,对蒜的要求很高,只有当地出产的紫皮蒜才可用,一般市面上卖的蒜是不能用的,否则,就会腌不绿,不脆,甚至会发黄,无法保存到来年的正月。刚刚还满满几麻丝袋子的蒜,一会儿的功夫,就被抢购一空了,买蒜的人渐渐散去,留下了一地蒜皮。卖蒜的女人心满意足地收拾着,把几个空了的袋子捆起来,放在电动车上,把鼓鼓囊囊的钱包小心收好,望着依旧熙熙攘攘的早市,脸上还是那样的笑容。
她可以早早回家了。她是一个精明的商贩,好像算准了今年紫皮蒜紧俏,把储存了一个冬天的蒜,用一个早晨就卖出去了,并且卖出了一个好价钱。不知道明年她还会不会再来。今天的紫皮蒜卖出了一个好价钱,如果到了明天,就会不值钱了。一个冬天的希望,就会落空。商机与风险总是并存的啊。
这是当地一个很悠久的习俗,在腊八这一天里腌制“腊八蒜”,从除夕开始,一直吃到正月。这里边究竟有什么说法,不知道。但在过年的餐桌上,这的确是一道可口开胃的菜肴。说是菜肴其实还是不太准确,应该是一种小菜。无论怎样,在我们这里过年的餐桌上,还真少不了这“腊八蒜”。腊八这一天,不腌制“腊八蒜”的人家,还真不多见。所以,当地出产的“紫皮蒜”几乎就成了“腊八蒜”的专用产品,每年腊八这一天,都能卖一个好价钱。
提着一小塑料袋蒜往回走,心里总感觉有些不自在。花了几十元钱,买了这么一点点蒜,有些不值啊。可是,过年必备的腊八蒜,总不能因为价格贵,就不准备了吧,幸好每年只有这么一次,就当一次“冤大头”吧。
二、 贴春联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到辞旧迎新之际,家家户户总要把那新桃换了旧符。这是过年最为显著的标志,想必地不分南北,家不分贫富,凡中华子孙,总是要贴春联的。
红红的春联贴上门边,红红的挂钱飘在门楣。红红的灯笼挂上门口,红红火火的年味就出来了。
贴春联是中华民族庆贺新春独有的形式,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我们这里,如果有谁家里在过年的时候不贴春联,那肯定是家中发生了重大的变故,一位重要的直系亲属过世了。按照约定俗成的习惯,亲人过世的当年,是不贴春联的,以示悼念之意。第二年,如果想贴春联,也要贴一种用蓝色纸张书写的,内容可以不限,直到亲人离世三周年后,才可以恢复正常。由此可见,贴春联,不但包含着喜庆,辟邪纳福等等含义,其中也反映了中华民族讲究孝道的传统。
早些年间,春联都是人们亲自书写的,书写春联,也成了增进交流,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那时,每年腊月里,几乎是我最为忙碌的一段日子。一进入腊月,就早早为亲戚朋友准备春联,然后就有邻居,单位的同事,拿着红纸来求春联,有的时候,打一个电话,就是一个约定,一定会把人家的春联准备好,等待人家来取。无论多么忙,答应人家的春联一定是要准时完成的。因为一年一度的春联是必须贴的,无缘无故不贴春联,是有忌讳的。
在那一段时间里,我成了家里最忙碌的人,一个人占据了一个房间,桌子上,床上,地下都是刚刚写好了的各种春联。有时候家里人虽然颇有微词,但一年里只有这么一次,又是为人家增光添彩的事,也就只是说说而已。
家里存放的春联被陆陆续续取走,也到了年底了,阵阵的鞭炮声,已经将年的气氛烘托得浓浓的。
贴春联,贴的不仅仅是一种喜庆,一种习俗,也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
春联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春联与书法成就了一种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书法,是春联最美,最为恰当的表现形式;春联,是书法最为普通,最为集中的载体。春联使书法得到了一个最为盛大,最为集中的展示机会;而书法又使得春联上升到了一个艺术的高度,不但有了一个实用功能,也具有了一种欣赏的价值。
除夕前夕,家家户户的大门小门都会贴上红红的春联。一个院子,一条街道,一个村落,一座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家家户户都贴上红红的春联,那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啊,那不就是一场盛大的书法展览吗?试问,除了此时此刻,除了中华民族的土地上,世界上还有哪里会有这样的壮举呢?
行草篆隶楷,各种各样的书法形式,或遒劲有力,或奔放豪迈,或妩媚多姿,各种各样的艺术风格,在一幅幅春联上尽情挥洒,展现书法的独特魅力。一幅幅春联,方寸之间,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祝福与祈盼,也显示出春联独有的文化底蕴。
无论是深宅大院,巍峨的门楼,还是茅屋草舍,柴门敝垒,将那红红的春联贴出来,就春色融融蓬荜生辉了。
春联,是生活的,也是艺术的、文化的。
相传,当年大书法家王羲之就有一个关于写春联的故事。春节临近,他把刚刚写好的春联贴出去,转眼间就被别人揭走了,再写,贴出去,又被人家揭走,一连几次都是如此。无奈之下,他只好又写了一幅春联,上联写到“福无双至”,下联写到“祸不单行”贴出去,再没有人揭了。到了除夕的早上,他又提笔在上下联各填写几个字,上联就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下联是“祸不单行昨日行”。他的春联才得以保存。
这个故事确实可否,无从考证。但可以说明春联的源远流长,说明人们对王羲之书法的喜爱程度,更加充分说明春联书写内容的丰富与灵活。春联,不但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也蕴含了很深厚的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
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种种的遗憾与阵痛,有新的事物诞生了,就会有旧有的事物逐渐消失,或者被改造,被曲解。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年的习俗被沿袭,也不断被改变。贴春联的习俗虽然依旧,但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春联,承载的已经不是那种精湛的书法艺术,已经不是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如今,春节来临,依然会看见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红红的春联贴在门楣。可是,却很少见到由人亲笔书写的春联了,取而代之的是机器的印刷品。神采飞扬的书法艺术变成了呆板粗俗的汉字印刷,丰富多彩的书写内容变得单调而乏味,蕴含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春联,变成了一种应景的道具,失去了艺术魅力,失去了观赏的价值。再也不会有像王羲之那样关于春联的故事了。在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对我们每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春联的魂,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丢失了。
三,守岁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夜之间,人就老去了一岁,变化的,不仅仅是人的年龄,还有人的心理。在每年的辞旧迎新之际,在那个除夕的夜晚,“守岁”,就显得很重要,很有意蕴了。
无论人在天涯海角,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雪花飘了,鞭炮响起来,红红的春联贴上门楣,那些吉祥的挂钱随风飘扬,游子的目光都指向了家的方向。心儿被思念呼唤着,平时坚硬如铁的心,被越来越强烈的乡情融化,在返乡的路上,有千万双脚步在移动,一个意念越来越清晰——回家,在除夕的夜晚,全家人守候在一起,守护一份最温馨的亲情。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守岁这一习俗,应该有些历史了,在岁月的进程中,被被赋予了浓浓的亲情,浓浓的相思,当然,还应该有辞旧迎新的不舍与祈盼。
很小的时候,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有年迈的奶奶,几个叔叔大爷,自然就会有很多的兄弟姐妹,大大小小几十口子人。过年的时候,奶奶就是一块磁石,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子孙。而平日里奔波在外的子孙,就像候鸟一样,准时启程,向着家的方向,飞翔。
浓浓的年味被渲染到了极致,震耳欲聋的鞭炮响起来,午夜的钟声敲响了,岁月更替的时刻来临了,热腾腾的饺子端到桌上。众多的儿女环绕在奶奶身畔,像是众星捧月。老奶奶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荡漾着幸福的笑意,深深的祝福与浓浓的爱意将年迈的奶奶包裹。这是“守岁”的真正含义,是“守岁”这一习俗得以流传至今的理由。
守岁,守护的是延续不断血脉亲情,守护的是一份真挚的祝福与祈盼。
现在,奶奶早已经离我们而去,父母亲、叔叔大爷也已经过世很多年。一个大家庭分散成了几个小家庭,除夕之夜,再也无法聚集在一起,过年那种热烈的气氛淡了许多。但是,“守岁”的习俗仍然延续着。无论大家小家,一家人在除夕之夜守候在一起,辞旧迎新,守护着一份浓浓的亲情。
小孙女今年满五周岁了,聪明乖巧,非常招人喜爱。她不懂得“守岁”的含义,但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她就高兴极了。“春晚”刚刚开始,她就催促大人们包饺子,她把提前准备好的几枚硬币拿出来,攥在手里,一枚一枚地看着大人们将硬币包进饺子里,就在屋子里唱啊、跳啊,等待煮饺子。楼外有人开始放鞭炮了,她一边趴在窗子看,一边招呼她爸爸赶紧去放鞭炮,催着妈妈煮饺子。
饺子端上桌,她赶紧坐在桌前,拿起筷子,吃起来。她一改平时不愿意吃饭的毛病,吃了一个就赶紧吃下一个。她知道,多吃,才能吃出饺子里的硬币,吃了硬币,才有福气。说来也是巧,在除夕之夜,一共包了六枚硬币,她一个人就吃出三枚。她很得意,全家人也都给她鼓掌。
窗外的爆竹声已经响成了一片,电视上的节目变成了哑剧表演,小孙女挨个给大人拜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给了她红包。她也有了睡意,就揉着眼睛,回屋睡觉了。而大人们的内心,却有了几分肃穆。又是一年过去了,在不知不觉间又老了一岁。青年变得成熟,老年两鬓又添了许多白发,岁月如梭催人老啊,惟愿未来的日子,一切如意。
守岁,守住岁月。
守住岁月,就是守住了我们真真切切的日子,守住了,我们珍贵的生命。
过年,过了一年又一年。在一年一年的轮回中,我们就老了。那些记忆,温暖着,深刻着,伴随着我们岁月的脚步。
2014-2-17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何足道哉 于 2014-2-23 07:50 编辑 ]
一、 腊八蒜
在我们这里,进入“腊八”,就进入了年的节奏,一切都变得忙碌起来、热闹起来。
“腊七腊八,冻死俩三”,是形容这几天是全年最为寒冷的日子。可是,现在已经是腊月初八了,天气依然那么温暖,像是进入了三月小阳春。一早上,阳光就那么清澈、明亮,照在人的身上,暖洋洋的,丝毫感觉不到“腊七腊八”的威力。
早市上,人头攒动,人们开始准备年货了。
按照我们这里的习俗,今天是腌“腊八蒜”的日子。一大早,我就草草吃了一口饭,到早市上去,寻找专门用来腌制“腊八蒜”的“紫皮蒜”。卖蒜的人很多,买蒜的人更多,很多人都像我一样,现用现买。商品的极大丰富,已经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可是,在人群中挤来挤去,从市场的东边到西边,从南走到北,来回寻找了几圈,只见到一份卖“紫皮蒜”的,其他的,都是卖普通的蒜。只好来到“紫皮蒜”的摊位前,问问价格,很贵,想砍一砍价。那卖蒜的女人,笑着,就是不松口。卖蒜的比我们买蒜的清楚,整个市场只有她一家卖“紫皮蒜”,想要腌制正宗的“腊八蒜”你没有选择。她不着急,悠闲地看着我们东窜西窜,她不担心她的蒜卖不出去。
有人过来,问问价,走了。有的人,又回来,接着砍价。卖蒜的女人不急不恼,笑吟吟的,只是摇头。又有人回来了,不再问价,蹲在地上,拿过塑料袋,开始挑拣起来。刚刚还在砍价的,见了,急忙拿起塑料袋,挤进人堆里。我也不敢怠慢,蹲下身子,急急忙忙挑起来。不一会儿,卖蒜的摊位前挤满了人。卖蒜的女人脸上像开了一朵花,瞧着面前摊位挤满了买蒜的人,一边忙着过秤,收钱。
腌制腊八蒜,对蒜的要求很高,只有当地出产的紫皮蒜才可用,一般市面上卖的蒜是不能用的,否则,就会腌不绿,不脆,甚至会发黄,无法保存到来年的正月。刚刚还满满几麻丝袋子的蒜,一会儿的功夫,就被抢购一空了,买蒜的人渐渐散去,留下了一地蒜皮。卖蒜的女人心满意足地收拾着,把几个空了的袋子捆起来,放在电动车上,把鼓鼓囊囊的钱包小心收好,望着依旧熙熙攘攘的早市,脸上还是那样的笑容。
她可以早早回家了。她是一个精明的商贩,好像算准了今年紫皮蒜紧俏,把储存了一个冬天的蒜,用一个早晨就卖出去了,并且卖出了一个好价钱。不知道明年她还会不会再来。今天的紫皮蒜卖出了一个好价钱,如果到了明天,就会不值钱了。一个冬天的希望,就会落空。商机与风险总是并存的啊。
这是当地一个很悠久的习俗,在腊八这一天里腌制“腊八蒜”,从除夕开始,一直吃到正月。这里边究竟有什么说法,不知道。但在过年的餐桌上,这的确是一道可口开胃的菜肴。说是菜肴其实还是不太准确,应该是一种小菜。无论怎样,在我们这里过年的餐桌上,还真少不了这“腊八蒜”。腊八这一天,不腌制“腊八蒜”的人家,还真不多见。所以,当地出产的“紫皮蒜”几乎就成了“腊八蒜”的专用产品,每年腊八这一天,都能卖一个好价钱。
提着一小塑料袋蒜往回走,心里总感觉有些不自在。花了几十元钱,买了这么一点点蒜,有些不值啊。可是,过年必备的腊八蒜,总不能因为价格贵,就不准备了吧,幸好每年只有这么一次,就当一次“冤大头”吧。
二、 贴春联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到辞旧迎新之际,家家户户总要把那新桃换了旧符。这是过年最为显著的标志,想必地不分南北,家不分贫富,凡中华子孙,总是要贴春联的。
红红的春联贴上门边,红红的挂钱飘在门楣。红红的灯笼挂上门口,红红火火的年味就出来了。
贴春联是中华民族庆贺新春独有的形式,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我们这里,如果有谁家里在过年的时候不贴春联,那肯定是家中发生了重大的变故,一位重要的直系亲属过世了。按照约定俗成的习惯,亲人过世的当年,是不贴春联的,以示悼念之意。第二年,如果想贴春联,也要贴一种用蓝色纸张书写的,内容可以不限,直到亲人离世三周年后,才可以恢复正常。由此可见,贴春联,不但包含着喜庆,辟邪纳福等等含义,其中也反映了中华民族讲究孝道的传统。
早些年间,春联都是人们亲自书写的,书写春联,也成了增进交流,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那时,每年腊月里,几乎是我最为忙碌的一段日子。一进入腊月,就早早为亲戚朋友准备春联,然后就有邻居,单位的同事,拿着红纸来求春联,有的时候,打一个电话,就是一个约定,一定会把人家的春联准备好,等待人家来取。无论多么忙,答应人家的春联一定是要准时完成的。因为一年一度的春联是必须贴的,无缘无故不贴春联,是有忌讳的。
在那一段时间里,我成了家里最忙碌的人,一个人占据了一个房间,桌子上,床上,地下都是刚刚写好了的各种春联。有时候家里人虽然颇有微词,但一年里只有这么一次,又是为人家增光添彩的事,也就只是说说而已。
家里存放的春联被陆陆续续取走,也到了年底了,阵阵的鞭炮声,已经将年的气氛烘托得浓浓的。
贴春联,贴的不仅仅是一种喜庆,一种习俗,也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
春联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春联与书法成就了一种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书法,是春联最美,最为恰当的表现形式;春联,是书法最为普通,最为集中的载体。春联使书法得到了一个最为盛大,最为集中的展示机会;而书法又使得春联上升到了一个艺术的高度,不但有了一个实用功能,也具有了一种欣赏的价值。
除夕前夕,家家户户的大门小门都会贴上红红的春联。一个院子,一条街道,一个村落,一座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家家户户都贴上红红的春联,那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啊,那不就是一场盛大的书法展览吗?试问,除了此时此刻,除了中华民族的土地上,世界上还有哪里会有这样的壮举呢?
行草篆隶楷,各种各样的书法形式,或遒劲有力,或奔放豪迈,或妩媚多姿,各种各样的艺术风格,在一幅幅春联上尽情挥洒,展现书法的独特魅力。一幅幅春联,方寸之间,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祝福与祈盼,也显示出春联独有的文化底蕴。
无论是深宅大院,巍峨的门楼,还是茅屋草舍,柴门敝垒,将那红红的春联贴出来,就春色融融蓬荜生辉了。
春联,是生活的,也是艺术的、文化的。
相传,当年大书法家王羲之就有一个关于写春联的故事。春节临近,他把刚刚写好的春联贴出去,转眼间就被别人揭走了,再写,贴出去,又被人家揭走,一连几次都是如此。无奈之下,他只好又写了一幅春联,上联写到“福无双至”,下联写到“祸不单行”贴出去,再没有人揭了。到了除夕的早上,他又提笔在上下联各填写几个字,上联就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下联是“祸不单行昨日行”。他的春联才得以保存。
这个故事确实可否,无从考证。但可以说明春联的源远流长,说明人们对王羲之书法的喜爱程度,更加充分说明春联书写内容的丰富与灵活。春联,不但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也蕴含了很深厚的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
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种种的遗憾与阵痛,有新的事物诞生了,就会有旧有的事物逐渐消失,或者被改造,被曲解。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年的习俗被沿袭,也不断被改变。贴春联的习俗虽然依旧,但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春联,承载的已经不是那种精湛的书法艺术,已经不是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如今,春节来临,依然会看见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红红的春联贴在门楣。可是,却很少见到由人亲笔书写的春联了,取而代之的是机器的印刷品。神采飞扬的书法艺术变成了呆板粗俗的汉字印刷,丰富多彩的书写内容变得单调而乏味,蕴含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春联,变成了一种应景的道具,失去了艺术魅力,失去了观赏的价值。再也不会有像王羲之那样关于春联的故事了。在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对我们每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春联的魂,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丢失了。
三,守岁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夜之间,人就老去了一岁,变化的,不仅仅是人的年龄,还有人的心理。在每年的辞旧迎新之际,在那个除夕的夜晚,“守岁”,就显得很重要,很有意蕴了。
无论人在天涯海角,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雪花飘了,鞭炮响起来,红红的春联贴上门楣,那些吉祥的挂钱随风飘扬,游子的目光都指向了家的方向。心儿被思念呼唤着,平时坚硬如铁的心,被越来越强烈的乡情融化,在返乡的路上,有千万双脚步在移动,一个意念越来越清晰——回家,在除夕的夜晚,全家人守候在一起,守护一份最温馨的亲情。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守岁这一习俗,应该有些历史了,在岁月的进程中,被被赋予了浓浓的亲情,浓浓的相思,当然,还应该有辞旧迎新的不舍与祈盼。
很小的时候,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有年迈的奶奶,几个叔叔大爷,自然就会有很多的兄弟姐妹,大大小小几十口子人。过年的时候,奶奶就是一块磁石,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子孙。而平日里奔波在外的子孙,就像候鸟一样,准时启程,向着家的方向,飞翔。
浓浓的年味被渲染到了极致,震耳欲聋的鞭炮响起来,午夜的钟声敲响了,岁月更替的时刻来临了,热腾腾的饺子端到桌上。众多的儿女环绕在奶奶身畔,像是众星捧月。老奶奶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荡漾着幸福的笑意,深深的祝福与浓浓的爱意将年迈的奶奶包裹。这是“守岁”的真正含义,是“守岁”这一习俗得以流传至今的理由。
守岁,守护的是延续不断血脉亲情,守护的是一份真挚的祝福与祈盼。
现在,奶奶早已经离我们而去,父母亲、叔叔大爷也已经过世很多年。一个大家庭分散成了几个小家庭,除夕之夜,再也无法聚集在一起,过年那种热烈的气氛淡了许多。但是,“守岁”的习俗仍然延续着。无论大家小家,一家人在除夕之夜守候在一起,辞旧迎新,守护着一份浓浓的亲情。
小孙女今年满五周岁了,聪明乖巧,非常招人喜爱。她不懂得“守岁”的含义,但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她就高兴极了。“春晚”刚刚开始,她就催促大人们包饺子,她把提前准备好的几枚硬币拿出来,攥在手里,一枚一枚地看着大人们将硬币包进饺子里,就在屋子里唱啊、跳啊,等待煮饺子。楼外有人开始放鞭炮了,她一边趴在窗子看,一边招呼她爸爸赶紧去放鞭炮,催着妈妈煮饺子。
饺子端上桌,她赶紧坐在桌前,拿起筷子,吃起来。她一改平时不愿意吃饭的毛病,吃了一个就赶紧吃下一个。她知道,多吃,才能吃出饺子里的硬币,吃了硬币,才有福气。说来也是巧,在除夕之夜,一共包了六枚硬币,她一个人就吃出三枚。她很得意,全家人也都给她鼓掌。
窗外的爆竹声已经响成了一片,电视上的节目变成了哑剧表演,小孙女挨个给大人拜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给了她红包。她也有了睡意,就揉着眼睛,回屋睡觉了。而大人们的内心,却有了几分肃穆。又是一年过去了,在不知不觉间又老了一岁。青年变得成熟,老年两鬓又添了许多白发,岁月如梭催人老啊,惟愿未来的日子,一切如意。
守岁,守住岁月。
守住岁月,就是守住了我们真真切切的日子,守住了,我们珍贵的生命。
过年,过了一年又一年。在一年一年的轮回中,我们就老了。那些记忆,温暖着,深刻着,伴随着我们岁月的脚步。
2014-2-17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何足道哉 于 2014-2-23 07:50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