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笔记 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
2020-09-17叙事散文李灿
二十五、难道要下雨天晒蘑菇吗?有人去拜访一个老禅师,看到老禅师顶着烈日晒蘑菇。这个人就问:“师父,您怎么这么大的太阳还去晒蘑菇呢?”老禅师反问道:“不在晴天晒蘑菇,难道应该在下雨天晒蘑菇吗?”其实,老禅师的话很有哲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道至
二十五、难道要下雨天晒蘑菇吗?
有人去拜访一个老禅师,看到老禅师顶着烈日晒蘑菇。这个人就问:“师父,您怎么这么大的太阳还去晒蘑菇呢?”老禅师反问道:“不在晴天晒蘑菇,难道应该在下雨天晒蘑菇吗?”其实,老禅师的话很有哲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道至简。一个人心中就应该纯真无邪,不要有那么多顾虑。如果一会儿想着自己年纪大,一会儿想着太阳晒得人受不了,怎么能行呢?禅师不搞特权,为寺院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有什么不好呢?
其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就是这样,道理本身很简单,却被人们歪曲了。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坚持自己的正确见解时,我们往往会说:“你这个人太较真,这样不好。”为人处世,不懂得圆滑,这的确有些不明智。可是,我们反过来想,这种人也有他可爱的地方。我们批评他为人处世不懂变通是可以的,但说他不该坚持自己的正确见解,这就不妥了。正确的东西本来就应该坚持,不坚持正确的东西,难道应该坚持错误的东西吗?
还比如,有个父亲,和自己的子女关系很好。有人担忧了:“对子女要严格要求,你怎么能这样对他们嘻嘻哈哈呢?”其实,这种担心有时候恰恰是多余的。子女说到底就是自己的家人,一家人关系是和谐好,还是不和谐好呢?难道一个父亲整天板着脸,动不动打骂自己的孩子,两代人见面了像仇人一样,这样的父亲就是好父亲吗?批评教育是批评教育,但一家还是应该和谐,家和万事兴嘛!一个对自己的家人都不友善的人,说自己温柔善良,还会有人信吗?这么一想,这个道理不也很简单吗?
哲学上的道理有时候并不复杂,是我们想复杂了。本来很简单的道理,你硬要说它不对,那么反过来就对了吗?
二十六、把特殊性上升到普遍性的高度是不对的
曾经有人问星云大师:“你们和尚不娶妻生子,如果我们都像你们一样,人类不会绝种吗?”星云大师问道:“这位施主,你的孩子马上上大学吗?”这个人说:“是的。”星云大师又问道:“你是希望他考个好大学,还是一般的大学呢?”这个人说:“那我当然希望他考个好大学。”星云大师反问道:“如果人人都像你儿子一样实现了愿望,全国其他的大学不是都要关门吗?这些老师不是要失业吗?人人都去读大学,没人种田了,人类不会饿死吗?”这个人哑口无言了。这就是星云大师的智慧,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借用对方的逻辑辩倒了对方。
星云大师的话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矛盾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特殊性就是特殊性,上升到普遍性的高度,本身就是错误的。和尚作为特殊的职业,不娶妻生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抓住这个特殊性不放,上纲上线,这本来就是不道德的。星云大师的反驳也是很有趣的。我们知道,能上名牌大学的人也是少数人。照这个逻辑,如果所有人都上名牌大学会是什么后果呢?显然,这些都是假设的情况,现实中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
矛盾既然有特殊性,就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把特殊性放到普遍性里,这样的推理不切实际,这不是科学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二十七、不能夸大天人感应理论的作用
易中天先生曾经讲过王安石变法。他通过王安石的话,断定王安石办法也有很多的负面意义。因为王安石建议宋神宗不要理会人们的议论,要有大无畏的精神。易中天指出,人一旦没有了敬畏之心,天不怕地不怕,自然就会胡作非为,这样就会很危险。
说到这里,易中天还提到了天人感应理论,我们都知道这是西汉的董仲舒提出来的。董仲舒的理论,一方面强调君权神授,为皇帝的统治提供保护;另一方面又指出天会警告皇帝行仁政,否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灾祸。易中天指出,这套理论其实是一种不科学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然而,它是有用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传统和西方不一样。欧洲长时间有教皇的教权能制衡皇权或者王权,皇帝或国王登基还要教皇去认可。中国的皇帝一般都是至高无上的,除非有太皇太后、太后、太上皇、外戚等人干政,当然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毕竟是少数。皇帝权力太大了,又没人敢制止,他们当然会做出格的事情。能管得住皇帝的人恐怕只有老天爷了,天能降下灾祸警示皇帝,皇帝还是会有所畏惧的。皇帝再大也是“天子”,不能比天还大。而一旦皇帝连天都不怕了,那他还有什么不敢做的呢?
我们不能说易中天的话没有道理,天人感应理论确实在客观上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然而,我们不得不说,这种作用毕竟是有限的,不能夸大。就拿董仲舒的时代来说,他提出这套理论,对汉武帝能有多大的约束力呢?当汉武帝感到这套理论对自己不利时,差点要了董仲舒的命。汉武帝穷兵黩武、任用酷吏,弄得群臣和百姓人人自危。汉武帝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怎么没想到老天爷会惩罚自己呢?还有后来的曹丕迫害自己的兄弟曹彰、曹植,李世民杀兄弟、逼父亲退位,等等。历史上有太多的皇帝,做了那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他们为什么就不怕遭天谴吗?
我们还是回到天人感应理论本身。我们前面讲到,这套理论首先强调的是君权神授,其次才是天对皇帝的警告。后世的皇帝对君权神授是抓住不放的,他们就是要用这一点来愚民。至于天对自己的警告,那个强调多了反而限制了自己的欲望,他们当然不会一直坚持。从这里我们就看到了封建统治者的虚伪、阴险,对他们有利的方面就刻意强调,对他们不利的方面就刻意淡化。
二十八、历史一直都是进步的吗?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们中学时学过政治和历史这两门课。我们的感觉是,好像历史上后出现的事物往往都是进步的。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政治课本上说因为生产力发展了。学中国古代史时,汉朝本身是统一的国家吗,到了三国时期,国家分裂了,历史课本上居然也说这是历史的进步。我常常在想,这样的观点完全正确吗?
首先,我们说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单就生产力而言,确实在发展。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是很落后的,人类的生存环境很恶劣。奴隶社会后,这种状况的确有了改观。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的确是历史的进步。然而,我们不得不指出,唯生产力论也是有问题的。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短时间内生产力再怎么发展,绝大多数人不能享受其成果,这也是合理的吗?而且奴隶被迫地参与劳动,生产积极性不高,这从长远来看,反而会制约生产力的继续发展,这还是进步吗?就社会而言,原始社会时期的民主、自由已经荡然无存,换来的是专制、血腥,这也是历史的进步吗?如果说专制、血腥也是进步,今天还讲民主、自由干什么?今天的民主、自由固然不同于原始社会,但我们也不能反过来说专制、血腥是历史的进步。
然后,我们再来分析三国取代汉朝。这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呢?我倒是觉得这明显是历史的倒退。国家分裂,必然战争频繁,受苦受难的还是广大人民。战争必然会对生产造成破坏,即使按照唯生产力论,这也是倒退。而且,就文化而言,成就也远不如前朝。除了魏国的诗文还有一些成就外,蜀国和吴国给后世留下了什么?诸葛亮也就是《出师表》还有些名气,其他的也没听说谁有好文章传世。吴国更没有著名的文学家。哲学上,玄学流行,尚空谈,缺乏务实之风。有人说,三国时期魏国的文学还有成就。而且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马均发明了翻车。而且,中国和少数民族甚至台湾都有往来,民族在融合。然而,这些成就和社会的动荡、创伤比起来,简直不值得一提。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只强调进步而忽视倒退,这本身就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历史必须客观地分析,有进步必然有倒退,这是任何时代都无法避免的现象。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