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一缕阳光

2021-12-23抒情散文何也
或许,对于一个只有三年轮回的朝代来说,“乾化”就像秋风里的一声马嘶,短暂得让人来不及感怀。但是,对于一座山,一座名扬天下的佛山而言,它的意义却远非“乾坤转化”那样简朴,朗逸。山,是麦积山。佛,是至尊佛。公元911年,也就是乾化元年。在纷杂的……
或许,对于一个只有三年轮回的朝代来说,“乾化”就像秋风里的一声马嘶,短暂得让人来不及感怀。但是,对于一座山,一座名扬天下的佛山而言,它的意义却远非“乾坤转化”那样简朴,朗逸。

山,是麦积山。佛,是至尊佛。

公元911年,也就是乾化元年。在纷杂的五代十国,这样苍白的年份仅仅是一瞬即逝。这一年,西有前蜀与相邻的岐国交兵相攻,南有岭南节度使刘岩攻打赣州、韶关,北有晋王率兵三万攻打燕国得梁国相救。而令人称奇的是,大难不死的燕王竟于幽州称帝。

世事纷扰中,城头在不断地变换着大王旗帜。远离战乱的天水麦积山,此刻仍然安安静静地隐匿在峰峦叠嶂之中。平寂无华、清幽闲散里,圣山宿命一样等来了诗人王仁裕。

这一天秋高气爽,刚刚入世不久的诗人渴望着在佛山温和的轮廓中激发来自天籁的灵感与顿悟。

东崖。散花楼。难以理喻的一些细小而神秘的变异。一缕缕阳光从高处坠落,散开,佛身在隐秘地做着承载的准备。无常的时日,就像快被淹没的河床,凌乱不堪。而佛的眼睛,却始终朝下注视着。

小有洞天。崖壁隧道。牛儿堂。碾转至西崖。诗人颤颤巍巍中的抵达,仿佛在印证着卡瓦菲斯的诗句:“你总是抵达,找不到别的什么,你也无须寻找。你没有可登上的船只,没有通向他处的道路。”确实,在绝壁千仞之上,除却兀立、险峻,一切的攀爬都无济于事。但是,就是西崖,窃窃鸟鸣之下,诗人看到了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洞窟,即北魏时期所开凿的西崖三大窟之一的“天堂洞”,也就是现在的特窟135窟。

无法想象千年之前的这次抵达,诗人是如何在栈道之上如履薄冰般的登临,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个时代,就像诗人的人生际遇,无可救药。而天堂洞的出现,却为他日益挣扎的心魄画上了一个句号。

冥冥之中,一个无处安放的灵魂找到了归宿。

天堂洞,一个似乎是宗教之外的奇迹。梦一样的氛围,淡漠,甚至于有点让人渴求。作为西崖最高的一座石窟,它距地面大约70米,和东崖“散花楼”遥相呼应。

“缘空蹑虚,登之者不敢回顾,将至绝顶……空中倚一独梯,攀缘而上,至此则万中无一人敢登者,于此下顾,其群山皆如蛄蝼。”这是登高之后,诗人留下的关于“天堂洞”的一段记述。
天堂之边,天边留名。对生命的颓丧无能以及突然生发的无奈使得这次登临有了一种类似于萎靡的幸福感。弥散的秋阳里,只剩下一条通往洞窟的石路。坎坷,凸凹。数年后,他又将这些感叹写成游记《玉堂闲话·麦积山》。公元977年,宋太宗赵匡义在收集天下奇文时,这段文字又被编进了《太平广记》,传世至今。
蛄蝼之微小与佛山之广大,让后人在千年之后再次登临时感到了一种佛理的深味。敬畏之中,彰显着少许的活力,隐忍乃至慰藉。
奇文之后,诗人兴致不减,又留下了《题麦积山天堂》一诗。“蹑尽悬空万冈梯,等闲身共白云齐。檐前下祝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绝顶路危少人到,古岩松健鹤频栖。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题。”巍峨险峻的自然景观,灵启了诗人俨然物外的心智。登万仞山而小天下,虽然诗人的官职只是秦州的节度判官,掌管一般文书事务,但他期望大展凌云壮志的美好愿望依然跃然纸上。

至今读来,仍能感同身受。堂上落日里,恍如进入了药铺一般。

这是秋天落叶被太阳晒了半月之后从香茅丛边引发的干爽呼吸,这是混合了甘草、沉香、当归之后散发的绵延药香。闻到的人,正在磐钹声中轻轻诵经。问道之人,正在绝壁栈道之上诚惶诚恐。

天堂洞,横长方形平顶窟,其独特之处是前壁上部开三个明窗。正壁中龛泥塑一佛二菩萨和窟左石雕一佛二菩萨,都是形神兼备的优秀作品。导游讲,这里的壁画保存约50平方米。正壁上部绘制的是涅槃变,右侧是八王争舍利,构图简洁大方,描绘真切灵动,激烈的争战场景历历在目。虽然壁画已经模糊,甚至残缺,但清瘦澄明的佛像仍然让我们流连忘返。

光影幽幽明明,一如世事之变迁,扑朔迷离中,只有静谧的往事在淡淡浮现。洞里洞外,两重天地,真让人有隔世之感。

明窗之中,一缕缕阳光缓缓移动。佛,菩萨紧闭双目。一切平静而安逸,于虚无之中漂浮起缕缕忧郁。悲戚。我知道,佛,从来都是这样。

幽暗之中,我只想逃离出这个陌生的洞窟。

但在菩萨眼前,明窗之下,放置着一人等高的竹栓。空空的,承载着一晃而过的阳光。

导游讲,这是明清以来当地百姓逃难时储备粮食和日杂时的用品。另外还有一根沉木遗落在窟角。麦积山座落于小陇山林区,衍生了大量竹子。就是这些竹子,一次又一次地为难民们提供了援助。百年之后,它们竟然都没有腐烂。

身处石窟之中的诗人可能没有想到,千年之后的天堂洞竟也有着如此的妙用。

隐隐约约的光亮之中,天堂洞,羞涩地充满了微笑。就像佛的微笑一样,让当年的诗人以及后来的我们流连忘返。

这一年,诗人王仁裕二十六岁。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走上了在前蜀、后唐、后晋、西汉为官,官及翰林学士、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太子少保的仕宦生涯,同时也开始了他勤勉治学、赋诗作文的创作历程,“有诗万余首,勒成百卷”。

天堂洞,已经不仅仅蕴涵有一种宗教气息了。那些纯净的笑容,那些难以言说的故事,虽然已被幽暗的光阴打磨得破损残缺,甚至不知其所,但能够在这里身心安顿,滤净尘嚣,应该是一种福缘了。 [ 本帖最后由 何也 于 2013-12-3 22:07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