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里徜徉
2021-12-23抒情散文李兴文
雨后,天竟然重又放晴了。黑色彤云夹缝中,太阳那张脸庞有些悲伤。这还是某年夏末黄昏时候的景象。那个黄昏太潮湿了,潮湿得差不过可以拧出水来。真真切切是不折不扣的又黄又昏。巷子边的臭椿树上还有水滴像打盹儿的人从凳子上栽倒一样从树叶上掉落下来,重重……
雨后,天竟然重又放晴了。黑色彤云夹缝中,太阳那张脸庞有些悲伤。这还是某年夏末黄昏时候的景象。那个黄昏太潮湿了,潮湿得差不过可以拧出水来。真真切切是不折不扣的又黄又昏。巷子边的臭椿树上还有水滴像打盹儿的人从凳子上栽倒一样从树叶上掉落下来,重重地砸在已经很潮湿的土路上,声音十分响亮。
城里才有车站,车站好像一道高高的山梁。被送走的人继续前行,好像在山顶处开始下山,下山的路宽阔顺畅。送行的人当然是顺着原路下山,与被送的人开始天各一方。送行的人回到了叫做故乡的村庄,远去的离人终于看不见了,当然,她同样也看不见送她的人。她很爱他,但也只能把无法言说的眷恋之意带在路上,于是,她就像一只矢志前行的蜗牛,把思念之情涂抹在走过的路上,经风一吹,思念的遗迹铺在路上又白又亮。
他也爱她,因为她很爱他所以他必须爱她。而他,回到故里之后真的就像一只孤鸿陪守着空旷寂寥的夏末斜阳,也像一只孤单的青鹿,呆呆地站在失群的路口,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走——真的有一个通向四个方向的路口,是村里的巷口,他坐在一块巨大的麻子石头上,明亮的夕阳从正对面射来,从他的心里唤起了另一些让他全身颤动的时光。左面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槐树,右面有一棵挺拔而苍老的臭椿树,它们都长着羽状的叶子,叶子上面都有水珠滑落到地上。
每一颗水珠都像夏夜里的流星一样从他眼前飞快地滑落,那个快法让他的目光根本跟不上,甚至,他连水珠是什么样子都看不清,只听见稀疏、闲散的落地声响。不过他还能感觉到每一颗水珠里都有一个太阳。每个水珠的滑落都带着一个太阳的滑落,阳光落到土路上,半浮雕一样凸起的石子在发亮,巷口石墙上石头的光洁面在发亮,槐和臭椿的叶子在发亮,巨大的麻子石头在发亮,坐在麻子石头上发呆的人也在发亮。
他真的感觉到自己亮起来了。借着自己身上的亮光,他忽然看清了许多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他忽然像一个巫师那样让自己在一瞬间洞见了自己的未来,他的心头忽然闪过一个宿命的念想:这是许多次送别之后的又一次送别。起初,他觉得自己送别的人确实是心爱的恋人,后来,他又感觉到自己送别的好像只是一个要好的伙伴,再后来,他居然惊奇地发现,他每一次送走的那个人一定会变成一个永远的离人,因而,他连自己都不敢肯定她会在他的生活里永远驻留,他觉得她一定会远走并且不再回来。在他和她之间,一次又一次的送别差不多成了常态,而假如某一天不再送别了,不再送别的状态反而会是变态!这样一想他就有些慌了,进而感觉到那个人突然闯进自己的生活中来,又要莫名其妙地离开,并且是不可挽留地永远离开,他忽然有些舍不得,他的内心一直隐藏起来的归属感和依托感正像捏在掌心的沙子一样迅速散落、逃逸,他的情感依托猛然间变得十分的脆弱、他的爱情设想也变得十分渺茫。于是,他忽然想到必须挽留了。几乎与此同时,他的宿命观陡然变得越加明确、越加牢固,他好像开始明白起来:从送别开始,后来一直送别,这个情况肯定是不祥之兆,永远的离别可能是他们之间无可挽回的命运归宿,应该尽快挽留了。
但他还是醒悟得太迟了,转眼之间,永远的离别已成定局。也后悔过,但没有用,他又千方百计安慰自己:既然是不可避免的,何必劳心费神、平添许多惆怅与感伤呢?但还是忘不了,失去了才知道丢失之物的弥足珍贵!他觉得自己太脆弱了太自私了,从此以后再也不敢想象永远离别之后自己的去路,他觉得自己的生命和生命里的一切已经让那个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人全部带走了,而留下的空缺还是那个人在占据着。他无法颠覆自己当前优柔寡断、夹缠不清的生活状况,但有一点他很清楚,一切都无需继续假设了,他必须接受也必须忍受,它曾经担心过的最糟糕的结局真的出现了。
它曾经暗暗发誓:关于这一切不再去想。但他做不到。
多年以后,他越来越感到自己和当年的离人之间有许多不该分离的理由,但事实上他们已经反向离去得太遥远了,非但彼此看不见、彼此听不见,甚至连当初专注的念想、纯情的依恋和芬芳的体香都模糊了、都陌生了,仿佛一切只是一场梦境,至于那座大山,当然就是他们分离以后那一段无人注意的漫长时光。如今,连那一段看不见尽头的时光也越来越陌生了。离人,以及所有相关离人的信息全都变得越来越缥缈,有时竟然到了怀疑它们曾经真的存在过的地步。
也许,当初由于自己的任性使气而让一些事情一念成谶了。对那个乐道于、热衷于、习惯于离去的人最后一次的送别事件真的发生了。也是在夏末,一场雨后,天又晴了,太阳从西面出来了——也许这仍然是一个不祥之兆——从西边出来的太阳把水淋淋的村口照得闪闪发亮,在那样似曾相识又挥之不去的亮光里,槐和臭椿的荚都长老了,槐的荚是黑褐色的,臭椿的荚是浅黄色的,两种不同树木的荚在夕阳下两两相照,真像雨后初晴时西天彤云的颜色:黑褐色的彤云很厚重,浅黄色的彤云很轻薄。
那真的是最后一次,他又送她上路了,步行。到达县城已经夜幕降临。次日凌晨,车站里的灯光影影绰绰的,但还能藉此看清熙熙攘攘的旅客和美丽的离人忧郁不堪的脸庞。客车出站以后,天色猛然又变黑了。还是步行,回到村里,他的全身湿透了,他才想起三十多里路途之上一直都在下雨,那雨是低靡而懒散的,是不紧不慢的。再一次站在村口的时候,他显得疲惫极了,夏末天气里,他居然感到有些冷。他又觉得自己的一身疲惫突然之间变得毫无意义了,那一次送别,简直跟送走一个一般的熟人并无二致,他开始感到厌倦了。她就在村口那块很大的麻子石头上坐下来。石头被一棵巨大的槐树罩着,石头还是干的,但石头的表面早已经被人的屁股磨得光滑锃亮。那时候,他的心情太像那块石头了,仿佛被更多的人坐过、压过,也疲惫了,外表和脾性的棱角都被磨平了,圆滑了,也许因为如此,即便像一块石头那样的东西,无棱无角的石头一样的东西也需要一棵柔弱的槐树所给予的庇护!那一刻,他终于理清了自己纷繁杂乱的思绪:根本不知道自己一直在被迫中努力爱着的人现居何处,甚至再也无法想象出具体模样来;自己被别人深爱着,但并没有清晰的感觉,没有积极配合坚决响应的态度和作为,更没有完全托付的念想。这是很残酷的,他觉得自己很可怕,甚至很看不起自己,他第一次感到自己竟然是那样令人恶心的东西!有爱,但不为别人所爱,他根本无法从这种纠结中走出来。毫无疑问,他失去了自己,又觉得自己简直像一个多年来都在“跑龙套”的,从没有充当过自己的主角,但他太想当一回自己的主角了!
他尝试过振臂一呼,结果却是应者寥寥,但还不至于无,终有一个甘心情愿和自己合二为一的,她来了,是以爱情的名义来的。那已经是他无权主动选择之后不得不有的选择。
曾经是一段脉络走向本应该很明确的历史,因此就被改写了。信誓旦旦算什么,爱到死去活来算什么,有些是虚情假意的,有些是被逼出来的,还有些则仅仅是为了慰藉幼稚而茫然的情爱饥渴才去爱的。人的生命俨然一朵飞蓬,一旦和自己做人原则的根系断绝,一旦被世俗杂念的阳光抽干了水分,总要学会随波逐流和随遇而安的。这一次他终于走进了“大安”佳境,当然,大半生时光就在糊里糊涂、跌跌撞撞中成为永远的过往。爱情到来的时候根本不懂爱情。
被爱的人像玩物那样所有的作为总是很被动,玩物一样的人也很累。有时候又会觉得被爱的过程简直就像一束美丽的塑料花在接受别人欣赏的过程,虚假的形状最终变得虚无,绚烂的色彩最终变得苍白,而唯有自己主动努力得来的爱才能让自己在情感漂流中掌控自己的航程,对这一点,他坚信不疑。
永远离去的人是爱他的,但他一直都在别有用心地寻找“我爱的”。前者,好像实在无法忍受被爱的人过分的冷酷,走了,在那个夏天雨后的黄昏,精神情感和空间地理两方面形成的隔离都越拉越远,一切都笼罩在莫名其妙的苍白与呆滞中。至于后者,一直都在寻找中的那个,他很清楚,那根本就不是一个具体的人,那只是一些概念的组合,是一些幻想的拼接。仿佛着了魔咒一般,一个人一旦沉湎于过于远大的理想,他的精神世界就会渐渐临近强迫症。他很想从那种状态中走出来,但他不知道哪里才有路径。爱他的人,仿佛连绵不绝的雨,把他淋得很难受;他爱的人,仿佛是风吹云散,他把风也跟不上,他把云也跟不上,但他愿意追逐,因为他爱的人在他的灵魂深处存放了一种芳香,那种芳香催生他的情感愉悦,增加他的身体能量,激发他的创造动力,贴近他的生命期望。有声有色,有嗅有味,虽然正好摸不着。他爱的人在他的心里凝成一团气,他依靠那团气来呼吸。总之,人是如花似玉的。正开的花是活物,不能摘取,不然很快就会归尘归土;玉是没有生命的,但有灵性,不懂的人和贪婪的人只能对之赋予商业价值,对玉来说,这种结局是最低级、最糟糕的。真正懂玉的人,从玉中寻找做人的高层境界,一切高层次的灵魂活动都可以通过“把玉”的过程巧妙地完成,作为活物的花却不能。
他知道,他把自己所爱的人早就变成了一块美玉,虽然他知道这样下去对他现实的人生过程是很危险的。
抛却过去的,忘掉想象的,在同一个房间里,还有一个跟他一起生活的女人,她的身份是他的妻子。这个人是他灵魂中最大的隐私,也是他的灵魂和肉体不能分离的安居之所。他们生儿育女,他们同榻共枕,他们同案而食,他们朝夕与共,但是,他们之间几乎很少言及爱情,不是没有,而是条件不具备,时机不成熟,心理准备很不充分,说白了,所谓爱情,跟他们实际的生活活动根本就是不甚关联的两回事。日久天长,很多事情不想自明。他和她都是很奇怪的生活角色,他们悬浮在爱和被爱之间,爱情和生活,他们找不到清晰的分界线。他一直认为爱情和婚姻家庭根本不能混为一谈、不能相提并论,爱情就是爱情,既是起因,也是过程,既是手段,也是目的。爱并快乐着,创造着,奋进着,整个生命勃发出无比强大的能量,这就够了,爱情就应该像一棵树那样茁壮成长枝繁叶茂才行。因为爱情就是终极目的,所以用不着再有什么别的承诺,爱的过程从来都是很直接的,爱的冲动就是爱的结果,并没有什么可以承担的责任。
两个人的家庭只能算作合法的同居,生出孩子以后的夫妻才有生活。爱情是审美的,婚姻是功利的;爱情是符号的,婚姻是实用的;爱情是纯粹的,婚姻是混杂的;爱情是抒情浪漫的,婚姻是严整有序的。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的人也许曾经有过爱情和相爱的过程,但是那个过程并不是出现家庭的唯一原因。纯粹动物性的种的群体和个体的人的生命的延续意识唤醒性冲动。延续理想一旦付诸现实,种,个体,血脉和生命的延续过程具有明确的契约性,那个过程是高度感性的,精神契约又是具有高度理性的,其中所包含的合作性、依赖性等,契约双方必须遵循同一目标和同一原则,这些都来自于动物性的本能。
前一个人已经是无法挽回的离人,而下一个,尚未出场就变成了“概念化”和“理想化”的东西,唯有朝夕与共,唯有在柴米油盐酱醋茶里面摸爬滚打的人是现实的、真实的,视可见,闻有声、嗅有气、尝有味、触有感,一起消磨的时光全都变成两人真实的年轮和历经岁月之后遗留下来的苍老面相。在这样两个生命里搜寻爱情的影子,最后发现,人生和生活真的像一棵大树,相识,然后恋爱,仅仅是人生的花期,很短暂的,是标识性的、符号性的、公告性的,整个过程很快就会过去,接踵而至的是发育、成长、生儿育女,顺着时光的流淌推动渐渐老去。因而,曾经共有的一长串时光是很真实的,因为里面填充了真实的生活而非理想化的爱情。
下一个,当然并没有出现,甚至并不存在,只不过是对理想化情爱生活的画影图形而已,每个具体的人都是自己人生独立自主的导演,自己再把所有相关女人的美丽元素进行自由组合。直至今日,终于在这个虚幻的排演当中弄到疲惫不堪了,自己精心组接的美丽彩虹也消失了,因为人生历程中兴风作雨的夏天已经过去!而常有霓虹的夏日只是天空的花季,季节的花期同样也是很短暂的。
仿佛每日散步必然经行的路线一样,不论远近,不论萧瑟还是繁华,不论宽松还是拥挤,最后都会回到起点的,而心灵深处,情爱的起点依然在那年夏末雨后的黄昏,自己一直年轻,就像一只未长出槽牙的小猪。那个“爱我”的女人永远地离开了,抛却了疲惫根源之后的轻松、以及寄希望于未来的忐忑心情严重搅合在一起,就像那年的夏末黄昏,雨后,太阳从西边出来,阳光照亮了一天彤云,太阳光洁温暖的脸庞就在彤云的夹缝里,黑色的厚重,黄色的轻薄。
因为是雨后,地上到处都都是湿漉漉的。不会留意时光一直在流转的雨滴以水珠的形式从臭椿树上滑落下来,掷地有声。那些雨滴未落地时,在空中滑落的样子酷似一颗颗灿烂的流星,其中包含的许多信息,人都无法获取,但还能清楚地记得,每个闲散的雨滴里面太阳的影子是极好看的。而自己,好像依然坐在那块大麻子石头上,石头还是干爽的,内心却是湿漉漉的。
2014-2-1
城里才有车站,车站好像一道高高的山梁。被送走的人继续前行,好像在山顶处开始下山,下山的路宽阔顺畅。送行的人当然是顺着原路下山,与被送的人开始天各一方。送行的人回到了叫做故乡的村庄,远去的离人终于看不见了,当然,她同样也看不见送她的人。她很爱他,但也只能把无法言说的眷恋之意带在路上,于是,她就像一只矢志前行的蜗牛,把思念之情涂抹在走过的路上,经风一吹,思念的遗迹铺在路上又白又亮。
他也爱她,因为她很爱他所以他必须爱她。而他,回到故里之后真的就像一只孤鸿陪守着空旷寂寥的夏末斜阳,也像一只孤单的青鹿,呆呆地站在失群的路口,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走——真的有一个通向四个方向的路口,是村里的巷口,他坐在一块巨大的麻子石头上,明亮的夕阳从正对面射来,从他的心里唤起了另一些让他全身颤动的时光。左面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槐树,右面有一棵挺拔而苍老的臭椿树,它们都长着羽状的叶子,叶子上面都有水珠滑落到地上。
每一颗水珠都像夏夜里的流星一样从他眼前飞快地滑落,那个快法让他的目光根本跟不上,甚至,他连水珠是什么样子都看不清,只听见稀疏、闲散的落地声响。不过他还能感觉到每一颗水珠里都有一个太阳。每个水珠的滑落都带着一个太阳的滑落,阳光落到土路上,半浮雕一样凸起的石子在发亮,巷口石墙上石头的光洁面在发亮,槐和臭椿的叶子在发亮,巨大的麻子石头在发亮,坐在麻子石头上发呆的人也在发亮。
他真的感觉到自己亮起来了。借着自己身上的亮光,他忽然看清了许多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他忽然像一个巫师那样让自己在一瞬间洞见了自己的未来,他的心头忽然闪过一个宿命的念想:这是许多次送别之后的又一次送别。起初,他觉得自己送别的人确实是心爱的恋人,后来,他又感觉到自己送别的好像只是一个要好的伙伴,再后来,他居然惊奇地发现,他每一次送走的那个人一定会变成一个永远的离人,因而,他连自己都不敢肯定她会在他的生活里永远驻留,他觉得她一定会远走并且不再回来。在他和她之间,一次又一次的送别差不多成了常态,而假如某一天不再送别了,不再送别的状态反而会是变态!这样一想他就有些慌了,进而感觉到那个人突然闯进自己的生活中来,又要莫名其妙地离开,并且是不可挽留地永远离开,他忽然有些舍不得,他的内心一直隐藏起来的归属感和依托感正像捏在掌心的沙子一样迅速散落、逃逸,他的情感依托猛然间变得十分的脆弱、他的爱情设想也变得十分渺茫。于是,他忽然想到必须挽留了。几乎与此同时,他的宿命观陡然变得越加明确、越加牢固,他好像开始明白起来:从送别开始,后来一直送别,这个情况肯定是不祥之兆,永远的离别可能是他们之间无可挽回的命运归宿,应该尽快挽留了。
但他还是醒悟得太迟了,转眼之间,永远的离别已成定局。也后悔过,但没有用,他又千方百计安慰自己:既然是不可避免的,何必劳心费神、平添许多惆怅与感伤呢?但还是忘不了,失去了才知道丢失之物的弥足珍贵!他觉得自己太脆弱了太自私了,从此以后再也不敢想象永远离别之后自己的去路,他觉得自己的生命和生命里的一切已经让那个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人全部带走了,而留下的空缺还是那个人在占据着。他无法颠覆自己当前优柔寡断、夹缠不清的生活状况,但有一点他很清楚,一切都无需继续假设了,他必须接受也必须忍受,它曾经担心过的最糟糕的结局真的出现了。
它曾经暗暗发誓:关于这一切不再去想。但他做不到。
多年以后,他越来越感到自己和当年的离人之间有许多不该分离的理由,但事实上他们已经反向离去得太遥远了,非但彼此看不见、彼此听不见,甚至连当初专注的念想、纯情的依恋和芬芳的体香都模糊了、都陌生了,仿佛一切只是一场梦境,至于那座大山,当然就是他们分离以后那一段无人注意的漫长时光。如今,连那一段看不见尽头的时光也越来越陌生了。离人,以及所有相关离人的信息全都变得越来越缥缈,有时竟然到了怀疑它们曾经真的存在过的地步。
也许,当初由于自己的任性使气而让一些事情一念成谶了。对那个乐道于、热衷于、习惯于离去的人最后一次的送别事件真的发生了。也是在夏末,一场雨后,天又晴了,太阳从西面出来了——也许这仍然是一个不祥之兆——从西边出来的太阳把水淋淋的村口照得闪闪发亮,在那样似曾相识又挥之不去的亮光里,槐和臭椿的荚都长老了,槐的荚是黑褐色的,臭椿的荚是浅黄色的,两种不同树木的荚在夕阳下两两相照,真像雨后初晴时西天彤云的颜色:黑褐色的彤云很厚重,浅黄色的彤云很轻薄。
那真的是最后一次,他又送她上路了,步行。到达县城已经夜幕降临。次日凌晨,车站里的灯光影影绰绰的,但还能藉此看清熙熙攘攘的旅客和美丽的离人忧郁不堪的脸庞。客车出站以后,天色猛然又变黑了。还是步行,回到村里,他的全身湿透了,他才想起三十多里路途之上一直都在下雨,那雨是低靡而懒散的,是不紧不慢的。再一次站在村口的时候,他显得疲惫极了,夏末天气里,他居然感到有些冷。他又觉得自己的一身疲惫突然之间变得毫无意义了,那一次送别,简直跟送走一个一般的熟人并无二致,他开始感到厌倦了。她就在村口那块很大的麻子石头上坐下来。石头被一棵巨大的槐树罩着,石头还是干的,但石头的表面早已经被人的屁股磨得光滑锃亮。那时候,他的心情太像那块石头了,仿佛被更多的人坐过、压过,也疲惫了,外表和脾性的棱角都被磨平了,圆滑了,也许因为如此,即便像一块石头那样的东西,无棱无角的石头一样的东西也需要一棵柔弱的槐树所给予的庇护!那一刻,他终于理清了自己纷繁杂乱的思绪:根本不知道自己一直在被迫中努力爱着的人现居何处,甚至再也无法想象出具体模样来;自己被别人深爱着,但并没有清晰的感觉,没有积极配合坚决响应的态度和作为,更没有完全托付的念想。这是很残酷的,他觉得自己很可怕,甚至很看不起自己,他第一次感到自己竟然是那样令人恶心的东西!有爱,但不为别人所爱,他根本无法从这种纠结中走出来。毫无疑问,他失去了自己,又觉得自己简直像一个多年来都在“跑龙套”的,从没有充当过自己的主角,但他太想当一回自己的主角了!
他尝试过振臂一呼,结果却是应者寥寥,但还不至于无,终有一个甘心情愿和自己合二为一的,她来了,是以爱情的名义来的。那已经是他无权主动选择之后不得不有的选择。
曾经是一段脉络走向本应该很明确的历史,因此就被改写了。信誓旦旦算什么,爱到死去活来算什么,有些是虚情假意的,有些是被逼出来的,还有些则仅仅是为了慰藉幼稚而茫然的情爱饥渴才去爱的。人的生命俨然一朵飞蓬,一旦和自己做人原则的根系断绝,一旦被世俗杂念的阳光抽干了水分,总要学会随波逐流和随遇而安的。这一次他终于走进了“大安”佳境,当然,大半生时光就在糊里糊涂、跌跌撞撞中成为永远的过往。爱情到来的时候根本不懂爱情。
被爱的人像玩物那样所有的作为总是很被动,玩物一样的人也很累。有时候又会觉得被爱的过程简直就像一束美丽的塑料花在接受别人欣赏的过程,虚假的形状最终变得虚无,绚烂的色彩最终变得苍白,而唯有自己主动努力得来的爱才能让自己在情感漂流中掌控自己的航程,对这一点,他坚信不疑。
永远离去的人是爱他的,但他一直都在别有用心地寻找“我爱的”。前者,好像实在无法忍受被爱的人过分的冷酷,走了,在那个夏天雨后的黄昏,精神情感和空间地理两方面形成的隔离都越拉越远,一切都笼罩在莫名其妙的苍白与呆滞中。至于后者,一直都在寻找中的那个,他很清楚,那根本就不是一个具体的人,那只是一些概念的组合,是一些幻想的拼接。仿佛着了魔咒一般,一个人一旦沉湎于过于远大的理想,他的精神世界就会渐渐临近强迫症。他很想从那种状态中走出来,但他不知道哪里才有路径。爱他的人,仿佛连绵不绝的雨,把他淋得很难受;他爱的人,仿佛是风吹云散,他把风也跟不上,他把云也跟不上,但他愿意追逐,因为他爱的人在他的灵魂深处存放了一种芳香,那种芳香催生他的情感愉悦,增加他的身体能量,激发他的创造动力,贴近他的生命期望。有声有色,有嗅有味,虽然正好摸不着。他爱的人在他的心里凝成一团气,他依靠那团气来呼吸。总之,人是如花似玉的。正开的花是活物,不能摘取,不然很快就会归尘归土;玉是没有生命的,但有灵性,不懂的人和贪婪的人只能对之赋予商业价值,对玉来说,这种结局是最低级、最糟糕的。真正懂玉的人,从玉中寻找做人的高层境界,一切高层次的灵魂活动都可以通过“把玉”的过程巧妙地完成,作为活物的花却不能。
他知道,他把自己所爱的人早就变成了一块美玉,虽然他知道这样下去对他现实的人生过程是很危险的。
抛却过去的,忘掉想象的,在同一个房间里,还有一个跟他一起生活的女人,她的身份是他的妻子。这个人是他灵魂中最大的隐私,也是他的灵魂和肉体不能分离的安居之所。他们生儿育女,他们同榻共枕,他们同案而食,他们朝夕与共,但是,他们之间几乎很少言及爱情,不是没有,而是条件不具备,时机不成熟,心理准备很不充分,说白了,所谓爱情,跟他们实际的生活活动根本就是不甚关联的两回事。日久天长,很多事情不想自明。他和她都是很奇怪的生活角色,他们悬浮在爱和被爱之间,爱情和生活,他们找不到清晰的分界线。他一直认为爱情和婚姻家庭根本不能混为一谈、不能相提并论,爱情就是爱情,既是起因,也是过程,既是手段,也是目的。爱并快乐着,创造着,奋进着,整个生命勃发出无比强大的能量,这就够了,爱情就应该像一棵树那样茁壮成长枝繁叶茂才行。因为爱情就是终极目的,所以用不着再有什么别的承诺,爱的过程从来都是很直接的,爱的冲动就是爱的结果,并没有什么可以承担的责任。
两个人的家庭只能算作合法的同居,生出孩子以后的夫妻才有生活。爱情是审美的,婚姻是功利的;爱情是符号的,婚姻是实用的;爱情是纯粹的,婚姻是混杂的;爱情是抒情浪漫的,婚姻是严整有序的。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的人也许曾经有过爱情和相爱的过程,但是那个过程并不是出现家庭的唯一原因。纯粹动物性的种的群体和个体的人的生命的延续意识唤醒性冲动。延续理想一旦付诸现实,种,个体,血脉和生命的延续过程具有明确的契约性,那个过程是高度感性的,精神契约又是具有高度理性的,其中所包含的合作性、依赖性等,契约双方必须遵循同一目标和同一原则,这些都来自于动物性的本能。
前一个人已经是无法挽回的离人,而下一个,尚未出场就变成了“概念化”和“理想化”的东西,唯有朝夕与共,唯有在柴米油盐酱醋茶里面摸爬滚打的人是现实的、真实的,视可见,闻有声、嗅有气、尝有味、触有感,一起消磨的时光全都变成两人真实的年轮和历经岁月之后遗留下来的苍老面相。在这样两个生命里搜寻爱情的影子,最后发现,人生和生活真的像一棵大树,相识,然后恋爱,仅仅是人生的花期,很短暂的,是标识性的、符号性的、公告性的,整个过程很快就会过去,接踵而至的是发育、成长、生儿育女,顺着时光的流淌推动渐渐老去。因而,曾经共有的一长串时光是很真实的,因为里面填充了真实的生活而非理想化的爱情。
下一个,当然并没有出现,甚至并不存在,只不过是对理想化情爱生活的画影图形而已,每个具体的人都是自己人生独立自主的导演,自己再把所有相关女人的美丽元素进行自由组合。直至今日,终于在这个虚幻的排演当中弄到疲惫不堪了,自己精心组接的美丽彩虹也消失了,因为人生历程中兴风作雨的夏天已经过去!而常有霓虹的夏日只是天空的花季,季节的花期同样也是很短暂的。
仿佛每日散步必然经行的路线一样,不论远近,不论萧瑟还是繁华,不论宽松还是拥挤,最后都会回到起点的,而心灵深处,情爱的起点依然在那年夏末雨后的黄昏,自己一直年轻,就像一只未长出槽牙的小猪。那个“爱我”的女人永远地离开了,抛却了疲惫根源之后的轻松、以及寄希望于未来的忐忑心情严重搅合在一起,就像那年的夏末黄昏,雨后,太阳从西边出来,阳光照亮了一天彤云,太阳光洁温暖的脸庞就在彤云的夹缝里,黑色的厚重,黄色的轻薄。
因为是雨后,地上到处都都是湿漉漉的。不会留意时光一直在流转的雨滴以水珠的形式从臭椿树上滑落下来,掷地有声。那些雨滴未落地时,在空中滑落的样子酷似一颗颗灿烂的流星,其中包含的许多信息,人都无法获取,但还能清楚地记得,每个闲散的雨滴里面太阳的影子是极好看的。而自己,好像依然坐在那块大麻子石头上,石头还是干爽的,内心却是湿漉漉的。
2014-2-1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