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秋】龙凤山小记

2021-12-23叙事散文静默的百合
【秋】龙凤山小记秋高气爽,最适爬山的季节又到了,偷得浮生半日闲,和家人一起去三贤山毗邻的一座清幽静谧、远离尘嚣的山——学名龙凤山,当地惯称老栗垛的深山上玩了半日。这个季节是老栗垛一年中最为丰盈静美的时候。阳光晴明,清风轻扬,满山的草木经历春……
【秋】龙凤山小记


秋高气爽,最适爬山的季节又到了,偷得浮生半日闲,和家人一起去三贤山毗邻的一座清幽静谧、远离尘嚣的山——学名龙凤山,当地惯称老栗垛的深山上玩了半日。

这个季节是老栗垛一年中最为丰盈静美的时候。阳光晴明,清风轻扬,满山的草木经历春夏两季阳光风雨照抚后长得更加丛郁葳蕤,山腰间密布的栗木、松树和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枝叶茂盛的乔木给这座静美的、人迹罕至的山林披上了一件色调斑驳、起伏有致的厚绒外套,远远望去,在秋日的微风柔阳下丰盈繁茂的树影随风微微轻漾,像是最细腻有致的巨幅油画般转动着和谐渐变、灵动自然的光辉。 站在迂回长达数里的起始处的山坡上,看对面隔着长而幽深的山谷,那郁郁葱葱一直绵延到谷底的山林秀色,真的惊叹于这些生长于大自然的绿色的树令人起敬的生命力。这是一片丰饶却缺水源滋润的山地,只在树木夹岸丛生的最深的谷底绿色掩映之中隐约有一线浅浅山溪,如果久旱无雨的夏日一定是要干涸的吧?然而,在这里却生长着这一带最为葱茏的自然山林,没有人涉足去浇灌、巡护,在无数个平淡的日子里,它们默默地植根于斯,成长于斯,在无人幽境自成一片浓荫,举目四望,沉寂幽静的山野,它们构筑出最为动人的一道风景。
我们是绕过西南坡山脚下的盘山公路,从东北麓那条稍为舒缓的路上的山。因为两年前从南麓上过一次,山势稍过突兀走起来较为吃力,这次就听从熟悉路况的人建议直接驱车绕到东北方向,从标示有“龙凤山”指示牌的地方上山了。果然,这条路要好走多了,东北麓绵长迂回着上升的山脉将山势缓和了许多。
静静的山上时有鸟雀从身边的草丛里突然受惊飞起,迅捷地飞落在稍远处的枝端,用圆圆的小眼睛斜睨着端详我们,那付浑不怕人的模样很是可爱。山间路旁,草木葳蕤,时不时有簇簇盛开的金色菊花或红色映山红跃入眼帘。路边还偶有簇簇结有耀目红色野酸枣或野山楂的树枝从繁杂的草木丛间探出头来。更令人喜悦的是,在接近山顶的石崖下我们无意中捡到了两块上面有对称的月牙图案的石头,一个是凸起来的月牙,一个是凹进去的,下意识地把两块对应叠放,竟发现它们原来本是一块石头,合起来居然对得天衣无缝。当年是什么力量将它们从中间分开的呢?如此有趣,大家相互传着欣赏之余,一致决定将它命名为“月光宝盒”。
到山顶时已近中午,顶上建有一座已有近千年历史的道观,古朴而清幽,前年来过,印象颇深。那也是一个晴朗的秋日的上午,同样我们上得山来已近中午,爬了半天的山路每个人都觉步履艰难,满头大汗。但是,奇怪的是,头顶上依旧是艳阳高照,但一进山顶道观的山门,就觉得整个人神清气爽起来。这是一座有着三处院落的道观,供奉有道教祖师及诸多道教成名人物神像以及至圣先师孔夫子等先贤塑像。入得山门但见院内松柏清幽,地上遍植丛丛簇簇生长繁郁的白色药菊、蒲公英、牵牛花及种种不知详名的草本药材,披阶拂径满目皆是,随风微微摇曳,一阵淡淡清芬随之扑面而来。
当时山上只有一位须发皆白的慈祥长者在此看护,我们进门时,他正在菊花丛中俯首采摘开得正好的白色菊花,看到我们就忙起身相迎并全程陪同着在院内参观了一番。看到随行人中有小孩子,还热情地拿出供果坚持送给孩子们分享。临话别时,老人家还盛情挽留我们在山上吃饭,我们好奇于这样高远清幽的山上,水是怎么上来的,吃水问题如何解决,老人带我们来到植有正开的菊花的前院,掀开一方用草帘遮盖的水池给我们看,原来这山顶上的水皆靠天上降雨雪收集并沉淀净化得来。
看着已年近古稀的老人独自住守在这儿,生活如此简朴艰苦,我们都有些恻然;然而看到老人衣着整洁,言行举止端庄而且温文有礼,我们又不能不心生敬意:这样清幽素朴的环境,只有这样清心静气的老人才适居此,老人说不定还真是深居简出的高士呢!当时就想如果有条件一定要想办法帮老人解决一下饮用水的供应问题,至少做到像邻近的三贤山一样有架自来水管道直通山顶。
一转眼已经两年过去了,老人家的近况如何呢?能吃上自来水了吗?菊花开的季节又已来临,老人家种的菊花还好吗?是不是又在山门前院摘菊花呢?这是我本次上山最关心的问题。然而,令人失望又欣慰的是,老人已经于去年被当地的敬老院接走安享晚年了,山上已换了看护的修士,虽没引上自来水,可已于老人当年的蓄水池旁深挖了一口水井。至于菊花,因为山门重修,老人离去,居然不见踪影了,只有一地自生自落的硕大蒲公英还满地自在地生长着,接班的修士依然是殷勤有礼,恪尽职守,可是我却觉得有些失望:或许是没见到那仙风道骨般隐士似的老人,或许是没见到初次来时看到的开满大半个院子的白色菊花吧,我们下山时我竟有些意兴阑珊起来。
下山时中途穿过一片茂密的栗、松混叶林,无意中竟在路边一株栗树根部发现了一株多年生的木灵芝,两朵簇生,有手掌大小,呈淡褐色。据中药典籍记载这东西弥足珍贵,野生的尢佳,属可遇不可求的一味灵药。看起来已然木质化了,不知其药用价值是否如书上记载的那般神奇,但是就是单单做为盆景素材保存也不错,看它的样子还是挺别致呢。
下山后沿绕山脚盘旋而行的公路到了首次来时上山的那片向阳的山坡,这儿还如前年来时一样,植满了成片成片的木瓜林。此时正是木瓜渐趋成熟的季节,树上尽是成人拳头大小的青绿中微微透出黄色的木瓜,可谓是果实累累。

因为山深林密,居然无人管理,树下地面上也到处滚落着自己长落的木瓜。摘了一些大的带在车上,捡色泽、个头、形状俱佳的托在手心细细赏玩,儿时关于木瓜的记忆悠然浮起:那时候这种果子是很难得的,因为种植量稀少,偶有人家在院子里种了一半棵,珍贵得什么似地,若是有幸蒙人赠得一个,必定珍视备至地藏在衣柜深处,想要衣服在与其共处的朝朝夕夕里薰染上它悠远的天然香味。谁想此时此地,这果子竟然这么随地可见起来。回到单位,将一个微微透出金黄色泽的放在办公桌上,闲暇时拿起来细细嗅闻,还真是越来越有馥郁的清香了呢!

这么丰美秀丽、绵亘在声名遐迩的道教名山三贤山北邻的青山,因为没有充裕的水源地令人惋惜不已。古人说的果然不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三贤山就是一个极好的佐证,因为有了光武帝刘秀的足迹和命名册封,东汉至今千古传承,香火鼎盛。而与三贤山仅数里之距的秀美丰饶不亚于它的龙凤山则一直静静矗立在这里,向隅而立,除年节之外,鲜有人至。但是因为它巍峨高大而且山顶建筑规模与三贤山不相上下,在地理位置上又如此邻近,立于山顶遥看彼此顶峰,皆清晰可见,呈两峰相依相望之势,许多到此的游人还是不能忽略它的。惜者只是两峰顶间距太远,只可相望不可跨越。据当地人传言说,三贤山在道教颇有建树与成就的弟子千百年间因代代传承已遍布海内,有人早有在两峰之间修建跨山桥索让两峰相连的构想,只是因工程浩大,山势峻峭至今未能实现。希望会有一桥飞架南北,两峰资源共享的一天吧,那么这么清静幽深的龙凤山也就不再如此空旷沉寂了。

因为山上没怎么见水,还是很有几分遗憾,所以在回程途中我们又去了距离此地约二十公里的鸭河游览区。乘游艇在水库坝上南都湖的浩渺烟波间转了一圈,又去库区下游莲花温泉水城参观了一番。坝上风光也就是水烟浩瀚胜了白河几分,其他的周边及坝心岛屿景物比之秀美如江南的白河还是遥遥不及的。倒是莲花温泉水城的园林建筑及莲花池遗址的秋荷擎蓬很有几分古风雅趣。我们在莲花池遗址湖畔合影留念,并且从密布湖面、亭亭擎立的莲蓬丛中采了几枚莲蓬带了回来。

现在回想,历来去三贤山及龙凤山风景区游玩的人都有顺便去鸭河游玩的习惯,好像也是想要弥补彼处青山有余,碧水不足的缺憾吧。不妨大胆构想一下,如能引鸭河之水至龙凤山与三贤山之间,形成一个山水相依,两峰隔碧水相望的局面,那碧水畔再植上十里荷花,那这两个景区就真的再无缺憾,胜似仙境了。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静默的百合 于 2013-8-18 09:23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