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访人家

2020-09-17叙事散文王为璋_玉芙蓉
访人家王为璋中华语言,地方特色浓郁,精彩各异。每每一稿熟成,总是先念给读过“扫盲班”的老婆“斧正”,方发播出笼,也能得到乡音共赏。但登不了大雅之堂,主要罪过就是“太乡俗”。“访人家”,在家乡是妇孺皆知,要广播四方,必须解释一番:家家养男户户
   访人家
   王为璋
  中华语言,地方特色浓郁,精彩各异。每每一稿熟成,总是先念给读过“扫盲班”的老婆“斧正”,方发播出笼,也能得到乡音共赏。但登不了大雅之堂,主要罪过就是“太乡俗”。
  “访人家”,在家乡是妇孺皆知,要广播四方,必须解释一番:家家养男户户养女。到了婚嫁年龄,封建时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时值妇女能顶半边天、铁姑娘班的妇女解放时代,婚姻就有了自主一半、父母一半平均权利。但在工分制的生产队里,家长、青年的活动圈子都被限制,不得巳,还得靠“媒妁之言”。至于媒人之言是否真实?女方家长只得“深入了解”。大凡每个父母都希望女儿“落一户好人家”,这就有了“访人家”的通俗说法。
  羊肠小道,茅林草生,溜机凳(自行车)只有公社党委才会骑。五月艳阳天,一对姑嫂,头顶草帽,茵兰大肩上装,青长裤,平底鞋,当时扯布靠布票,笑破不笑补、清廉治家,衣着整洁,就是出客的好行头。紧忙紧赶,这对姑嫂分别请了棉花薅草的工分假,是为女儿梅兰访人家去的。从芦家花巷到敖关,十几里小路,风风火火,马不停蹄。为了调查了解,弄清未来姑娘家的门朝哪方开,树朝哪方栽,房屋大小,(库存)粮有多少,猪有几头,房前屋后是否清洁卫生,持家是否勤俭,作一番考察。至于未来女婿的人品性格,很难查实,谁都知道姻缘劝拢,祸事劝开,不是谪亲家人都会报喜不报忧,所以,访人家也只能访得其表。
  富户人家娶姑娘,贫寒之家骗姑娘。似乎从古到今的婚姻铁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刚刚成立,又受严重自然灾害,老百姓真的缺衣少食。大青年看儿男(相亲)借人家的衣服很正常,女孩子出门穿的多漂亮,未必合身?还有一些人家为了装饰富裕,用稻草填谷仓,看上去粮食满屯,“吃饭不愁”,谁知驴子拉屎——外面光。
  生产队正在栽中稻秧苗,田间一片薄水,有人挑秧苗,也有人在运输,妇女成梯形排成一行,口朝黄土背朝天,紧张而有秩序“退”进。
  “黎姐!黎姐!家里来了客哟!”田边传来呼声,黎姐先是一笑,她知道是来了贵客,一边挪出身位,一边洗手,一边往坡上走。
  快上田埂时却又返身走到田中间,与彭奶奶耳语一阵,再迅速上岸。前几天红人先生(女方称中间人为媒人,男方称中间人为红人)就说过近些天亲家要来访人家,但没说具体日期,前两天黎姐还准备了一下,亲家却没有来,天气又热,(当时没冰箱)新鲜鱼肉也不能久放。想不到没了准备,亲家来了。上街是来不及了,就是上街也没有菜了,真是两手捏肉,措手不及。回头找彭奶奶耳语,实则是“帮救兵”。
  是客不是客,打个流谎测!到家之即,黎姐热情洋溢地招待亲家,到茶端板凳,礼貌请坐,一方嘘寒问暖,接着钻进厨房。
  厨房不大,盐菜榨辣椒酱萝卜是有,但待不得客呀!腊肉不多,就是腊肉丰富,一碗菜也上不了桌啊。一阵洗锅涮碗刀截,静动有致。
  黎姐上了坡,彭奶奶也丢下了手中的秧,客串了几个娘们往家里走。生产队、村子要进新人,大家都乐意,队长也睁只眼闭只眼,任她们离开。
  几个娘们各自回家,分别拿了鱼、丸子、粉丝、腊鸭子,包装成简易的手提袋,从屋后,转到黎姐厨房旁边,彭奶奶进大门“招呼”客人、打掩护,后边通过小亮窗,递进食材。彭奶奶打了几句圆场,回了栽秧田。
  一阵锅碗瓢盆交响曲,一烩酱油吃醋香飘溢,八个小菜一个汤,热气腾腾端上桌。这不紧不慢有条不紊,色香味齐全,两位亲家很是满意。其实大家都过的紧日子,亲家也并非为吃喝而来,为儿女作一番调查了解,也是理所当然。
  亲家过了眼,黎姐更开心。当年腊八日吉祥瑞,一对新人圆百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