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
2021-12-23叙事散文李兴文
即便在太阳悬挂于当空的那些日子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兴奋过。那时候总是觉得自己一直在躲避着什么,总在想方设法往阳光照不到的地方移动,好像因为那些地方有个统一的名称叫“阴凉处”或者“背阳处”。总之,自己对那种地方的追逐曾经是那样身不由己且自顾不暇。……
即便在太阳悬挂于当空的那些日子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兴奋过。
那时候总是觉得自己一直在躲避着什么,总在想方设法往阳光照不到的地方移动,好像因为那些地方有个统一的名称叫“阴凉处”或者“背阳处”。总之,自己对那种地方的追逐曾经是那样身不由己且自顾不暇。
正直的阳光被造就阴影的房屋和树木挡住了,但是,太阳的热度不仅会拐弯,还能像磁场或电场一样多次反射、甚至直接穿透很厚的障碍物无处不至并占据每一处能够到达的空间。于是,那些日子里太阳泛滥的热情变得一文不值,善于趋利避害的人就要反其道而行之。
现在,太阳光开始倾斜,并且,太阳光线一天比一天倾斜,一天天朝着水平的方向用力。太阳把一个季节使劲压了下去,又把另一个季节使劲挑了上来——活了半辈子终于有了第一个惊天大发现,原来时光是一架“跷跷板”,季节在上面优哉游哉地玩着,一直玩兴浓厚,至今不曾终止也不分输赢——确乎也没有输赢,诸如这样联手而动的游戏从来不可以输赢论,而只能论之以快乐与尽兴。当快乐的欲求充分得到满足的时候,最后剩下的只有一身疲惫的时候,并且,只要有一方感到疲惫的时候,即告Gameover,哪怕另一方兴趣正浓,游戏也无法继续进行。相反,如果意犹未尽的一方依然不想离开游戏现场,也不希望另一方称心地离去或者扫兴地离去,那就只好将对方再三挽留下来,大家在跷跷板上面悠闲地坐着,可以“说”跷跷板,可以总结经验,可以回味快乐或者共同联想一些别的事情。当然,如果尽兴的一方必须要离开了,另一方还不想离开,不想离开的一方也可以老老实实地做下去并用自己的体重将跷跷板的另一头挑得高高的,毫无心理负担且安稳地坐在落下的这一头,挑起来的那一头一定是空荡荡的。设若还想招来新的玩家,那就应该虚蹲着,让跷跷板保持具有邀请意味的、也是极诱人的水平状态,因而,等待玩伴的人的身心有时候是很辛苦的,他们的内心有时候是十分焦灼的。
时光的“跷跷板”被不断更替的节令玩个不停,大概要等到“春分”和“秋分”的时候,这架无比巨大的“跷跷板”才能求得暂时的平衡。“夏至”和“冬至”,应该是玩耍过程中一个完整回合的两个“高潮”,压下去的和挑起来的皆然快乐。表面上看,玩家双方所得到的快乐好像是被对方创造出来的,但仔细一想就会明白,各自的快乐的确是每个人自己赚取自己的,好像谁都不吃亏,谁也没有占便宜。再仔细想一想:设若两人身量相当,那便是真正公平合理的快乐无疆。但事实上真正身量相当的情况是极少极少的。于是,身轻的付出就要多一些,身重的付出就要少一些——这样的心念绝对带有严重的市侩主义。如果单从获取快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轻重的差异不仅可以忽略,而且由此还可以生出许多意外的乐趣来:身重的把身轻的挑得高高的,故意不把对方放下来,于是,身重处下者快乐已极,身轻居高者哭笑不得,但双方的基本情绪依然是快乐的,那时候,双方得到的快乐是充满天地之间的;如果身重的故意不给力不配合,任凭全身的实重老老实实地压在跷跷板上,身轻的急得满头大汗,最后恐怕要使出全身解数来消除困窘和尴尬了,但也不会产生挫败感,双赢的基调仍然是和谐的。其间也不会有收益上的锱铢必较和毫厘考量,更不会有荣辱方面的强烈对比,快乐依然是主要的。并且,双方获得的快乐是大致相似的。这就是联手游戏的好处,其中包含着人世间许许多多珍贵的人生哲理。
至于像节令这样既抽象又具体的“玩家”,它们是否具有与人一样自得其乐的充盈感觉,人是无法知道的。在“春分”与“秋分”之外所有的日子里,时光的“跷跷板”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慢悠悠地上,慢悠悠地下,人,也许并不知道自己在时光的跷动中,到底在俯视还是在仰视,也不知道哪个季节为上哪个季节为下。当发现阳光又一次斜射了,并且是每天都在继续向下倾斜,后来是越来越斜,朝着水平的放向斜下去,但终究不会到达水平位置,因为正常的人居之所大都不在南北两极,而这个时候,一定是幽深的秋天了。
秋天很好。但愿心念模糊的人他们日渐清晰的心念是被岁月挑起来了,凭借这样的视角,人就会清楚地看到太阳的位置在自己的对面低落下去,眼界顿然开阔,心胸即刻敞亮,内视豁然空灵,内感瞬间充盈。时空变得这样纯净,这样透明。在时光的某个结点上,在岁月长河的某处,仿佛被意外地“灌顶”一样猛然顿悟,阳光的即时姿态分明就是岁月即时的模样,这时候,太阳就是时空大海上永不熄灭的浮标灯,阳光代表具体生动的时间面庞。人的心灵、意志,一直被放置在时光“跷跷板”的这一端,人和太阳在时光之板上玩出一长串循环往复的季节与时令,玩到一定的时候,人的眼里居然会看到更多的荒疏,人的心里会感到更多的孤寂。不堪其热,但多知其冷,因为人已经衰老了,即便身边人来人往,尽管儿孙皆以成行,但总觉得自己在无可阻拦地走向孤独,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日渐衰老的心境已经趋于好静。
能够感到静谧意趣的,莫过于繁华物世如火如荼的表演已经开始缓缓退场。终于曲终人散,然后就是静谧的冬天。秋山如肃,真的已经没有多少强劲的喧嚣;冬山如睡,真真切切已经减少了那么多芜杂的纷扰,人的心灵广野已经高居在感性的高原,人的理性的高峰已经矗立在思考的峰岭。太阳,每天的位置都沉落得更低,有时候,相对高度已在人的脚下了,只是,显得太遥远一些。
——难道这是人生归宿的死结?生命最终必将沉静地端坐在时光之板挑起来的雪域高原上吗?难道古圣先贤们对此早就洞悉、他们才创造了宗教和神话、他们的心灵归宿才跟昆仑那样古静神秘的雪山联系在一起?难道宁静安闲的“西天”真的就在他们想象的那里?
但愿仅仅是宗教和神话而已,但愿其中并无半点科学理性的凿凿语解。
人生有一个感性的开头,有一个理性的终结。当发现自己的青春年少在忘我的颠簸中无视被落下还是被挑起,而事实上人的心灵在理性的对面都已经沉得很低的时候,就会发现感性的过程真是太漫长、分量实在是太沉重了,又占据了很长的动力臂,对面的理性和成熟一直很遥远、很模糊,拥有的阻力臂又是极短的,原因恐怕是理性总有极高的密度和分量,是极度浓缩的——年轻的心怎么能够轻而易举地看见呢?在以后漫长的人生历程中,的确是在自觉不自觉地洗涤心灵深处芜杂厚重的铅华了,由此也就变得越来越轻,但也越来越纯,越来越简单,越来越透明,最后,透明得跟无形无色的时光相溶,才知道自己认为很成熟的心智与人生总体理性要求相差甚远,自己的分量依然微不足道。正由于此就被高高挑起来了,没有像流沙一样永远地沉沦,毕竟又是可喜可贺的事情。虽然过去不甚完美,虽然一切解悟出现得未免太迟,人生往往如此,的确应该享受来之不易的每一份明确的欢愉。
成熟的心,就这样被生活之“板”高高地挑起来了,当然,从此再也不会轻易降落下来,积极奋进的想法是极有必要的。对面,人的普世价值和理性要求已经温暖至极、明亮至极。所不同的是,自己无需哭笑不得,而应该快乐地笑出声来——能够清楚明白地俯视人生过程、站在一定的高度总结人生经验,而没有筋疲力竭且茫然地仰视,实在应该算作幸运的。
如所预料,阳光射在墙上的位置已经大幅上移。很快,阳光之足又一步跨入茫茫天宇,秋天这个黄昏时候的天空变得异常晴朗起来。
这个日子的这一端又被“跷”起来了,这是个明确的提示:身体又衰老了一点,心灵又成熟了一点。
2013-10-3
那时候总是觉得自己一直在躲避着什么,总在想方设法往阳光照不到的地方移动,好像因为那些地方有个统一的名称叫“阴凉处”或者“背阳处”。总之,自己对那种地方的追逐曾经是那样身不由己且自顾不暇。
正直的阳光被造就阴影的房屋和树木挡住了,但是,太阳的热度不仅会拐弯,还能像磁场或电场一样多次反射、甚至直接穿透很厚的障碍物无处不至并占据每一处能够到达的空间。于是,那些日子里太阳泛滥的热情变得一文不值,善于趋利避害的人就要反其道而行之。
现在,太阳光开始倾斜,并且,太阳光线一天比一天倾斜,一天天朝着水平的方向用力。太阳把一个季节使劲压了下去,又把另一个季节使劲挑了上来——活了半辈子终于有了第一个惊天大发现,原来时光是一架“跷跷板”,季节在上面优哉游哉地玩着,一直玩兴浓厚,至今不曾终止也不分输赢——确乎也没有输赢,诸如这样联手而动的游戏从来不可以输赢论,而只能论之以快乐与尽兴。当快乐的欲求充分得到满足的时候,最后剩下的只有一身疲惫的时候,并且,只要有一方感到疲惫的时候,即告Gameover,哪怕另一方兴趣正浓,游戏也无法继续进行。相反,如果意犹未尽的一方依然不想离开游戏现场,也不希望另一方称心地离去或者扫兴地离去,那就只好将对方再三挽留下来,大家在跷跷板上面悠闲地坐着,可以“说”跷跷板,可以总结经验,可以回味快乐或者共同联想一些别的事情。当然,如果尽兴的一方必须要离开了,另一方还不想离开,不想离开的一方也可以老老实实地做下去并用自己的体重将跷跷板的另一头挑得高高的,毫无心理负担且安稳地坐在落下的这一头,挑起来的那一头一定是空荡荡的。设若还想招来新的玩家,那就应该虚蹲着,让跷跷板保持具有邀请意味的、也是极诱人的水平状态,因而,等待玩伴的人的身心有时候是很辛苦的,他们的内心有时候是十分焦灼的。
时光的“跷跷板”被不断更替的节令玩个不停,大概要等到“春分”和“秋分”的时候,这架无比巨大的“跷跷板”才能求得暂时的平衡。“夏至”和“冬至”,应该是玩耍过程中一个完整回合的两个“高潮”,压下去的和挑起来的皆然快乐。表面上看,玩家双方所得到的快乐好像是被对方创造出来的,但仔细一想就会明白,各自的快乐的确是每个人自己赚取自己的,好像谁都不吃亏,谁也没有占便宜。再仔细想一想:设若两人身量相当,那便是真正公平合理的快乐无疆。但事实上真正身量相当的情况是极少极少的。于是,身轻的付出就要多一些,身重的付出就要少一些——这样的心念绝对带有严重的市侩主义。如果单从获取快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轻重的差异不仅可以忽略,而且由此还可以生出许多意外的乐趣来:身重的把身轻的挑得高高的,故意不把对方放下来,于是,身重处下者快乐已极,身轻居高者哭笑不得,但双方的基本情绪依然是快乐的,那时候,双方得到的快乐是充满天地之间的;如果身重的故意不给力不配合,任凭全身的实重老老实实地压在跷跷板上,身轻的急得满头大汗,最后恐怕要使出全身解数来消除困窘和尴尬了,但也不会产生挫败感,双赢的基调仍然是和谐的。其间也不会有收益上的锱铢必较和毫厘考量,更不会有荣辱方面的强烈对比,快乐依然是主要的。并且,双方获得的快乐是大致相似的。这就是联手游戏的好处,其中包含着人世间许许多多珍贵的人生哲理。
至于像节令这样既抽象又具体的“玩家”,它们是否具有与人一样自得其乐的充盈感觉,人是无法知道的。在“春分”与“秋分”之外所有的日子里,时光的“跷跷板”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慢悠悠地上,慢悠悠地下,人,也许并不知道自己在时光的跷动中,到底在俯视还是在仰视,也不知道哪个季节为上哪个季节为下。当发现阳光又一次斜射了,并且是每天都在继续向下倾斜,后来是越来越斜,朝着水平的放向斜下去,但终究不会到达水平位置,因为正常的人居之所大都不在南北两极,而这个时候,一定是幽深的秋天了。
秋天很好。但愿心念模糊的人他们日渐清晰的心念是被岁月挑起来了,凭借这样的视角,人就会清楚地看到太阳的位置在自己的对面低落下去,眼界顿然开阔,心胸即刻敞亮,内视豁然空灵,内感瞬间充盈。时空变得这样纯净,这样透明。在时光的某个结点上,在岁月长河的某处,仿佛被意外地“灌顶”一样猛然顿悟,阳光的即时姿态分明就是岁月即时的模样,这时候,太阳就是时空大海上永不熄灭的浮标灯,阳光代表具体生动的时间面庞。人的心灵、意志,一直被放置在时光“跷跷板”的这一端,人和太阳在时光之板上玩出一长串循环往复的季节与时令,玩到一定的时候,人的眼里居然会看到更多的荒疏,人的心里会感到更多的孤寂。不堪其热,但多知其冷,因为人已经衰老了,即便身边人来人往,尽管儿孙皆以成行,但总觉得自己在无可阻拦地走向孤独,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日渐衰老的心境已经趋于好静。
能够感到静谧意趣的,莫过于繁华物世如火如荼的表演已经开始缓缓退场。终于曲终人散,然后就是静谧的冬天。秋山如肃,真的已经没有多少强劲的喧嚣;冬山如睡,真真切切已经减少了那么多芜杂的纷扰,人的心灵广野已经高居在感性的高原,人的理性的高峰已经矗立在思考的峰岭。太阳,每天的位置都沉落得更低,有时候,相对高度已在人的脚下了,只是,显得太遥远一些。
——难道这是人生归宿的死结?生命最终必将沉静地端坐在时光之板挑起来的雪域高原上吗?难道古圣先贤们对此早就洞悉、他们才创造了宗教和神话、他们的心灵归宿才跟昆仑那样古静神秘的雪山联系在一起?难道宁静安闲的“西天”真的就在他们想象的那里?
但愿仅仅是宗教和神话而已,但愿其中并无半点科学理性的凿凿语解。
人生有一个感性的开头,有一个理性的终结。当发现自己的青春年少在忘我的颠簸中无视被落下还是被挑起,而事实上人的心灵在理性的对面都已经沉得很低的时候,就会发现感性的过程真是太漫长、分量实在是太沉重了,又占据了很长的动力臂,对面的理性和成熟一直很遥远、很模糊,拥有的阻力臂又是极短的,原因恐怕是理性总有极高的密度和分量,是极度浓缩的——年轻的心怎么能够轻而易举地看见呢?在以后漫长的人生历程中,的确是在自觉不自觉地洗涤心灵深处芜杂厚重的铅华了,由此也就变得越来越轻,但也越来越纯,越来越简单,越来越透明,最后,透明得跟无形无色的时光相溶,才知道自己认为很成熟的心智与人生总体理性要求相差甚远,自己的分量依然微不足道。正由于此就被高高挑起来了,没有像流沙一样永远地沉沦,毕竟又是可喜可贺的事情。虽然过去不甚完美,虽然一切解悟出现得未免太迟,人生往往如此,的确应该享受来之不易的每一份明确的欢愉。
成熟的心,就这样被生活之“板”高高地挑起来了,当然,从此再也不会轻易降落下来,积极奋进的想法是极有必要的。对面,人的普世价值和理性要求已经温暖至极、明亮至极。所不同的是,自己无需哭笑不得,而应该快乐地笑出声来——能够清楚明白地俯视人生过程、站在一定的高度总结人生经验,而没有筋疲力竭且茫然地仰视,实在应该算作幸运的。
如所预料,阳光射在墙上的位置已经大幅上移。很快,阳光之足又一步跨入茫茫天宇,秋天这个黄昏时候的天空变得异常晴朗起来。
这个日子的这一端又被“跷”起来了,这是个明确的提示:身体又衰老了一点,心灵又成熟了一点。
2013-10-3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