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棒瓤子,棒窝子

2021-12-23抒情散文青衫子

寒露过后,正值玉米收获,大批玉米被收割、归置,像是一场战争,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畜力,一直等到冬小麦播下,村子才算安稳下来。早饭后,奶奶和母亲忙着刷锅、洗碗,收拾桌子,父亲在一边吸烟,我把啃剩的棒瓤子(玉米芯)归集到一起,扔给圈里的猪,把剥……
寒露过后,正值玉米收获,大批玉米被收割、归置,像是一场战争,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畜力,一直等到冬小麦播下,村子才算安稳下来。   
  早饭后,奶奶和母亲忙着刷锅、洗碗,收拾桌子,父亲在一边吸烟,我把啃剩的棒瓤子(玉米芯)归集到一起,扔给圈里的猪,把剥下来的棒窝子(玉米皮)扔给院里的鸡。早饭是棒子面粥、贴饼子、煮嫩棒子(玉米)、少量的白面馒头,就着萝卜咸菜。   
  鸡们围着棒窝子抢啄了一会儿,见没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很快四处散去,围着棒子堆打转。棒子从地里收回来以后一直在院里堆着,棒子粒可以随便啄,而且还可以啄食棒子上面潜伏的虫子打牙祭,鸡们每天像过年,吃得肥嘟嘟的,再也懒得去院外刨食撒野找虫子。吃饱喝足,母鸡们咯咯哒咯咯哒地下蛋喧嚷,公鸡仪仗队一般昂首阔步,踱来踱去,油亮的羽毛抖擞着,间或与某只漂亮的母鸡踩舞一番。有了它们的穿梭游弋,院子里像进了一个加强连,满满当当的。   
  相对于鸡的灵巧活跃,猪是臃懒笨拙的,除了见人便溺抢食时的冲动窜越,多数时候在圈里趴着,像庄子描述的混耍于泥潭中的那只龟。堆在圈外的棒子接触不到,可是能闻到味儿,它馋得吱吱叫,叫累了就翻着白眼哼哼,写满不满。猪不挑食,扔进去的棒瓤子差不多算是美味,边边角角上没啃干净的棒子粒对它是意外收获,啃得美美的,嘬嘬直响。   
  父亲把牛牵出来饮水,是刷锅水,也叫泔水,里面有残余的棒子粥,偶尔还有锅底铲下来的焦黄的锅巴。泔水被盛在一只宽口铁皮水桶里,足足有大半桶。牛饮到一多半,似乎喝饱了,抬头望着父亲,一下一下舔着嘴巴上残留的水迹。父亲见状回屋抓了一把麸皮,洒进桶里,牛重新按下头接着喝,过了一会儿又抬起头来,父亲又洒了一些,直到最后,牛用舌头把桶底下的精华全部舔噬干净,然后晃了晃脑袋,一片淋漓,被牵到院外树下晒太阳。   
  阳光越过林梢屋顶,把院子里灌得满满的,屋墙、棒子堆上一片斑驳。父亲小心翼翼地和爷爷说,四妮子家有白事,去帮忙,然后吸着自制的喇叭形纸烟,一脸严肃,披上一件干净衣服,在咳嗽声中出了门。父亲早年学过半拉子厨师,每年上河工的时候去伙房里做饭,虽然也是体力活,但是比起泥手泥脚的河工算是好差事;平日里村里有红白事也常被请去做菜主厨。头天夜里事主四妮子来磕头请,村里红白理事会的一同商量殡葬事宜,父亲主要负责开菜单子,按照要开的席面计划肉、蛋、菜各种材料数量。在这一行当里,父亲口碑相当好,不浪费,不私拿。   
  爷爷坐在那把漆面斑驳的木圈椅上若有所思,默默地喝完一杯蜜水,抹了抹嘴,戴上帽子,披上厚外套,倒背着手去村外闲逛。自从得知自己患了肝癌,爷爷把钱财大权全部移交给我的父亲,当起了甩手掌柜的,横草不拿,竖草不捏,每天就是吃喝睡,穷乐呵。爷爷是村里有名的明白人,脾气大且倔,说一不二,没人敢逆。得知他得了不治之症之后,家里人更是时时处处顺着他,尽量不惹他生气。看着爷爷远去的背影,奶奶轻轻叹了口气。   
  母亲给猪倒上食,从屋里搬来一只小板凳,又从墙角取过一把三齿耙,把棒子堆分开。棒子堆的时间有些久了,散出层层热汽,棒子摸在手里热乎乎的。有的棒子窝上长了霉点。今天没有别的活计,一家人围着棒堆扒棒子。每人一只小板凳,奶奶直接坐在棒窝子上,说软和;手里一颗铁钉或是顶端削尖的半截筷子头,一端系在手腕上,用尖头将棒窝子顶端剥开,再用手两边持住用力撕开,锐如裂帛的呲拉声里,一个个或黄或白的玉米棒子被剥出来,扔在一边,在阳光下熤熤闪光;棒窝子被堆到另一边,小山一般。在这个过程中间,一些家长里短从母亲和奶奶口中穿梭连缀着,与屋檐墙角、树梢柴木、棒子篮筐,还有那些牛猪鸡狗们自然地汇集一起,成为一部活生生的自然剧,像是没有主角配角,又像是谁都是主角配角,连同那些被丢弃的棒窝子、棒瓤子,各有各的棱角、层次、状态、温度。人非高,物非低,就这么高低错落地排列着,共生共存于鲁西北平原一个普通的小村子里。   
  母亲和奶奶的话题是从四妮子新殁了的娘说起的。在谈起这个话题之前,村里小名叫小小的口中喊着婶子进了门,说是四妮子家今天出丧,中午安排席面,他替事主家来借板凳。母亲把家里空闲的板凳悉数搬出来,闲话着各自的农事。小小气管不好,一年到头嗓子像拉风箱。他呼拉拉笑着,直夸我们家的棒棰子比他们家的大。奶奶听着很受用,裂开没牙的嘴陪着笑脸,然后扯了几句闲话,一同起身送小小出了门,随后扯开了话题。   
  四妮子是个男的,上面三个姐姐,分别叫大妮子、二妮子、三妮子,轮到他,顺嘴叫成了四妮子。四妮子的娘早年守寡,磕磕绊绊拉扯大了四个孩子,三个女儿先后出嫁,都是啃坷垃种地的庄户人家;给四妮子找了个媳妇,娘家做小本生意,日子比四妮子家境宽泛许多,因此平时说起话来也显得硬气。婆媳本是对头,一个锅里抡马勺,哪有勺子不碰锅沿的,更有小姑子嫌大姑子隙,天长日久便隐然成了两派,四妮子娘和三个闺女一派,媳妇一派,四妮子夹在中间,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被老太太骂“娶了媳妇忘了娘,上炕认得枕头下炕认得鞋”,被媳妇骂“软蛋养的不是男人,两个蛋籽子不如割下来喂狗”。奶奶和母亲都是热心人,有时候不免去劝架说和,一个拉走少的,一个劝下老的,把四妮子从火山口上救下来,他自然千恩万谢,亲婶子亲嫂子的叫着。   
  闲话不显时间,不知不觉,太阳越过前院房脊了,院子里堆起一小堆光溜溜的棒棰(玉米)小山,旁边的棒窝子堆得更大。母亲嫌太占地方,让我和哥哥把棒窝子抱到院外。棒窝子抱在怀里软软的,闻起来有股浓郁的棒香味。一只小白虫子掉进我的脖子里,痒痒的,我脱掉衣服,让哥哥帮着捉住,一脚抿死。
  同族的春女姑来叫母亲,约着一起去四妮家吊丧(吊唁)。母亲答应着,回屋换了身干净衣服,拿了块干净手绢,随她去了。有锁呐声锣鼓声从四妮子家方向传来,我心里痒痒的,央求奶奶去看热闹,奶奶笑着应允,嘱咐我和哥哥早去早回,别误了吃饭,惹母亲骂。   
  我和哥哥箭步如飞,赶到四妮子家。门口摆着黄纸幡,门两侧的春联被撕去,代之以白纸黑字的丧联。吊唁的,帮忙的,看热闹的,出出进进,很是热络。小巴子和少妈妈子在门口迎男女客,从客人手里接过纸和点心,朝院里喊着“男客(声音念切)到”、“女客到”;男客在灵棚前叩首行礼,女客直接到屋里哭丧,亲人相见,同悲相怜,少不得一起赔哭抹泪。吹鼓手在迎门墙前坐了一桌,七八个人,有男有女,满脸风尘色,桌上摆着烟、茶水,开场锣响过,吱吱呀一通演奏,将悲伤一点点放大,直至肃穆。   
  我和哥哥正饶有兴趣地看着,母亲从里面出来,眼睛红红的,白了我们一眼,没说话,手里提着一兜馒头,和春女姑径自去了。按照当地风俗,庄乡吊完唁随上礼金领一份馒头算是礼全,不坐席,坐席招待的都是亲戚。我来到院子里,见小小正在劈柴烧水,地上扔着一小堆干燥的棒瓤子;临时搭建的锅灶热汽腾腾,碗房的人支了两扇门板,把瓶罐盆碗放在上面,盆里装了水,放了些裂嘴豁牙的旧茶碗空盘子。父亲围着围裙,把头天夜里蒸好的鱼、肉、丸子放进蒸笼里热上,另一口大锅里放油,加上葱姜香料,放上一堆肥肉片子,一通爆炒,然后倒入一大盆冬瓜块,灶底燃着枯木柴,锅里面很快咕嘟嘟冒泡,香气四溢。我馋得直流口水。与父亲一同帮厨的小马大爷见状悄悄向我招手,把我和哥哥叫进厨房里,一人嘴里塞了一块猪脸子肉,手里塞了几块点心,满载而归。   
  中午家里炖的白菜豆腐,少许的几个肉丁。破例全吃的馒头,是从四妮子家领来的,是那种尖头的签子馒头,吃起来很新鲜。吃完饭,奶奶给爷爷说姑奶捎话来,让留着棒窝子,抽空给她送去也行,她自己来人拉也行。爷爷嗯了一声,说这几天多扒些,晒干了给她送去。奶奶满脸欣喜。爷爷得病以后很少外出,姑奶家是唯一一个心仪的去处。奶奶乐得他去散散心。   
  扒下来的棒窝子很快晒干,堆在墙外成了一座小山。几天后,棒窝子被装上牛车,我随爷爷一同送到姑奶家。   
  姑奶家院子很大,她和姑爷、孩子们住在西边三间屋,她的豁嘴公公住东边一间。窗前的石榴树上硕果累累,色泽鲜红,很是诱人。院子南边种着一片碗口粗的杨树榆树,靠东边院墙由南往北依次是茅房、羊圈、猪圈。大奶子山羊在树下拴着,不时咩咩叫。姑奶用大搪瓷缸子挤了半缸子羊奶,在炉子上热开了,加上白糖给我喝。我皱着眉头说有股味儿。姑奶笑了,说你爸小时候喝的就是这个,养人。这事我听奶奶说过,父亲生母早殁,从小被送人,来到现在的家;来的时候脑袋都耷拉了,怕是养不活;奶奶当时没生养孩子,没奶水,最后是姑奶牵来山羊,用羊奶救活了父亲。   
  姑爷指使儿女们把棒窝子卸车,堆进屋里。姑爷有三女二子,大儿子、大女儿各自成家,小儿子上学,二女儿三女儿待字闺中,平时没事用棒窝子编垫子。先挑些颜色白净叶形完整的,用硫磺熏白了,编成长辫子,然后缝制成或圆或方的垫子,或家用或送人,有时也到集市上出售换些零花钱。姑奶家的椅子上都放着那种垫子,有的上面还绣着花,很好看。   
  爷爷有姊妹十三个,小时候夭折了七个,余下的断断续续殁了,只剩他和姑奶兄妹俩,感情很深。姑奶炒了爷爷爱吃的菜,撕了一只烧鸡,烫了一壶酒,姑爷陪喝,我赔吃。其实按照村里的待客规矩我是不能上桌的,可是姑奶疼我,爷爷只好暂时把规矩放下,由我逾矩。姑爷有文化,爱听广播,也爱传播,几杯酒下肚便铿锵开讲,由美国苏联到毛泽东蒋介石,由抗日到种棉花,我惊讶于其思维的跳跃幅度之大,也佩服其博学多识。对于这些,姑奶冷眼旁观嗤之一鼻,埋怨他话多了。姑爷多数时候知趣打住,缓会儿再说,有时候惯性使然刹不住车也和姑奶顶撞,开头总是那句,“哈,你这个人儿呀!”爷爷话不多,酒菜用得也少,遇到喜欢的话题也能周武郑王的讲古论今,与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倔老头子判若两人。姑爷说,他从广播里听到一个科技小知识,能用打碎的棒瓤子养蘑菇。爷爷没说话,眼光闪了闪。姑爷说是真的。姑奶在一边冷笑,说,行了,喝你的酒吧。姑爷红着脸说,哈,你这个人儿呀!真是,这是科学;算了,给你说你也不懂,快准备饭去吧;记着叫爹吃饭。姑奶哼了一声说,就你懂;老头早吃过了,这会给你大儿喂牛去了。姑爷不好意思地讪笑着,端起酒杯说喝酒喝酒。   
  一场秋雨一场寒。爷爷换上薄棉袄的时候,家里开始打第一场棒子。那时村里还没人用脱粒机,把棒粒子与棒瓤子分离的最原始办法是用木棒敲。屋里事先收拾停当,边边角角的孔洞都事先用东西掩住,然后把晒干的棒子从房顶上卸下来,堆在屋里地上,每人一根棒子用力敲打,敲打不干净的用手搓,最后棒粒子归于一处,继续晾晒,归仓待用。棒瓤子除自己留些作柴火,剩下的全送给了姑奶家。年后姑爷姑奶来我家串亲戚,我问姑爷,蘑菇长出来没有?姑爷瞥了一眼姑奶红了红脸说,还没。   
  后来,再后来,姑爷终于用棒瓤子种出了蘑菇,可惜爷爷看不见了,他同四妮娘一样,化成黄土一堆,卧于村南土岗上,那里冬有小麦,夏有玉米…… [ 本帖最后由 青衫子 于 2013-10-8 21:11 编辑 ] 冬小麦, 而且, 萝卜, 仪仗队, 玉米芯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