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小河(外一章)
2021-12-23叙事散文曾经沧海
我的家乡叫高椅村,冠以“江南第一村”。高椅村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江南古村落。一条小河从上游夹岸的青山中斜刺冲出,至古村村边却拐了一个弯,依着山势悄然消失。小河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它发源于城步,流经沅江,抵达洞庭湖。小河没有长江的秀美,没……
我的家乡叫高椅村,冠以“江南第一村”。
高椅村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江南古村落。一条小河从上游夹岸的青山中斜刺冲出,至古村村边却拐了一个弯,依着山势悄然消失。小河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它发源于城步,流经沅江,抵达洞庭湖。
小河没有长江的秀美,没有黄河的威壮,没有西湖的恬静,却有着山野村姑般的清纯和隽秀。1996年冬天,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大进军》,选中了古村前这条小河。用枞树筒子在河上架起了一座浮桥,人汇如潮,在高椅古村拍摄了一个星期;2012年春天,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酒肆风雪夜》,需要寻找一个有小河有渡船有码头的高椅古村作为拍摄地。
尽管高椅古村有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古旧窨子屋,有高高的马头墙,有平展展的石板路。还有古旧窗花、楹联、古井以及池塘,荷花,电影人看中的却是村边这条清凌凌的小河。
我是在古村长大的,从青丝到皓首都未曾离开过古村,我与古村有着割不断的渊源。
春来了,村民持了钓竿,拎了鱼饵去河边钓“桃花鱼”。其实钓鱼跟桃花根本没有什么联系,桃花只是昭示着春天已经来临。鱼儿从冬眠中苏醒过来,忙着觅食、产子,繁衍后代,这时节正是垂钓的好时节。
那时鱼儿真多,什么羊肝鱼、花翅杆、蓝头枪、鲫壳子在水里穿梭般地游来游去。偶尔有水杨梅花抖落水中,鱼儿就会从四面八方聚拢来把花朵围住,水面上就响起砰砰啪啪击水声,上演着一幕争斗掠夺的闹剧——鱼儿误把飘落的野花当作跌坠河中的昆虫,因此才这么亡命地争抢。
当然除了钓鱼,村民还放网、放钓、板罾,放鸬鹚捕鱼。村民一直奉行祖辈沿袭下来的不成文的规定:捕鱼捞大放小。这样鱼儿生生息息,不至于赶尽杀绝,永远有鱼捕,永远也捕不完。
不知何时,开始用炸药炸鱼,用高压电打鱼。
用炸药填充瓦罐,点燃引线把瓦罐丢入潭中,须臾就传来轰的一闷响,跟着大小鱼儿伴着浊水翻滚出水面。炸鱼人自是举着舀网捞过不停,过分鼓胀的贪欲想舀尽河中大小生命。
绝命杀手当算用高压电打鱼。渔船后舱装着供发电的柴油机,船头伸两根长长的楠竹,楠竹尾拖挂着筷子粗的长长的电线,电线深深地扎在水里,渔船开到哪里电线就跟到哪里。两边船舷站着鸬鹚。鸬鹚训练有素,主人什么时候指使鸬鹚下水就什么时候下水。鱼儿被电打晕以后,大鱼被鸬鹚叼住再被主人从鸬鹚嘴中夺走,小鱼被鸬鹚吞食果腹,打鱼船所经之处,那一处必是死亡水域,鱼虾不复存在。
更为残酷的是上游建有造纸厂,污水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小河里,直接影响着鱼类的生存。记不清是哪一年,小河清汪汪的水变成了浓茶水,显然是上游造纸厂排放了污水。早饭后就有人说,河里漂着好多好多鱼,快去捡鱼去。
大家就疯了般往河边跑,满河都漂浮着白闪闪的鱼。捡到的鱼实在太多,吃不完,出售也没人买。其时正值盛夏,鱼多半腐臭了,大家又把腐臭了的鱼丢到河里,一条河都氤氲着恶臭味。
此后的四五年当中,河里很少见到鱼虾,连花花鱼也没看到。
夏天到了,跟着端午节也来了,白天看龙舟竞赛,晚上看在河上放荷灯,自是妙不可言。当然,整个夏天,村民多是在水里捡螺,所谓捡,其实就是捉螺或擒螺。
巫水河的螺分为两种。一种螺叫滩螺,顾名思义,这种螺生活在急水滩中,所以叫滩螺。滩螺个大壳薄肉硕,只有男人才捡到滩螺,小孩和妇女是不敢捡的。还有一种螺叫呆螺。因为这种螺生活在水潭边上,行动迟缓,所以叫呆螺。
巫水河出产的螺肉质柔韧、清香,甜酥,城里最喜欢吃,价钱卖到四十多块钱一斤。可惜如今没办法吃到螺肉了,小河下游的金龙滩和上游的清浪滩分别修了电站,小河再也看不到险滩急流。没有了险滩急流,螺就会被憋死闷死,适者生存,螺失去了生存的环境,自然会走向消亡。
我不止一次喟叹,是谁把这清丽丰饶的小河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河?
别了,清凌凌的小河!只有那梦才永不褪色,巫水河常常从我的梦中流过……
(字数:1500字)
回老家过年
小雪已过,学校散放寒假,我是必定回老家过年的。
老家还延袭着打糍粑贴春联的旧俗。炉灶里生着熊熊的火,灶锅上架个木甑,木甑里蒸着糯米。中堂门外的天井里,放着打糍粑的“糍槽”。另外备有二至三块宽一尺五长六尺用来夹压糍粑的“蜡板”。
糯米蒸熟了,在场的人不分亲疏,抑或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皆把手伸进糍槽里抓糯米饭吃。随后是几位壮汉轮番上阵,把打糍粑的木棒扬过头顶,你一棒我一棒的打起糍粑来。打糍粑的汉子出了汗,就索性剥了上衣,一阵嗨嗬声,打成缩水的糨糊状。一砀把“糨糊状”弄到蜡板上,妇女们立马聚拢来,你一它我一它的把糯米捏扭成一个圆圆白白像奶子一样的糯米团,然后整齐有序的摆放在蜡板上,再用另一块蜡板在上面压住。
接下来该娃子们闹了。娃子们一窝蜂爬到蜡板上面,又是蹦又是跳,这叫“踩糍粑”。上不去的娃子哭着癫闹,于是爷爷、奶奶就嚷“让个位子”吧!就把孙子抱到蜡板上,娃崽掺进狂跳的行列,“踩糍粑”的娃崽们快活得像只小马驹……
杀了年猪,打了糍粑,再贴上春联就算万事俱备,单候过年了。现在的人贴春联并不讲究内容和字写得优劣,只是图个喜庆罢了,花几元钱去集市上买现成的印刷品。
我多年义务为乡邻写对联的习惯一时改不了。腊月的二十七、八日,我扯着嗓子嚷一声:“要写春联的请拿纸来,我给你们写春联哟!”于是便三三两两有人把纸送到我家中堂里的八仙桌上,那么我的脑子就不停地思谋,手不停地挥舞,不歇气地写上一两个钟头。
我一般是即兴撰联,不大讲求工整对仗,只要意思明白琅琅上口就行了。
黄牯是木匠,手艺不错,请他做工的人也多。于是我撰联:“算得几何帐,凿出孔方兄。”
黑老棒生养了两位“千金”,虽然女儿读书不多,但在外打工挣钱不少,黑老棒的日子倒过得殷实。我写道:“莫道须眉敛财创家,家有千金何愁不富,”
当然有时也赶赶时髦,写些应景对联。比如写一些“有梦获取家国富,无忧赢得幸福长”“春风吹来千村绿,燕尾剪出万户春”之类的春联。
我随想随写,现炒现卖,倒赢得乡邻的交口称赞。
大年初一,一家之主的男人,必然要早早起床。第一是要放“开门炮”;第二是要趁早去水井里挑“头趟水”;第三是迎候街坊四邻的孩子们来拜年。
天露熹微,娃崽们穿得齐齐整整花枝招展,三个一帮四个一伙,挨家挨户去拜年。
这个喊“给太公拜年哟!”那个叫“给二奶奶拜年哟!”主人便把糖果搬出来,挨个发散。得了糖果的娃崽拎着袋子,一窝蜂涌出,又像小鸟一样朝另一家飞去……
有人说回家过年不需要理由。也有人说,回家过年是无声地召唤,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不变的情怀。“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唱出了多少在外游子共同的心愿。回家过年吧,不管你官有多大,也不管你事有多忙,为了亲情,为了那份对故乡挥之不去的眷恋,带上爱人,领上孩子,常回家看看……
(字数:1135字)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欢迎登陆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271481223 [ 本帖最后由 曾经沧海 于 2013-11-5 10:23 编辑 ]
高椅村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江南古村落。一条小河从上游夹岸的青山中斜刺冲出,至古村村边却拐了一个弯,依着山势悄然消失。小河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它发源于城步,流经沅江,抵达洞庭湖。
小河没有长江的秀美,没有黄河的威壮,没有西湖的恬静,却有着山野村姑般的清纯和隽秀。1996年冬天,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大进军》,选中了古村前这条小河。用枞树筒子在河上架起了一座浮桥,人汇如潮,在高椅古村拍摄了一个星期;2012年春天,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酒肆风雪夜》,需要寻找一个有小河有渡船有码头的高椅古村作为拍摄地。
尽管高椅古村有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古旧窨子屋,有高高的马头墙,有平展展的石板路。还有古旧窗花、楹联、古井以及池塘,荷花,电影人看中的却是村边这条清凌凌的小河。
我是在古村长大的,从青丝到皓首都未曾离开过古村,我与古村有着割不断的渊源。
春来了,村民持了钓竿,拎了鱼饵去河边钓“桃花鱼”。其实钓鱼跟桃花根本没有什么联系,桃花只是昭示着春天已经来临。鱼儿从冬眠中苏醒过来,忙着觅食、产子,繁衍后代,这时节正是垂钓的好时节。
那时鱼儿真多,什么羊肝鱼、花翅杆、蓝头枪、鲫壳子在水里穿梭般地游来游去。偶尔有水杨梅花抖落水中,鱼儿就会从四面八方聚拢来把花朵围住,水面上就响起砰砰啪啪击水声,上演着一幕争斗掠夺的闹剧——鱼儿误把飘落的野花当作跌坠河中的昆虫,因此才这么亡命地争抢。
当然除了钓鱼,村民还放网、放钓、板罾,放鸬鹚捕鱼。村民一直奉行祖辈沿袭下来的不成文的规定:捕鱼捞大放小。这样鱼儿生生息息,不至于赶尽杀绝,永远有鱼捕,永远也捕不完。
不知何时,开始用炸药炸鱼,用高压电打鱼。
用炸药填充瓦罐,点燃引线把瓦罐丢入潭中,须臾就传来轰的一闷响,跟着大小鱼儿伴着浊水翻滚出水面。炸鱼人自是举着舀网捞过不停,过分鼓胀的贪欲想舀尽河中大小生命。
绝命杀手当算用高压电打鱼。渔船后舱装着供发电的柴油机,船头伸两根长长的楠竹,楠竹尾拖挂着筷子粗的长长的电线,电线深深地扎在水里,渔船开到哪里电线就跟到哪里。两边船舷站着鸬鹚。鸬鹚训练有素,主人什么时候指使鸬鹚下水就什么时候下水。鱼儿被电打晕以后,大鱼被鸬鹚叼住再被主人从鸬鹚嘴中夺走,小鱼被鸬鹚吞食果腹,打鱼船所经之处,那一处必是死亡水域,鱼虾不复存在。
更为残酷的是上游建有造纸厂,污水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小河里,直接影响着鱼类的生存。记不清是哪一年,小河清汪汪的水变成了浓茶水,显然是上游造纸厂排放了污水。早饭后就有人说,河里漂着好多好多鱼,快去捡鱼去。
大家就疯了般往河边跑,满河都漂浮着白闪闪的鱼。捡到的鱼实在太多,吃不完,出售也没人买。其时正值盛夏,鱼多半腐臭了,大家又把腐臭了的鱼丢到河里,一条河都氤氲着恶臭味。
此后的四五年当中,河里很少见到鱼虾,连花花鱼也没看到。
夏天到了,跟着端午节也来了,白天看龙舟竞赛,晚上看在河上放荷灯,自是妙不可言。当然,整个夏天,村民多是在水里捡螺,所谓捡,其实就是捉螺或擒螺。
巫水河的螺分为两种。一种螺叫滩螺,顾名思义,这种螺生活在急水滩中,所以叫滩螺。滩螺个大壳薄肉硕,只有男人才捡到滩螺,小孩和妇女是不敢捡的。还有一种螺叫呆螺。因为这种螺生活在水潭边上,行动迟缓,所以叫呆螺。
巫水河出产的螺肉质柔韧、清香,甜酥,城里最喜欢吃,价钱卖到四十多块钱一斤。可惜如今没办法吃到螺肉了,小河下游的金龙滩和上游的清浪滩分别修了电站,小河再也看不到险滩急流。没有了险滩急流,螺就会被憋死闷死,适者生存,螺失去了生存的环境,自然会走向消亡。
我不止一次喟叹,是谁把这清丽丰饶的小河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河?
别了,清凌凌的小河!只有那梦才永不褪色,巫水河常常从我的梦中流过……
(字数:1500字)
回老家过年
小雪已过,学校散放寒假,我是必定回老家过年的。
老家还延袭着打糍粑贴春联的旧俗。炉灶里生着熊熊的火,灶锅上架个木甑,木甑里蒸着糯米。中堂门外的天井里,放着打糍粑的“糍槽”。另外备有二至三块宽一尺五长六尺用来夹压糍粑的“蜡板”。
糯米蒸熟了,在场的人不分亲疏,抑或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皆把手伸进糍槽里抓糯米饭吃。随后是几位壮汉轮番上阵,把打糍粑的木棒扬过头顶,你一棒我一棒的打起糍粑来。打糍粑的汉子出了汗,就索性剥了上衣,一阵嗨嗬声,打成缩水的糨糊状。一砀把“糨糊状”弄到蜡板上,妇女们立马聚拢来,你一它我一它的把糯米捏扭成一个圆圆白白像奶子一样的糯米团,然后整齐有序的摆放在蜡板上,再用另一块蜡板在上面压住。
接下来该娃子们闹了。娃子们一窝蜂爬到蜡板上面,又是蹦又是跳,这叫“踩糍粑”。上不去的娃子哭着癫闹,于是爷爷、奶奶就嚷“让个位子”吧!就把孙子抱到蜡板上,娃崽掺进狂跳的行列,“踩糍粑”的娃崽们快活得像只小马驹……
杀了年猪,打了糍粑,再贴上春联就算万事俱备,单候过年了。现在的人贴春联并不讲究内容和字写得优劣,只是图个喜庆罢了,花几元钱去集市上买现成的印刷品。
我多年义务为乡邻写对联的习惯一时改不了。腊月的二十七、八日,我扯着嗓子嚷一声:“要写春联的请拿纸来,我给你们写春联哟!”于是便三三两两有人把纸送到我家中堂里的八仙桌上,那么我的脑子就不停地思谋,手不停地挥舞,不歇气地写上一两个钟头。
我一般是即兴撰联,不大讲求工整对仗,只要意思明白琅琅上口就行了。
黄牯是木匠,手艺不错,请他做工的人也多。于是我撰联:“算得几何帐,凿出孔方兄。”
黑老棒生养了两位“千金”,虽然女儿读书不多,但在外打工挣钱不少,黑老棒的日子倒过得殷实。我写道:“莫道须眉敛财创家,家有千金何愁不富,”
当然有时也赶赶时髦,写些应景对联。比如写一些“有梦获取家国富,无忧赢得幸福长”“春风吹来千村绿,燕尾剪出万户春”之类的春联。
我随想随写,现炒现卖,倒赢得乡邻的交口称赞。
大年初一,一家之主的男人,必然要早早起床。第一是要放“开门炮”;第二是要趁早去水井里挑“头趟水”;第三是迎候街坊四邻的孩子们来拜年。
天露熹微,娃崽们穿得齐齐整整花枝招展,三个一帮四个一伙,挨家挨户去拜年。
这个喊“给太公拜年哟!”那个叫“给二奶奶拜年哟!”主人便把糖果搬出来,挨个发散。得了糖果的娃崽拎着袋子,一窝蜂涌出,又像小鸟一样朝另一家飞去……
有人说回家过年不需要理由。也有人说,回家过年是无声地召唤,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不变的情怀。“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唱出了多少在外游子共同的心愿。回家过年吧,不管你官有多大,也不管你事有多忙,为了亲情,为了那份对故乡挥之不去的眷恋,带上爱人,领上孩子,常回家看看……
(字数:1135字)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欢迎登陆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271481223 [ 本帖最后由 曾经沧海 于 2013-11-5 10:23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