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儒圣孔丘先生莅临古申信阳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公元前489年春末,鲁国原中都宰、司空、大司寇、代理宰相,儒学创始人孔丘先生莅临古申信阳。此前,孔大圣人先后访问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仲尼先生这次是以儒学创始人的学者身份前来信阳的。据大儒身边弟子透露,孔子师徒将在信阳逗留一段时间,等待与楚王会见。

大儒孔丘“周游列国”游说团随行成员有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子贡、颜回等。孔子偏爱子路,多次夸子路“当仁不让于师”。孔老师待价而沽,从政心切,在种种诱惑面前难免作出错误决断,只有子路敢出面拦阻。子贡是河南人,以端木为氏,名字叫赐,史说善贾,是最早的儒商。子贡能说会道,经商、从政、搞外交,都是一把好手,在官场比孔老师更适应,孔老师周游列国还真得益于他。

彼时信阳为楚之附庸国(东)申国。此前有消息说,孔子一行是楚王派人迎接来的,实属讹传。实情是这样的。

孔子“周游列国”到了陈国(也是楚之附庸国),客居三年,陈湣公对他敬而远之,留而不用。适逢吴国要攻打陈国,战云密布,孔子不得不带弟子们赶紧离开是非之地。此时,孔老夫子对周游列国已经失去初始的雄心壮志,临时起意去最近的蔡国一搏。

需要补充旧闻背景介绍的是,楚平王即位之初,敦睦诸侯,让楚灵王以前先后被楚国灭掉的陈、蔡、许、胡、沈、道、房、息、申的公族,从软禁的楚国内地放回故地,准予复国。当然还要听命于楚,实际上还是楚国的附庸。

彼时,周朝势弱,群雄四起,诸侯忙于称霸大业,天下臣民不助孔。孔子师徒刚到陈蔡边境,就被两国大夫贵族组织的社会混混团团围住,进退不得,九天只吃了三顿饭,快要绝粮了。

最后还是子贡有办法,他对围困的陈蔡混混们假说出去化缘,趁机向楚国方面求救。当时蔡国被中兴的楚国二次降服,再次沦为楚的附庸。估计楚在蔡国设有办事处,或是围困地距离楚国另外两个附庸(东)申国、息国也不是太远。总之,楚国申息之师很快前来解围,一帮陈蔡混混顿作鸟兽散,于是,申息之师各自班师回营了。明摆着是你孔大儒想去哪去哪,哪有迎接之意?

不过,据内幕消息说,楚昭王原本还真是有把孔大圣人接到楚国重用的想法。十多年前,吴国联合蔡唐攻楚,楚昭王逃亡中经过长江,见江面漂浮着一种植物,上面长着外白内红圆乎乎的东西,人们把它当做甜美食物,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楚昭王听说孔子最有学问,就派人带物去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楚国果然复兴了,因此楚昭王对孔子也更加佩服。所以,听说孔子南下,楚昭王准备给孔子封地五百里,并委以重任,但遭到了令尹公子子西等楚国大臣们的一致反对。子西对昭王说:“孔子有一帮徒弟,据说各有专长,若是封他做大官,他们师徒在楚国作乱怎么办?再说了,孔子鼓吹克己复周礼那一套,只认周天子是王,可不承认楚国的王是王。这样的危险人物,大王绝对不能要!”昭王听罢又打消了重用孔子的念头。

这些幕后信息孔子师徒是不知道的。因为陈蔡之围,蔡国是不易逗留了。走投无路之下,孔子也记起十多年前“楚王问萍”之事,对楚王用他抱有信心,楚王或会念及旧情问政于他。遂决定去楚国闯闯运气。毕竟楚国是大国,国运中兴,正在强盛起来,若能在楚国推行以礼治国之道,社会影响、社会作用岂不更大?

于是,孔子师徒一行驾着破旧马车,吱吱扭扭,穿过蔡国南奔楚国。为孔子师徒解围,楚国出动了申息之师,蔡国朝野是再不敢阻拦了。往南,经过楚国另一附庸的息国,这就进入如今的信阳地界了。据此时上推190年,楚文王拿下息国,还掠走了皇后息妫,把息夫人纳为文夫人;息国从此归入楚国版图为县。此时息虽恢复侯国,仍需仰楚国鼻息,举国谈楚色变,故而息国遗老遗少抱着不惹事的态度婉拒滞留。再则,息国距离楚国新都也太远。孔子一行继续南来,结果路又走错了,到了楚国最近的附庸国申国(东申,或称信阳申)东部(今罗山)。这也反证楚国没有迎接孔子,不然能会走错路?申人见孔子乘老牛破车而来,唱凤歌讥讽他。子路问津,反被农夫奚落,嘲笑他们师徒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孔老夫子站在田边默思良久,说“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 ( 菜农 )”,大意是老农很值得尊敬。

孔子师徒调整方向,向西经过五里店(今平桥),往(东)申国腹地走。有了息国教训,孔子没有去(东)申国都邑谢城,而是直奔楚国驻申军事重镇负函城。负函为楚武王破申后所筑楚国春秋屯兵处,是楚国的北征争霸的军事重镇。孔子想在这里联系楚王,找楚国驻申官员给楚昭王通报更直接、更好。从当时历史背景看,孔子这是一厢情愿了。

别说楚昭王不会见他,就连楚国三大夫之一的沈诸梁都要对他先考察一番。孔子一行在负函城安顿下来,就派子路登门向驻负函的楚国大夫沈诸梁通报了。沈诸梁,字子高,曾任楚国叶城令尹(河南叶县),所以尊称叶公。此时叶公诸梁和左司马眅一文一武正奉命驻守负函(城阳)城,监督申公寿余管治(东)申国。

孔子师徒盼星星望月亮,就是不见叶公诸梁约见。有一天,子路在街上巧遇沈诸梁,估计是叶公事先谋划好的。叶公诸梁很随意似的向子路侧面了解孔子:你老师这人怎么样?子路不知叶公是问老师人品呢还是问学问呢,自己是夸赞一番呢还是谦虚一点呢?一时拿不准怎样回答才好。子路回来就把这事告诉了老师。孔子说,“你可以这样对他说嘛。孔丘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此时垂垂老矣,话虽这么说,最后还是屈尊亲上沈府面见叶公,见面先奉承道:听说叶公理政,事事公开,民众称颂,老夫特来拜望。可见孔大儒此时已放下身段。其实叶公并不欣赏孔子,为避免尴尬,顺口问了问孔子治民理政问题。这正是孔子的强项,孔子很慎重地对叶公诸梁侃侃而谈:掌刑执法,民命所托,非同儿戏。一诫不枉法,二诫不徇私,三诫不纳贿,四诫不慎刑,五诫不梗直。此五诫乃掌刑执法之要。尔后话锋一转,也表达了想见楚王的意思。叶公诸梁一副公事公办口气:一定转报我王,待王室公文一到,即转达大司寇(他用了孔子在鲁国的官衔)。送客!

临近中午,叶公诸梁连顿饭也没有管。

有小报据叶孔会见而报道孔子去了叶县,纯属写手听风是雨,不做现场采访,望文生义的臆测杜撰。

叶公诸梁不仅慢待了孔大圣人,而且此后会楚王之事也如泥牛入海,再无信息。不知是楚昭王不屑呢,还是叶公诸梁压根儿没有禀报。但孔子师徒怀疑后者居重。因为孔子自认为与楚昭王有一事之交,楚昭王知晓他儒圣的名望,如知道他来会见他的。其实楚昭王此时在抗吴援陈前线,哪有功夫听孔子夸夸其谈。后来孔子的门生撒气于叶公,就杜撰出“叶公好龙”的故事丑化叶公诸梁。教训啊,与文人交友须加倍谨慎哩。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统治力江河日下,诸侯争霸风起云涌,各诸侯国都在忙于打仗或应战,孔子想以一己之力、一君之礼挽回礼崩乐坏的大势,确实不合时宜。同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下伺一君(独尊周公),只有天子周公一人特别受用,失去臣民支持的广泛基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悲催啊!

初秋七月,传来击吴援陈的楚昭王病逝于抗吴前线城父(安徽亳州)的消息,孔子访楚事楚的希望彻底破灭了。绝望的孔子孤独地踏上返乡归程。

有意思的是孔子的弟子子贡却被楚的附庸国(东)申国留下做了宰相。当时孔子做教育,以及周游列国,其经费主要是由子贡筹集提供。可见子贡不是学究式文人,申国留下子贡做宰相是有道理的。后来,子贡在申国为政政绩和百姓口碑都很好,后人还在立下“先贤子贡为宰处”石碑纪念他。现在信阳市内的“申碑路”就含有这一史实。

子贡作了申国宰相,为孔子张罗了一场学术报告会,算是给老师一个送行礼物。认真起来,这多少有点以权谋私的嫌疑。子贡此时刚上任,为了给恩师挽回来一点面子,可见他也是蛮拼的。虽说申国是楚国的附庸国,毕竟可以对外宣传是在强大的楚国讲学了。

孔子满腹失落与遗憾,无可奈何地离开楚之附庸(东)申国(信阳),本来打算还要去晋国的,但由于时局不好,走到黄河边上,孔子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浊浪滔滔,去往晋国前程未卜,孔子最终放弃了渡河的打算。到了知天命年龄的孔子,只得认天命了。于是,一无所获的孔子从黄河边直接返回离母国最近的卫国。这样,信阳就成了孔子周游列国的终点站。

孔子为什么不直接回归母国鲁国呢?想当年,孔子周游列国也是走投无路的选择。十四年前,仲尼先生的发小、也是他的官场引荐人——鲁国上卿阳虎犯上作乱,被鲁国的贵族联合起来打败,不得不逃亡他国。本来鲁定公就不怎么待见孔子,受此株连,更疏远了他。一次鲁国郊外祭祀,按礼法将肉分配给大夫们吃,鲁定公单单不分给孔子。这样盛大庄重的场合,让孔子在文武官员面前颜面尽失。孔子徒弟愤愤然,劝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于是,孔子怀着一腔羞愤,带着几个忠心的门徒开始了“周游列国”的伟大长征。

转了一圈,功不成名不就,孔子更无颜面回家乡鲁国,只好带领门徒回到鲁国最近的卫国。此时卫出公尚存任用孔子之意,再次问政于孔子。孔子依然主张为政必须先从“正名”开始,决不能放弃原则。但是,要“正名”,天下独尊周天子,卫国国君必然要退之为侯。可想而知,卫出公是坚决不会同意的。

64岁上,孔子在其得意门生冉有的努力下,鲁国权臣季康子出钱派人把他迎回了鲁国。可以想见,孔子归鲁还是很体面的。

公元前479年,孔子满怀一腔不甘而离开人世,享年73岁。子贡从(东)申国辞官赴鲁奔丧,和健在的弟子们守孝三年;徒子徒孙们散了,子贡则再独自守墓三年,后成为儒学掌门人。

生不逢时,生前寂寞身后名。这一点孔子临死时就预料到了:“吾料后若有成大器之人君,定遵吾之法以驭民,塑吾体于庙堂以为国之魂灵。然非尊吾身,吾言,乃假仲尼名实其位耳。”(孔子遗嘱)孔子,真圣人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