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知青卡片

2021-12-23叙事散文敬一兵
知青卡片敬一兵最初的知青印象四十多年的时间,足够一座城市和一个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像我离开生活过的城市二十多年后又回到原来的城市中,我再迟钝再麻木也会发现一座城市和一个人都无法守住自己的原有模样。街道上物非人也非的变化,给我带来了陌……
         知青卡片

             敬一兵

  最初的知青印象

  四十多年的时间,足够一座城市和一个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像我离开生活过的城市二十多年后又回到原来的城市中,我再迟钝再麻木也会发现一座城市和一个人都无法守住自己的原有模样。街道上物非人也非的变化,给我带来了陌生和隔阂感,情形如同人走进冰窟窿里面,肉体的温度和情感的温度随之全部丧失了。城市能够守住的仅仅是它的名字,人能够守住的也只是记忆中的印象。

  在我的记忆和印象里,城市的每一条街道不是用来指引我们去学校上课的方向,而是专门为欢送上山下乡的知青设置的场所。解放牌汽车上的知青坐在行李上接受人们的夹道欢送,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车上的知青胸带大红花摇臂致意,弯腰和车下的人握手,或者齐声合唱知青歌谣成了街道上永远不会消失的景象。一段旧围墙,沿街的梧桐树和骑在墙壁上的我见证了当时的壮观场面。围墙和梧桐还来不及讲述它们的观感,就被拆除和锯掉了。只剩下懵懵懂懂的我,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代替消失了的围墙和梧桐陈述。

  在“革命青年志在四方”,“大海航行靠舵手”和“到农村去到边疆去”的歌声中,他们精神抖擞激情昂扬,浩浩荡荡的车队行进路线不像是去山村乡下反倒更像是奔赴到战场上。那个时候我刚读初中二年级,根本不可能从知青家长挥泪如雨的告别中,还有他们的朋友和他们饮酒饯行的举动中察觉到自己正在接近悲欢离合的疼痛,接近类似无奈的真实,接近涅槃前温度急剧变化的状态。知青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也成了我对知青的最初印象。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的这些话语其实是留给他置身的战国时期。我看不出被欢送的知青脸上有痛苦的表情,我的情绪和感官都被知青的英雄印象占领了。等我明白孟子的这些话好像是预留给知青的,让知青在两千多年后继续替战国时代的人领受,也顺便替我领受的时候,我已经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娃娃变成了中年人。

  遗留在永德的知青碎影

  星辰坠落,天穹碧蓝广漠,暗淡朦胧的山峦披满了金色的光彩,并且像水一样下泻,与树木交相辉映,融会于黎明,预赋万物。一到与缅甸接壤的云南永德,曾经属于知青眼中的景致立即就属于我眼中的景致了。我这个没有知青经历的人看永德的景致,时间和经历的差异制造而出的距离感,更多的还是表现在景深的诗意上和沿循视觉的焦距传递过来的美感上。自然而然,景致身上披挂的色彩浓度,厚度,亮度,质感和给眼睛心脏带来的陶冶程度也就和当年的知青不同。
  我听曾经在永德插队的知青说过他们天天看景致,但更多的还是看景致中的芒果,像金黄色的灯笼挂在树上。芒果与其说是树子存在的价值,还不如说成是知青的天堂。知青不怕苦不怕累,就怕一天到晚饿肚子。到处都有芒果,又大又甜,吃上两枚肚子就饱了心头就不慌了。是说这里的知青和其它地方的知青相遇后总是显得很幸福,原来他们虽然和其它地方的知青一样天天要在蛮荒之中开垦劳作,但他们可以把芒果当成天堂来想念当成粮食来果腹。

  当然,芒果树未必是想把芒果留给知青看留给知青吃,而是留给它们自己传宗接代的。芒果树不想断子绝孙,也不想葬身在知青垦荒的过程里,所以它们也就不想成为知青的天堂。虽然芒果树很忌讳知青的到来,可芒果树还是无法躲避自己惨遭蹂躏的悲剧发生,还是无法化解知青偷抢芒果而和知青也和当地农民发生的矛盾。垦荒年代的所有矛盾,归根结底都是果腹之需带来的矛盾。

  闻着空气中浸满了的芒果气味,看着热带草木恣意疯长的情形,便知道生长的激素是如何的不安分。植物生长激素的不安分,可以转化成人的不安分。它们是我过去根本没有了解到的芒果秘密,是知青不同于我的一个分水岭。不安分的植物激素具有传染的强大力度,能够在时间上持续但却是单向性的。后来知青忙忙慌慌潮水般返城的事实就是一个佐证。我的兴趣更多的集中在了跟芒果有关的知青场景中,既有当年知青那种果腹的成分,也有现在我对一个老知青的小说性质的揣摩成分。我说的这个老知青,一度是我在的那个研究所的领导,后来就下落不明成了一部侦探小说的结局。他当年就在永德插队当知青。白天被不安分的植物激素滋扰,晚上睡在床上有河对岸缅甸政府军和缅共交战的枪炮声传来,任他欣赏任他想象。加上他在知青集体宿舍就听别人说过,知青不同于缅甸的山民,脑袋灵光有计谋,只要手中再握把枪,挣点美钞后再去挑选一个缅甸小镇上站立在低矮瓦檐下的妓女,简直比偷摘芒果还轻松容易。没有规矩约束的想入非非,裹挟了散漫杂芜的芒果气味和缅甸小镇的蛊惑,让他的不安与冲动突然有了方向和目标。他白天是垦荒战场上的知青,晚上就成了缅共阵营里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过去我们只注意了人改变环境,完全忽略了环境也在改变人。有了老知青的经历铺垫,我不再认为芒果只是水果了。芒果的轮廓,颜色,味道是水果的属性,但它的果肉和弥漫的气味却是很多知青记忆中的一道伤口。这道伤口不仅改变了一个人的走向,还改变了一个人的未来。

  现在,支边的知青早就离开了永德,连一个声音一件物品都没有留下。只有年复一年长出来的芒果,隐隐约约带着知青的碎影留在了树上留在了永德。

  被知青渗透过的西双版纳

  车子从德宏往西双版纳跑,时不时就有被轮胎辗压过的死蛇在路上迎接我们。一条死蛇就是一台悲剧的终局。人怕蛇,但蛇却不如人。人可以渗透到环境中,渗透到别人的习俗里,蛇却不能渗透到公路里,被辗死是它们不能渗透带来的悲剧。人还晓得选择性渗透,渗透的方向和深度完全取决于自己对生存的理解,对危险的敏感。

  到了勐海、勐腊这两个当年知青插队最集中的傣族聚居地,我的这个判断和印象就更清晰了。一个傣族大爷手握水烟筒自告奋勇成了我的临时向导。我问他对这里什么记忆最深,他咂巴一口水烟筒说:水烟筒,犁,知青。我没有知青的生活经历,难免会把英雄、战士、豪杰或者所有正义之士的光环都往知青的脑袋上套,而当年就有知青住在他家里面,他知道真实的知青是什么样子,所以他说起知青就跟说起自家的牛一样。

  我惊讶他的汉话说得很流利,他说是知青教他的。大爷对知青不反感。过去那里人少田多,知青的到来为当地输入了大量青壮劳力。知青一到,生产队就给每个知青发一头牛,一架犁,随后就跟农民一起开始犁田、扒田、挑秧、插秧。劳动一天的收入是1毛4分钱,可换两盒火柴。艰苦单调的劳动和生活,在性质上无疑就是一条狭缝,人不能逾越,就只能想方设法通过渗透来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和操纵自己的生命。知青闲了经常教寨子里的傣族人学说汉语,也跟老乡学会了穿傣族服装吃傣味,还学会不少生活上的和骂人的傣话。大爷说到这里依旧会噗嗤一声笑出来。大爷不晓得这就叫知青在向他渗透,也不晓得哪个知青用傣语说脏话最地道,哪个就是和贫下中农最彻底地打成了一片的大老粗,会得到知青刮目会获得干部青睐的道理。


  我的一个大学同学,曾经就在这里插队当知青。种地,养猪,偷农民的鸡打牙祭,还学着老乡的样子在热带丛林里抱住一棵树子屙屎。他的渗透可谓是全方位的了,不光语言、习俗和穿着在向傣族人渗透,就连身体也在向傣族女人渗透。没有人说得清楚他是基于什么目的向傣族女人渗透,也说不清楚渗透了多少次,反正最终的结果是他与当地一个傣族姑娘结了婚,生下了他的女儿。

  如今他已经离开了插队的地方,他当年的这些渗透痕迹都已经变成了一条虚线。只有他的女儿,以及估计是当年生产队发给他的那头牛繁殖了无数代后站在他女儿屁股后面的牛,还是一个活生生的实体实线在默默陈述着渗透的过程。

  西双版纳的美景是入得画面的,他的女儿还有那条牛也不需要画,她和它天生就是一幅渗透之画。这幅画有人脉有地气还有温度和湿度,随便怎么忽略怎么修改和抹杀,一部知青史就是一部渗透史永远都存在,西双版纳这片画布就是一个深刻的佐证和注脚。

  花渔沟的忆苦思甜会

  花渔沟是昆明近郊的一个农村。比起三十多年前上高中的时候,我现在真的能说会道了。即使这样我还是找不到讲述眼前花渔沟的切点和背景参照物。花渔沟与全国大城市近郊的农村一样,已经变成了城市的一块肌肤一截骨头。

  物非人也非的变化花渔沟的农民适应了,就像在家里添置了电脑和汽车一样,一点都不觉得奇怪,反倒是曾经去过花渔沟的我在迷茫之中大惊小怪。陌生成了我与花渔沟之间的鸿沟,就连我的记忆里,到处也是物质的,形态的,时间的,地理的和我姐与我之间的鸿沟情形。知青返城后的生活及就业情况中诸多的不适应性,被排斥和被轻视的情况,无一不是知青与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城市里的人之间存在鸿沟的证明。
  我读高中的时候,我姐当知青来到了花渔沟。她到农村的头两个冬天一直没有下雪。没有下雪并不妨碍一场大雪的酝酿。庄稼一茬一茬收割了,知青们留在农田中的脚印也在渐渐消失,只有山上的栎树和我姐没有改变自己的模样。其他知青收工的时候都喜欢哼哼唱唱,只有我姐不唱歌。她把别人唱歌的时间,全部拿来回忆。回忆到心恸处,她就会觉得自己的心在哭,栎树在哭。没有当知青前,我姐在家里不顺心了就会生闷气就会哭,这点我是清楚的。放寒假的时候我去过我姐所在的知青点。我姐对我的到来很冷漠,认为我是来看她的笑话,或者干脆把我当成剥夺了她幸福生活的人。她当着别的知青对我说,你跑来干什么?这里吃的没有家里好,条件也很差,不能满足你。她宁愿默不着声看对面山上的栎树,也不愿意多看我一眼。之后,全体知青在打谷场上集合,听老农民忆苦思甜。我也偷偷跟在知青屁股后面去听农民忆苦思甜。忆苦思甜会受没受到教育,政治上的态度如何,对农民的感情深不深,就要看你哭得怎么样了。路上我就听见知青这样窃窃私语说过。果然,那个老农民的忆苦才起了个头,知青们一个个就嚎啕大哭起来,揩眼泪的手帕都能挤出水。

  那时我很木讷,以为知青们个个都被老农民感动了。后来听见一个知青问他们知青户的户长说你咋个哭得那么凶,户长从衣袋里摸出一个朝天椒在他眼前晃了晃:“要哭得凶还不容易?”那人一愣说我们咋没有你哭得凶呢?户长此刻得意地摇晃着脑袋说:“我给你们发的是一般的辣椒,给自己发的是朝天椒。大家说笑的时候,我姐还在伤心地痛哭,她的哭声上都挂满了雪花。户长也迷惑了,说他没有给我姐发辣椒呀。后来我才晓得,我姐的哭与忆苦思甜没有关系,只与她对我的怨恨情绪有关。

  花渔沟只是知青生活的一个局部,但从这个局部散发出来的鸿沟景象却不是局部的。

  知青的地下歌曲

  热带肥水充溢的土地上,伴随植物永不疲倦生长的是风中夹带的歌声乐声,它们是云南之南的记忆。从尖锐刚毅的摇滚歌曲,以及从男声反串女声的极度妩媚的歌曲里走出来,就相当于是从喧嚣的城市或者霓虹闪烁的环境走向僻静的乡村,走向了云南之南。

  我在云南之南的日子里,每天都能听见歌声。有我熟悉的歌曲,也有我从未听过的歌曲。云南之南是歌曲的故乡也是歌曲的摇篮。当年许多知青歌曲,也在这里酝酿和流传。望一眼阡陌纵横的大地,风拂椰树的情形和宅所门窗上的用色都带有乡下人大胆才有的那种色彩艳丽、反差强烈、搭配诡黠的景象就可以看出,知青歌谣虽然在声音上已经干枯,但歌谣的韵律和节奏还在跟随时间和景物一起跌宕起伏。

  在云南建设兵团的日子里,成都来的知青在骄阳下劳作,每一次向稻谷挥舞镰刀和挖进泥土里的锄头动作,就像是自己把自己当成股子朝前途未卜的赌场上掷去,充满了哀怨、迷茫、忧郁和无序杂芜的心绪和色彩。于是就有知青套用了1937年电影《古塔奇案》的插曲《秋水伊人》填上新词拿来演唱,这就是很多成都知青都晓得的知青歌曲《望断蓉城》:


  望断蓉城,不见妈妈的慈颜;
  更残漏尽,难耐衣食寒。
  往日的欢乐,方映出眼前的孤单。
  梦魂何处去,空有泪涟涟。
  几时才能回成都,妈妈呀!
  几时才能回到故乡的家园……


  虽然时间相隔三十多年,但凄婉、迷茫、伤感和哀怨的格调与心境,依旧像犀利的刀锋切割肌肤,疼痛传遍了知青的全身。大凡能够获得广泛认同并被广泛传唱的歌曲,一定是富有感染力的歌曲,一定会得到主流媒体支持和弘扬的。但这首歌曲却因为拒绝崇高拒绝雄壮、远离政治远离理想而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成了地下歌曲。

  我听不出也看不出这首歌曲背负的历史,我只觉得它的音符音色和音调像朦胧诗的隐喻利刃切割时间,身体留下的寒冷气息。地下歌曲除了寒冷也有不安。泥土之下晒不到太阳的阴湿寒冷接触到了我也接触到了当年知青的感官,接触到了我也接触到了当年知青的记忆、焦虑与沉沦,它不能不寒冷不能不安。


敬一兵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