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音洞听海
2021-12-23叙事散文敬一兵
潮音洞听海敬一兵文学颁奖会结束后,我和《杜湖》杂志副主编峻毅,《岁月》杂志编辑部主任刘英丽一道驱车去舟山群岛。车在路上奔跑。大海、岛屿、跨海大桥和慈溪泽山寺的梵音就在我的脑袋里面奔跑。彼此跑成了一幅烟波浩渺的画面。在这幅画面里,和天籁之音走……
潮音洞听海
敬一兵
文学颁奖会结束后,我和《杜湖》杂志副主编峻毅,《岁月》杂志编辑部主任刘英丽一道驱车去舟山群岛。车在路上奔跑。大海、岛屿、跨海大桥和慈溪泽山寺的梵音就在我的脑袋里面奔跑。彼此跑成了一幅烟波浩渺的画面。
在这幅画面里,和天籁之音走得最近的梵音是主角。它把大海的轮廓和线条勾勒出了轻柔委婉的气息。顺便也把我从内陆城市钢筋混泥土的禁锢中解救出来了。在无奈与隐忍这个悲观主义泥潭中陷得太深太久的我,一下子就摆脱了坚硬、压抑和窒息的纠缠,有了机会按图索骥追寻自然的轻松飞翔。有了在棕黄暮色下等待一曲老钢琴弹出天籁之音中,重新找回风尘仆仆异乡人的情怀。
直到我们到了普陀山的潮音洞,轰然响起的天籁之音才让我渐渐醒悟过来——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大海,是我离神祇活动越来越近的暗示。
潮音洞洞口面朝大海,一半浸泡在海中,一半露在海水上面。洞内巉岩峭壁上悬挂的怪石宛如鳄鱼森然的牙齿。洞顶有两处缝隙,称为天窗。我站在天窗边朝下看,海浪就在洞内忙忙碌碌涌进涌出。潮音洞内狭窄的空间,与我在舟山群岛看见岛屿地形造就的城市精致玲珑的格调完全一致。这种“小”与“狭窄”的格调,恰恰是对事物精细和深度的说明,也恰恰衬托出了大海开阔无边雄浑苍茫的性质,衬托出了普陀佛教文化底蕴源远流长的深厚。
峻毅向我和刘英丽介绍说,古时印度僧人在洞口焚烧十指礼拜观音,虔诚的行为让洞内忽放异彩,然后观音现身并授僧人一枚七色宝石。潮音洞因了这个极富神秘色彩的传说而不断有信徒前来仿效。潮音洞旁不远处的“不肯去”观音院里香客传来的歌咏,穿过峻毅介绍的话语声,与洞内遽然而至的海浪声交织在了一起,像是佐证又像是在补充峻毅的介绍。
过去我去过很多地方,海拔、地理位置和时间的变化都被大同小异的楼房、立交和高速公路遮蔽了。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情形就如同我还来不及打盹,就从一条街道来到了另外一条街道上,很难找到异乡人的那种新鲜感觉。如果不是因为方言、传说、古树、古迹、老房子和习俗这些元素的话,我是绝对说不出一个城市与另外一个城市的区别。这些元素是我区别城市之间特色差异的依据,也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底蕴所在。缺少了历史文化的底蕴,一座城市的特色就失去了肌肤丰腴骨骼强健所赖以继续存在的血脉。
灵魂都是栖居在上面这些元素最集中的地方。潮音洞就是一个例子。我在此刻提到灵魂二字是很自然的事情。像传说,神话,古迹或者人文风情和地方习俗这些充满了神奇和神秘色彩的现象,本身就在冥冥之中昭示出了文化底蕴有多深,神灵逡巡时间就有多长的关系。
潮音洞内的海浪声很像飘飞在风中的蜘蛛丝,透明粘滑而又轻盈婉转。搭载于线型音符上的情愫和意境,充满了不绝如缕、余音绕梁、沸反盈天的韵致而变得中庸迂回和悠长都不说了,关键是海浪美哉荡乎、乐而不淫、怀恩不露的声音元素还具有漂裔洁轻浮的性质。这种性质介乎于孕而未化的语言和音乐之间,既不像人的语言尽是草草写下的誓言,也不像音乐难掩雕饰与夸张。难怪我听到潮音洞内的海浪声有一种心境澄明的洁净感,看一眼站在天窗边的峻毅和刘英丽就像是站在天窗边的两尊肉身的菩萨。原来,潮音洞里的海浪声已经把我听觉和视觉中城市噪音的尖锐暴戾,还有污染像利刃一样留下寒冷气息的污垢洗涤掉了,剩下的全是慈悲和仁厚的本真成分。
所谓天籁,便是如此。
天籁揭示了人神共有的心灵契约。契约暗示了神灵彻底摆脱红尘喧嚣之后的空灵、高雅和恬淡,也暗示了置身在物质文明生活边缘的草芥所具有的淳朴、坚韧、顽强和不息的生命力。两个极端的情形,藉由海浪声首尾相连相互过渡,让听到了海浪声的我发现天堂不在尘埃翻滚的城市里,也不在冷清寂寞的荒野中,而是在我身边的潮音洞内。
海水不竭,轰响不止。潮音洞内绝不改弦易辙的海浪声就是这样填补着苍天之下的空白,问候着岛屿上的夏天,还有在洞边不断徘徊的我。夏天对于我来说是一个轻浮的季节。这个判断不是出自我的瞳孔,而是来自峡谷般深陷在城市楼房底部的街道上充斥的忧郁元素和低沉的调子。我从内陆城市千里迢迢到舟山的过程,既是从高处往低处走,也是从夏天往秋天走,从细菌招摇噪声喧嚣之处往自然清新之处走。整个过程就像水在斜坡上流淌,完全是一种解脱的情形。只有在城市里呆过很长时间的人才知道,夏天在城市的傍晚中纳凉,然后吃烧烤,喝酒,打牌,搓麻将或者看电视等熬夜方式,其实也是从高处往低处走的一个过程。没有人愿意成为夏天菜板上的一坨肉,任由高温的锋利刀口切割。这个经验表明,灵魂更适合栖息在像潮音洞这样的低处。
虽然我没有看见洞内观音现身,但这一点也不妨碍我认为神灵就栖息在大海中,并喜欢在潮音洞这个狭小的空间里相互拥抱热情交谈的事实存在。
没有台风的大海波澜不惊。涌进洞内的海水和涌出洞外的海水相互推涌碰撞,掀起的水花和发出的声响因此而有了抑扬顿挫的节律和层次感。蜂目豺声。凤鸣鹤唳。金石丝竹。群雌粥粥。敲金戛玉……这些只有在近距离范围内才能够听到的海水声音,与虽然不至于振聋发聩响彻云霄,但仍不失金戈铁马的气势撞响潮音洞这口黄钟大吕的雄浑声音梭织往来,杳然若天外鸣嘤嘤的述说在我耳边回荡。
潮音洞内的海水声音,与我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和岷江听见的河水声音是一样的。这条线索很重要。金沙江和岷江的源头都在人迹罕至的高山上。就拿我去过多次的金沙江上游来说,沿江不仅随处可见盐商、脚夫曾经的驿站,石刻岩画,古寨古墓和出土的红铜斧、红铜刀这些文物外,还流传着很多神话传说以及古老的洞经音乐和叙事性民歌。它们不仅直接或者间接反映了呈现三清后土、准提、接引和女娲等诸神祇的活动踪迹,还十分清晰地昭示出了祖先对生存的理解、危险的敏感和美感的要求这些无数精深精妙的情景。看看金沙江上游的这些遗留痕迹和情形就知道,人生尽头是神灵开始这句话自有情理可依。
曾经在长江上游生活过的祖先就是神灵。他们的肉身虽然已经变成了泥沙,但他们的灵魂极有可能随了奔流不息的长江,从内陆高原一路逶迤进入到了大海,顺便也就来到了潮音洞内。潮音洞之所以成了神灵在大海里隐遁期间的相互交流和倾吐场所,以我现在的浅薄认识还无法理解。目前我能够推测到的,仅仅是神灵选择海水声音作为交流和倾述工具的理由。海水除了雄浑宽厚外,还具有比人的生存更为长久的记忆力和绝不改弦易辙的秉性,可以让神灵的梦想年复一年与人相伴却又不受人的干扰,也不会在满足人无穷无尽的欲望过程中半途夭折。神灵们的睿智选择令我折服。
这样一来,我渐渐明白了潮音洞内神灵们的交谈不是用海水的声音来美化它们的感受与体验,而是用交谈和倾吐来放大自然的细节、弥补记忆的缺陷,以及在一连串的音符中耐心等待再次由神变成人的出场机会到来。无数的声音历史证明,任何一件发音事物的产生都是一桩不朽的事情。比如演奏音乐的乐器。我不想说最初被创作者挑选出来演绎音乐的乐器,是创作者感应到了来自上帝的隐秘召唤。但我不得不说,只有乐器,才能够肩负起制作者赋予的使命。
海水交流和倾吐的话语一走进我的耳朵,天籁的美韵就在我的听觉神经上花朵般次第绽放开来。即便潮音洞内海水的声音直指远方对我说再见,我顿生的怀旧情绪也会像一场老电影那样挥之不去。倘若遇见知音,这是知音者的幸运更是潮音洞的幸运。很多时候,潮音洞的海水声音是很难遇到知音的。这样的结果与其说是潮音洞存在的命运,还不如说成是中国民乐的命运和它们与生俱来的秉性。
我在潮音洞听海,海的声音很纯粹也很干净。一尘不染的情形类似于乐器商行橱窗里铮亮的铜号,金黄的色泽从未被人的眼睛看过,挺拔的身躯从未被手指摸过未被嘴唇碰触过。没有人染指的东西,才是最干净最自然的东西。海水在潮音洞内的交流和倾吐,我能够听懂的是它们凭藉音符表达出来的不仅有自然海拔,层次,颜色,厚度,形态和背景,更多的还是我的肉眼看不见的融合,纠缠,消散和瓦解这些心理感官才能够体验到的深层东西。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与真实。谎言,还有贪婪、倾轧、争斗、自私、享受和在物质欲念中摇摆不定的东西完全有可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语言中,但绝不会出现在海水的声音里。在潮音洞听海,听出这些感觉和感慨实属意外。
敬一兵
敬一兵
文学颁奖会结束后,我和《杜湖》杂志副主编峻毅,《岁月》杂志编辑部主任刘英丽一道驱车去舟山群岛。车在路上奔跑。大海、岛屿、跨海大桥和慈溪泽山寺的梵音就在我的脑袋里面奔跑。彼此跑成了一幅烟波浩渺的画面。
在这幅画面里,和天籁之音走得最近的梵音是主角。它把大海的轮廓和线条勾勒出了轻柔委婉的气息。顺便也把我从内陆城市钢筋混泥土的禁锢中解救出来了。在无奈与隐忍这个悲观主义泥潭中陷得太深太久的我,一下子就摆脱了坚硬、压抑和窒息的纠缠,有了机会按图索骥追寻自然的轻松飞翔。有了在棕黄暮色下等待一曲老钢琴弹出天籁之音中,重新找回风尘仆仆异乡人的情怀。
直到我们到了普陀山的潮音洞,轰然响起的天籁之音才让我渐渐醒悟过来——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大海,是我离神祇活动越来越近的暗示。
潮音洞洞口面朝大海,一半浸泡在海中,一半露在海水上面。洞内巉岩峭壁上悬挂的怪石宛如鳄鱼森然的牙齿。洞顶有两处缝隙,称为天窗。我站在天窗边朝下看,海浪就在洞内忙忙碌碌涌进涌出。潮音洞内狭窄的空间,与我在舟山群岛看见岛屿地形造就的城市精致玲珑的格调完全一致。这种“小”与“狭窄”的格调,恰恰是对事物精细和深度的说明,也恰恰衬托出了大海开阔无边雄浑苍茫的性质,衬托出了普陀佛教文化底蕴源远流长的深厚。
峻毅向我和刘英丽介绍说,古时印度僧人在洞口焚烧十指礼拜观音,虔诚的行为让洞内忽放异彩,然后观音现身并授僧人一枚七色宝石。潮音洞因了这个极富神秘色彩的传说而不断有信徒前来仿效。潮音洞旁不远处的“不肯去”观音院里香客传来的歌咏,穿过峻毅介绍的话语声,与洞内遽然而至的海浪声交织在了一起,像是佐证又像是在补充峻毅的介绍。
过去我去过很多地方,海拔、地理位置和时间的变化都被大同小异的楼房、立交和高速公路遮蔽了。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情形就如同我还来不及打盹,就从一条街道来到了另外一条街道上,很难找到异乡人的那种新鲜感觉。如果不是因为方言、传说、古树、古迹、老房子和习俗这些元素的话,我是绝对说不出一个城市与另外一个城市的区别。这些元素是我区别城市之间特色差异的依据,也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底蕴所在。缺少了历史文化的底蕴,一座城市的特色就失去了肌肤丰腴骨骼强健所赖以继续存在的血脉。
灵魂都是栖居在上面这些元素最集中的地方。潮音洞就是一个例子。我在此刻提到灵魂二字是很自然的事情。像传说,神话,古迹或者人文风情和地方习俗这些充满了神奇和神秘色彩的现象,本身就在冥冥之中昭示出了文化底蕴有多深,神灵逡巡时间就有多长的关系。
潮音洞内的海浪声很像飘飞在风中的蜘蛛丝,透明粘滑而又轻盈婉转。搭载于线型音符上的情愫和意境,充满了不绝如缕、余音绕梁、沸反盈天的韵致而变得中庸迂回和悠长都不说了,关键是海浪美哉荡乎、乐而不淫、怀恩不露的声音元素还具有漂裔洁轻浮的性质。这种性质介乎于孕而未化的语言和音乐之间,既不像人的语言尽是草草写下的誓言,也不像音乐难掩雕饰与夸张。难怪我听到潮音洞内的海浪声有一种心境澄明的洁净感,看一眼站在天窗边的峻毅和刘英丽就像是站在天窗边的两尊肉身的菩萨。原来,潮音洞里的海浪声已经把我听觉和视觉中城市噪音的尖锐暴戾,还有污染像利刃一样留下寒冷气息的污垢洗涤掉了,剩下的全是慈悲和仁厚的本真成分。
所谓天籁,便是如此。
天籁揭示了人神共有的心灵契约。契约暗示了神灵彻底摆脱红尘喧嚣之后的空灵、高雅和恬淡,也暗示了置身在物质文明生活边缘的草芥所具有的淳朴、坚韧、顽强和不息的生命力。两个极端的情形,藉由海浪声首尾相连相互过渡,让听到了海浪声的我发现天堂不在尘埃翻滚的城市里,也不在冷清寂寞的荒野中,而是在我身边的潮音洞内。
海水不竭,轰响不止。潮音洞内绝不改弦易辙的海浪声就是这样填补着苍天之下的空白,问候着岛屿上的夏天,还有在洞边不断徘徊的我。夏天对于我来说是一个轻浮的季节。这个判断不是出自我的瞳孔,而是来自峡谷般深陷在城市楼房底部的街道上充斥的忧郁元素和低沉的调子。我从内陆城市千里迢迢到舟山的过程,既是从高处往低处走,也是从夏天往秋天走,从细菌招摇噪声喧嚣之处往自然清新之处走。整个过程就像水在斜坡上流淌,完全是一种解脱的情形。只有在城市里呆过很长时间的人才知道,夏天在城市的傍晚中纳凉,然后吃烧烤,喝酒,打牌,搓麻将或者看电视等熬夜方式,其实也是从高处往低处走的一个过程。没有人愿意成为夏天菜板上的一坨肉,任由高温的锋利刀口切割。这个经验表明,灵魂更适合栖息在像潮音洞这样的低处。
虽然我没有看见洞内观音现身,但这一点也不妨碍我认为神灵就栖息在大海中,并喜欢在潮音洞这个狭小的空间里相互拥抱热情交谈的事实存在。
没有台风的大海波澜不惊。涌进洞内的海水和涌出洞外的海水相互推涌碰撞,掀起的水花和发出的声响因此而有了抑扬顿挫的节律和层次感。蜂目豺声。凤鸣鹤唳。金石丝竹。群雌粥粥。敲金戛玉……这些只有在近距离范围内才能够听到的海水声音,与虽然不至于振聋发聩响彻云霄,但仍不失金戈铁马的气势撞响潮音洞这口黄钟大吕的雄浑声音梭织往来,杳然若天外鸣嘤嘤的述说在我耳边回荡。
潮音洞内的海水声音,与我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和岷江听见的河水声音是一样的。这条线索很重要。金沙江和岷江的源头都在人迹罕至的高山上。就拿我去过多次的金沙江上游来说,沿江不仅随处可见盐商、脚夫曾经的驿站,石刻岩画,古寨古墓和出土的红铜斧、红铜刀这些文物外,还流传着很多神话传说以及古老的洞经音乐和叙事性民歌。它们不仅直接或者间接反映了呈现三清后土、准提、接引和女娲等诸神祇的活动踪迹,还十分清晰地昭示出了祖先对生存的理解、危险的敏感和美感的要求这些无数精深精妙的情景。看看金沙江上游的这些遗留痕迹和情形就知道,人生尽头是神灵开始这句话自有情理可依。
曾经在长江上游生活过的祖先就是神灵。他们的肉身虽然已经变成了泥沙,但他们的灵魂极有可能随了奔流不息的长江,从内陆高原一路逶迤进入到了大海,顺便也就来到了潮音洞内。潮音洞之所以成了神灵在大海里隐遁期间的相互交流和倾吐场所,以我现在的浅薄认识还无法理解。目前我能够推测到的,仅仅是神灵选择海水声音作为交流和倾述工具的理由。海水除了雄浑宽厚外,还具有比人的生存更为长久的记忆力和绝不改弦易辙的秉性,可以让神灵的梦想年复一年与人相伴却又不受人的干扰,也不会在满足人无穷无尽的欲望过程中半途夭折。神灵们的睿智选择令我折服。
这样一来,我渐渐明白了潮音洞内神灵们的交谈不是用海水的声音来美化它们的感受与体验,而是用交谈和倾吐来放大自然的细节、弥补记忆的缺陷,以及在一连串的音符中耐心等待再次由神变成人的出场机会到来。无数的声音历史证明,任何一件发音事物的产生都是一桩不朽的事情。比如演奏音乐的乐器。我不想说最初被创作者挑选出来演绎音乐的乐器,是创作者感应到了来自上帝的隐秘召唤。但我不得不说,只有乐器,才能够肩负起制作者赋予的使命。
海水交流和倾吐的话语一走进我的耳朵,天籁的美韵就在我的听觉神经上花朵般次第绽放开来。即便潮音洞内海水的声音直指远方对我说再见,我顿生的怀旧情绪也会像一场老电影那样挥之不去。倘若遇见知音,这是知音者的幸运更是潮音洞的幸运。很多时候,潮音洞的海水声音是很难遇到知音的。这样的结果与其说是潮音洞存在的命运,还不如说成是中国民乐的命运和它们与生俱来的秉性。
我在潮音洞听海,海的声音很纯粹也很干净。一尘不染的情形类似于乐器商行橱窗里铮亮的铜号,金黄的色泽从未被人的眼睛看过,挺拔的身躯从未被手指摸过未被嘴唇碰触过。没有人染指的东西,才是最干净最自然的东西。海水在潮音洞内的交流和倾吐,我能够听懂的是它们凭藉音符表达出来的不仅有自然海拔,层次,颜色,厚度,形态和背景,更多的还是我的肉眼看不见的融合,纠缠,消散和瓦解这些心理感官才能够体验到的深层东西。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与真实。谎言,还有贪婪、倾轧、争斗、自私、享受和在物质欲念中摇摆不定的东西完全有可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语言中,但绝不会出现在海水的声音里。在潮音洞听海,听出这些感觉和感慨实属意外。
敬一兵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