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有芒
2021-12-23叙事散文李兴文
晨起即热。启帘探视,一天白雾。雨尚未作,铺天盖地的湿热烦闷,让我感到几同置身于茫茫的蒸汽浴房之中了。闷热难耐。早上有课,又不能不去教室,挤得满满当当的教室里的情况自不必说,单从教室门前走过,滚涌出来的热浪会让人往后倒退。为上课做准备。备完课……
晨起即热。启帘探视,一天白雾。雨尚未作,铺天盖地的湿热烦闷,让我感到几同置身于茫茫的蒸汽浴房之中了。
闷热难耐。早上有课,又不能不去教室,挤得满满当当的教室里的情况自不必说,单从教室门前走过,滚涌出来的热浪会让人往后倒退。为上课做准备。备完课,闷热更甚,分明是夏日雨前的天空正在策划新的暴雨阴谋。正读的书,不想将其掌握在手,想通过静处来生一些凉意。偶然发现,桌边的台历上,今天的日期旁边有“芒种”二字。
忽然想到,这应该是一个如火如荼的日子,至少,它曾经是一个如火如荼的日子。除了我,应该还有许多人记得这个日子并且在今天非常愉快地关注起这个日子来,应该记得自今天起必然要做的许多事情。其名曰“芒”,也应该关联着“忙”。我一直记得从很久以前开始,这个日子就和蓬松的土地有关。最蓬松的一块土地是被人特意整理出来的,那是用来培育稻秧的“母畦”。地土被反复翻刨到极细极细,又被反复耙扫到极平整的地步,差不多是水平如砥了,就灌满水,施上底肥,最后把发出雪白嫩芽的稻种小心翼翼地撒播到“母畦”里。三五日后,新播稻种的新芽如绿云一般从“母畦”上冒出来。很快就到“芒种”节,齐刷刷的稻秧绿如翡翠,娇若处子,而其时,夏日的骄阳已至于强盛,更广袤的田地上,麦子的长势通常也是齐刷刷的,硕大的穗头因为籽实日渐饱满、笃实,个个都是沉甸甸的,显得极有分量。那些光荣的穗头上,全都长着尖锐的芒。
造物选择的高明程度是人的想象力远远不及的。人尚未食,何由鸟雀先而食之呢?麦粒饱满的籽粒都有一层坚韧的包衣,像待产孕妇的肚皮一样绷得紧紧的。再说,长吹不息的旷野之风中已有浓郁的麦香。麦子,这是造物对以禾为食的生灵们最好的馈赠,但是,造物对生灵们的奉养却有一定的秩序限制。急不可耐的鸟雀们对麦香四溢的麦子虽然觊觎已久,早在垂涎,可是麦芒的密度、长度和尖锐程度刚好使得饥肠辘辘的鸟雀们无从下喙,如果它们想强而食之,那些麦芒刚好刺到它们的眼睛,对鸟雀们来说,这当然是很危险的事情。只有在善于使用工具的人将麦子刈割、脱粒,并在人们晾晒麦子的时候,鸟雀们就可以瞅准机会偷食。在这一点上,造物又是极端的公平,鸟雀们偷食掉的毕竟只是少数,绝大多数麦子还是被人磨成面粉,制作成各种面食,对人来说,麦子和白面这些东西就是他们心中的“天”。
其间,鸟雀们取食到口的麦子并非仅仅来自人们晾晒麦子的平屋顶和院坝,人们会在现场看守,会将它们驱逐。在整个麦收的过程中,它们可以在田间,在路上,随处捡拾到人们掉落的麦粒,造物的又一完美设置由此可见,来之不易的、和“天”一样重要的每一粒粮食都是不容浪费的。
当然,以上关于造物维持粮食资源流转秩序的说法只是人们单方面的想象而已,是人的普世价值观在粮食资源在自然流程上虚拟化的投射或者推想。麦有芒,是自然秩序多种价值的全面关照,以上说法,从人的价值角度来说肯定成立,但从鸟雀和粮食本身的角度来说,麦子的芒的最主要的作用是为了防止鸟雀们对粮食种子的袭扰和掠夺,是麦子对自己生命种子的全力保护,当然也就是对自己种属和类的生命的延续能力的完美巩固。至于麦粒,因其有细密的芒刺,使得鸟雀们难以啄食到口,作为种子,它们的生命处境相对来说就是很安全的,至少是不会被舌尖嘴快的鸟雀们随便吃掉的。
自然秩序的巧妙和伟大简直无以伦比,简直完美。植物生命对自己的种子的生命环境巧妙设计、百般呵护,人,岂能不如法而行呢?人的许多文明成果都受益于自然的启示。事实上,人的种种想法和作为都是值得质疑的,因为人的那些想法和行为是严重违反自然秩序的。比如,假设一个问题让所有人来回答:人类应该学会给自己的子孙教会生存的本领呢,还是应该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丰厚的财富呢? 从理论上说,人们都能够明确地回答应该给自己的子孙教会生存的本领,但在实际作为上,人往往就不是这样,一些人宁可选择后者,也就是给子孙留下丰厚的财富,并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只好不惜占有别人的资源甚至掠夺别人的资源,侵吞别人的财产,或者利用人类政治历史上最能颠覆人性的手段——强权——来肆意破坏社会公平原则,然后获取更大更多的财富,“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首先腐败的是人的公共道德意识这个“核心”,是人的善良本性这个“基础”,人性善在极端自私欲念的影响下,当然就要转化为人性恶,而人性恶就是最大的腐败,因为它代表着人类道义良知走向了它的反面。于是,巧取豪夺和贪污腐化就像虫子一样滋生出来。而这样做的人的精神动机是要给自己的子孙们留下尽可能丰厚的财富,而不是想如何给子孙们教会生存的强大本领,从而获得更加优裕而平安的生活,或者说,他们追求的是如何好好地生活,而不是如何好好地生存。 这样一来,西方人的那一句谚语又值得质疑了,“Animal is live,human is life.”动物在生存,人类在生活,这是站在哲学的辩证立场上,对人和动物的存在状态做出的客观评价,这个评价充分肯定了人的生活的理想化特征,也包含着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高度赞赏。但是,如若从人的道德伦理观来看待人具体的现实作为,这种说法就不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在社会公共道德沦丧、在社会核心价值观崩溃的情况下,人追求的首先应该是生存能力而非生活能力,特别在中国人这里,人的生存忧患意识是人的最基础的思想意识,是一种成熟的理性和高尚的智慧。“居安思危”的真正含义是教育人们对自己的生存具备能力性的防范准备而非物质性的应对准备,总之是注重人的精神性能力而不是人的物质性能力。因而,从动态的角度来说,人首先必须保证生存,然后才能图谋发展,中国的道家哲学就是教化人们如何“转危为安”和“趋利避害”的哲学,从这一点上说,中国人的生存观念和生存哲学中的忧患意识是符合道家精神的。
同样,人应该教育自己的子孙如何长出保证自己能够平安生存的“芒”,而不是留给子孙丰厚的现成财富。
然而,所谓“应该”,又是一个十分纠结的话题,它的苍白和羸弱又是经不住残酷现实的考量的,人的精神体系“大厦将倾”的时候,诸如这些“应该”的事情又由谁来做、又有多少人愿意做呢?
麦田的守望者们之所以为即将到来的忙碌而感到兴奋不已,是因为麦田就要开镰了。作为麦子,它们的种子必然由人来给它们剥离具有强大保护作用的芒,由人来晾晒、储藏,然后由人按时播种,让麦子的生命得以延续,同时也让人的生存具有物质性的保障。作为鸟雀,在麦田开镰的日子里,它们一定可以快乐地获取足够的食粮。鸟雀们之所以能够按时得到饱食,是因为人们帮它们去掉了麦子穗头上它们根本无法去掉的麦芒。
2013-6-5
[ 本帖最后由 李兴文 于 2013-6-15 23:25 编辑 ]
闷热难耐。早上有课,又不能不去教室,挤得满满当当的教室里的情况自不必说,单从教室门前走过,滚涌出来的热浪会让人往后倒退。为上课做准备。备完课,闷热更甚,分明是夏日雨前的天空正在策划新的暴雨阴谋。正读的书,不想将其掌握在手,想通过静处来生一些凉意。偶然发现,桌边的台历上,今天的日期旁边有“芒种”二字。
忽然想到,这应该是一个如火如荼的日子,至少,它曾经是一个如火如荼的日子。除了我,应该还有许多人记得这个日子并且在今天非常愉快地关注起这个日子来,应该记得自今天起必然要做的许多事情。其名曰“芒”,也应该关联着“忙”。我一直记得从很久以前开始,这个日子就和蓬松的土地有关。最蓬松的一块土地是被人特意整理出来的,那是用来培育稻秧的“母畦”。地土被反复翻刨到极细极细,又被反复耙扫到极平整的地步,差不多是水平如砥了,就灌满水,施上底肥,最后把发出雪白嫩芽的稻种小心翼翼地撒播到“母畦”里。三五日后,新播稻种的新芽如绿云一般从“母畦”上冒出来。很快就到“芒种”节,齐刷刷的稻秧绿如翡翠,娇若处子,而其时,夏日的骄阳已至于强盛,更广袤的田地上,麦子的长势通常也是齐刷刷的,硕大的穗头因为籽实日渐饱满、笃实,个个都是沉甸甸的,显得极有分量。那些光荣的穗头上,全都长着尖锐的芒。
造物选择的高明程度是人的想象力远远不及的。人尚未食,何由鸟雀先而食之呢?麦粒饱满的籽粒都有一层坚韧的包衣,像待产孕妇的肚皮一样绷得紧紧的。再说,长吹不息的旷野之风中已有浓郁的麦香。麦子,这是造物对以禾为食的生灵们最好的馈赠,但是,造物对生灵们的奉养却有一定的秩序限制。急不可耐的鸟雀们对麦香四溢的麦子虽然觊觎已久,早在垂涎,可是麦芒的密度、长度和尖锐程度刚好使得饥肠辘辘的鸟雀们无从下喙,如果它们想强而食之,那些麦芒刚好刺到它们的眼睛,对鸟雀们来说,这当然是很危险的事情。只有在善于使用工具的人将麦子刈割、脱粒,并在人们晾晒麦子的时候,鸟雀们就可以瞅准机会偷食。在这一点上,造物又是极端的公平,鸟雀们偷食掉的毕竟只是少数,绝大多数麦子还是被人磨成面粉,制作成各种面食,对人来说,麦子和白面这些东西就是他们心中的“天”。
其间,鸟雀们取食到口的麦子并非仅仅来自人们晾晒麦子的平屋顶和院坝,人们会在现场看守,会将它们驱逐。在整个麦收的过程中,它们可以在田间,在路上,随处捡拾到人们掉落的麦粒,造物的又一完美设置由此可见,来之不易的、和“天”一样重要的每一粒粮食都是不容浪费的。
当然,以上关于造物维持粮食资源流转秩序的说法只是人们单方面的想象而已,是人的普世价值观在粮食资源在自然流程上虚拟化的投射或者推想。麦有芒,是自然秩序多种价值的全面关照,以上说法,从人的价值角度来说肯定成立,但从鸟雀和粮食本身的角度来说,麦子的芒的最主要的作用是为了防止鸟雀们对粮食种子的袭扰和掠夺,是麦子对自己生命种子的全力保护,当然也就是对自己种属和类的生命的延续能力的完美巩固。至于麦粒,因其有细密的芒刺,使得鸟雀们难以啄食到口,作为种子,它们的生命处境相对来说就是很安全的,至少是不会被舌尖嘴快的鸟雀们随便吃掉的。
自然秩序的巧妙和伟大简直无以伦比,简直完美。植物生命对自己的种子的生命环境巧妙设计、百般呵护,人,岂能不如法而行呢?人的许多文明成果都受益于自然的启示。事实上,人的种种想法和作为都是值得质疑的,因为人的那些想法和行为是严重违反自然秩序的。比如,假设一个问题让所有人来回答:人类应该学会给自己的子孙教会生存的本领呢,还是应该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丰厚的财富呢? 从理论上说,人们都能够明确地回答应该给自己的子孙教会生存的本领,但在实际作为上,人往往就不是这样,一些人宁可选择后者,也就是给子孙留下丰厚的财富,并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只好不惜占有别人的资源甚至掠夺别人的资源,侵吞别人的财产,或者利用人类政治历史上最能颠覆人性的手段——强权——来肆意破坏社会公平原则,然后获取更大更多的财富,“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首先腐败的是人的公共道德意识这个“核心”,是人的善良本性这个“基础”,人性善在极端自私欲念的影响下,当然就要转化为人性恶,而人性恶就是最大的腐败,因为它代表着人类道义良知走向了它的反面。于是,巧取豪夺和贪污腐化就像虫子一样滋生出来。而这样做的人的精神动机是要给自己的子孙们留下尽可能丰厚的财富,而不是想如何给子孙们教会生存的强大本领,从而获得更加优裕而平安的生活,或者说,他们追求的是如何好好地生活,而不是如何好好地生存。 这样一来,西方人的那一句谚语又值得质疑了,“Animal is live,human is life.”动物在生存,人类在生活,这是站在哲学的辩证立场上,对人和动物的存在状态做出的客观评价,这个评价充分肯定了人的生活的理想化特征,也包含着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高度赞赏。但是,如若从人的道德伦理观来看待人具体的现实作为,这种说法就不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在社会公共道德沦丧、在社会核心价值观崩溃的情况下,人追求的首先应该是生存能力而非生活能力,特别在中国人这里,人的生存忧患意识是人的最基础的思想意识,是一种成熟的理性和高尚的智慧。“居安思危”的真正含义是教育人们对自己的生存具备能力性的防范准备而非物质性的应对准备,总之是注重人的精神性能力而不是人的物质性能力。因而,从动态的角度来说,人首先必须保证生存,然后才能图谋发展,中国的道家哲学就是教化人们如何“转危为安”和“趋利避害”的哲学,从这一点上说,中国人的生存观念和生存哲学中的忧患意识是符合道家精神的。
同样,人应该教育自己的子孙如何长出保证自己能够平安生存的“芒”,而不是留给子孙丰厚的现成财富。
然而,所谓“应该”,又是一个十分纠结的话题,它的苍白和羸弱又是经不住残酷现实的考量的,人的精神体系“大厦将倾”的时候,诸如这些“应该”的事情又由谁来做、又有多少人愿意做呢?
麦田的守望者们之所以为即将到来的忙碌而感到兴奋不已,是因为麦田就要开镰了。作为麦子,它们的种子必然由人来给它们剥离具有强大保护作用的芒,由人来晾晒、储藏,然后由人按时播种,让麦子的生命得以延续,同时也让人的生存具有物质性的保障。作为鸟雀,在麦田开镰的日子里,它们一定可以快乐地获取足够的食粮。鸟雀们之所以能够按时得到饱食,是因为人们帮它们去掉了麦子穗头上它们根本无法去掉的麦芒。
2013-6-5
[ 本帖最后由 李兴文 于 2013-6-15 23:25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