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村到佛寺
2021-12-23抒情散文李兴文
高楼山是没有什么名气的。它的阒寂不问,并非因为它没有“仙气”,也绝非因为它不具引人入胜的风景。无名就是无名,世上的高山无名者多矣,而太多的无名是不会吸引人去考证它们无名的原因的。再说,已经多年无名,也就不必再追求关于名声之类的奢侈品,就像人……
高楼山是没有什么名气的。
它的阒寂不问,并非因为它没有“仙气”,也绝非因为它不具引人入胜的风景。无名就是无名,世上的高山无名者多矣,而太多的无名是不会吸引人去考证它们无名的原因的。再说,已经多年无名,也就不必再追求关于名声之类的奢侈品,就像人,已经很平凡了,在这个世界上平凡的人又有很多,这些平凡的“一族”从来也没有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而类似的世风,从来都是大致如此的。
我常光顾高楼山,首要的原因是它十分适宜的短途出游的高度,那样的海拔高度已能造就出较为蓊郁清润的山林气息了,实在难得。“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说法在这座山上不算假话,况且,“国道212线”经过这里。我的游幸高楼山虽可以称作“远足”,其实每次都是乘车去的。
我的上山之旅常在春秋两季。
现在,应该正是山上春意正浓的时候。
还没有到达预定的下车地点就严重晕车了,胃里开始翻江倒海,头晕眼花,全身发热,为避免“现场直播”,只好提前下车。
还好,下车地点在我所熟悉的那个小山村附近。
进得村来,杳无人迹,偶有鸡鸣,并无狗吠。所有人家皆无院墙亦无大门,每个院子直接就是新草如茵的草地或者草坡,无论院落还是闲地、荒坡,都吐露着只有高山草甸地带才有的浅浅草芽。“人间四月芳菲尽”,山村的桃花,真的还有正在开着的。房前屋后间有白中带红的苹果花和白中泛绿的梨花。鸡鸣的声音极其寥落,聊胜于无,让人感到过分沉寂,就想听到几声高亢嘹亮的狗吠,狗的高喉大嗓可以让人感到旺盛的“阳气”和足够的安全感,却没有,因而,山村的宁静是不折不扣的。蜂的嘤嗡之声远近可闻。
在城里被人看作珍惜之物的野草莓,无论花、果还是叶都是令人怜爱的。在这里,现在正是草莓花开铺地如毯了,遍地草莓花和同样金黄的蒲公英花,便是这个季节里常见的鲜亮景致。野草莓匍地生长的小苗密密麻麻。绿云笼罩的山居瓦屋的土墙经遍地黄花的映照,全都亮堂起来。
终于清楚地听见了人弄出来的声音。
循声而去,但见一个老年男子坐在院子里的小登上做着轻便的农活。舍南舍北皆绿树,房前房后有花开。老者身前身后的土地上,也长着草莓苗株,也开着黄黄的野草莓和蒲公英的花。
我和他搭讪。
原来他正在从一种灌木枝条上剥离树皮,他先用铁锤子把树枝轻轻砸软,再用手剥下表皮,放好,再把洁白光滑的树枝随手扔向一旁,等待晾干充当烧柴。
那种树皮就是中药“祖师麻”。
新剥离的“祖师麻”售价一块五毛钱一市斤,有专门的商贩上山来收购。
我想到处看看,就徜徉复逡巡。原来,村里就他一个人。
本想再询问一些什么,但没有问——在这个山村,只有一个人劳作的原因也许很多很多也很复杂,假如问到伤心处,全世界都会变得不完美,只好一边看一边和他不疼不痒地闲聊几句,问明去往山顶佛寺的道路,我就顺山路走了,然而,一块五毛钱一市斤的“祖师麻”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土地宽广,屋舍俨然,绿树围合,正值花时,却再无人迹,毋庸置疑,这种现象是很蹊跷的,我心中甚为不悦。
所谓路者,亦不过是林中一条若有若无、模模糊糊的毛径而已。顺路缓行,林越葱茏,路越模糊,但还不至于迷失。
似觉汗热,又有雨来;微雨下得正好,却又洒下通明的阳光来。正欲避雨,雨又停歇。而阳光,一直都在忽来忽去地照着。
路遇一个妇人,背负重荷,她正靠在路边土坎上歇气。她的背架上足有百斤新鲜的“祖师麻”枝条。
妇人用“阿弥陀佛”来当做开口搭讪的引发语,我便知道她的另一身份所在。
和她声气相投地攀谈——对这样的人,我素来是不敢有所不敬的,因为她们身上总有我母亲年轻时候的样子。
男人到附近村子里去做活了,儿子在外务工,已婚,儿媳妇儿是四川省广元市人;女儿在很远的城市里上大学。她本人,一边干农活,一边看养鸡、猪,闲暇或回家方便时顺便采些药材。
说起儿子和媳妇儿,妇人居然眉开眼笑;四川媳妇儿不吃别的饭食,只吃大米,在这里生活不太习惯,小两口一走暂时不会回到大山里来了,但逢年过节总还会回家来看看,然后,我的想象就被她爽朗而自豪的笑声淹没了。
家里的劳力不成问题,她说。她又说劳力不成问题的原因在于他们现在不允许种庄稼了,土地逐渐改为“退耕还林”了。这应该是好事。
那么,像他们这样的农户应该享受国家相关“退耕还林”的补贴吧。可是,“两年都没给过了”,她说。她还说,生活物资需要购买,农具需要购买,都需要钱,幸亏男人有手艺,就出外去挣钱,她就在家里想些办法,现在是春天,山林里有“祖师麻”,她把找来的“祖师麻”背回去,再由公公剥皮、出卖,村里那个唯一的老人就是她的公公。
雨又来了,这一次下得很大,身边草丛里响起窸窸窣窣的雨声,远近的山林中也传来一片沙然之声,浓浓的云雾飘来,终于遮住了阳光。
她连忙起身,并邀请我返回去到她家避避雨,我谢绝她的美意了,我要继续前行,因为我不想再看到那些经过剥离的“祖师麻”枝条像被人吃完了肉的小鸟的白骨。
我已能听到远处佛寺里传来的诵经声了,我必须赶到那里去,虽然我不是佛门中的虔诚信士,但我敬仰佛的庄严和博大,区区山雨是不能够阻拦我前行的脚步的,再说,我已经距离山村很远了,我距离佛寺却很近。佛寺里面,一定能容我这个行色疲惫且有些狼狈的过客避避雨吧。
阳光照着山林,也照着正在落下的雨,看得见箭一般射下来的银白闪亮的一条条雨线,也看得见茫茫的雨雾。我的身前身后,是蓊郁清爽的春日林木,有高大、攒聚的乔木,也有丛生的灌木。周遭还有一大片激越的雨声,也有野鸡振翅飞起时发出的“呱呱”的叫声。即便在阳光下,暮春的山雨洒在脸上依然让人感到冰凉。
走出山林,踏上大路,回望,老林掩映的村落,完全笼罩在白茫茫的雨雾中了,却还依稀可见春花绿树和白墙黑瓦的山村农舍,那副情景,让我想起了陶公的田园,又觉得自己很像当年的杜工部,从天水经陇南的成县,行走在前往巴蜀的路上。
颇有名气的佛寺已在眼前,斗拱下面飘出梵乐,以及木鱼清越的响声和玄远缥缈的诵经声,飘逸的飞檐上,汇聚着明亮的日光——雨又停了。
关于山村,关于山林,关于山民,关于“祖师麻”,关于舍家别业,关于土地和土地上的雨雪阴晴,就让它们随即来即去的山风远去吧,我只是过客,我无力改变这里的一切,我只有心怀别样的情愫走开了。
我要进寺院去看看了。也许,如果我足够虔诚,在佛寺里,我的心灵应该能够得到暂时的慰藉吧。
2013-4-16
它的阒寂不问,并非因为它没有“仙气”,也绝非因为它不具引人入胜的风景。无名就是无名,世上的高山无名者多矣,而太多的无名是不会吸引人去考证它们无名的原因的。再说,已经多年无名,也就不必再追求关于名声之类的奢侈品,就像人,已经很平凡了,在这个世界上平凡的人又有很多,这些平凡的“一族”从来也没有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而类似的世风,从来都是大致如此的。
我常光顾高楼山,首要的原因是它十分适宜的短途出游的高度,那样的海拔高度已能造就出较为蓊郁清润的山林气息了,实在难得。“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说法在这座山上不算假话,况且,“国道212线”经过这里。我的游幸高楼山虽可以称作“远足”,其实每次都是乘车去的。
我的上山之旅常在春秋两季。
现在,应该正是山上春意正浓的时候。
还没有到达预定的下车地点就严重晕车了,胃里开始翻江倒海,头晕眼花,全身发热,为避免“现场直播”,只好提前下车。
还好,下车地点在我所熟悉的那个小山村附近。
进得村来,杳无人迹,偶有鸡鸣,并无狗吠。所有人家皆无院墙亦无大门,每个院子直接就是新草如茵的草地或者草坡,无论院落还是闲地、荒坡,都吐露着只有高山草甸地带才有的浅浅草芽。“人间四月芳菲尽”,山村的桃花,真的还有正在开着的。房前屋后间有白中带红的苹果花和白中泛绿的梨花。鸡鸣的声音极其寥落,聊胜于无,让人感到过分沉寂,就想听到几声高亢嘹亮的狗吠,狗的高喉大嗓可以让人感到旺盛的“阳气”和足够的安全感,却没有,因而,山村的宁静是不折不扣的。蜂的嘤嗡之声远近可闻。
在城里被人看作珍惜之物的野草莓,无论花、果还是叶都是令人怜爱的。在这里,现在正是草莓花开铺地如毯了,遍地草莓花和同样金黄的蒲公英花,便是这个季节里常见的鲜亮景致。野草莓匍地生长的小苗密密麻麻。绿云笼罩的山居瓦屋的土墙经遍地黄花的映照,全都亮堂起来。
终于清楚地听见了人弄出来的声音。
循声而去,但见一个老年男子坐在院子里的小登上做着轻便的农活。舍南舍北皆绿树,房前房后有花开。老者身前身后的土地上,也长着草莓苗株,也开着黄黄的野草莓和蒲公英的花。
我和他搭讪。
原来他正在从一种灌木枝条上剥离树皮,他先用铁锤子把树枝轻轻砸软,再用手剥下表皮,放好,再把洁白光滑的树枝随手扔向一旁,等待晾干充当烧柴。
那种树皮就是中药“祖师麻”。
新剥离的“祖师麻”售价一块五毛钱一市斤,有专门的商贩上山来收购。
我想到处看看,就徜徉复逡巡。原来,村里就他一个人。
本想再询问一些什么,但没有问——在这个山村,只有一个人劳作的原因也许很多很多也很复杂,假如问到伤心处,全世界都会变得不完美,只好一边看一边和他不疼不痒地闲聊几句,问明去往山顶佛寺的道路,我就顺山路走了,然而,一块五毛钱一市斤的“祖师麻”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土地宽广,屋舍俨然,绿树围合,正值花时,却再无人迹,毋庸置疑,这种现象是很蹊跷的,我心中甚为不悦。
所谓路者,亦不过是林中一条若有若无、模模糊糊的毛径而已。顺路缓行,林越葱茏,路越模糊,但还不至于迷失。
似觉汗热,又有雨来;微雨下得正好,却又洒下通明的阳光来。正欲避雨,雨又停歇。而阳光,一直都在忽来忽去地照着。
路遇一个妇人,背负重荷,她正靠在路边土坎上歇气。她的背架上足有百斤新鲜的“祖师麻”枝条。
妇人用“阿弥陀佛”来当做开口搭讪的引发语,我便知道她的另一身份所在。
和她声气相投地攀谈——对这样的人,我素来是不敢有所不敬的,因为她们身上总有我母亲年轻时候的样子。
男人到附近村子里去做活了,儿子在外务工,已婚,儿媳妇儿是四川省广元市人;女儿在很远的城市里上大学。她本人,一边干农活,一边看养鸡、猪,闲暇或回家方便时顺便采些药材。
说起儿子和媳妇儿,妇人居然眉开眼笑;四川媳妇儿不吃别的饭食,只吃大米,在这里生活不太习惯,小两口一走暂时不会回到大山里来了,但逢年过节总还会回家来看看,然后,我的想象就被她爽朗而自豪的笑声淹没了。
家里的劳力不成问题,她说。她又说劳力不成问题的原因在于他们现在不允许种庄稼了,土地逐渐改为“退耕还林”了。这应该是好事。
那么,像他们这样的农户应该享受国家相关“退耕还林”的补贴吧。可是,“两年都没给过了”,她说。她还说,生活物资需要购买,农具需要购买,都需要钱,幸亏男人有手艺,就出外去挣钱,她就在家里想些办法,现在是春天,山林里有“祖师麻”,她把找来的“祖师麻”背回去,再由公公剥皮、出卖,村里那个唯一的老人就是她的公公。
雨又来了,这一次下得很大,身边草丛里响起窸窸窣窣的雨声,远近的山林中也传来一片沙然之声,浓浓的云雾飘来,终于遮住了阳光。
她连忙起身,并邀请我返回去到她家避避雨,我谢绝她的美意了,我要继续前行,因为我不想再看到那些经过剥离的“祖师麻”枝条像被人吃完了肉的小鸟的白骨。
我已能听到远处佛寺里传来的诵经声了,我必须赶到那里去,虽然我不是佛门中的虔诚信士,但我敬仰佛的庄严和博大,区区山雨是不能够阻拦我前行的脚步的,再说,我已经距离山村很远了,我距离佛寺却很近。佛寺里面,一定能容我这个行色疲惫且有些狼狈的过客避避雨吧。
阳光照着山林,也照着正在落下的雨,看得见箭一般射下来的银白闪亮的一条条雨线,也看得见茫茫的雨雾。我的身前身后,是蓊郁清爽的春日林木,有高大、攒聚的乔木,也有丛生的灌木。周遭还有一大片激越的雨声,也有野鸡振翅飞起时发出的“呱呱”的叫声。即便在阳光下,暮春的山雨洒在脸上依然让人感到冰凉。
走出山林,踏上大路,回望,老林掩映的村落,完全笼罩在白茫茫的雨雾中了,却还依稀可见春花绿树和白墙黑瓦的山村农舍,那副情景,让我想起了陶公的田园,又觉得自己很像当年的杜工部,从天水经陇南的成县,行走在前往巴蜀的路上。
颇有名气的佛寺已在眼前,斗拱下面飘出梵乐,以及木鱼清越的响声和玄远缥缈的诵经声,飘逸的飞檐上,汇聚着明亮的日光——雨又停了。
关于山村,关于山林,关于山民,关于“祖师麻”,关于舍家别业,关于土地和土地上的雨雪阴晴,就让它们随即来即去的山风远去吧,我只是过客,我无力改变这里的一切,我只有心怀别样的情愫走开了。
我要进寺院去看看了。也许,如果我足够虔诚,在佛寺里,我的心灵应该能够得到暂时的慰藉吧。
2013-4-16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