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生活系列之三十五:腊月扬场(散文)
2021-12-23叙事散文于文华
本色生活系列之三十五:腊月扬场(散文)■ 文/于文华趴在烫烫的热炕上,隔窗望湛蓝清澈,纯净,透明的天,大宝想:又是一个好晴天。盘算着何不起来,趁晨风劲吹,熟悉熟悉扬场的业务?妻小燕早已起床,忙着喂鸡喂狗。昨日个,老爹说,仓子里的麦子,有些发……
本色生活系列之三十五:腊月扬场(散文)
■ 文/于文华
趴在烫烫的热炕上,隔窗望湛蓝清澈,纯净,透明的天,大宝想:又是一个好晴天。盘算着何不起来,趁晨风劲吹,熟悉熟悉扬场的业务?
妻小燕早已起床,忙着喂鸡喂狗。昨日个,老爹说,仓子里的麦子,有些发烫,想必是未扬尽麦草麦衣的缘故。小燕也念叨说,过些天,推几袋子粮食,好好过个年。磨蒸馍馍哩,炸油馓哩,擀长面哩……自家种的麦,磨出的面粉,看似不那么雪白,不受看,吃起来却格外攒劲!就像有些人,长的眉不清,目不秀,却满腹经纶,谈吐不凡。举手投足,自是儒雅。自个儿汗水浇灌,磨面机上磨出的面粉,做出的饭,烙下的馍,嚼到肚里有筋道,咽入肠胃好消化。为生计,为家庭,一年难得有空闲。男人大宝春种后就出外打工,割麦时,电汇了几百元,说雇人或是机器收割了,不必等他。公公执意要镰刀割,说割到后拉到麦场上,一石磙一石磙打碾了,麦子嚼起来有筋,有味。可,如今,连打麦场都找不见了,谁有闲时间,一把一把收割,谁有闲工夫,一个麦捆儿一个麦捆儿拉运。岁月不饶人。年龄是道坎。迈过坎儿,无论如何,再也无法翻越。想当年,老汉一口气能割到几分地麦子,一般人根本撵不上。直直腰,擦擦汗,腰带一紧,手心里吐口吐沫,胳膊一揽,镰刀顺势跟上,又一片麦子,顷刻间萎然倒地。如今,拿着镰刀,手来腰不来,腿来脚不前。勉勉强强摞倒了几个麦捆儿,早已气喘吁吁。没办法,只得远远地站立一旁,看康拜因“突突突”冒着黑烟,不到一袋烟时间,囫囵吞枣收了一年的麦子。也不扬,晒晒,就倒进了粮仓。说是推磨时,有专门的机器过滤、推碾。小燕轻手轻脚出了门,想让睡的香香甜甜的男人,好好睡个懒觉,听着好像有动静,掀开门帘,手指头戳着鼻尖道:你就是个劳碌命?起来干啥。没你的干事……
大宝边穿戴衣服,边接过话茬:你不是说过几天要推磨,天气这么好,把仓子里的麦子扬扬。正好活动活动筋骨。爹说麦子有些发烫,恐怕生了虫呀蛆啥的……其实,大宝是想温习温习扬场技术。当你,凭一把好木锨,手抖尘跑,风吹麦落,赢得村里扬场好把式的名誉——那可不是吹,是一年年的汗水,一次次的实践,一手手的老茧换来的。眼下,土地越来越少,农田越来越窄。家在城郊杜家庄,原来和县城有段距离。这些年,随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眼看和县城连成一块。去年的那块麦田,青苗地就被征用。好说赖说,才收获了最后一茬麦子。以后,想扬一场属于自己种的麦子,恐怕有些困难。给了数万元的土地补偿款不假,可钱有花完的一天,趁年轻力壮,不赶紧攒些钱,老爹的养老送终,姑娘的上学花费,小燕和自己日后的花销,从何而来?
找来几个干净化肥袋,取开粮仓里预留在最下面的小口,粒粒饱满,颗颗圆滚,有些兴奋异常的麦子,迫不及待钻进袋子里。扎紧口袋,一个个提到架子车里。睡不着觉,村外转了一圈的老爹,见儿子大宝、儿媳小燕在倒腾粮食,知道这是干啥去。未搭腔,也不言语,却径直解了门吊儿,开了草房。房梁上找了木锨,旮旯里取出一把新新的扫帚——那是夏秋放羊时,在东升屲的山洼里,瞅见一墩一墩的芰芰,长的杆儿壮,梢把长,是栽植扫帚的好料,就顺便一根一根拔下来,抽空栽了——庄户人家,扫院子也好,扬场时使用也对。反正,好东西,总有用武之地。
大宝拉着架子车,女人扶着粮口袋,搡在后面。老人慢慢悠悠,扛着木锨跟扫帚,往村外走。赶早出门的人,就问:这是唱的哪出?推磨,不大像?有人看到,远远的,分明跟着个扛东西的老人。分明是去扬场?这大冷的天,风像刀子一样,扬什么扬?
走遍东南西北,故乡风景最好;尝尽酸甜苦辣,家中饭菜最香!下火车,坐轿车,踏入家乡的土地,嗅到清爽的气息,大宝没来由的舒坦。连吃两大碗媳妇做的滑溜溜、长条条的拉条儿,就着切得细细长长,炒的脆生生、酸酸溜溜的土豆丝,好像所有的乏累不见了踪影。待睡在松软宽展的床上,和朝思暮想的小燕温存一番后,所有的疲倦与辛苦,一点点从从身上卸除。
走在巷子里的土路上,想起临睡前小燕发自肺腑的话语,大宝感觉浑身使劲,精神倍增。上过初中,平日里爱舞文弄墨,读书看报的小燕,说的一番颇具文采的话,让大宝着实刮目相看。原话这样说:你放宽心,大宝!我保证会把心留给男人。把孝送给老人。把爱传给子女。同村的女人,风言风语,说三道四的人,大有人在。根生的媳妇玉兰子,穿的花枝招展,打扮的花蝴蝶一样,根生不在家,听说耐不住寂寞,经常和男人喝酒、跳舞、鬼混。福财的妻,家里的老人孩子不侍候,隔三差五,上街溜达,不是买这,就是添那,好像没个闲功夫打理家务。姐姐说:像小燕这么本分、守家的女人,如今在村子里少见了……爹的饭食,稀是稀,干是干,从来都是恭恭敬敬端到饭桌上。衣服单是单,棉是棉,洗的干干净净,不见半个口子。炕上的床单,被子,隔周掏腾着收拾,闻不出半点异味。有些老人,衣服穿的像是背煤的,乌黑发亮,叫人如不了眼。
深冬的河西,万物枯寂,生命凋零。大宝眼睛里望见的,唯有三色:湛蓝的天,土黄的山,银白的雪。没有云彩,没有杂质,万里如洗的碧空,清澈而透明,过滤得心肺都纯净而清爽。大城市好是好,白天里整日乌乌噔噔。浑厚、深沉、连绵的的群山是土黄的。沉寂、萧条、枯萎的田野是土黄的。枝条枯干、躯干挺立的白杨树,人行道两旁焉头耷脑,死气沉沉的柳树、国槐也是灰黄的——可是,若是剥开柳枝条,芯子却柔柔的绿绿的。心不死,根犹在,就有蓬勃的希望!阴洼里,避风处,山头上,星星点点的雪花,闪着寒光,蹲在那儿,等待阳光的抚摸,一点一滴,一点一滴,悄然融化,跌落进土层。
腊月里,风有些硬,有些干。一股股,一阵阵。吹的人有些冷。被凛冽寒风浸透的骨骼,不再畏惧。拉到村头公路转弯的三角地带,放下车,男人跟女人,先做啥,后做啥,用不着谁吩咐,却井井有条,配合自如。十多年的夫小燕了,举手投足的体态语言,胜过张嘴说话。一个眼神,一声叹息,双方都心知肚明。有时,看表情,就知藏什么心事。男人二话不说,双手用力,抓住口袋,将一袋麦子卸下来,立在地上。女人也抓住一袋,却停在那里。男人知道她是心疼自己,就抓住另一头。俩人用力,抬放在地上。夫小燕同心协力,几回就将麦子抬下来。小燕赶紧一一解开口袋绳子。
爹恰好赶来。男人接过扫帚,几扫帚扫净了路面。女人将解开的口袋,拉到扫净的地面,慢慢倒出来——在粮仓里堆了一个秋冬的麦子,有些灰头灰闹,不像刚打下那会光鲜——风里扬扬,吹走灰尘与杂物,自会还原麦子的本质!场子有些窄小。男人手扬了把麦子,试了试风向。拿起木锨扬起来。一年多不扬场,手握惯了灰刀与砖头,还有些生疏,有些不大习惯。起初扬的几木锨,未掌握住准头,险些扬到场子外,让老爹眼睛有些不快。慢慢地,手的力度,铲麦子的多少,脚跟手的配合契合了,当年扬场的感觉,就像流浪多时的弃儿,渐渐回到了身心。脚后跟稍稍后缩,手腕轻轻用力——木锨铲的麦子不能过多。多了则费力。少了轻飘飘。一次铲木锨头四分之一刚好。扬着,扬着,男人越来越自如,越来越展脱。脚步后缩,手腕一抖,木锨扬起,“刷、刷、刷”一条条金色弧线,在半空中抛起。线条落下来,不偏不倚,稳稳当当,利利索索,亦落成弧线。一旁的小燕,扫帚不偏不倚,不前不后,紧紧跟上。就像铁匠的打铁,木匠的彻木,你来我往,配合默契,张弛有度,疏密相间。寒风中大汗淋漓扬场的大宝、小燕,和站立一旁的老人,就像剪影一般,刻写于峡风劲吹的村头,留存于岁月河谷的脑海。
趁大宝缓一缓的间隙,老爹将溅落在外的麦粒儿归拢来。有几颗甚至用手拾来。康拜因抗来的麦子,杂物不甚多。扬了两遍,再扬成圆堆。干净的装袋。有些碎土石、杂物的,也装上,正好喂鸡。余下的,也扫在一块儿,喂羊。要物尽其用哩。啥生命都来的不易。
东山尖冒出胭脂红时,七八袋麦子已然装车。过年推上三四袋,余下的再推一次磨。以后过日子,就和城里人一样,到粮店抬面粉回家了。而想要扬场,怕在梦里和记忆里搜寻了……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3-1-19 21:59 编辑 ] 本色, 腊月扬场, 散文, 生活
■ 文/于文华
趴在烫烫的热炕上,隔窗望湛蓝清澈,纯净,透明的天,大宝想:又是一个好晴天。盘算着何不起来,趁晨风劲吹,熟悉熟悉扬场的业务?
妻小燕早已起床,忙着喂鸡喂狗。昨日个,老爹说,仓子里的麦子,有些发烫,想必是未扬尽麦草麦衣的缘故。小燕也念叨说,过些天,推几袋子粮食,好好过个年。磨蒸馍馍哩,炸油馓哩,擀长面哩……自家种的麦,磨出的面粉,看似不那么雪白,不受看,吃起来却格外攒劲!就像有些人,长的眉不清,目不秀,却满腹经纶,谈吐不凡。举手投足,自是儒雅。自个儿汗水浇灌,磨面机上磨出的面粉,做出的饭,烙下的馍,嚼到肚里有筋道,咽入肠胃好消化。为生计,为家庭,一年难得有空闲。男人大宝春种后就出外打工,割麦时,电汇了几百元,说雇人或是机器收割了,不必等他。公公执意要镰刀割,说割到后拉到麦场上,一石磙一石磙打碾了,麦子嚼起来有筋,有味。可,如今,连打麦场都找不见了,谁有闲时间,一把一把收割,谁有闲工夫,一个麦捆儿一个麦捆儿拉运。岁月不饶人。年龄是道坎。迈过坎儿,无论如何,再也无法翻越。想当年,老汉一口气能割到几分地麦子,一般人根本撵不上。直直腰,擦擦汗,腰带一紧,手心里吐口吐沫,胳膊一揽,镰刀顺势跟上,又一片麦子,顷刻间萎然倒地。如今,拿着镰刀,手来腰不来,腿来脚不前。勉勉强强摞倒了几个麦捆儿,早已气喘吁吁。没办法,只得远远地站立一旁,看康拜因“突突突”冒着黑烟,不到一袋烟时间,囫囵吞枣收了一年的麦子。也不扬,晒晒,就倒进了粮仓。说是推磨时,有专门的机器过滤、推碾。小燕轻手轻脚出了门,想让睡的香香甜甜的男人,好好睡个懒觉,听着好像有动静,掀开门帘,手指头戳着鼻尖道:你就是个劳碌命?起来干啥。没你的干事……
大宝边穿戴衣服,边接过话茬:你不是说过几天要推磨,天气这么好,把仓子里的麦子扬扬。正好活动活动筋骨。爹说麦子有些发烫,恐怕生了虫呀蛆啥的……其实,大宝是想温习温习扬场技术。当你,凭一把好木锨,手抖尘跑,风吹麦落,赢得村里扬场好把式的名誉——那可不是吹,是一年年的汗水,一次次的实践,一手手的老茧换来的。眼下,土地越来越少,农田越来越窄。家在城郊杜家庄,原来和县城有段距离。这些年,随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眼看和县城连成一块。去年的那块麦田,青苗地就被征用。好说赖说,才收获了最后一茬麦子。以后,想扬一场属于自己种的麦子,恐怕有些困难。给了数万元的土地补偿款不假,可钱有花完的一天,趁年轻力壮,不赶紧攒些钱,老爹的养老送终,姑娘的上学花费,小燕和自己日后的花销,从何而来?
找来几个干净化肥袋,取开粮仓里预留在最下面的小口,粒粒饱满,颗颗圆滚,有些兴奋异常的麦子,迫不及待钻进袋子里。扎紧口袋,一个个提到架子车里。睡不着觉,村外转了一圈的老爹,见儿子大宝、儿媳小燕在倒腾粮食,知道这是干啥去。未搭腔,也不言语,却径直解了门吊儿,开了草房。房梁上找了木锨,旮旯里取出一把新新的扫帚——那是夏秋放羊时,在东升屲的山洼里,瞅见一墩一墩的芰芰,长的杆儿壮,梢把长,是栽植扫帚的好料,就顺便一根一根拔下来,抽空栽了——庄户人家,扫院子也好,扬场时使用也对。反正,好东西,总有用武之地。
大宝拉着架子车,女人扶着粮口袋,搡在后面。老人慢慢悠悠,扛着木锨跟扫帚,往村外走。赶早出门的人,就问:这是唱的哪出?推磨,不大像?有人看到,远远的,分明跟着个扛东西的老人。分明是去扬场?这大冷的天,风像刀子一样,扬什么扬?
走遍东南西北,故乡风景最好;尝尽酸甜苦辣,家中饭菜最香!下火车,坐轿车,踏入家乡的土地,嗅到清爽的气息,大宝没来由的舒坦。连吃两大碗媳妇做的滑溜溜、长条条的拉条儿,就着切得细细长长,炒的脆生生、酸酸溜溜的土豆丝,好像所有的乏累不见了踪影。待睡在松软宽展的床上,和朝思暮想的小燕温存一番后,所有的疲倦与辛苦,一点点从从身上卸除。
走在巷子里的土路上,想起临睡前小燕发自肺腑的话语,大宝感觉浑身使劲,精神倍增。上过初中,平日里爱舞文弄墨,读书看报的小燕,说的一番颇具文采的话,让大宝着实刮目相看。原话这样说:你放宽心,大宝!我保证会把心留给男人。把孝送给老人。把爱传给子女。同村的女人,风言风语,说三道四的人,大有人在。根生的媳妇玉兰子,穿的花枝招展,打扮的花蝴蝶一样,根生不在家,听说耐不住寂寞,经常和男人喝酒、跳舞、鬼混。福财的妻,家里的老人孩子不侍候,隔三差五,上街溜达,不是买这,就是添那,好像没个闲功夫打理家务。姐姐说:像小燕这么本分、守家的女人,如今在村子里少见了……爹的饭食,稀是稀,干是干,从来都是恭恭敬敬端到饭桌上。衣服单是单,棉是棉,洗的干干净净,不见半个口子。炕上的床单,被子,隔周掏腾着收拾,闻不出半点异味。有些老人,衣服穿的像是背煤的,乌黑发亮,叫人如不了眼。
深冬的河西,万物枯寂,生命凋零。大宝眼睛里望见的,唯有三色:湛蓝的天,土黄的山,银白的雪。没有云彩,没有杂质,万里如洗的碧空,清澈而透明,过滤得心肺都纯净而清爽。大城市好是好,白天里整日乌乌噔噔。浑厚、深沉、连绵的的群山是土黄的。沉寂、萧条、枯萎的田野是土黄的。枝条枯干、躯干挺立的白杨树,人行道两旁焉头耷脑,死气沉沉的柳树、国槐也是灰黄的——可是,若是剥开柳枝条,芯子却柔柔的绿绿的。心不死,根犹在,就有蓬勃的希望!阴洼里,避风处,山头上,星星点点的雪花,闪着寒光,蹲在那儿,等待阳光的抚摸,一点一滴,一点一滴,悄然融化,跌落进土层。
腊月里,风有些硬,有些干。一股股,一阵阵。吹的人有些冷。被凛冽寒风浸透的骨骼,不再畏惧。拉到村头公路转弯的三角地带,放下车,男人跟女人,先做啥,后做啥,用不着谁吩咐,却井井有条,配合自如。十多年的夫小燕了,举手投足的体态语言,胜过张嘴说话。一个眼神,一声叹息,双方都心知肚明。有时,看表情,就知藏什么心事。男人二话不说,双手用力,抓住口袋,将一袋麦子卸下来,立在地上。女人也抓住一袋,却停在那里。男人知道她是心疼自己,就抓住另一头。俩人用力,抬放在地上。夫小燕同心协力,几回就将麦子抬下来。小燕赶紧一一解开口袋绳子。
爹恰好赶来。男人接过扫帚,几扫帚扫净了路面。女人将解开的口袋,拉到扫净的地面,慢慢倒出来——在粮仓里堆了一个秋冬的麦子,有些灰头灰闹,不像刚打下那会光鲜——风里扬扬,吹走灰尘与杂物,自会还原麦子的本质!场子有些窄小。男人手扬了把麦子,试了试风向。拿起木锨扬起来。一年多不扬场,手握惯了灰刀与砖头,还有些生疏,有些不大习惯。起初扬的几木锨,未掌握住准头,险些扬到场子外,让老爹眼睛有些不快。慢慢地,手的力度,铲麦子的多少,脚跟手的配合契合了,当年扬场的感觉,就像流浪多时的弃儿,渐渐回到了身心。脚后跟稍稍后缩,手腕轻轻用力——木锨铲的麦子不能过多。多了则费力。少了轻飘飘。一次铲木锨头四分之一刚好。扬着,扬着,男人越来越自如,越来越展脱。脚步后缩,手腕一抖,木锨扬起,“刷、刷、刷”一条条金色弧线,在半空中抛起。线条落下来,不偏不倚,稳稳当当,利利索索,亦落成弧线。一旁的小燕,扫帚不偏不倚,不前不后,紧紧跟上。就像铁匠的打铁,木匠的彻木,你来我往,配合默契,张弛有度,疏密相间。寒风中大汗淋漓扬场的大宝、小燕,和站立一旁的老人,就像剪影一般,刻写于峡风劲吹的村头,留存于岁月河谷的脑海。
趁大宝缓一缓的间隙,老爹将溅落在外的麦粒儿归拢来。有几颗甚至用手拾来。康拜因抗来的麦子,杂物不甚多。扬了两遍,再扬成圆堆。干净的装袋。有些碎土石、杂物的,也装上,正好喂鸡。余下的,也扫在一块儿,喂羊。要物尽其用哩。啥生命都来的不易。
东山尖冒出胭脂红时,七八袋麦子已然装车。过年推上三四袋,余下的再推一次磨。以后过日子,就和城里人一样,到粮店抬面粉回家了。而想要扬场,怕在梦里和记忆里搜寻了……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3-1-19 21:59 编辑 ] 本色, 腊月扬场, 散文, 生活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