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锦绣观堂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1
   去慈溪观海卫之前,知道锦堂学校在那里,我就想去看看。
   我是第一次去观海卫镇上,一路靠着导航,下高速经过329国道,车很多,豪车也不少,但感觉慈溪人开车有点猛。目标是观海卫社区教育学院,进入福山路,很小的一条马路,两旁的民居和厂房混杂,有点破旧,也有点脏乱,感觉和我心目中的大镇形象不太符合。社区教育学院不大,主体结构是一个口字型的大四合院,有两层,应该是一所初中的旧址。到这里是参加一个征文的颁奖典礼,看时间还早,我停好车后,就到附近走走。
拐入一条小路,名为后横路,和北仑郭巨镇上的一条路名一模一样,颇觉亲切。一个老先生正在院子里浇花,院内摆满了各种花木,我们进入探访,顺便聊了起来。院内主打的花卉是菊花、三角梅和蟹爪兰,都在开花。菊花有黄、白、粉、紫等色,其中一朵黄菊花尤为壮硕,比底下的花盆还要大。我问他是如何养的,老先生说:无他,把其他的都剪掉,只留一朵即可。有种三角梅不是常见的紫色,而是淡黄近白色,他说是土壤酸碱度不同的原因。院内的绣球花亦然,在其底部倒一点醋,开的花颜色就会和旁边的不一样,老先生是个有心人。我看一棵灌木上开花,通过形色软件,识得是白兰,为木兰科、含笑属。老先生摘下一朵没开的花骨朵,捻开,递给我同行的夫人,说这花很香,可带在身上,有人在卖的要一元一朵。我也闻了闻,香味颇为独特,很浓,介于含笑和白玉兰之间。院内的花木足有近百盆,木本有红豆杉、栀子花、枇杷等,还有好几个盆景,其中一株榔榆树是他从山中挖来,做成弯曲遒劲的造型,已有三十年了。墙边的那株枇杷树已探出墙外,正开着白色的小花,略有香味,很多蜜蜂正在花上采蜜,时节已过立冬,江南的冬天远没到来。
   两边的其他民居,不管房子好坏,院子里都种植了很多花木,可见这里的居民生活的态度。
返回到社区教育学院,见到了陆建立老师,他是慈溪市作协副主席,《杜湖》杂志的主编,这次听雨轩杯散文大奖赛的组织者之一,他和我联系时加过微信好友。主席台上坐满后,颁奖典礼开始,我只是打酱油的,得了优胜奖,很多获奖者是外省的,这已经是全国性的散文大奖赛了。听雨轩是慈溪爱可笔业公司的商标,很有诗意,大奖赛是他们公司赞助的。公司的董事长有事没来,他年轻的女儿到场讲话,打扮很朴素,也很谦虚,自称只是小企业,但热心公益、喜欢文体事业。颁完奖后,她坐到台下,静静地听老师讲座。
   慈溪市作协主席方向明来过北仑,我曾见过一面,说话风趣。他点评了两位观海卫作家的作品,听得出他仔细阅读了这些作品,点评恰如其分,给出的建议也很中肯。他说出生在观海卫,全镇的文学氛围非常好,梯队建设合理,都能相互欣赏、相互鼓励、相互提高。他自谦全日制最高学历是师范,大专和本科都是通过自学考试获得的。说到观海卫的文学传统,他说锦堂学校在1947年就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如今的“杜湖文学奖”是全国性的奖项,观海卫的目标是打造全国“乡镇文学的高地”。
   另一个主讲人是宁波日报副刊编辑叶向群老师,承蒙他的厚爱,前几年我在日报上发过不少散文,也加过他的微信,只是他很少在朋友圈里发言。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他的真颜,他清瘦,声音动听,有儒雅之气,说话时伴着手势,肢体语言丰富。他说不喜欢书斋文、鸡汤文,还有写烂了的回忆类文章,而是喜欢原创文章。他提到的几个作家,如鲁迅、张爱玲、艾伟、谢志强,我也喜欢。点到宁海的张忌、奉化的虞燕,我都读过他们的作品,很是佩服他们的才气。他说作家要学会“偷”别人的故事,要善于捕捉生活中有意义的细节,“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作家应了解事物的真相,有自己的主见。
   感觉叶老师没讲尽兴,但已到午时,主持人上台请大家前去就餐。说是简食,实乃大餐,慈溪的海珍海味都上桌了,白蟹、呛蟹、大闸蟹和皮皮虾肥硕有膏,还有竹节虾、鲍鱼等。上了一整个酱油鸭,鲜甜软嫩,非常入味,知情人认识做菜的厨师,说这是大厨的拿手好菜,我吃了很多。在座的多是慈溪的作家,我基本不认识,也羞于交际,面前有这么多好吃的,每个都合我的胃口,于是猛吃菜,直到肚饱腹圆。心中暗赞:观海卫真是好客。
2
   饭后,我直奔锦堂学校。
   还是靠导航,沿着马路七拐八拐,道路很窄,很多地方在修,路边很多房子被拆,可能是要拓宽马路。我先沿着一条较宽的马路行驶,导航提示要拐入岔路时,发现前方封道了,看管的大爷说前面要铺设沥青,所以不能走了,热心地给我指路,可以走一条小路。于是另找路,车子驶入一条窄窄的村道,两边是低矮的房子,一看路名为“锦堂路”,想来是近了。看到了锦堂学校的校门,我下车一问,疫情期间校园不开放,而且能进入的校门不是这个,还在远处。大老远的赶来,不甘心,于是我到前面去碰运气。走过一座小桥,见有学生在钓鱼,后得知学校三面都有护校河——这在全国是头一份吧?我看到不远处中西风格的老建筑,想必就是锦堂学校旧址了,隔着铁门拍照有点远,沿着围墙走了一段路,看着不过瘾,就去找门卫求情:能否入内只看老楼和雕塑,五分钟就出来?门卫大哥很通情达理,让我们进去了。
   现存的主体建筑是一幢口字形的洋房,类似北方的大四合院。建筑用红砖砌成,白灰钩缝,既有中国古典建筑的庄重美感,又有日本近代建筑的风格。中西结合,即规整划一,又有错落有致的神韵。大门也是中西揉合风格,四根朱红色的柱子,像是刚漆的,托起上方半圆形的平台,平台边有白色的围栏。平台的后面,用红砖砌成的一门两窗,上面有类似于中国古代阙门的装饰性建筑,形如皇冠,“锦堂学校”四个大字镶嵌在门的上方,是当年奉化名士林世焘所书。我走入圆拱门,走廊的墙壁上有一幅对联:忆往昔,农林桑蚕师恩浩荡,峥嵘岁月育英才;看今朝,汽修轻纺技艺铿锵,昌隆盛世续华章。院子中间,栽花植树,辟为花园,名为锦园。有棕榈树、广玉兰分类两侧,成双矗立,我不好意思走的太远,看不清中间最大的那棵树是樟树,还是沙朴树?有4条石板铺就的小径形成一个棱形,可穿越整个花园,后门处还有一依山的后花园,开有一泓清池。据说当年旁边还有发电房、水泵房等辅助设施,足见设计布局之周密。
   回到大门前,我看到各级文保单位的石碑,市级、省级,在2013年成为了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石碑旁是直耸云天的水杉,江南特有的树种,另一侧则是三球悬铃木,俗称法国梧桐,又是一个中西合璧。再西侧的新教学楼、办公楼,也是青砖、红砖相间的仿民国建筑,颇为和谐。小广场上伫立着吴锦堂先生的全身铜像,只见他面向东方,身着敞开的西装大衣,衣襟似乎在随风微展,左手柱着一把大伞,右手朝上,手指微合,似乎在心算着什么,其神情仆仆,又踌躇满志。铜像后的基座上刻有“值锦堂学校创建百年华诞,赠吴锦堂先生铜像一尊,以示敬仰,学子茅理翔献”。我查找资料后得知,著名企业家茅理翔,中学时曾就读于锦堂学校,出于对吴锦堂先生的崇敬和对母校的感恩之情,他全资承担了铜像制作经费,于2009年5月建像成功。
   我们站在展示栏看学校概况时,门卫大哥上前说,旧楼原是老师的办公楼,搬走后,刚花了一千万元整修完毕,修旧如旧,完全按照原来的式样来的,正等待国家级的复查验收。他还说吴锦堂故居就在学校的后面,绕着围墙,不远就能到,故居的钥匙在附近村民处。我们决定再去碰碰运气。
   走到山沿路的尽头,看到一座民国风格的民居,就是吴锦堂故居,门牌号为西房路56号,如果可以直穿学校,离得很近。可惜大门紧锁,拍门也没有应答,围墙高有四五米,看不到里面。我绕到房后,看到修理铺前有几个人,询问是否可以进去参观。一个红脸大哥口有酒气,看来中午饮酒了,热心地陪我们去找钥匙。找到编号为蓬下毛二房27号的民居,可惜主人不在家,钥匙没找到。我失望地回到故居前,扫描二维码查看相关的信息,听到红脸大哥喊我,说是保管钥匙的人回来了。管钥匙的是位大姐,个子比我还高,她说是吴锦堂的族人,平时是她在照看房子。
    我们从后门入内,感觉建筑构件和内部装饰庄重朴实,并不奢华。这座故居是吴锦堂侨居日本神户时所建,硬山顶砖木结构,为六柱七檩二层楼房。总体为五开间布局,前设檐廊,有东西两间厢房连接,形成三明二暗的建筑格局。天井内石板铺砌,面积40平方,围墙正中置砖石门楼,门楼镌砖雕题额,外书“日升月恒”,寓意事业日趋兴旺,内作“兰芬桂馥”,喻为德泽长留后世,感觉院子里少了点花木。明间正中有吴锦堂的半身像,右肩上搭了一块面巾,我问大哥这有何寓意,他说吴锦堂是苦出身,肩搭毛巾是表明他从不忘本。大哥说这尊塑像是今年一月份刚落成的,当时搞了一个仪式,敲锣打鼓,有200余人参加,很是热闹。家乡人从没忘记吴锦堂,一直在打造“锦堂师范,锦堂故里”为主题的旅游业。
3
   参观陈列馆时,我得知了吴锦堂的生平事迹,深为敬佩。先生出生于1855年,名作镆,锦堂是他的字。他是长子,早年务农,耕余从族伯读书,略识字。后离村,在宁波市区一家豆腐坊里做工两年,1882年至上海虹庙萃丰油烛店帮佣,因精明谨慎,为店主赏识,被派至苏州等地代理分店业务,积累了经商的经验。1885年,他30岁时,与友人合资,集银千元,赴日本长崎经商,继转大阪。1890年他至神户,创办怡生商号,经营日本火柴等杂货,资本金为30万元,事业已初成。
   他的飞黄腾达,得益于两次战争。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后,日本获得清政府大笔赔款后,工商业大发展,两国间的进出口贸易成倍增长,吴锦堂投资的产业获取了意想不到的高额利润。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他认购日本军事公债45万日元,后因日本战胜而获得巨利,同时做棉纱、火柴、粮食、运输等生意,所获颇多,又以巨款赈灾得日本政府褒奖。他于神户先后创办中华公学、同文学校,培养了很多华侨子弟。同年他加入日本国籍,但仍保留中国国籍。我看见了他加入日本国籍时的文书影印件,时在明治三十七年,即光绪三十年,文书上有“归化”的字样,心有戚戚,想来他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事业。时值孙中山在日本宣传革命、筹组同盟会,他数次设宴款待孙中山等,和孙交厚,加入了同盟会。1909年的日本报纸刊登的全国富豪排名榜中,他是68名,同时列关西大财阀排行榜的13位。到1925年,他注册成立了“吴锦堂控股公司”,资本金为494万元,已成为财阀,被认为是旅日华商中的唯一人物。
    吴锦堂很有眼光。他靠贸易起家,同时投资实业。比如他投资东亚水泥株式会社,占50%以上,遇到日本大地震,震后重建需要水泥,价格大涨,获利非常大。他主持兴建杜白两湖水利工程中,凉亭、减水坝、桥梁等的修建,就是他从日本运来的水泥,故异常牢固。纺织业是他的主业之一,收购“钟渊纺织”的股票已成典型范例,股票一进一出之间,他获利颇多,后成为该企业的董事长和最大股东。吴锦堂和末代状元张謇是好友,也是合作伙伴,参股了张謇创办的大维公司,大维也是纺织业。
   另外吴锦堂还投资火柴业、航运业、金融业、路矿水电业、铁路业、农垦业。他是浙路公司的大股东,其股票作为金堂学校的办学基金;他将投资的汉冶萍公司一半股票捐给锦堂学校,作为学校的日常经费。
   1905年吴锦堂回国扫墓,“慨故里之学校不足”,慨叹自己少年上学的不易,于是开始在国内办学。锦堂学校从设计到建成,先后花了4年的时间,耗资23万余银元。建成后,浙江巡抚呈光绪皇帝的请赏奏折中称其为“浙江私立学校之冠”。1909年四月初八,学校举行了隆重的开学仪式暨成立大会。在会上,吴锦堂把新购买的一千二百亩土地和千万元股票全部捐献给了学校。吴锦堂的壮举,被蔡元培先生誉为与陈嘉庚、聂云台齐名的“办学三贤”。
   其实张謇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1905年,张謇与马相伯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这就是复旦大学的前身。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扬州大学,南通大学前身)、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还有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今上海海洋大学),并陆续兴办一批小学和中学。1909年,张謇创办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因地处吴淞,曾一度称“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今为上海海事大学。
   家乡人对吴锦堂感恩不已,1925年为其立了生像。这座铜像在日本设计、浇筑后运来,立在淹浦崇寿宫前,基座上“吴锦堂先生像”六个大字是当时国务总理孙宝琦题写,可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乡人一直在奔走为他再次塑像,这次我在学校和故居看到了三尊雕塑。在故居的东厢房,也有一尊他的站立像,西装革履,只是耳大异于常人,像是菩萨——其实他一直有颗菩萨心。
   吴锦堂曾在《立校兴学》一诗中提及办学缘由:“吾乡风土闭难开,目击顽童忧自来。最是出钱求买读,学章和泪向优裁。”在当时的吴锦堂看来,“近世列强争强,要在世界上立足,教养二字很重要。国民失养就无以为生,国民失教就无以争存。”这里表达了吴锦堂“教育强国”的思想。
   锦堂学校从创办至今,已逾百年,几经风雨,十迁其址,十易其名,可谓历尽沧桑。但弦歌不绝,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如著名书法家沙孟海、著名画家陈之佛、著名农学家卢守耕、江南笛王赵松庭等人。吴锦堂还资助了很多学生去日本留学。他更循循告诫子女后裔,慎终追远,永远不可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是慈溪东山头人,要尽力报效家乡和祖国,其爱国爱乡的精神,感人至深。
   1984年4月,为表彰吴锦堂先生爱国爱乡的办学壮举,经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恢复“浙江省慈溪锦堂师范学校”校名。1985年,日本神户华侨领袖陈德仁应聘任为锦堂师范名誉校长。1986年慈溪县人民政府公布锦堂师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浙江省慈溪锦堂师范学校”迁址浒山镇,旧址更名“慈溪市锦堂职业高级中学”。2005年3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将锦堂学校旧址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锦堂办学的经验,是中国中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先导,对慈溪的教育事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我的小姑毕业于锦堂师范学校。
   代课多年后,作为民办教师的她,于1984年从当时的鄞县考入锦堂师范学校。两年后她毕业,走上了教师生涯,锦堂学校改变了她的命运。小姑一直是一位乡村教师,曾在洞桥石臼庙小学教书,担任学校的负责人。石臼庙小学合并到洞桥小学后,她就留在洞桥小学执教,一直到退休,是小学高级教师。她只生了一个孩子,表弟就读于西北农林大学水利专业,研究生毕业,是我们家族里学历最高的,冥冥之中暗合着吴锦堂先生的夙愿:水利是农业的根本。表弟毕业后考取了慈城镇的公务员,一直在乡镇工作,慈城曾是慈溪县的县城,建国后才划给江北区。因为锦堂学校改变命运的,不止她一个人。
   参观故居后,开车去鸣鹤古镇,外甥正带着父母在那里游玩,我要去和他们汇合。沿途经过环湖路,左边就是波光粼粼的白洋湖,吴锦堂曾为杜白两湖的整修,出过大力。
   还是1905年,吴锦堂从日本回到故乡省亲,刚好碰上连日霪雨,眼见慈北六十万亩田地被水涝所患,不忍坐视,决定出资兴修水利工程,以造福乡里。整个杜白两湖水利工程,规模巨大,由四大核心项目构成:重建西界漾塘,遇汛期可藉以截姚北平原东注的洪水;加固两湖大堤,以增加蓄水量;增设减水坝,用于控制水位;疏浚通海大浦,增设大小桥闸,以完善排灌系统。全工程“竭五六年心血,费七万余金钱”才得以完成。他不仅出钱,还亲自监督,又请来日本工程师指导,共捐资7万余银元,历时7年完工,修建闸15座,桥21座,多数至今仍在使用。
吴锦堂自己撰文记录:宣统元年五月中旬,适连日大雨,山水暴发,湖心之中,一片汪洋。时此坝正在动工,湖水浊注此处,风劲浪高,如万马奔腾,几欲冲决。镆冒雨奔走,日夜监督,不吝重赏,雇工抢筑。……时镆日夜在波浪中,几灭顶。非冒险赶筑,一经冲决,非惟禾苗尽付东流,而全乡庐墓,亦必尽遭湮没。现事过境迁,谈虎犹觉色变。
   吴锦堂对这项工程颇为自豪,把自己的墓地建在这里。1926年1月吴锦堂患急性肺炎,在日本神户养和山庄与世长辞,享年72岁。弥留时他一再嘱咐家人把他的遗体运回祖国,葬在家乡,1929年他的灵柩由吴家自备海船经上海运抵慈北,埋葬在白洋湖畔。吴公墓庄石栏围绕,松柏葱翠,宏伟肃穆,风水颇佳。他的墓碑是好友张謇题的字。墓碑的上方镶嵌的墓表是章太炎先生撰写的,篆体直书,约700余字,记载着吴锦堂的生平事迹,这两位都是近现代的大人物。碑旁的对联,为吴锦堂生前自拟,上联为“为爱湖山堪埋骨”,下联“不论风水只凭心”,寄托了他对祖国乡土的眷恋深情。吴锦堂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为国尽心尽力,先后捐出100来万两白银支援祖国,为家乡建设累计出资达50余万元。
   20世纪30年代,在慈溪北乡一带流传着一首民谣:"中国生,中国养,中国流落到东洋,东洋回来到白洋,白洋湖畔一座坟,道士宫前立铜像。"民谣通俗、明了,真实地表达了当地乡民对华侨巨子吴锦堂的敬仰和怀念。
观海卫镇历史悠久,曾是老慈溪北部和三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贸易、文化教育中心、宗教信仰中心。观海卫曾是抗倭前线,和镇海卫齐名,三品级别的指挥使,地位超然。曾是浙东盐业棉花产业交易重镇、浙江农村第一师范锦堂学校、五磊金仙寺院和耶稣教堂等等,使观海卫的历史地位远远超越镇北慈北姚北的其它乡镇。如今虽然在规划、管理和格局上还略有不足,但未来可期:观山观海观海卫,旅游商居中心城。
    在观海卫的一天里,听讲座,品美食,探访锦堂学校和故居,逛鸣鹤,无比充实。曾赋诗一首:
江南冬入晚,仅是晨夕凉。
蜂酿枇杷蜜,花开满院香。
雅集观海卫,兴聚鸣鹤场。
因享湖白杜,今犹念锦堂。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