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记忆的河流
2021-12-23叙事散文寻梦天涯
(一)难忘的中学时代那天,因参加校园文化观摩活动,我再次踏入寺儿沟学校。伫立马路,左右两栋新建的教学楼俊秀巍峨,前面的圆形花坛里色彩斑斓,几棵松柏,在校园里错落有致倩影翩然。我独自来到老校区,在荷花池边停住。这里,四周松摇柏曳,一派清幽。那……
(一)难忘的中学时代
那天,因参加校园文化观摩活动,我再次踏入寺儿沟学校。伫立马路,左右两栋新建的教学楼俊秀巍峨,前面的圆形花坛里色彩斑斓,几棵松柏,在校园里错落有致倩影翩然。
我独自来到老校区,在荷花池边停住。这里,四周松摇柏曳,一派清幽。那朵水泥雕铸的大荷花色泽依旧鲜丽,只是池子里没有了昔日的“水泛清波”。此时,便有一种情愫,如帆,如梦,如雨,轻撩着记忆的心源。它们由远及近,由淡到浓,由模糊到清晰……我知道,这种情愫已溶于我的血液,渗入我的骨髓,是我生命中最深沉的部分了。
非常惭愧,我小学毕业后,只正儿吧唧地读过一年中学,读完初中一年级,我便因家庭缘故辍学回家了。我所就读的中学便是寺儿沟学校。这是个充满传奇色彩、有百年历史的学校,校址坐落在寺儿沟村。我不知道,该怎样去描述这个村子。平坦的田地,起伏的丛林,在旋转的季节中,鸡鸣犬吠于农舍的炊烟里。落地有声的锄头,把房前屋后的土地拾掇得杂草不生。那些农家院落,是一方净土,一份温馨,是人们依恋的家园。古朴厚道的民风,清新洁净的空气,安详秀丽的自然,给这所学校铺开淳朴的背景。
中学时代,我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每天徒步跋涉四里多路去寺儿沟学校读书,中午,大多同学就在教室里吃早晨从家里带来的干粮。干粮就放在绿色挎包的夹层里。家庭条件稍好的同学吃白面馍,我们穷人家的孩子就只能吃“黑加黄”了。所谓“黑加黄”,就是用黑面和玉米面掺杂在一起烙成的饼子,或蒸成的馒头。那时候,由于身体营养不良,支撑到下午最后一节课,我便昏沉沉的了。夏天的下午,我甚至会打瞌睡。读中学时,我最感兴趣的课程是语文和美术。这两门课程艺术性很强,即便下午再加一节课,我也绝对不会打瞌睡的。语文老师那动情的朗读,那富于变幻的体态,课文中那丰富的内容,都极具吸引力。一年里,随着我越来越丰厚的阅读,起初见识狭隘的我,在这所学校里已较为深刻地了解了祖国灿烂的文化,逐渐认识了雨果、高尔基、莫泊桑、泰戈尔等世界文学巨匠。为我以后爱好文学埋下了种子。
记得那时候校园景色很美。苍天的碧树,缤纷的花坛,精美的墙报,红色的起脊瓦房掩映在绿叶红花间,呈现出一种古朴,一种神韵。我有时虽忍饥挨饿,但徜徉在校园,饥饿感便会消减许多。看粉蝶怎样在花瓣上扑闪着翅膀,独个儿安然自得;听鸟鸣玲珑婉转,怎样清露般滴落在心头;看篮球队员怎样在操场上健步如飞……一个个场面历历在目。
一个周末,我向母亲要三毛钱去买一本朝思暮想的小人书。母亲摸了半天衣兜,很无奈地说,家里好几个月都没钱了,你看鸡窝里有没有鸡下的鸡蛋,要有了拿去卖了去买书吧。我听了,带着一丝希望,同时带着更多失望向后院走去。我知道我家的那只老母鸡喜欢在哪里产蛋。于是我攀上矮墙,再从矮墙跳到麦草垛上,匍匐着来到鸡窝旁,定了一会儿神,向洞窝里一瞅,只有两个蛋。一丝失落涌上心头。因为我到小卖部问过多次,那本《大闹天宫》的小人书每本是三毛钱,小卖部收购鸡蛋的价格是每个一毛,很明显还差一毛。我一只手里攥着一只鸡蛋,坐在草垛上发呆,举目望蓝蓝的天空,天空有羊脂般柔和的云朵飘过,一群大雁吱呀吱呀叫着往南飞,也偶尔有黄叶飘落在草垛上。那种悲凉与失落感,至今记忆犹新。坐了半晌,我低头又看了一眼鸡窝,里面还是空空的。在那艰苦的中学时代,有时候实现一个物质愿望是多么不容易啊!就在我起身准备离开草垛时,发现鸡窝旁边蓬松的麦秸秆里似乎还有个鸡蛋,我把手伸进去一摸,果然还有一个。我喜出望外,如捧着三枚珍珠,小心翼翼回到屋子。
第二天,我把鸡蛋装进衣兜,兴高采烈地向学校走去。有时候,生活真会和你开玩笑,我们的那点喜悦,那点希冀,只是大海里小小的浪花,无论是否有风吹来,这朵浪花终将消失在岁月的烟波里。走到距离小卖部几十米的地方,水磨湾村一位姓胡的同学从后面突然跑过来,碰了我一下,扬长而去。我一个趔趄跌倒在地,等爬起来一摸衣兜,里面黏黏的,翻开衣兜,三个鸡蛋,烂了一个,另两个蛋壳都垫了个小坑。我急忙向小卖部跑去。售货员看了看鸡蛋,说,三个都破了,一个都不能收。我再三央求,还是无果而退。我站在校门柱子旁眼泪不听话地流下来,最后竟失声大哭起来。也许是听到哭声吧,门房旁的徐继忠老师出来问我,为啥哭?我边哭边说明原委,他把我带进宿舍,买了那三个破鸡蛋,(实际上只有两个能吃)给了我三角钱。从此,我有了平身第一本书,同时也感受到教师这个职业的伟大与崇高。
虽然我只在寺儿沟学校读过一年书,后来因家庭经济原因不得不辍学回家务农,之后的许多年里,我通过自学考取了张掖师范读了中师,又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取得了大专、本科学历,但是,每当经过母校时,中学时代的点点滴滴便浮现眼前,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二)扬起梦的风帆
一直以来,我特别钟情于文学写作。我不知道这条路有多长,也不知道我能在这条路上走多远,但的的确确是数十年如一日,走到今天来了。我没留意过,路旁的青枝绿叶,沉醉了多少岁月,又鲜亮了多少迷茫?
有时,生活的烦忧,工作的情绪,如一片片飘零落叶,击痛灰色的心扉。唯独文学的思想是一只搏击长空的云雀,呼叫着,翻滚着,苍穹给予翅膀自由,云朵还给心灵温床,逃离驳杂的世界,聆听天籁之音,展露灵魂真实的面目。
寺儿沟学校,是让我文学扬帆的地方。那年,我获悉:在时任校长王希文老师的倡导下,河西几个乡镇要成立“沙金文学社”,创办一份刊名为“沙金”的文学油印小报。我听到消息很是振奋,如约参加了文学社成立大会。大会是在一间教室里召开的,当时参会的文学爱好者有柯英、曹国魂、周兴、徐友东等二十多人,后来张恒善、徐海英等也相继加入。会议宣布了文学社组织机构、章程,选举王希文校长担任第一任社长,邀请田瞳老师进行创作指导。
那天系列活动搞完,等我回家时已到了晚上十点多。天黑洞洞的,还落着雨。我骑着家里唯一的大将——一辆除了铃子不响,哪儿都响的自行车,一路向西回家去。夜,伸手不见五指;雨,淅淅沥沥下着;路,泥泞而坎坷。为了防止雨水淋湿文学社印发的资料,我脱下上衣把资料裹住,自己光着膀子,大着胆子,冒雨回家。车子泥瓦很快就被泥沙拥堵了。于是,我就下来推着走,推不动了,就用指头掏尽泥瓦里的淤泥,再骑一段路程。如此循环,反复多次才回到家里。那是我平身走的最艰难的一次夜路。
加入了沙金文学社,我读书的激情提高了不少。每夜陪伴我的是孤灯黄卷,还有窗外那充满灵性的大自然。春夜,依窗的桃花把手伸向窗口给我打打招呼;夏夜,几只飞虫跳跃在灯芯四周给我作伴;秋夜,落叶晃晃悠悠飘进窗口,亲吻额际;冬夜,满天的繁星聚集到窗口窥探着我书本上的文字……
入社一年以后,我的处女作《困惑》发表在《沙金》油印小报上。我双手捧着那份报纸,反复去读,瞌睡了,把它轻轻折叠起来,蒙到脸上,去闻淡淡的油墨清香,甚至拿给邻居张玉山老师去读。当时那个兴奋劲儿,无以言表。在之后的许多年里,文友们时常齐聚校园参加活动,寺儿沟学校成了河西文学的摇篮或圣地。
如今,许多沙金文学社成员,如柯英、张恒善、曹国魂、徐海英等已经成为张掖文坛的生力军,我也在省内外刊物上时常发表各类文学作品,出版了散文集《岁月遗痕》,一些作品获得各级奖项,在文学之路上曲曲折折,跌跌撞撞走到今天来了。先后加入了张掖市作协、甘肃省作家协会,被选为甘州区作协、甘州区诗词学会理事,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沙金文学社这个根。
(三)难忘师恩
写到寺儿沟学校,便自然而然地想起那里的一些老师来。如:顾学仁老师清瘦严峻的面容,为人质朴的作风;马维国老师憨厚直爽的个性,拿手的二胡小调;高应雄老师多才多艺,给我们教的长袖藏族舞……这些,都让我记忆犹新。
当然,印象最深的,要数王希文校长了。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便把他和写作联系在一起了,因为“希文”和“习文”很谐音。后来,更证实了这一点。我读初中那会儿,寺儿沟学校事业正值蒸蒸日上的时期。每年考入小中专的学生都有十多个,十里八乡的学生都慕名而来,教室里挤得满满当当的。而教师们也以自己是寺儿沟学校的教师为荣。
在开学典礼上,我见到了这位慕名已久的长者。他坐在主席台的中间,脸上洋溢着笑容,正扫视着下面的同学们。我觉得他身上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那种洒脱是一种知识、阅历和岁月的积淀。在举手投足之间,已把深深地爱意和超凡的魅力,不经意地洒向学子……
可以说,坚守是一种品格,是脚踏实地的态度。坚守意味着过分执着,也意味着无怨无悔的放弃。我的印象中,这个学校的教师换了一茬又一茬,有些人如今都当了大官,而王校长在这里一守就是十多年。昔日破烂的校舍,逐渐整洁美观;昔日缺水少土的校园,逐渐绿荫遍地,繁花似锦;昔日设备简陋,逐渐设施齐全,质量优先。人生的坚守,就是对心的坚守,就是对理想、信念、希望和人格的坚守。王校长就在这样的坚守中,留下了对教育真挚的爱,留下了我们的记忆与感念。
我一直很敬畏这位长者,他丰厚的学识,质朴的品格,严谨的作风,还有聪敏的艺术才能都是我一直效仿的。老校长每次见到我,总是问,霉鬼,最近写啥东西了没?仅仅就这一句话,就是对一个学生莫大的鼓励。一次,我到他家问个事,我们不经意谈论起文学。他拿出几本厚厚的读书笔记给我看,和我做交流,我才知道老校长一直没有停止过读书。我坐在靠门的沙发上,院子里的那颗柏树,如一个绿色宝塔直刺蓝天,几棵错落有致的果树下,几畦蔬菜枝叶婆娑。此时,阳光从窗口洒落到地上,在地上又开了一扇窗。在阳光的跳跃里,在几本读书笔记里,我感受着老师特别的读书心得,那是一种思想,一种震撼灵魂的梵音。
王校长对文学的热爱和支持,我是受益者之一。那年,为了活跃全镇学生文化,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我创办了《校园文化报》,当时出版费用紧张,希望二农中出资协助。去找时任二农中校长的他。他听后,很爽快的答应了。他在任时,我们许多文友还在学校举办过几次文学研讨活动。
多少年过去了,执教的清贫,写作的苦涩,感受颇深。我没有实现远大的抱负,没有创造出灿烂的人生,然而,“衣带渐宽终不悔”。这种人生态度,与老师们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如今,由于各种原因,几位教过我的老师早已失去了联系,学子只能在内心送去深深的祝福!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木门长子 于 2013-4-28 18:00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