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文稿的签署过程
2021-12-23叙事散文@边走边唱@
一份文稿的签署过程第十三个中国记者节,正好是中共十八大召开之际。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记者节前夕,由市委宣传部主持召开庆祝大会,媒体必须发表一份慰问信。11月6日,市记协秘书长起草了一份慰问信,日报总编兼记协副主席签署呈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一份文稿的签署过程
第十三个中国记者节,正好是中共十八大召开之际。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记者节前夕,由市委宣传部主持召开庆祝大会,媒体必须发表一份慰问信。
11月6日,市记协秘书长起草了一份慰问信,日报总编兼记协副主席签署呈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副部长拿着文稿喊我过去说:你看着修改一下,送常务副部长审阅,再送市委、市府秘书长审阅,定稿后发给报社和电视台,这个事情你盯到底。
我看抬头写“全市新闻工作者、记者朋友们”有些不妥,就删掉“记者朋友们”,送到常务副部长案头签字,他在空白处写了两条:“1、建议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在主流媒体刊播;2、呈市委秘书长、市政府秘书长审示。”
当天下午2点30分,我准时来到市政府大厅,门卫说秘书长下乡了,在秘书科得到的答复是确实不在,去哪里下乡了不知道。我问是否可以给秘书长电话,看能否等到。秘书们说,你自己打吧。我拨了号码,他说你先放办公室副主任处。办公室副主任说,你先放着,秘书长今天不来办公室,留下你的电话,审完给你电话。我在文件背面写下电话和姓名,就告辞了。
7日早晨醒来,我想先拿上文稿再去单位,就在第一时间给秘书长电话,对方迅速挂掉,等会短信回复为:开会。我回复:我是市委宣传部某某,昨天送审的记者节慰问信,拟明天见报,我什么时候来取?他回复:中午联系。
我只好回到办公室等候中午到来。分管副部长一直催问,慰问信下午要宣读,什么时候才能审来。我说秘书长开会呢,他说中午再联系。副部长又说,问问在哪里开会,拿到会场去审嘛。我说人家是领导,我怎么好问,要不你问吧。他也不想问,那就等吧。
上午10点30分,我给市府办副主任电话,几次都没接,我把给秘书长的短信息转发了一次,他回复说:我和秘书长在一起开会,要是急用,就到市政府办找通讯员把放在秘书长办公室的文稿送到迎宾馆会场来审阅。至少事情可以推进一步,我就去拿。
拿到文稿一看副主任确实也看过了,原文中“全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改为“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对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做出战略部署”。其他两处修改为“省委”后面加了“省政府”,“市委”后面加了“市政府”。
来到会场,市上四大组织的头脑都在,是在开关于重大项目工作的汇报会。副主任在门口坐着,他指给我秘书长的座位说:你送过去吧。然后,我找了个座位坐下来等。一个多小时过去,秘书长发信息:麻烦您散会时在门口取材料。我回复:我在门口。
又过去半个多小时,会散了,我去拿材料。秘书长已经把文稿给分管副市长了,副市长拿着文稿扫了一眼说,大概没问题了吧,我签个字就行了,我说好。他从秘书手里拿了笔,很认真地写了:同意。签了名。
此时,已经是中午12点30分。中午和爱人在外面吃饭,爱人说,一个破慰问信,值得你这么折腾送审吗。我说,行政就这样,一个都不能少。我简单看了看稿子,秘书长也没怎么动。
下午,就剩市委秘书长了。2点30分,我按时来到市委秘书处,秘书说秘书长去外地学习考察了,让副秘书长审吧。他告诉了我电话,说秘书长中午有接待,你到办公室找,如果不在你打电话再约。
从四楼来到三楼,副秘书长的门开着,人也在。我简单说明情况,他埋头看文稿。和前面不同,这次是面对面看稿子,虽然不是我写的,但我还是感觉自己像面对老师的学生。果然,他看的很细,边看边批评,对着“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说:一个记者能高举什么,能贯彻什么?这些都不要了。我说:好。又说:谁写的这么罗嗦,还“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有那么容易吗?这句也不要了。我说:行。
秘书长拿着碳素笔,一路划拉,1000余字的文稿剩下800多字。最后他说,你们下午要宣读吧,就按照这个认真校对,明天发表。我说:好。
此时,是下午3点。距离下午的大会,还有一小时,正好赶上宣读。
在办公室修改完成,发给报社和电视台之后,我看了看送审稿上面的签署人已经达到六位:两位副部长;一位市府办副主任;两位秘书长,一位副市长。如果算上原稿起草者和报社总编,就是八位。以最后定稿约800字计算,每人负责100字。如果再把我加到分母之内,每人连100字都不到。 简单回顾了一路送审的过程,觉得这是一个很奇妙的程序。有如下感慨:
一、行政是讲究层级的,上一层过不了,就不能进入下一层。比如,政府秘书长不审,市委秘书长是绝对不审的。
二、再多层级的责任,最后必须有一个绝对负责的。从记协到副部长,再到副市长,基本都没怎么认真修改,但市委秘书长这边,作为最后的定稿,认真程度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三、行政的繁复,表面看是乏味的,让人无奈的。但也是必须的。因为,当某个东西包括文件、决定最后成型的时候,必须代表官方的水平和意愿,我们必须尊重这个过程。
四、关于文字,任何一个系统,都有适应其系统运行的文字符号和话语特色,比如行政文件和文学作品,前者是理性思考,后者是形象思维。
五、关于个人感受,我还是得回到我原来的轨道,这样的折腾,我完全无法适应。
所以,今天之后,我必须申请回到我原来的岗位,安分守纪,做自己熟悉的事,写自己擅长的文字。
2012-11-8 ---------[ 本帖最后由 @边走边唱@ 于 2012-11-9 09:06 编辑 ]
第十三个中国记者节,正好是中共十八大召开之际。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记者节前夕,由市委宣传部主持召开庆祝大会,媒体必须发表一份慰问信。
11月6日,市记协秘书长起草了一份慰问信,日报总编兼记协副主席签署呈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副部长拿着文稿喊我过去说:你看着修改一下,送常务副部长审阅,再送市委、市府秘书长审阅,定稿后发给报社和电视台,这个事情你盯到底。
我看抬头写“全市新闻工作者、记者朋友们”有些不妥,就删掉“记者朋友们”,送到常务副部长案头签字,他在空白处写了两条:“1、建议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在主流媒体刊播;2、呈市委秘书长、市政府秘书长审示。”
当天下午2点30分,我准时来到市政府大厅,门卫说秘书长下乡了,在秘书科得到的答复是确实不在,去哪里下乡了不知道。我问是否可以给秘书长电话,看能否等到。秘书们说,你自己打吧。我拨了号码,他说你先放办公室副主任处。办公室副主任说,你先放着,秘书长今天不来办公室,留下你的电话,审完给你电话。我在文件背面写下电话和姓名,就告辞了。
7日早晨醒来,我想先拿上文稿再去单位,就在第一时间给秘书长电话,对方迅速挂掉,等会短信回复为:开会。我回复:我是市委宣传部某某,昨天送审的记者节慰问信,拟明天见报,我什么时候来取?他回复:中午联系。
我只好回到办公室等候中午到来。分管副部长一直催问,慰问信下午要宣读,什么时候才能审来。我说秘书长开会呢,他说中午再联系。副部长又说,问问在哪里开会,拿到会场去审嘛。我说人家是领导,我怎么好问,要不你问吧。他也不想问,那就等吧。
上午10点30分,我给市府办副主任电话,几次都没接,我把给秘书长的短信息转发了一次,他回复说:我和秘书长在一起开会,要是急用,就到市政府办找通讯员把放在秘书长办公室的文稿送到迎宾馆会场来审阅。至少事情可以推进一步,我就去拿。
拿到文稿一看副主任确实也看过了,原文中“全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改为“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对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做出战略部署”。其他两处修改为“省委”后面加了“省政府”,“市委”后面加了“市政府”。
来到会场,市上四大组织的头脑都在,是在开关于重大项目工作的汇报会。副主任在门口坐着,他指给我秘书长的座位说:你送过去吧。然后,我找了个座位坐下来等。一个多小时过去,秘书长发信息:麻烦您散会时在门口取材料。我回复:我在门口。
又过去半个多小时,会散了,我去拿材料。秘书长已经把文稿给分管副市长了,副市长拿着文稿扫了一眼说,大概没问题了吧,我签个字就行了,我说好。他从秘书手里拿了笔,很认真地写了:同意。签了名。
此时,已经是中午12点30分。中午和爱人在外面吃饭,爱人说,一个破慰问信,值得你这么折腾送审吗。我说,行政就这样,一个都不能少。我简单看了看稿子,秘书长也没怎么动。
下午,就剩市委秘书长了。2点30分,我按时来到市委秘书处,秘书说秘书长去外地学习考察了,让副秘书长审吧。他告诉了我电话,说秘书长中午有接待,你到办公室找,如果不在你打电话再约。
从四楼来到三楼,副秘书长的门开着,人也在。我简单说明情况,他埋头看文稿。和前面不同,这次是面对面看稿子,虽然不是我写的,但我还是感觉自己像面对老师的学生。果然,他看的很细,边看边批评,对着“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说:一个记者能高举什么,能贯彻什么?这些都不要了。我说:好。又说:谁写的这么罗嗦,还“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有那么容易吗?这句也不要了。我说:行。
秘书长拿着碳素笔,一路划拉,1000余字的文稿剩下800多字。最后他说,你们下午要宣读吧,就按照这个认真校对,明天发表。我说:好。
此时,是下午3点。距离下午的大会,还有一小时,正好赶上宣读。
在办公室修改完成,发给报社和电视台之后,我看了看送审稿上面的签署人已经达到六位:两位副部长;一位市府办副主任;两位秘书长,一位副市长。如果算上原稿起草者和报社总编,就是八位。以最后定稿约800字计算,每人负责100字。如果再把我加到分母之内,每人连100字都不到。 简单回顾了一路送审的过程,觉得这是一个很奇妙的程序。有如下感慨:
一、行政是讲究层级的,上一层过不了,就不能进入下一层。比如,政府秘书长不审,市委秘书长是绝对不审的。
二、再多层级的责任,最后必须有一个绝对负责的。从记协到副部长,再到副市长,基本都没怎么认真修改,但市委秘书长这边,作为最后的定稿,认真程度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三、行政的繁复,表面看是乏味的,让人无奈的。但也是必须的。因为,当某个东西包括文件、决定最后成型的时候,必须代表官方的水平和意愿,我们必须尊重这个过程。
四、关于文字,任何一个系统,都有适应其系统运行的文字符号和话语特色,比如行政文件和文学作品,前者是理性思考,后者是形象思维。
五、关于个人感受,我还是得回到我原来的轨道,这样的折腾,我完全无法适应。
所以,今天之后,我必须申请回到我原来的岗位,安分守纪,做自己熟悉的事,写自己擅长的文字。
2012-11-8 ---------[ 本帖最后由 @边走边唱@ 于 2012-11-9 09:06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