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如果没有你

2021-12-23叙事散文潘霞
如果没有你文/潘霞她的一生,倍受争议,从作品到人品。先是受新思想的影响勇敢地解除了外婆包办的婚姻,继而又同时爱上两个男人,并大胆地提出与他们共同生活,再后来,一次不谨慎的情缘又让她在之后几十年深受其苦。个性鲜明的她,崇尚浪漫的自由主义,作品……
  如果没有你
  文/潘霞
  她的一生,倍受争议,从作品到人品。先是受新思想的影响勇敢地解除了外婆包办的婚姻,继而又同时爱上两个男人,并大胆地提出与他们共同生活,再后来,一次不谨慎的情缘又让她在之后几十年深受其苦。个性鲜明的她,崇尚浪漫的自由主义,作品中同样有着“直抒胸臆的风格,长风破浪的豪放”,代表作虽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影响巨大,却屡受质疑和争议;一篇渗透着浓浓女性情怀的文章更因观点的尖锐而引起轰动,同时也被当成“大毒草”数次批判,她也因此成为众失之的,命运急转而下。
  幸而,她的人生遇到了他,他接纳她的全部,妇唱夫随,与她结伴面对悲惨人生,相爱相守的半个世纪,爱情的滋味百味丛生,无以言表。
  相遇总是美好的。1937年6月,延安,一场大型文艺晚会正在进行。其时,台上正上演根据高尔基的《母亲》改编的话剧,演伯惠尔的小伙子浓眉大眼、高鼻梁,扮相英俊,表演娴熟,一首《伯惠尔之歌》唱得抑扬顿挫,曲罢,掌声如潮。观众席上,一双聪慧的大眼睛紧紧盯着他,不时闪现出欣喜的光芒。从“伯惠尔”身上,她看到了惨遭国民党杀害的亡夫胡也频的影子,这个叫陈明的小伙子就这样定格在她的心中。演出结束后,她还沉浸在剧情里,回味着台上的一幕幕,情不自禁地在内心轻轻呼唤:“伯夏!伯夏!”伯夏,是剧中伯惠尔的爱称,而这双大眼睛的主人,正是第一个进军延安的著名作家、时任中国文艺协会主任的丁玲。
  那年,丁玲33岁,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而陈明,风华正茂,只有20岁。
  不幸的爱情经历曾令丁玲心灰意懒,陈明的出现让她潜在的情感爆发了。同在西战团工作,一起行军一起演出,浑身透着机灵和活力的宣传股长陈明越来越吸引着她的目光,荒芜的心渐渐生出了绿意。一次去西安时,上火车前,陈明急性胃病发作,就在大家慌着找担架的时候,丁玲情急之下,一下子把陈明背起来,踏上火车直奔卧铺车厢。到西安后,她又为他做了一条棉裤,特意加长了裤腰,多絮了棉花,只为能给他暖胃。这条棉裤让陈明领悟到丁玲对他的那种超过一般同志的感情,四目相对,暖流在心中荡漾开来,爱情的种子悄悄萌芽了。
  渐渐地,看不到陈明,丁玲怅然若失;没有丁玲的陪伴,陈明度日如年。两个同样有着反封建思想的相爱的人是义无反顾的,他们听从内心的指引,让爱自由流淌,不回避不掩饰,丁玲的真诚、热情、直率、才华深深吸引着陈明,让他无法抵抗,不能自拔。
  压力很快来了。“你就不怕别人笑话你是个‘小丈夫’?”“如果你们结婚,能白头偕老吗?”种种议论加上成就、地位、阅历等现实的差距让陈明痛苦不堪,他自责自己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为了“让这些日子快点过去”,他选择了逃避,将她火热的洪流拒之门外,闪电般地与一位女演员结婚了。
  年轻的陈明很快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他不仅没有从困扰中解脱出来,相反,对丁玲的思念更加不可遏制,而丁玲内心的悲痛,他一样感知着。虽然他努力去爱妻子,但还是无法欺骗自己的感情,他终于懂得,真正的爱情不是他人眼中的完美匹配,而是相爱的人彼此心灵的相互契合。
  一年后,陈明与妻子和平分手,结束了这段短暂的婚姻,这也成了他一生最内疚的事。像一艘在风雨中飘摇的小船,这一次,他终于找准了爱情的航线。
  1942年2月,在人们的挖苦和讽刺声中,38岁的丁玲与25岁的陈明正式结婚了。没有婚礼,没有请客,没有祝福,两人手牵着手走在延安的街头,将绵绵情丝挂之于山林树梢。从此,他成了她的“伯夏”,她做了他的“小菡”(丁玲作品《过年》中的主人公),他们彼此,是生命中的唯一。
  新婚是甜蜜的,因为工作的关系,两人时有短暂的离别。一次过中秋节,陈明不在身边,丁玲在日记里写道:“伯夏,你现在在做什么,我知道,你的心是不能为月饼弄甜的,你会想着我,痛苦的想着我!”陈明也同样倾诉着对她的思念:“小菡是带病走的,今天好了没有呢?旅程是艰苦的,让我祝福她一路平安吧!”“菡走了一个星期了,为什么还接不到她的来信呢?她的身体是否因为旅途的劳顿颠簸而迄未复元呢?”“我不会谈情说爱,然而我却是爱菡的!”彼此恩爱可见一斑,这份爱,不仅温润着他们自己,同时也温润着那些世俗的心。
  婚后,陈明一切以丁玲为中心,对她的关心和照顾坚实又笃定。1946年,土改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他们辗转在晋察冀边区,一起投身运动,一起捕捉人物形象,收集创作素材,坐在陈明特制的椅子上,在他亲手堆砌的炉火前,丁玲完成了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手稿上,陈明的手迹随处可见,这本书,同样凝结了他的智慧和付出。他就是她的“改家”。丁玲在赠送给陈明的书上题词:“留给陈明,因为你给我许多帮助,使我这本书写得比较少一些错误和缺点,而且当我写作的时候,不至为外界所影响我的情绪,我是应该感谢你的。”
  爱情是一株有生命的玫瑰树,要想长久吐露芬芳,就要承受那些含泪的刺痛。1955年,政治风暴突如其来,丁玲再次迎来人生的劫难,接下来的运动无一幸免。受历史问题的牵扯,她被定性为“反党小集团”、右派分子,屡受批判。每次会上,陈明都至始至终陪在她身边,看着她被羞辱作践,欲哭无泪,他的心也如刺进尖刀利刃一般。1958年,《三八节有感》遭遇“再批判”,陈明因为不肯与丁玲划清界限,夫妇俩同被开除党籍,下放荒凉寒冷的北大荒。那一年,丁玲已经54岁了。“不管到哪里去都不害怕,只要我们两个人在一起。”颠沛的命运里,是他给了她活下去的信念。
  在北大荒的艰苦岁月里,陈明不离不弃守护着丁玲,每次外出时,他都给她备好粮食,挑足水,烧热炕,在精神上安慰她、开导她、鼓励她,只要看到陈明,丁玲满脑子的乌云就散了。1961年,陈明被通知:右派帽子摘掉了!陈明反问:“老丁的帽子摘了么?如果没有,那我也不摘!”险恶的风浪,他要陪她一起挺过。随后的“文革”灾难中,在只有7平米的阴暗低仄的牛棚,丁玲忍受着文革青年擀面杖、皮带的摧残,扑挡上去的陈明身上也留下道道血痕。他紧握着她的双手传递着一个信息:“不要难过,有我在你的身边。”
  12年的苦难没有到头,更严峻的考验到来了。1970年春天,他们双双被关进北京秦城监狱。在狱中,丁玲靠背古诗词来防止语言和思维能力下降,为了活动腰腿,就用破毛巾、卫生纸扎成球往墙上投,精神和肉体的摧残虽然使她衰老,但她内心,一直记着和他在牛棚的约定:“一不能死,二不能疯。”她一定要活着见到她的伯夏!而监狱那头的他,担心着她的腰病,担心着她的精神状态,每每唱起《伯惠尔之歌》就会忍不住潸然泪下,他们的相识、相知、相爱,就是从这支歌开始的。
  5年梦魇般的日子终于过去了,1975年,历经沧桑的他们在长治劫后重逢,悲喜交加。“满头银发胜少年,药不离口心常甜。泰山压顶步履健,葵花向阳色更鲜。”在陈明鼓励下,古稀之年的丁玲开始继续创作,1978年,摘掉右派帽子的丁玲复登文坛,《人民文学》第一时间发表了散文《杜晚香》。此后的7年,她又以多病之身写出包括回忆录《魍魉世界》和《风雪人间》在内的100多万字的作品。往昔就像陈年佳酿,从创作之杯中散发出浓郁芳香,杯中倒映的,是历经磨难之后的超拔与清澈。
  “如果没有你,我是不可能活到今天的;如果没有你,我即使能活到今天,也是不可能继续写出作品来的。”如果说丁玲是一个神话,那么,让这个神话永生的,则是陈明。几十年受株连、遭蒙冤,他始终无怨无悔,他的一生,只为爱她而来。
  可是,她就要先走了,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看着相伴一生的爱人,她眼神里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勉力发出最后的声音:“你再亲亲我,我是爱你的!”那一刻,他强忍泪水,肝肠寸断。
  1986年3月,北京的初春乍暖还寒,她走了。遗体告别仪式上,他送了花圈,绸带上写着:“你慢慢地走,从容地走……”不远的天空中,两只相爱的鸟儿,在风雨中奋力拍打着翅膀,相互依偎着,朝同一个方向飞去……
[ 本帖最后由 潘霞 于 2013-2-22 14:09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