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心是能够通天的”——李兴文散文《自在者寿》读后

2020-09-17抒情散文蝉衣cy
“心是能够通天的”——李兴文散文《自在者寿》读后阅读结束后,在作品的浅表处看到文字里的读万卷书,内质里超越了行万里路。“也许那棵树至今活得好好的”,文章开头以“也许”的疑问展开,给后面的内容留下了否定和肯定的入笔空间,显然,否定的笔墨都是为

“心是能够通天的”
——李兴文散文《自在者寿》读后   阅读结束后,在作品的浅表处看到文字里的读万卷书,内质里超越了行万里路。   “也许那棵树至今活得好好的”,文章开头以“也许”的疑问展开,给后面的内容留下了否定和肯定的入笔空间,显然,否定的笔墨都是为进一步肯定服务的。这棵树“活着……是大岭梁的灵魂;死了……是大岭梁的巅峰。”这一句,隐喻的意味彰显。   接着的一段,说现在是初夏。作者,用这个季节猜测大岭梁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种推测里,重点在后面那些话里,作者说的荒山特点具有时代里一个阶段的广范性,不是一座山的问题。笔触指向了经济发展原始积累阶段所存在的突出问题,表面上是人对自然的侵害,实际上已经指向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多种问题。说到底,还是经济政策激发了人的物质欲望而且过于膨胀,根本上是人类难以做到集体自律的大问题。   之后,作者开始追述第一次到大岭梁的原因。首先,就呈现了上面提到的那个荒山的对立景象。与其说作者在赞美曾经的丰腴,不如说在诅咒造就荒山和水土流失的恣意砍伐、原始性采矿等不顾后果的行为。   “放下口袋,尽情玩耍。我们表达快乐的方式大抵是哗笑、呐喊、跳踉、奔跑、打闹,围成一圈或站成一排,小便。”   抛开语言有创新的欲望,作者对童年少年时的饥饿追忆,和对那时愉悦齐天的回映,都不是经济发展后对物质丰富的“美好生活”进行赞美的准备。因为此文内容里,由年幼到中年,不仅是人的时间踱步,生活变迁的记录,主要是物与人之间达成的精神上的致意和问候。其中的欢愉只是哀怨的前奏,是所思所想的精神刻度!   “天空很安静,云雾很自由,流风很随意。……昆虫的爬行是坚定的。快乐的理由其实是模糊的、蒙眬的。……也许是终于放下真实而沉重的背负……也许未来的路全是下坡……也许是参天大树为我们成长到强大做了必要的指引;……也许在劳累与饥饿之上真有一个神性的天国……仿佛,我们在放下沉重口袋的那一刻,就一脚踏进了自由的天国……但也许,途经此地,一切总是全新的。”   思在境中,情与境偕的大段文字,在众多文学论坛很难见到。“快乐的理由其实是模糊的、蒙眬的”,为什么?因为三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是物质在金钱鞭子的抽打下进行扭曲裂变而实现的,是人们一直坚持对看得见摸得着的认可,是显微镜下的具象发现。科技的具象,扼杀了人们对抽象空间的思维能力和对抽象思维成果的享受,困厄了几十年的人们有理由相信“在劳累与饥饿之上真有一个神性的天国”。正像提出“文化创新”的政策一样,不如此“未来的路全是下坡”,这“是参天大树为我们成长到强大做了必要的指引”,所以“我们在放下沉重口袋的那一刻,就一脚踏进了自由的天国”,在国人的中国梦里,我们对未来中国的信任是有文化自信的,“途经此地,一切总是全新的”,那就坚定地继续前行吧!我们的中国。   可能,大家觉得我在曲解原文,过于拔高原文句意了。过来人都知道,誓言经常是年轻时爱情絮语里的咒语,因为进入中年后,誓言常常会变成谎言。对誓言变成谎言的清醒发现,难道仅仅是岁月改写了词语?必须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先是一个个决心,接着是想兼顾的企图。可是,既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就必然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现实。当一手软的现实达到不能接受的峰值,滞后的政策挽救就必然现身,何况有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前车之鉴。这种大环境下的人们,现实世界里物质以独我形态存在的自在,是不自在的,在精神上必然是窒息憋闷的,物质世界里协同精神追求一起努力的自为需求,成为了客观需要,有购买需求就应该有市场供给,于是,人们的心灵在现实允许的有限边际内实现最大范围活动的自由愿望,就会凸显。失去这样的大背景,作者就不可能萌发这样的思维,就没有对过去精神愉悦的深情回忆,就不会在回忆里充满对未来的暗暗希冀,就产生不了这样的文字段落。   此作里,睿思凝就的华彩段落,是一个接着一个的,给予的次序感里,不仅是想象力与思想认知的一次次思维膨胀的发光,更有隐喻中的层级升华和自黑里的批判力度。不仅一直沉重地砸着当下物质炫富的悬浮,也把哲思指向了明天。   阅读的表层感觉,此作是头脑风暴的结晶,为一棵树塑造了奇丽又挺拔的具体形象,实际上,真正脑洞大开处,在于这棵树具象背后的抽象意义。即:文章内容里,从“失(没有去看这棵树)”处去获“得(树立心头)”,以“有(具象的树)”而得“无(这棵树永立的理念)”之境界。张于意而思于心,写的真、而且透。所有的怀想都浸透表达的企图,企图心在结尾处圆润地托出。   结尾:“在天晴和天阴之外,唯我能知,我的心里有一个大岭梁,大岭梁上有一棵铁松。”绝秀又超迈的大岭梁铁松,附着了慧想里的精神指向和思想欲念,附加了超然物外的轻盈姿态。但是,天晴和天阴之内呢?“城市生活艰难而忙碌,我的身体依然且必须穿行于集体的雨和集体的风,做千篇一律的事情。比如天晴了,所有人开始狂欢,我也必须举手表态:今天的阳光真好;比如天阴了,所有人都低迷失落,我又要参与到集体失语之中。”   用牵绊的内容做结语的铺垫,突出了同化的被迫和异构的必须。不被同化,不趋同,就不能成为集体一分子,就难以与集体相融,就会成为别人眼里的异类和怪物。而失去异构的梦想和追求,就不能展示个人的风采,就没有个性,淡却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丧失了生命高贵的仪式感。最后一个段落,集体经验里的欢悲,不能彻底压制个体体验的追索,让个体的渴望在集体语林的围剿中得以突围,建构了作品的异质追问,给予同构里的人们一声黎明的钟响,余音延宕。   作者说“童心是能够通天的”,我觉得此作里,作者的“心是能够通天的”,阅读后读者的心是否已经“通天”了呢? 后缀:
大岭梁铁松壮硕葱郁的风姿卓采,在精神的高山上屹立着。作者的内心以此而自曼,也滋蔓了读者的心灵。但是,作品对语言魅力的追求依然有很大的欠缺,比如“美丽”“自由”等词语出现的频率太高。不敢说我的语言如何,单就对大岭梁铁松进行描写的用词,在评论里,我是尽可能回避或者少用俗词成语的,避免脸谱化的不新不鲜,同质不如异质有冲击力。作品追求异质建构的同时,语言的同质性,快速减弱表达的力度,总是遗憾的。
写作的文本意识里,语言是第一关口,用词的变化是常见的方法,汉语词没有那么贫乏,比如评论里的这一句:“失去异构的梦想和追求,就不能展示个人的风采,就没有个性,淡却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丧失了生命高贵的仪式感。”如果简单使用下面的表述,会在语感上有什么感知呢?试比较:失去异构的梦想和追求,就失去个人的风采,就失去个性,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失去了生命高贵的仪式感。或者:没有异构的梦想和追求,就没有个人的风采,就没有个性,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没有了生命高贵的仪式感。当然,后两种叙述方式,谁都不会说你错。再如:“失去这样的大背景,作者就不可能萌发这样的思维,就没有对过去精神愉悦的深情回忆,就不会在回忆里充满对未来的暗暗希冀,就产生不了这样的文字段落。”也可以简化地表达:没有这样的大背景,作者就没有这样的思维,就没有对过去精神愉悦的深情回忆,就没有对未来的暗暗希冀,就没有这样的文字段落。
  列举几句原文如下:
  “长得更高更大更美丽”
  “城市是美丽”
  “又据说,如同所有人迹常至的美丽山林”
  “它应该比我更年轻,而它的年轻是因为它的强大、自由、独立和美丽。”
  “自然的美丽无从寻找,人为的苦难无从追问。”
  “那棵铁松的高大、魁梧、自由、华美的形象是无法改变的。它的强大、自由和美丽”
  “它以自己的强大和美丽超越了自然的极限和人性中的野蛮成分。”
  “而作为强大美丽的地标性和时间标志性存在,”
  整体上,语言基础好。因为相信作者的语言能力,所以才如此唐突地说话。冒昧处,敬请宽谅。
原作链接:《自在者寿》http://bbs.zhongcai.com/thread-1032904-1-1.html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