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哲学笔记 九、十

2020-09-17抒情散文李灿
九、莫让礼仪变成虚伪南怀瑾先生的《谈佛说禅悟人生》里面有一篇《谦虚有礼,谦让有度》。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居士到寺院里去拜访老禅师,两人很投缘,不知不觉就到了午饭时间。禅师留居士吃饭,知客送来两晚面条,一大碗和一小碗。禅师说:“你吃大碗

  九、莫让礼仪变成虚伪   南怀瑾先生的《谈佛说禅悟人生》里面有一篇《谦虚有礼,谦让有度》。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居士到寺院里去拜访老禅师,两人很投缘,不知不觉就到了午饭时间。禅师留居士吃饭,知客送来两晚面条,一大碗和一小碗。禅师说:“你吃大碗吧!”居士也不客气,端起大碗就吃起来。居士吃完后,发现禅师依然双眉紧锁,小碗里的面条一根也没动。居士就问:“师父您难道觉得我不谦让,不讲礼貌吗?”禅师不好意思做声。居士接着说:“我想请问,我们谦让的目的是什么?”禅师说:“当然是让对方吃大碗。”居士说:“既然如此,您的目的已经达到,您还有什么不高兴的呢?如果我们继续你谦我让,面条什么时候才能吃到肚子里去呢?这样有意义吗?”禅师一想,确实是这个理,转忧为喜。   这个故事中的居士可以说是世事洞明,心怀坦荡,点醒了老禅师。佛学就是要从本源上去探究事物,要让人们看得穿、放得下。我们不能总说佛学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不真实的,其实佛学也有真实的一面,那就是感情上的真实,不掺杂私心杂念。人与人交往,不讲礼仪是不可能的。可是,讲礼仪也要有个度,过头了就成了虚伪。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我们把礼仪看得很重要,我们读了《论语》等儒家经典就知道了。可是,任何事情强调过头了就会适得其反,背离初衷。我们讲礼仪,本来是为了让人际关系和谐的;然而过度地在乎礼仪的形式,为礼仪而礼仪,那给人的感觉就不真实了,也无法做到真正的和谐。如果反思我们的礼仪教育,里面不照样有很多问题吗?   例如,我们小时候到长者家做客。有的长者说:“跟我家就和在自己家一样,不要拘谨,随便一点。”你要真的随便,麻烦就大了。说话、吃饭、喝水都有一套讲究,哪一点做得不好,他就会批评你。我们小时候可能觉得很奇怪:“你不是让我随便一点吗?怎么又弄得我不敢随便呢?”现在我们明白了,长者说让你随便是出于一种礼节,并不是真的让你随便。你的言行,在他看来如果不合他的礼仪标准,他当然要上纲上线,让你知道长者的威严。你说这一套多假啊!网上就有人批评我们的礼仪教育,一方面把小孩管得服服帖帖,即使不理解、不愿意也得接受,另一方面又希望他们长大后开拓进取,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还比如,我还遇到过这样的长者。他向你请教问题,你如果不回答,他说:“人就应该不耻下问,我年纪大,但这个问题确实不懂,我向你请教,你怎么能不解答呢?”然而,你要是认为他真的不耻下问,那就错了。如果他有的地方弄错了,你好心好意指出来,那又完了。他马上批评你:“人与人之间要和谐,就算你对了也应该保持沉默,你直截了当地指出被人的错误,那是不礼貌的。”你说和这样的人交往多累啊!你根本不知道他每时每刻在想什么,他问你问题,可能是真的想你请教,也可能是要摆长者的架子。你不认真回答就是藏着掖着,看不起他;你耐心地批评指导,那就成了较真,不礼貌。   从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礼仪教育确实有它虚伪的一面。像这样的教育,只会让人提心吊胆,时刻小心。我们对别人的话,往往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还得揣摩他的真实意图,因为有的话只是礼貌用语,真实的想法并不是这样。于是乎,人与人之间就会勾心斗角、互相猜疑,大家面和心不和,整天感觉很压抑。例如,成人的世界中,经常听到有人抱怨:“某某人太不够意思了,他儿子结婚,我送了200元;我儿子结婚,他才送100元。还有个人更不够意思,他办喜事我送过礼;我办喜事,他竟然不来。”本来,送礼送多送少都是心意;来了是人情,不来是本分。像这样的斤斤计较,那还有意思吗?   所以说,我们真心希望礼仪回到本真。只有真诚坦荡、无私无畏,那才是真正的礼仪。   十、哲学是知易行难的学问   我们读过《论语》,孔子说过很多了不起的话。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他还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读了这类话,我们觉得孔子了不起,好像他真的心胸宽广,不怕别人误解他。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孔子准备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竟然说:“我如果做了坏事,上天惩罚我!”这就自相矛盾了,你不是不怕别人误解吗?那你辩解干什么呢?南子本身就是个淫荡的女人,为了避嫌完全可以不见啊!如果不得不见,那只要没做亏心事,还怕别人说闲话吗?可见,孔子定的标准自己也没有达到。   宋代的苏轼信佛,曾经写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他让人把这首诗送给好朋友佛印看,佛印批了两个字“放屁!”,让人还给他。苏轼看到这两个字,勃然大怒,要来找佛印评理。佛印笑着说:“还‘八风吃不动’呢,怎么一屁打过江了呢?”苏轼是领悟了佛学的精神,要物我两忘,不受外界的干扰。可是他自己并没有在实际行动上去践行,意志力还没达到,自己竟然浑然不知,于是就闹了笑话。   曾经有一个将军,他说自己已经看破红尘,想出家为僧。老禅师就问他:“你还有妻子儿女,不能放下他们吗?”将军斩钉截铁地说:“他们都不需要我操心,我可以放下他们。”禅师依然不答应。有一天早晨,将军起得很早,再次央求老禅师。禅师就问:“你起这么早,不怕老婆偷人吗?”将军大怒:“你这老和尚怎么可以这样侮辱我?”将军的庐山真面目暴露无遗,如果真的放下了妻子,还会在乎禅师问那样的话吗?   我们常常讽刺某些人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哲学道理本身并不难理解,只要能读书识字的人一般都能弄懂它是什么意思。关键是你能不能用它来指导自己的人生,约束自己的言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