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
2021-12-23抒情散文李会和
井台风“布拉万”把我撂在了大连的海边。临时取消所有客运航班,港务局售票处用温馨的提示屏蔽着事实的冷硬。悄无声息的售票大厅有些空旷,让冷寂有了更加宽阔的驰骋空间,游丝一般纠结在我周围,从发梢直抵心底,一点点压挤成焦虑与无奈。大厅门外,一拨又一……
井
台风“布拉万”把我撂在了大连的海边。
临时取消所有客运航班,港务局售票处用温馨的提示屏蔽着事实的冷硬。悄无声息的售票大厅有些空旷,让冷寂有了更加宽阔的驰骋空间,游丝一般纠结在我周围,从发梢直抵心底,一点点压挤成焦虑与无奈。大厅门外,一拨又一拨人从对面的马路上顺高高的台阶跑下来,匆匆忙忙赶到大厅门前停下脚步,仰脸看看白纸黑字的提示,匆忙的表情很快被沮丧颠覆,顿顿脚,低声诅咒着该死的台风,悻悻地转身离去,攀爬台阶的背影写满了疲惫和无奈。有的人不死心,像我,还要推开大厅宽阔的玻璃门询问一下票务人员,结果是,“何时有航班无法预知”的回答只能让沮丧叠加一次。
步出大厅时天已近晚,雨,开始飘落下来,风也逐渐厚重起来,将雨丝摔在脸上,冷泠泠的,比心情都糟糕,抬头望天,浓黑的云团裹来裹去,掠夺了我对晴朗的期盼,比我湿漉漉的心情还无助。四周的高楼大厦早早地亮起了灯光,在雨的裹挟里慵懒无力,照不清我脚下的路,更照不到我回家的路。隔海相望,六个小时的航程,在这个雨夜里漫长而无期,黑冷,遮断了我的归程。年轻时出门在外无法按期返程是常有的事情,随便找家旅店住下来或者干脆在大街上逛来逛去打发远在外地的心情也没觉着如何,而对家乡和家的迫切,像太阳花一样对朝阳没来由的忠实与眷恋,却是最近几年才有的事情,或许这就是我的人生截面逐次脆弱的基证吧,像这个雨夜,羁绊在大连,只能在心里咒骂着台风,却无法排遣对家乡的迫切,任凭风雨把心情发配到无奈与失落之中。
城市里的宾馆费用,跟日益高大华贵的水泥建筑捆绑在一起,以人的心理无法接受的速度攀升,稀里糊涂地在风雨弥漫的大街上转来转去半天,也无法找到适意的住宿之处,经了路人指点,才找到一家普通的旅社。房间黑暗潮湿,时不时有蚊虫跟糟糕的心情纠缠在一起,让心情愈发沮丧。好在,旅社的老板祖籍是山东,算起来也是老乡,照顾的还算细致,听一听半调子的乡音,湿冷的心情便有了些许温暖。
夜来无法入眠,一次次盯着电视画面,看台风在沿海肆虐,倾着耳朵关注台风过境的日期,“台风在东北沿海过境大概要两天的时间”是电视上天气预报员记者主持人等等等等人的大致口径,确认后心情虽依然糟糕,但也有了大致的期盼,两天时间对我的心情来说是漫长的,无奈地等待是唯一的选择。台风,如此可恶,却有如此曼妙的名字,命名者是在用幽默激活着自己的冷酷。关死电视,聆听窗外已是大雨如注狂风呼啸,愈加无法入睡,走出房间,通过狭长的走廊,转弯便是旅社所谓的大厅,逼仄而又幽暗。老板坐在吧台的后面瞌睡,见我过来,站起身探询我的需要,我摇头,站在那里望着外面的风雨怅叹。
远在外地心情沮丧能遇到老乡心里会有安稳的感觉,而遇到一个善解人意的老乡绝对是一种安慰。比如这个雨夜,在大连一家简易旅社里,我得到了这种难得的安慰。坐在靠墙的半旧沙发上,旅社老板用聊天的形式将这种安慰继续增温,半调子乡音、半拉子乡情一点点把外面狂虐的风雨切割开来,氤氲成家乡的一铺土炕,湿冷焦虑的心情慢慢被温馨遮掩。
他告诉我祖籍是隔海相望的山东烟台,祖父是闯关东的那一帮。老板土生土长在大连,在祖父对故乡的唠叨里长大,也回过几次烟台;他回烟台,反而觉得是身在异乡,故乡在他心里,说不上拒绝,也说不上眷恋,与他而言,那里也只是寄存过他的祖先们名字的一段时光而已。看来,故乡这个词汇,仅仅是一个寄存自己生长生活的空间,空间变迁,词汇的本意也就需要时间来界定了。
知道我是寿光口子人,旅社老板居然知道我们村子里的一眼井!他说那是他祖父跟他念叨的,在祖父那一代人里,那眼井很出名,因为井水,因为井的古老。他问我知道不知道那眼井的井石板上有多少道井绳勒出的井绳槽,我有些茫然,无法给他答案。他显然不满我对自己家乡物事的无知,有些夸耀地告诉我:我祖父念叨,你们村的那眼井大概在村子的中间,井石板上有十七道井绳槽,道道都有一拃来深,不信你回去数回去瞧。
已是深夜,外面风雨声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我看旅社老板已有些困倦,便回到了房间。把自己摔倒在床上,困惑于他关于我村子里那眼井的话题,或者说,是他的这个话题,在这个湿淋淋的雨夜里激活了我对家乡老物事的记忆,寄存在大脑皮层里的那些发黄的底片被重新拼接起来,一张张过滤成模糊而又鲜活的影像,在眼前盘旋,让我无法入睡。
之所以无法回答他的问题,是因为我们村子里的井太多,十八个小队,一个小队一眼井,再算上村口外面的四眼井,二十多眼井,我根本不知道他说的是哪一眼井,况且,我从来就没数过每眼井井石板上的井绳槽有多少。
从小就对村子里的井敬畏着,这源自于老人们时不时对井的描述和毫不掩饰的敬重,所有的描述叠加起来,也无助于一直无法弄清的一个最根本问题:这些井到底开挖于何时?这问题一直困惑于我,直至今日,没人能说得清,我也就一直困惑着。
我对井的畏惧是因为村子里的人一直沿袭下来的对井的各种忌讳,譬如不能跨越井口,譬如不能往井里倒东西吐东西,譬如不能把水桶掉到井里等等。这些沿袭下来的忌讳或者说是规矩,从朦胧到清晰,一直伴着我长大直至离开我的村子到外地漂泊。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村子的每一天是从水井开始的,清晨街上先有了吱吱扭扭叮叮当当水桶的声音,脚步声便纷沓起来,人们还迷蒙着有些困意的眼,从临近的井里拎上第一桶水,倒进自己家的水瓮,洒扫院子,点上灶膛里的火,鸡鸭出笼,狗吠猪叫,炊烟升起,整个村子也就从睡梦中醒了。离我们家最近的井是十六队的井,所有家里的用水,都是从那眼井里所得。而我,第一次到那眼井里挑水,却笨手笨脚地将水桶掉到了井里,那些老人们常念叨的忌讳瞬间把我包裹起来,让我心惊肉跳,幸亏四周没有别人看见,即使这样,我也再没有从井里提水的胆量,狼狈地收拾起扁担井绳,拎着两只空桶跑回了家。魔咒似的忌讳一直纠缠了我很长时间,让我从此对水井愈加畏惧,甚至不敢与同伴到太靠近任何一眼井的地方玩耍,更不要说再去井里挑水了。那次失败的挑水经历,终成为我此生唯一零距离接近村子里井的一次,或者说,我过早地诀别了村子里的水井。而这唯一的一次,水井呈现给我的是深邃和古老,井壁上厚厚的青苔,坚硬厚重的青石板上被井绳勒出的道道深痕,默默地告诉着我井的久远时光。当然,这是我后来的想法。那一次,我手里的井绳还没送到井底水桶就脱钩掉到井底,我没有看到井里的水,更不知道水有多深,有多清亮,但井水一定能看到我,虽然只看过我一次,也一定会记住我。村子里老人说过,村子里和村子外所有的井,水从来就没降过,一直那么深,那么清,别跨越井口,别往井里吐东西,井在看着村子里的每个人,也记住了每个人。第一次接触井是狼狈的,却让我愈加敬畏和好奇,虽然不敢再次靠近那些井,却常常莫名地琢磨着那些井。
我的记忆中,九队的井给我印象是最深的。九队有两眼井,一眼是靠近村子里队部的,另一眼是村子西口的那眼。我说的是村子西口的那眼井。说起来那眼井跟其他三口井没什么区别,一样的圆,一样的深,一样的青石板铺在井口,青石板上一样留下井绳勒出深深的凹槽,那些凹槽,把岁月勒成了皱纹,井筒里,一样残留斑驳的青苔,把时间凝成了绿色的印痕。在全村人的眼里,“九队的井”的井水的滋味和其他井水并没什么区别,一样的清冽,一样的甘甜。村里人对“九队的井”开始刮目相看,是恢复高考的那一年。一个六十多户的生产队,居然一下子中了两个清华,一个北大,别说是我们村子,就是全公社全县,也是比天大的事情。如此惊天的事情,自然会让在饥饿里沉闷着的人们挠心抓肺的眼馋,也少不了各种版本的猜测,一时之间,众说纷纭。后来,村里人把所有猜测的结果归拢到村西口“九队的井”上。传播这个消息的人,据说得到过很有名的“阴阳先生”的指点:“九队的井”在村西口,面向弥河,背倚村庄,是应了文曲星的星图的。此言一出,我们全村人恍然大悟。从此后,从早到晚,担杖吱呀扭,水桶咣当响,到井台上挑水的全村人络绎不绝,排队挨号甚至红脸动粗都是常有的事。全村所有的父母,把希望寄托在从“九队的井”里挑来的一桶桶水里,想着自己的儿女喝下这样的水,沾沾文曲星的仙气,能早日脱离开这块被饥饿和贫瘠压变了形的土地。我的父母,也曾虔诚地排着队一直去那眼井里挑水给我吃。
及至我到外地求学时,村子里大多人家已经开始使用那种压水井了,村里村外的所有井便开始寂寞起来,在沉默中寂寞着,消瘦着,孩子们早已把那些沿袭下来的忌讳忘掉,经常嘻嘻哈哈在井边玩耍,甚至跨越井口,往井里扔砖头之类的杂物,虽然经常会受到路过大人们的训斥也毫无惧色,他们的理由是:早就没水了,不就是个深窟窿吗!我不知道,这些水井装着一怀的心事,独对正午的阳光和中天的月色,在沉默和消瘦里陪着全村的人从日出到日落,从月圆到月缺已有多长时间,也不知道井本身会不会痛,反正,我心痛,虽然我一直对水井敬畏。没有了水,井还有灵魂吗?
我一直想弄明白村子的四个村口为什么要各有一眼井,问过好多人都没有结果,后来翻书,知道古代有个“四象”或者说是“四灵”,《礼记•曲礼上》云:“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或许这就是村子的祖先依阴阳之说在村口挖四眼井的本意吧。阴阳也好,风水也罢,我想,我的祖先们一定是在心理上把四眼井当作我们村子的守护神的,庇佑福祉,保护后代,祖先们站在过去时光的云端里注视着我们村子的平衡和和谐。而这四眼井,无疑就是祖先们的眼睛,或者说,村子里所有的井就是村子血脉的眼睛,我一直这样认为。
我离开村子几年后,我的村子悉数搬迁。根基从一片土地迁徙到另一处土地,不知道这根基或者血脉或者灵魂是否会一道原汁原味地搬迁而不流失,但,那些水井,却早已干枯坍塌,村子血脉的眼睛,从此失去了眼神,不再明亮。
台风过后的当天,我购买到了最早的客船船票,离开旅社跟老板告别,他还嘱托我回家后一定代他看看那一眼井,数数那些井绳槽。看着他期待的眼神,我欲言又止,我无法张开嘴对他吐露那些井的结局。
村子里的井早就没了,有些人还记得那些井,不知道还有没有人心存敬仰之心,还记得祖先们平衡和谐的愿望。至少,还有人记得,一个半拉子山东老乡,远在大连,却还记得我村子里的井,虽然他不知道是哪眼井,但他知道,那眼井的井石板上有十七道井绳的勒痕,是一眼古老的井。
我一直坚信,井就是村子的眼睛,消逝了,也是村子灵魂的眼神。
台风“布拉万”把我撂在了大连的海边。
临时取消所有客运航班,港务局售票处用温馨的提示屏蔽着事实的冷硬。悄无声息的售票大厅有些空旷,让冷寂有了更加宽阔的驰骋空间,游丝一般纠结在我周围,从发梢直抵心底,一点点压挤成焦虑与无奈。大厅门外,一拨又一拨人从对面的马路上顺高高的台阶跑下来,匆匆忙忙赶到大厅门前停下脚步,仰脸看看白纸黑字的提示,匆忙的表情很快被沮丧颠覆,顿顿脚,低声诅咒着该死的台风,悻悻地转身离去,攀爬台阶的背影写满了疲惫和无奈。有的人不死心,像我,还要推开大厅宽阔的玻璃门询问一下票务人员,结果是,“何时有航班无法预知”的回答只能让沮丧叠加一次。
步出大厅时天已近晚,雨,开始飘落下来,风也逐渐厚重起来,将雨丝摔在脸上,冷泠泠的,比心情都糟糕,抬头望天,浓黑的云团裹来裹去,掠夺了我对晴朗的期盼,比我湿漉漉的心情还无助。四周的高楼大厦早早地亮起了灯光,在雨的裹挟里慵懒无力,照不清我脚下的路,更照不到我回家的路。隔海相望,六个小时的航程,在这个雨夜里漫长而无期,黑冷,遮断了我的归程。年轻时出门在外无法按期返程是常有的事情,随便找家旅店住下来或者干脆在大街上逛来逛去打发远在外地的心情也没觉着如何,而对家乡和家的迫切,像太阳花一样对朝阳没来由的忠实与眷恋,却是最近几年才有的事情,或许这就是我的人生截面逐次脆弱的基证吧,像这个雨夜,羁绊在大连,只能在心里咒骂着台风,却无法排遣对家乡的迫切,任凭风雨把心情发配到无奈与失落之中。
城市里的宾馆费用,跟日益高大华贵的水泥建筑捆绑在一起,以人的心理无法接受的速度攀升,稀里糊涂地在风雨弥漫的大街上转来转去半天,也无法找到适意的住宿之处,经了路人指点,才找到一家普通的旅社。房间黑暗潮湿,时不时有蚊虫跟糟糕的心情纠缠在一起,让心情愈发沮丧。好在,旅社的老板祖籍是山东,算起来也是老乡,照顾的还算细致,听一听半调子的乡音,湿冷的心情便有了些许温暖。
夜来无法入眠,一次次盯着电视画面,看台风在沿海肆虐,倾着耳朵关注台风过境的日期,“台风在东北沿海过境大概要两天的时间”是电视上天气预报员记者主持人等等等等人的大致口径,确认后心情虽依然糟糕,但也有了大致的期盼,两天时间对我的心情来说是漫长的,无奈地等待是唯一的选择。台风,如此可恶,却有如此曼妙的名字,命名者是在用幽默激活着自己的冷酷。关死电视,聆听窗外已是大雨如注狂风呼啸,愈加无法入睡,走出房间,通过狭长的走廊,转弯便是旅社所谓的大厅,逼仄而又幽暗。老板坐在吧台的后面瞌睡,见我过来,站起身探询我的需要,我摇头,站在那里望着外面的风雨怅叹。
远在外地心情沮丧能遇到老乡心里会有安稳的感觉,而遇到一个善解人意的老乡绝对是一种安慰。比如这个雨夜,在大连一家简易旅社里,我得到了这种难得的安慰。坐在靠墙的半旧沙发上,旅社老板用聊天的形式将这种安慰继续增温,半调子乡音、半拉子乡情一点点把外面狂虐的风雨切割开来,氤氲成家乡的一铺土炕,湿冷焦虑的心情慢慢被温馨遮掩。
他告诉我祖籍是隔海相望的山东烟台,祖父是闯关东的那一帮。老板土生土长在大连,在祖父对故乡的唠叨里长大,也回过几次烟台;他回烟台,反而觉得是身在异乡,故乡在他心里,说不上拒绝,也说不上眷恋,与他而言,那里也只是寄存过他的祖先们名字的一段时光而已。看来,故乡这个词汇,仅仅是一个寄存自己生长生活的空间,空间变迁,词汇的本意也就需要时间来界定了。
知道我是寿光口子人,旅社老板居然知道我们村子里的一眼井!他说那是他祖父跟他念叨的,在祖父那一代人里,那眼井很出名,因为井水,因为井的古老。他问我知道不知道那眼井的井石板上有多少道井绳勒出的井绳槽,我有些茫然,无法给他答案。他显然不满我对自己家乡物事的无知,有些夸耀地告诉我:我祖父念叨,你们村的那眼井大概在村子的中间,井石板上有十七道井绳槽,道道都有一拃来深,不信你回去数回去瞧。
已是深夜,外面风雨声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我看旅社老板已有些困倦,便回到了房间。把自己摔倒在床上,困惑于他关于我村子里那眼井的话题,或者说,是他的这个话题,在这个湿淋淋的雨夜里激活了我对家乡老物事的记忆,寄存在大脑皮层里的那些发黄的底片被重新拼接起来,一张张过滤成模糊而又鲜活的影像,在眼前盘旋,让我无法入睡。
之所以无法回答他的问题,是因为我们村子里的井太多,十八个小队,一个小队一眼井,再算上村口外面的四眼井,二十多眼井,我根本不知道他说的是哪一眼井,况且,我从来就没数过每眼井井石板上的井绳槽有多少。
从小就对村子里的井敬畏着,这源自于老人们时不时对井的描述和毫不掩饰的敬重,所有的描述叠加起来,也无助于一直无法弄清的一个最根本问题:这些井到底开挖于何时?这问题一直困惑于我,直至今日,没人能说得清,我也就一直困惑着。
我对井的畏惧是因为村子里的人一直沿袭下来的对井的各种忌讳,譬如不能跨越井口,譬如不能往井里倒东西吐东西,譬如不能把水桶掉到井里等等。这些沿袭下来的忌讳或者说是规矩,从朦胧到清晰,一直伴着我长大直至离开我的村子到外地漂泊。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村子的每一天是从水井开始的,清晨街上先有了吱吱扭扭叮叮当当水桶的声音,脚步声便纷沓起来,人们还迷蒙着有些困意的眼,从临近的井里拎上第一桶水,倒进自己家的水瓮,洒扫院子,点上灶膛里的火,鸡鸭出笼,狗吠猪叫,炊烟升起,整个村子也就从睡梦中醒了。离我们家最近的井是十六队的井,所有家里的用水,都是从那眼井里所得。而我,第一次到那眼井里挑水,却笨手笨脚地将水桶掉到了井里,那些老人们常念叨的忌讳瞬间把我包裹起来,让我心惊肉跳,幸亏四周没有别人看见,即使这样,我也再没有从井里提水的胆量,狼狈地收拾起扁担井绳,拎着两只空桶跑回了家。魔咒似的忌讳一直纠缠了我很长时间,让我从此对水井愈加畏惧,甚至不敢与同伴到太靠近任何一眼井的地方玩耍,更不要说再去井里挑水了。那次失败的挑水经历,终成为我此生唯一零距离接近村子里井的一次,或者说,我过早地诀别了村子里的水井。而这唯一的一次,水井呈现给我的是深邃和古老,井壁上厚厚的青苔,坚硬厚重的青石板上被井绳勒出的道道深痕,默默地告诉着我井的久远时光。当然,这是我后来的想法。那一次,我手里的井绳还没送到井底水桶就脱钩掉到井底,我没有看到井里的水,更不知道水有多深,有多清亮,但井水一定能看到我,虽然只看过我一次,也一定会记住我。村子里老人说过,村子里和村子外所有的井,水从来就没降过,一直那么深,那么清,别跨越井口,别往井里吐东西,井在看着村子里的每个人,也记住了每个人。第一次接触井是狼狈的,却让我愈加敬畏和好奇,虽然不敢再次靠近那些井,却常常莫名地琢磨着那些井。
我的记忆中,九队的井给我印象是最深的。九队有两眼井,一眼是靠近村子里队部的,另一眼是村子西口的那眼。我说的是村子西口的那眼井。说起来那眼井跟其他三口井没什么区别,一样的圆,一样的深,一样的青石板铺在井口,青石板上一样留下井绳勒出深深的凹槽,那些凹槽,把岁月勒成了皱纹,井筒里,一样残留斑驳的青苔,把时间凝成了绿色的印痕。在全村人的眼里,“九队的井”的井水的滋味和其他井水并没什么区别,一样的清冽,一样的甘甜。村里人对“九队的井”开始刮目相看,是恢复高考的那一年。一个六十多户的生产队,居然一下子中了两个清华,一个北大,别说是我们村子,就是全公社全县,也是比天大的事情。如此惊天的事情,自然会让在饥饿里沉闷着的人们挠心抓肺的眼馋,也少不了各种版本的猜测,一时之间,众说纷纭。后来,村里人把所有猜测的结果归拢到村西口“九队的井”上。传播这个消息的人,据说得到过很有名的“阴阳先生”的指点:“九队的井”在村西口,面向弥河,背倚村庄,是应了文曲星的星图的。此言一出,我们全村人恍然大悟。从此后,从早到晚,担杖吱呀扭,水桶咣当响,到井台上挑水的全村人络绎不绝,排队挨号甚至红脸动粗都是常有的事。全村所有的父母,把希望寄托在从“九队的井”里挑来的一桶桶水里,想着自己的儿女喝下这样的水,沾沾文曲星的仙气,能早日脱离开这块被饥饿和贫瘠压变了形的土地。我的父母,也曾虔诚地排着队一直去那眼井里挑水给我吃。
及至我到外地求学时,村子里大多人家已经开始使用那种压水井了,村里村外的所有井便开始寂寞起来,在沉默中寂寞着,消瘦着,孩子们早已把那些沿袭下来的忌讳忘掉,经常嘻嘻哈哈在井边玩耍,甚至跨越井口,往井里扔砖头之类的杂物,虽然经常会受到路过大人们的训斥也毫无惧色,他们的理由是:早就没水了,不就是个深窟窿吗!我不知道,这些水井装着一怀的心事,独对正午的阳光和中天的月色,在沉默和消瘦里陪着全村的人从日出到日落,从月圆到月缺已有多长时间,也不知道井本身会不会痛,反正,我心痛,虽然我一直对水井敬畏。没有了水,井还有灵魂吗?
我一直想弄明白村子的四个村口为什么要各有一眼井,问过好多人都没有结果,后来翻书,知道古代有个“四象”或者说是“四灵”,《礼记•曲礼上》云:“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或许这就是村子的祖先依阴阳之说在村口挖四眼井的本意吧。阴阳也好,风水也罢,我想,我的祖先们一定是在心理上把四眼井当作我们村子的守护神的,庇佑福祉,保护后代,祖先们站在过去时光的云端里注视着我们村子的平衡和和谐。而这四眼井,无疑就是祖先们的眼睛,或者说,村子里所有的井就是村子血脉的眼睛,我一直这样认为。
我离开村子几年后,我的村子悉数搬迁。根基从一片土地迁徙到另一处土地,不知道这根基或者血脉或者灵魂是否会一道原汁原味地搬迁而不流失,但,那些水井,却早已干枯坍塌,村子血脉的眼睛,从此失去了眼神,不再明亮。
台风过后的当天,我购买到了最早的客船船票,离开旅社跟老板告别,他还嘱托我回家后一定代他看看那一眼井,数数那些井绳槽。看着他期待的眼神,我欲言又止,我无法张开嘴对他吐露那些井的结局。
村子里的井早就没了,有些人还记得那些井,不知道还有没有人心存敬仰之心,还记得祖先们平衡和谐的愿望。至少,还有人记得,一个半拉子山东老乡,远在大连,却还记得我村子里的井,虽然他不知道是哪眼井,但他知道,那眼井的井石板上有十七道井绳的勒痕,是一眼古老的井。
我一直坚信,井就是村子的眼睛,消逝了,也是村子灵魂的眼神。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