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乡土怀旧系列之七:看着小人书长大

2021-12-23叙事散文于文华

◆乡土怀旧系列之七:看着小人书长大文/于文华打开尘封的记忆,生活在贫穷闭塞落后乡村的我,最初接受的阅读书籍是那些小人书,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儿童通俗读物,打开了一扇通向美好世界的门扉,将一些忠贞不渝的种子,像丝丝缕缕的春雨,潜移默化地植入了……
◆乡土怀旧系列之七:看着小人书长大
文/于文华   打开尘封的记忆,生活在贫穷闭塞落后乡村的我,最初接受的阅读书籍是那些小人书,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儿童通俗读物,打开了一扇通向美好世界的门扉,将一些忠贞不渝的种子,像丝丝缕缕的春雨,潜移默化地植入了我稚嫩的心田,被时光之手细细打磨,成为一种信念,一种力量,一种不可多得的财富。

  我最早接触的课外读物是连环画,人们也叫它“小人书”。村里谁有一本新的连环画,全村的孩子都看过不知多少回了,才会有可能回到主人那里。但肯定是面目全非了,封面没有了(或者封底没有了),或者少了好多页,或者根本就回不到主人那里。如果碰到一个大方的同学,得到人家的允许,能拿到家里看那是最好不过了。放学之后,捧着已经读了一遍又一遍的小人书,在煤油灯下低着小脑袋,还要再细细地重温一遍。有了不认识的字,看着图画的内容也能猜测出这个字的基本含义。家里贫穷,小人书基本上都是从小伙伴和同学那里求借来的。所以我常常看到的都是没有开头,或者没有结尾的故事。(那时是因为没有钱,长大后有钱买书,却再也买不到小时候那么有趣精美的小人书了)。小人书不全是讲小人物的故事,那时许多名著都以连环画的形式,走入千家万户、做到了家喻户晓的。脑海里清晰地记得多少次,我和我的同学,挤在乡村学校的土墙疙垃下,如饥似渴地争着、抢着看一本有头无尾的《三国演义》;多少回,我们中午不回家,就着从家里带来的几把炒麦子或是几块土豆,爱不释手地围在一块,看那些百看不厌的连环画。《小兵张嘎》、《鸡毛信》、《英雄王二小》、《草原英雄小姐妹》……每本都是那么好看和精美,每本都能激荡起我们心灵的火花。想想看:一笔一划地勾勒,一幅一幅地绘制,花费了创作者多少的汗水和心血,才奉献给读者如此精致的儿童读物。而张嘎子的英勇顽强、海娃与鬼子的斗智斗勇、王二小的誓死不屈、草原小姐妹热爱集体等许多优秀品质,悄然而执拗地钻入了我们稚嫩但纯真的心灵,教我们人生最初的精神涵养。   记得妈妈辛辛苦苦的一头肥猪顺利出售后,念我经常放学后积极给猪铲草的份上,“奖励”了我一本小人书,我看完后拿到学校,想着可以名正言顺地和同学们换着看,心里别提有多高兴。有次借了一位人高马大同学的小人书,不小心被大人借去丢失了,吓的我放学后就撒腿往家里跑。后来到底还是被他在半路截住,狠狠揍了一顿。但即便如此,对小人书的兴趣依然不减。每次拿到小人书,我都像拿到宝贝一样,放下手里的活,找一个地方躲起来,直到看完了才会出来。有时别人不肯借,就凑在旁边一起看。所以,我放的驴常常把人家的庄稼糟蹋了;去挑水去了一个小时,回来时铁皮水桶里只有半桶水甚至更少的水;烧饭时一边看书一边做饭,把饭烧糊了等等傻事是经常发生的。在母亲眼里,我永远是一个心不在焉的人,只要一看到小人书,就变成一个耳聋的傻子,或哭或笑,完全沉浸在书的世界里。

   乡村学校图书少的可怜,老师就发动同学捐书,建立班级“图书角”。记得捐的最多的基本都是哥哥、姐姐学过的课本,再就是小人书了。但大多破破烂烂,不知经过了多少双手的抚摸和传阅,自然也就无法保持原形。但就是那些不完整的小人书,使缺少书籍和文化知识的乡村孩子,认知到除了我们生活的乡村,外部还有一个更为广阔、更为博大的世界——那里有无边的草原、无尽的牛羊和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有深邃无边的大海、漂洋过海的渔船、自由飞翔的海燕,有正义与邪恶、善良与阴谋、美好与丑陋的较量,有我们心目中崇拜和羡慕的英雄和好人,也有叫人不齿厌恶唾骂乃至遗臭万年的坏人。通过阅读那些小小的连环画,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懂得了:能够为国家为人民为家乡做一番事情的人就是好人,就像王二小虽然惨遭地主分子的杀害,但他却永远长眠在人们的心目;事事处处想着他人关爱他人,为人民和集体谋利益,心地真诚,光明磊落,不图私利,境界高尚的人就是好人,就像草原上的小姐妹,为了集体羊群不丢失一只,在漫天飞雪中奔跑着、驱赶着,尽管自己冰伤,也不能让羊走失。我们感知到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他们都有宽广的心胸和真诚的情感,看他们闪光的行为和事迹,无形之中就像火把一样,照耀着、激励着小小的我们,也像他们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就能够抵达圣洁的理想彼岸。最激动人心也最喜欢的是看一些古代战争,一杆人马杀的难分难解,兵来将往,十八般武艺斗得昏天暗地好不热闹。最怕借到连载的小人书,比如《西游记》、《封神榜》、《水浒传》、《隋唐英雄传》等等。没有一套是全的,常常只看到其中的一本,要找到下一本,且要能连接起来简直太难了。每当看到 “且看下回分解”的字样, 心中不由产生无尽的缺憾。记得看到景阳岗的“武松打虎”一段,武松喝完十八碗酒后上山了,老虎出来了,武松打到一半,就“要知武松是否把老虎打死,且看下回分解”。那时一连好几天我都在想着:老虎是不是把武松给吃了,还是被武松打死了,直想得半夜坐起来,惊问老虎死了没有,吓得母亲认为我发烧了。遂在当时生出一个奇妙而大胆的念头:什么时候,能够完整地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找齐,从头至尾一字不漏地好好看看。但这个想法如今是无法也不大可能实现了!小人书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走进各类书店,原先我们看的那些原汁原味的小人书几乎绝迹,有的是包装精美、插图丰富、印刷美观大气,价格不菲的儿童读物,而在旧古文物市场,据说一套完整的《水浒传》要几万元,我只能是望尘莫及,望“书”兴叹!   学历史的我知道:小人书学名叫连环画,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最早的连环画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故事画。到了清末有了石版印刷,连环画艺术趋向成熟。建国后的小人书大多以土地改革、爱国增产、抗美援朝、宣传宪法、婚姻法等国家大事为题材。一些古典名著、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的古典题材的小人书也以价廉物美而倍受读者欢迎。连环画的黄金时代在五、六十年代。这个时期,精彩纷呈的连环画作品争相问世,连环画界有“四大名旦”(沈曼云、赵宏本、钱笑呆、陈光镒)、“四小名旦”(赵三岛、笔如花、颜梅华、徐宏达)、“南顾北刘”(顾炳鑫、刘继卣)之称。赵宏本、钱笑呆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雅致细腻、栩栩如生;王叔晖的《西厢记》隽永飘逸、惟妙惟肖;刘旦宅的《屈原》质朴凝重、遒劲奔放;王弘力的《十五贯》虚实相间、梦笔生花;丁斌曾、韩和平的《铁道游击队》气势磅礴、引人入胜;杨逸鳞的《青春之歌》色彩鲜明、独树一帜;聋哑画家毅进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笔触生动、振奋精神……许多孩子受连环画的熏陶,走上了美术创作的道路,我的同辈人及同学,在河西非常有名的画家李恒才,他就是在阅读和看小人书中得到启发,临摹并且潜心学习,打下了良好的速写功底,顺利考入美术学院,现在是武威画院的副院长,尤为擅长刻画和描绘西北的骆驼,被誉为“李骆驼”。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守着电视看着动画片,或者玩奇形怪状的各类玩具,虽则看起来也是那么津津有味。但不知为什么,我却总是感觉到:他们少了我们那时的那一份狂热的感情,也少了少年伙伴在一起时的那一份纯真的快乐。小人书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它给我们的影响和营养是永远的,我和我的同辈人,将无法抹去那些难忘的岁月、那些怀恋的时光、那些甜美的感受……
(全文2897字)   
-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