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羊牧秋
2021-12-23抒情散文文珺
黄羊牧秋“黄羊牧秋”为凉州八景中的一景。清.张绍美诗云:“一线中通界荒远,长川历历抱西凉,草肥秋声嘶蕃马,雾遍山原拥牧羊。苏武廿年持汉节,嫖姚万里拓秦疆,几回听处横吹笛,杨柳春风忆夕阳。”,读罢,一幅秋高气爽,草肥羊壮,牧野茫茫的画卷便呈现……
黄羊牧秋
“黄羊牧秋”为凉州八景中的一景。
清.张绍美诗云:“一线中通界荒远,长川历历抱西凉,草肥秋声嘶蕃马,雾遍山原拥牧羊。苏武廿年持汉节,嫖姚万里拓秦疆,几回听处横吹笛,杨柳春风忆夕阳。”,读罢,一幅秋高气爽,草肥羊壮,牧野茫茫的画卷便呈现在眼前。
故乡黄羊,位于凉州区东南侧,是河西走廊跨出古浪峡谷的第一站,古时叫黄羊驿。地形是由南部低矮的山区,向北部宽阔的沙漠绿洲地带变化的一个过渡地段。地界开阔,平坦。气候冬冷夏热,秋季凉爽,多雨,适宜各种旱地作物的生长。
每年秋分一过,天气陡然转凉。
此时,田野上的第一茬庄稼——麦子,已经收割归仓。空空麦地里,还有许多遗失的麦穗。田埂上,各种野草长势凶猛。有的结了籽,有的开着花,非常的热闹。玉米、甜菜、洋芋、胡麻、谷子、荞麦等各种农作物,得到了秋雨的滋润,长势喜人。田埂上,冰草、车前草、稗子草、节节草、灯芯草、络络秧……也大长一气,苜蓿草已经结了籽,田野充满了一种浓郁的草香味。
这时,圈了一个夏天的羊们再也等不住了。野外的草香味,引诱的它们忍不住地咩咩大叫,一个劲儿地催促着农人们把它们放牧到田野上。
农人们,伸了伸刚刚从夏收的劳累中放松的筋骨,抽出了夹在墙角的鞭子,向羊圈走去。
每家每户,多则几十只,少则三、五只。由一、二个身体好一点的老汉收集到一起,赶到田野上放牧。
田野,干枯的麦穗,结了籽的灰条,开了花的车前草,长了杆的野苜蓿,叶子又细又长的节节草,胖胖的羊奶盘草……,还有藏在草丛中的甘草,都是羊们最爱吃的了。
放羊的老汉,悠闲地从坐在地埂上,掏出怀里的旱烟袋。“叭、叭、叭”地吸上几口。那感觉比做神仙都美。其实,神仙到底是谁,谁知道呢?一个老哼起来:“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娇妻忘不了……”,尽然用的是凉州小曲的调儿。其他的老汉一起起哄:“王爷,来一个《尕老汉》嘛!”,老王爷故意咳咳二声。把腰里手巾扎到头上,一仰脖子唱道:“一个哩嘛老汉哩嘛哟哟,七十七哩嘛哟哟,再加上四岁么呀字儿清,我就八十一哩嘛哟哟!……”,一路唱下去,几个老汉一起跟着唱。若是有小孩子,也摇头晃脑地跟着唱。也有时唱个《小男子出门》:“一根儿的竹杆儿一十二个节,小男子出门一十二个月,刮了一场冷风下了一场雪,不知我小男子的冷和热。……”,又一路唱下去,唱的动情,听得入神。抬头一看,地头的羊早跑得没了影子。急忙起身,四处一看,原来是羊儿们藏到地埂下面歇阴凉去了。忍不住粗骂几句,那骂声与骂自己的孩子并没有二样。农人的家里,家畜和孩子一样的重要。而那羊儿,也似听懂了老汉们的话,乖乖地回来,攒在一起吃草。有的老羊也朝四周“咩咩”地叫几声,在呼唤自己不听话的儿女。
若是老婆子们放羊,又是另一种情景。四、五个老太太,手里拿着鞋底地,腋下夹着一块小毡垫。把羊赶到一处有草的地方,席地一坐,开始“哧啦、哧啦”地纳鞋底,一边喧一些不着边际的谎儿。或是就唠叨一下自己的儿媳妇。无非就是不怎么孝顺,不对自己儿子好之类的话,好似每一个妈妈都养下了极孝顺的儿子似的。
羊们呢?可会看眼色了,乘着老婆子们不注意,就开小差到一边谁谁家的苜蓿地里去了,此时的苜蓿,正在结籽,那杆子虽然有点硬,但那结了籽的部分,可是最香嫩的。偷偷地吃上几口,看后面的羊,也一只一只地跟了过来。头羊就离开了,那些偷嘴的羊儿,少不了老婆子们的一顿打骂。在乡村,有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是长在地里的庄稼,那怕是一棵草,若没有主人的允许,那是谁也不会动的。有小羊,娇喊着找妈妈,便有十几个做了妈妈的羊一起叫,好似夸奖它们都有好孩子似的。
若是年轻的小伙们集在一起,可就热闹多了。南部山区的人们,有唱小曲的嗜好。赶了羊,走到了山粱上,扯开嗓子吼一曲:“八月里来八月八,我和王哥拨胡麻。你一把来我一把,拨下的胡麻抿头发,木梳梳了篦子刮,辫上个辫子把人耍……”,若是再有个泼辣女子,跟着和几句:“九月里来九重阳,乌鸦飞到灯杆上,日落西山羊进圈,怎么不见王哥的面。乌鸦抬头呱呱叫,王哥赶羊回来了,大羊数了千千万,羊羔子数了三百三……”。这是当地著名的小曲《王哥放羊》。过去的日子,青年男女借放羊找个对象呢。自己又不好说,只好唱个小曲儿,表达一下情意了。但现在,村子里除了老人和孩子们,哪里能看到年轻人的影子呢?乡里的姑娘小伙子,也跟着城里人学会了速食爱情。娶个媳妇,不会再唱小曲了,也不会问对方家里有多少头羊,而是问对方有没有房子,有没有车了。
此时的田野,还是一派热闹的成熟景象。
长了一个夏天的玉米,正是收获的季节。农人们,把一个又一个又大又壮的玉米掰下来,拉回家去,又把它挂在房掾下,屋顶上。于是,整个的院子,显得金光闪闪,亮堂堂地。
小果园里。红元帅、黄元帅、红富土、国光……都成熟了。红的红,黄的黄,谁有谁的热闹。红元帅是老总,把果树的枝都压到了地下。几朵小野菊,惊得瞪圆了眼睛一声不吭。有几只早熟的,等不到农人来摘,就掉到了地下,便有成群结队的蚂蚁前来分享。一部分吃饱了,几个小家伙齐心协力地想把一大块苹果抬回家去。好不容易走到了家门口,却发现进不了家门,着急的在洞口转来转去。晚上,在清亮的月光下,也有小老鼠来,也要把几个果子背回家去,却是鬼鬼祟祟的,何必呢?这么多的果子,谁还在乎哪一二个呢。秋天了,谁还不想着往自己的家里藏一些东西呢?只有那只不知忧愁的寒号鸟,天天悠闲的在地头上打转,但不知它想的是什么?
另有一些地方,土地被翻成了一大片。一个又一个又白又大的洋芋蛋,躺在地里晒太阳。可不能多晒呀,这东西,庄稼人四季少不了的宝贝。得赶紧用袋子装了,拿回家去入窖。否则,一见了风,可就全麻了。
田埂地边,还有一墩一墩的芨芨草和掉着红果果的野枸杞。芨芨草已经完全的成熟了。根根芨芨都饱满的如同小孩子们圆嘟嘟的小指头,自信而健壮向四个方面澎湃开去。就有农人来拨它,一根又一根,还带着土地的温度。拿回家去,摆开在屋顶上,晾晒干了。要用它扎扫帚哩。农家的院子,广阔天地,一把若大的扫帚,就扫出一片清洁的天地。还有手巧的农人,用它用编织各种农家用具。芨芨筐、芨芨背斗、芨芨席耙子……还有的人,能编出小孩子们的玩具。或是自用,或送人。席子铺在土炕上,到了冬天保暖而又耐用。我们小的时候,炕上没有毡,就直接睡在席子上。炕一烧热,席子热的均匀而慢。好长时间,炕都不凉云。但就是会扎人的,有时,还要从屁股蛋上拨去一二棵芨芨刺。
那些红红的野构杞,热情地微笑着。象一盏又一盏的小红灯笼,挂在白刺丛中。很诱人的。若有空闲,我们摘了它到三里地之外的一个老中医那里去卖钱。然后看着那老中医细细地检查过,然后握着那几角钱到另一个角落里的商店里买糖吃。路过回来,看那个老中医,把那一袋又一袋的构杞晾在一块白色棉布上。火红的一大片,很象邻家刚娶新娘子的红衣裳。。
几场秋雨,天越来越凉了。
一行大雁,排着人字形的队伍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它们只唱一支曲:“嘎!-嘎!-嘎!”。飞得太高了,我们不知道它们到底有多大个。仰头望去,感觉它们就象家里的大公鸡那么大吧。大雁一飞过,我们就抬头高唱:“长脖长脖雁雁,摆个犁铧尖尖!长脖长脖雁雁,摆个犁……”,大雁果然听话,一会儿就排成了人字形。一路叫着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有一年,一只大雁不知怎么落了下来,它惊恐地藏在甜菜地里。我们跑去看,天呐,它足有一只小羊那么大。大雁和我们都被吓坏了,惊叫着各自躲开。也不知那只大雁最终到哪里去了。
如今,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场景越来越稀少了。乡村推广暖棚养殖,仅有的几只羊,都被圈在白色的塑料大棚里。偶然放到野外,它们也目光呆痴,不知去哪里。旷野里,再也看不到农人唱着小曲悠然放羊的身影了。老人们,佝偻着身子,忙碌在田间地头。背后跟着一、二个小小的身影,那是留守在家的孩子们。而诗人描写的那一种场景,也成了祁连山脚下,人们梦中最温暖的记忆。
[ 本帖最后由 文珺 于 2012-10-3 21:03 编辑 ]
“黄羊牧秋”为凉州八景中的一景。
清.张绍美诗云:“一线中通界荒远,长川历历抱西凉,草肥秋声嘶蕃马,雾遍山原拥牧羊。苏武廿年持汉节,嫖姚万里拓秦疆,几回听处横吹笛,杨柳春风忆夕阳。”,读罢,一幅秋高气爽,草肥羊壮,牧野茫茫的画卷便呈现在眼前。
故乡黄羊,位于凉州区东南侧,是河西走廊跨出古浪峡谷的第一站,古时叫黄羊驿。地形是由南部低矮的山区,向北部宽阔的沙漠绿洲地带变化的一个过渡地段。地界开阔,平坦。气候冬冷夏热,秋季凉爽,多雨,适宜各种旱地作物的生长。
每年秋分一过,天气陡然转凉。
此时,田野上的第一茬庄稼——麦子,已经收割归仓。空空麦地里,还有许多遗失的麦穗。田埂上,各种野草长势凶猛。有的结了籽,有的开着花,非常的热闹。玉米、甜菜、洋芋、胡麻、谷子、荞麦等各种农作物,得到了秋雨的滋润,长势喜人。田埂上,冰草、车前草、稗子草、节节草、灯芯草、络络秧……也大长一气,苜蓿草已经结了籽,田野充满了一种浓郁的草香味。
这时,圈了一个夏天的羊们再也等不住了。野外的草香味,引诱的它们忍不住地咩咩大叫,一个劲儿地催促着农人们把它们放牧到田野上。
农人们,伸了伸刚刚从夏收的劳累中放松的筋骨,抽出了夹在墙角的鞭子,向羊圈走去。
每家每户,多则几十只,少则三、五只。由一、二个身体好一点的老汉收集到一起,赶到田野上放牧。
田野,干枯的麦穗,结了籽的灰条,开了花的车前草,长了杆的野苜蓿,叶子又细又长的节节草,胖胖的羊奶盘草……,还有藏在草丛中的甘草,都是羊们最爱吃的了。
放羊的老汉,悠闲地从坐在地埂上,掏出怀里的旱烟袋。“叭、叭、叭”地吸上几口。那感觉比做神仙都美。其实,神仙到底是谁,谁知道呢?一个老哼起来:“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娇妻忘不了……”,尽然用的是凉州小曲的调儿。其他的老汉一起起哄:“王爷,来一个《尕老汉》嘛!”,老王爷故意咳咳二声。把腰里手巾扎到头上,一仰脖子唱道:“一个哩嘛老汉哩嘛哟哟,七十七哩嘛哟哟,再加上四岁么呀字儿清,我就八十一哩嘛哟哟!……”,一路唱下去,几个老汉一起跟着唱。若是有小孩子,也摇头晃脑地跟着唱。也有时唱个《小男子出门》:“一根儿的竹杆儿一十二个节,小男子出门一十二个月,刮了一场冷风下了一场雪,不知我小男子的冷和热。……”,又一路唱下去,唱的动情,听得入神。抬头一看,地头的羊早跑得没了影子。急忙起身,四处一看,原来是羊儿们藏到地埂下面歇阴凉去了。忍不住粗骂几句,那骂声与骂自己的孩子并没有二样。农人的家里,家畜和孩子一样的重要。而那羊儿,也似听懂了老汉们的话,乖乖地回来,攒在一起吃草。有的老羊也朝四周“咩咩”地叫几声,在呼唤自己不听话的儿女。
若是老婆子们放羊,又是另一种情景。四、五个老太太,手里拿着鞋底地,腋下夹着一块小毡垫。把羊赶到一处有草的地方,席地一坐,开始“哧啦、哧啦”地纳鞋底,一边喧一些不着边际的谎儿。或是就唠叨一下自己的儿媳妇。无非就是不怎么孝顺,不对自己儿子好之类的话,好似每一个妈妈都养下了极孝顺的儿子似的。
羊们呢?可会看眼色了,乘着老婆子们不注意,就开小差到一边谁谁家的苜蓿地里去了,此时的苜蓿,正在结籽,那杆子虽然有点硬,但那结了籽的部分,可是最香嫩的。偷偷地吃上几口,看后面的羊,也一只一只地跟了过来。头羊就离开了,那些偷嘴的羊儿,少不了老婆子们的一顿打骂。在乡村,有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是长在地里的庄稼,那怕是一棵草,若没有主人的允许,那是谁也不会动的。有小羊,娇喊着找妈妈,便有十几个做了妈妈的羊一起叫,好似夸奖它们都有好孩子似的。
若是年轻的小伙们集在一起,可就热闹多了。南部山区的人们,有唱小曲的嗜好。赶了羊,走到了山粱上,扯开嗓子吼一曲:“八月里来八月八,我和王哥拨胡麻。你一把来我一把,拨下的胡麻抿头发,木梳梳了篦子刮,辫上个辫子把人耍……”,若是再有个泼辣女子,跟着和几句:“九月里来九重阳,乌鸦飞到灯杆上,日落西山羊进圈,怎么不见王哥的面。乌鸦抬头呱呱叫,王哥赶羊回来了,大羊数了千千万,羊羔子数了三百三……”。这是当地著名的小曲《王哥放羊》。过去的日子,青年男女借放羊找个对象呢。自己又不好说,只好唱个小曲儿,表达一下情意了。但现在,村子里除了老人和孩子们,哪里能看到年轻人的影子呢?乡里的姑娘小伙子,也跟着城里人学会了速食爱情。娶个媳妇,不会再唱小曲了,也不会问对方家里有多少头羊,而是问对方有没有房子,有没有车了。
此时的田野,还是一派热闹的成熟景象。
长了一个夏天的玉米,正是收获的季节。农人们,把一个又一个又大又壮的玉米掰下来,拉回家去,又把它挂在房掾下,屋顶上。于是,整个的院子,显得金光闪闪,亮堂堂地。
小果园里。红元帅、黄元帅、红富土、国光……都成熟了。红的红,黄的黄,谁有谁的热闹。红元帅是老总,把果树的枝都压到了地下。几朵小野菊,惊得瞪圆了眼睛一声不吭。有几只早熟的,等不到农人来摘,就掉到了地下,便有成群结队的蚂蚁前来分享。一部分吃饱了,几个小家伙齐心协力地想把一大块苹果抬回家去。好不容易走到了家门口,却发现进不了家门,着急的在洞口转来转去。晚上,在清亮的月光下,也有小老鼠来,也要把几个果子背回家去,却是鬼鬼祟祟的,何必呢?这么多的果子,谁还在乎哪一二个呢。秋天了,谁还不想着往自己的家里藏一些东西呢?只有那只不知忧愁的寒号鸟,天天悠闲的在地头上打转,但不知它想的是什么?
另有一些地方,土地被翻成了一大片。一个又一个又白又大的洋芋蛋,躺在地里晒太阳。可不能多晒呀,这东西,庄稼人四季少不了的宝贝。得赶紧用袋子装了,拿回家去入窖。否则,一见了风,可就全麻了。
田埂地边,还有一墩一墩的芨芨草和掉着红果果的野枸杞。芨芨草已经完全的成熟了。根根芨芨都饱满的如同小孩子们圆嘟嘟的小指头,自信而健壮向四个方面澎湃开去。就有农人来拨它,一根又一根,还带着土地的温度。拿回家去,摆开在屋顶上,晾晒干了。要用它扎扫帚哩。农家的院子,广阔天地,一把若大的扫帚,就扫出一片清洁的天地。还有手巧的农人,用它用编织各种农家用具。芨芨筐、芨芨背斗、芨芨席耙子……还有的人,能编出小孩子们的玩具。或是自用,或送人。席子铺在土炕上,到了冬天保暖而又耐用。我们小的时候,炕上没有毡,就直接睡在席子上。炕一烧热,席子热的均匀而慢。好长时间,炕都不凉云。但就是会扎人的,有时,还要从屁股蛋上拨去一二棵芨芨刺。
那些红红的野构杞,热情地微笑着。象一盏又一盏的小红灯笼,挂在白刺丛中。很诱人的。若有空闲,我们摘了它到三里地之外的一个老中医那里去卖钱。然后看着那老中医细细地检查过,然后握着那几角钱到另一个角落里的商店里买糖吃。路过回来,看那个老中医,把那一袋又一袋的构杞晾在一块白色棉布上。火红的一大片,很象邻家刚娶新娘子的红衣裳。。
几场秋雨,天越来越凉了。
一行大雁,排着人字形的队伍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它们只唱一支曲:“嘎!-嘎!-嘎!”。飞得太高了,我们不知道它们到底有多大个。仰头望去,感觉它们就象家里的大公鸡那么大吧。大雁一飞过,我们就抬头高唱:“长脖长脖雁雁,摆个犁铧尖尖!长脖长脖雁雁,摆个犁……”,大雁果然听话,一会儿就排成了人字形。一路叫着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有一年,一只大雁不知怎么落了下来,它惊恐地藏在甜菜地里。我们跑去看,天呐,它足有一只小羊那么大。大雁和我们都被吓坏了,惊叫着各自躲开。也不知那只大雁最终到哪里去了。
如今,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场景越来越稀少了。乡村推广暖棚养殖,仅有的几只羊,都被圈在白色的塑料大棚里。偶然放到野外,它们也目光呆痴,不知去哪里。旷野里,再也看不到农人唱着小曲悠然放羊的身影了。老人们,佝偻着身子,忙碌在田间地头。背后跟着一、二个小小的身影,那是留守在家的孩子们。而诗人描写的那一种场景,也成了祁连山脚下,人们梦中最温暖的记忆。
[ 本帖最后由 文珺 于 2012-10-3 21:03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