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 点
2021-12-23抒情散文李兴文
天气晴朗。彤云散尽,天空像粉蓝的丝绸。太阳像洞房花烛夜里高烧的花烛。高烛,喜气。却不知粉蓝的丝绸应该安置在何处。四周是一片热烈的大红色,红得让人目眩,红得让人头晕让人疲惫。至少,这样的场合,粉红色才有资格和身份跻身婚礼现场,粉蓝在洞房里实在……
天气晴朗。
彤云散尽,天空像粉蓝的丝绸。太阳像洞房花烛夜里高烧的花烛。
高烛,喜气。却不知粉蓝的丝绸应该安置在何处。四周是一片热烈的大红色,红得让人目眩,红得让人头晕让人疲惫。至少,这样的场合,粉红色才有资格和身份跻身婚礼现场,粉蓝在洞房里实在排不上用场。然而,无论怎样想象,冬日,天晴,彤云散尽的天空从来都不是鲜红的。而太阳,确如高烧的花烛,全心全意放射着光芒,明亮、温暖,但光芒也不是红色的,太阳的面孔本身,是逼人的煞白,白得耀眼,亮得惊人。在冬日这样煞白而火热的太阳真如人们祈愿的那样有一副菩萨心肠。
花烛上的花,仿佛是有的,随着太阳烛火的燃烧,那些烛花就落了,落在冬日的山上,那些花是红、黄、黑、绿的。此刻,太阳烛火的落花色彩越来越鲜艳,显出动人魂魄的亲和感觉。
当然,所谓的烛花其实就是山上的灌木丛林。连绵的冬雨停歇以后,复又经霜,如今,那些丛林灌木的叶子就绚烂如花。
晴好的天空真的是粉蓝粉蓝的,据说也有人称之为月白色。太阳的脸是不折不扣的煞白,煞白的太阳发出的光更白,白得夺目。这个情景就让人记起很小的时候。
究竟有多小呢?大概是刚刚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时候。而那时的记性也生机勃勃地开始萌芽。其时,父辈们总是莫名其妙地辛劳而忙碌,他们忙碌得根本没有时间教诲孩子们如何学着观看这个千奇百怪又生动可爱的世界。幸好那时候祖辈们是不太忙碌的,他们不太忙碌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已经开始衰老了。终于,祖辈们抽空训诫孙子们:不要看大晴天的天阳。
为什么不能看大晴天的太阳呢?祖辈们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嗫嚅,奇怪的是那时候祖辈们经常这样不得要领地嗫嚅也含糊其辞地嗫嚅,并且,他们嗫嚅的含义也十分复杂,有时候代表神秘莫测,有时候代表讳莫如深,有时候,就是概然而不自知。
关于“不要看大晴天的太阳”的训诫,后来还是有了较为明确的答案:直视太阳伤害人的眼睛,特别是容易伤害孩子们的眼睛。
然而,如此至关重要的训诫有时候出现得也真不是时候,往往是出现得太迟。于是,有些孩子在提前看过天阳又听了训诫之后,心里一直惴惴不安,担心自己的自作主张和自行其是会给自己以后的人生造成不可弥补的过错和不祥的后果,而消除内心恐惧的唯一有效的办法当然就是及早得到“为什么不能看大晴天的太阳”这个问题的更加标准的答案。再后来,虽然没有得到更加标准的标准答案,但还是得到了事实的验证:自己的眼睛在看过太阳之后并未受到明显的伤害,心里也就日渐释然。但后来又听说有些人还是近视了,或者变成了弱视,不过也是不惑之年以后才有的病变,因其对生活并无大碍,因其难再改变,虽不能彻底地释然,也不足为怀。
其实,无论有无充满人性关爱的训诫,孩童的好奇心和叛逆心总会形成巨大的合力而疯狂地制造出一些具有颠覆性的事实:有人纯粹是出于好奇而提前看了太阳,有人想对祖辈的训诫求得验证,就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就敢于铤而走险,看了太阳。
然后,这些桀骜不驯的心灵会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实质性的结论:一,太阳是红色的,二,太阳是黑色的。
他们得出的共同结论是:太阳确实是圆的。
看不看太阳,是可以训诫的,却是不可以监控的。世上的人,究竟有所少患有先天缺陷性的眼疾和后天伤害性的眼疾,可以用数学的方法做出统计,但对于因为小时候“看太阳”造成眼部伤害,人们可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人的一生会遇上许多的“不准”、“不要”和“不许”,但这些“不”的前面大都缺乏充分必要的前提。
完全照临大地的太阳从来都不是红色的,真正烈日当空的晴天,天空从来都不是“湛蓝”的,然而事实上,关于这方面的谬误一直都在继续。
天晴的时候,最好是在正午,天空是那样的粉蓝,或者月白。用余光感受一下,太眼光又是那样的煞白。世界是全色彩的,肉眼看到的太阳光其实也是无色的。如果人想得到一个全真的世界影像,照耀世界的唯一光源太阳必须无色,只有无色的光源,才能照出一个色彩、形体、明暗足够真实的世界!
说到“看”,定义的前提必须是人,因为只有人才具有超越动物本能意义上的“理性”,只有人才有能力从世界或对象中获得感性认识的材料,然后再将其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一切都要感谢人所独具的全面的理性认识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那么,有没有超越理性层面的东西呢?
有,它就是人凭借想象力创造出来的艺术和艺术品。
在艺术的世界里,人的感性认识能力和理性认识能力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依据,但同时,人也会因此发现自己能力的贫乏和苍白无力。因为,当艺术发展到抽象化阶段的时候。人的感性认识能力和理性认识能力就变成了拙劣的工具,人的想象的自由度和想象空间的广阔程度则变成了目的。比如梵高晚期绘画作品中大量使用的黑色,比如毕加索的野兽主义,比如印象派绘画作品《睡莲》中的光、影,比如现代电子合成音乐……
一般来说,“看”太阳必须借助于保护性的器具,最恰当的器具是黑色平面透镜。但这样一来,人看到的太阳的明暗程度就是相对的,而其他颜色的镜片更不可取,人通过黑色平面透镜看到了太阳影像,人在对这些影像进行研究的时候就必须扣除或者补偿黑色平面透镜造成的明暗误差。看似简单,实则是一个很难的课题。不提倡所有的人都成为艺术家,但艺术家必须要为太阳一样神圣的艺术献身的。比如用肉眼直视太阳,眼睛可能因此被灼伤,但看到的太阳一定是真实的。
人的认识面临两种选择,“判断意义”上的黑白,“定义意义”上的色彩。
因而,要讨论一件艺术品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就要看它是直接面对世界本源、人性本真、生活本相的呢,还是事先带着种种观念“透镜”的,前者是艺术,后者不是。
难得的好天气。
粉蓝的天空,或者月白的天空,都与新婚迎娶没有关系,至多,粉蓝或月白的天空只关联着一个女人穿过的月白的衣裙,或者那个女人的头上戴过粉蓝色的蝴蝶结。
太阳的热情照耀是酷似洞房花烛的。无论生活有多么狞厉,赶上成婚迎娶,总还是令人兴奋快乐得忘乎所以的好事情。新婚时候的心情应该像这冬日里响晴的天气,一般不会让人想到愁云惨雾和凄风苦雨。
人生的过程,极像物世的天气,一定会赶上响晴的好日子和花开的季节。如果花儿真的开了,赏花的眼睛应该像晴天的阳光,热烈,舒放,淋漓尽致,却不宜附庸多余的色彩,而应该只有代表无色的一片煞白。
2012-11-13
承诺: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李兴文 于 2012-11-16 22:10 编辑 ]
彤云散尽,天空像粉蓝的丝绸。太阳像洞房花烛夜里高烧的花烛。
高烛,喜气。却不知粉蓝的丝绸应该安置在何处。四周是一片热烈的大红色,红得让人目眩,红得让人头晕让人疲惫。至少,这样的场合,粉红色才有资格和身份跻身婚礼现场,粉蓝在洞房里实在排不上用场。然而,无论怎样想象,冬日,天晴,彤云散尽的天空从来都不是鲜红的。而太阳,确如高烧的花烛,全心全意放射着光芒,明亮、温暖,但光芒也不是红色的,太阳的面孔本身,是逼人的煞白,白得耀眼,亮得惊人。在冬日这样煞白而火热的太阳真如人们祈愿的那样有一副菩萨心肠。
花烛上的花,仿佛是有的,随着太阳烛火的燃烧,那些烛花就落了,落在冬日的山上,那些花是红、黄、黑、绿的。此刻,太阳烛火的落花色彩越来越鲜艳,显出动人魂魄的亲和感觉。
当然,所谓的烛花其实就是山上的灌木丛林。连绵的冬雨停歇以后,复又经霜,如今,那些丛林灌木的叶子就绚烂如花。
晴好的天空真的是粉蓝粉蓝的,据说也有人称之为月白色。太阳的脸是不折不扣的煞白,煞白的太阳发出的光更白,白得夺目。这个情景就让人记起很小的时候。
究竟有多小呢?大概是刚刚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时候。而那时的记性也生机勃勃地开始萌芽。其时,父辈们总是莫名其妙地辛劳而忙碌,他们忙碌得根本没有时间教诲孩子们如何学着观看这个千奇百怪又生动可爱的世界。幸好那时候祖辈们是不太忙碌的,他们不太忙碌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已经开始衰老了。终于,祖辈们抽空训诫孙子们:不要看大晴天的天阳。
为什么不能看大晴天的太阳呢?祖辈们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嗫嚅,奇怪的是那时候祖辈们经常这样不得要领地嗫嚅也含糊其辞地嗫嚅,并且,他们嗫嚅的含义也十分复杂,有时候代表神秘莫测,有时候代表讳莫如深,有时候,就是概然而不自知。
关于“不要看大晴天的太阳”的训诫,后来还是有了较为明确的答案:直视太阳伤害人的眼睛,特别是容易伤害孩子们的眼睛。
然而,如此至关重要的训诫有时候出现得也真不是时候,往往是出现得太迟。于是,有些孩子在提前看过天阳又听了训诫之后,心里一直惴惴不安,担心自己的自作主张和自行其是会给自己以后的人生造成不可弥补的过错和不祥的后果,而消除内心恐惧的唯一有效的办法当然就是及早得到“为什么不能看大晴天的太阳”这个问题的更加标准的答案。再后来,虽然没有得到更加标准的标准答案,但还是得到了事实的验证:自己的眼睛在看过太阳之后并未受到明显的伤害,心里也就日渐释然。但后来又听说有些人还是近视了,或者变成了弱视,不过也是不惑之年以后才有的病变,因其对生活并无大碍,因其难再改变,虽不能彻底地释然,也不足为怀。
其实,无论有无充满人性关爱的训诫,孩童的好奇心和叛逆心总会形成巨大的合力而疯狂地制造出一些具有颠覆性的事实:有人纯粹是出于好奇而提前看了太阳,有人想对祖辈的训诫求得验证,就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就敢于铤而走险,看了太阳。
然后,这些桀骜不驯的心灵会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实质性的结论:一,太阳是红色的,二,太阳是黑色的。
他们得出的共同结论是:太阳确实是圆的。
看不看太阳,是可以训诫的,却是不可以监控的。世上的人,究竟有所少患有先天缺陷性的眼疾和后天伤害性的眼疾,可以用数学的方法做出统计,但对于因为小时候“看太阳”造成眼部伤害,人们可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人的一生会遇上许多的“不准”、“不要”和“不许”,但这些“不”的前面大都缺乏充分必要的前提。
完全照临大地的太阳从来都不是红色的,真正烈日当空的晴天,天空从来都不是“湛蓝”的,然而事实上,关于这方面的谬误一直都在继续。
天晴的时候,最好是在正午,天空是那样的粉蓝,或者月白。用余光感受一下,太眼光又是那样的煞白。世界是全色彩的,肉眼看到的太阳光其实也是无色的。如果人想得到一个全真的世界影像,照耀世界的唯一光源太阳必须无色,只有无色的光源,才能照出一个色彩、形体、明暗足够真实的世界!
说到“看”,定义的前提必须是人,因为只有人才具有超越动物本能意义上的“理性”,只有人才有能力从世界或对象中获得感性认识的材料,然后再将其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一切都要感谢人所独具的全面的理性认识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那么,有没有超越理性层面的东西呢?
有,它就是人凭借想象力创造出来的艺术和艺术品。
在艺术的世界里,人的感性认识能力和理性认识能力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依据,但同时,人也会因此发现自己能力的贫乏和苍白无力。因为,当艺术发展到抽象化阶段的时候。人的感性认识能力和理性认识能力就变成了拙劣的工具,人的想象的自由度和想象空间的广阔程度则变成了目的。比如梵高晚期绘画作品中大量使用的黑色,比如毕加索的野兽主义,比如印象派绘画作品《睡莲》中的光、影,比如现代电子合成音乐……
一般来说,“看”太阳必须借助于保护性的器具,最恰当的器具是黑色平面透镜。但这样一来,人看到的太阳的明暗程度就是相对的,而其他颜色的镜片更不可取,人通过黑色平面透镜看到了太阳影像,人在对这些影像进行研究的时候就必须扣除或者补偿黑色平面透镜造成的明暗误差。看似简单,实则是一个很难的课题。不提倡所有的人都成为艺术家,但艺术家必须要为太阳一样神圣的艺术献身的。比如用肉眼直视太阳,眼睛可能因此被灼伤,但看到的太阳一定是真实的。
人的认识面临两种选择,“判断意义”上的黑白,“定义意义”上的色彩。
因而,要讨论一件艺术品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就要看它是直接面对世界本源、人性本真、生活本相的呢,还是事先带着种种观念“透镜”的,前者是艺术,后者不是。
难得的好天气。
粉蓝的天空,或者月白的天空,都与新婚迎娶没有关系,至多,粉蓝或月白的天空只关联着一个女人穿过的月白的衣裙,或者那个女人的头上戴过粉蓝色的蝴蝶结。
太阳的热情照耀是酷似洞房花烛的。无论生活有多么狞厉,赶上成婚迎娶,总还是令人兴奋快乐得忘乎所以的好事情。新婚时候的心情应该像这冬日里响晴的天气,一般不会让人想到愁云惨雾和凄风苦雨。
人生的过程,极像物世的天气,一定会赶上响晴的好日子和花开的季节。如果花儿真的开了,赏花的眼睛应该像晴天的阳光,热烈,舒放,淋漓尽致,却不宜附庸多余的色彩,而应该只有代表无色的一片煞白。
2012-11-13
承诺: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李兴文 于 2012-11-16 22:10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