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槐荫荫夏自香
2021-12-23抒情散文范廷伟
漫步于邹平县城繁华的黄山二路上,公路两侧成行的国槐,早已树冠庞大,枝繁叶密了。满目苍翠,蓊蓊郁郁的夏日街道里,有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茫茫人流,在姿意地往来攒动着。流火的七月,却令正在这条金街上休闲购物、讨价还价的俊男靓女们,平添了诸多意料之……
漫步于邹平县城繁华的黄山二路上,公路两侧成行的国槐,早已树冠庞大,枝繁叶密了。满目苍翠,蓊蓊郁郁的夏日街道里,有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茫茫人流,在姿意地往来攒动着。流火的七月,却令正在这条金街上休闲购物、讨价还价的俊男靓女们,平添了诸多意料之外的凉爽、惬意。芬芳四溢的槐香,簌簌飘洒的槐花,新叶滴翠的优美,古朴典雅的诗意,让人感受到的是平凡生活里的种种美好,还有对国槐因寓意“怀念家国”而备受青睐的无限感激。
对于槐树树种,我知道人们将其别称为棉槐、笨槐等,国槐根据其木质的颜色,还可以分为黑槐、黄槐等,也知道其品种素来是有国槐、洋槐、金槐、紫穗槐、龙爪槐、五叶槐之分的。在我三十岁前,对于国槐和洋槐,一直是混淆不清的,主要是由于我的不求甚解所导致,直到一位对植物学有研究的朋友帮助我纠正过来为止。记得小的时候,大凡农村中的家家户户,多栽种着几棵国槐树,故而人们还称国槐为家槐、中国槐。那时,我对亦有刺槐之称的洋槐,是有着很深感情的,当然不是指其躯干、枝条上长满了的尖硬针刺,而是那枝条上高高擎起的一串串喷香花朵,在上个世纪“瓜菜代”的年月中,洋槐曾用自己的花、叶,拯救过无数穷苦百姓的性命。我和其他的人们喜欢洋槐,盖因她“散淡一生多慨慷,清新尽付众人尝,无华无欲忧无恐,惟愿地天都是香”的独有境界。家中的那棵国槐呢,她只是自顾默默无闻地生芽、长叶、开花、结实,不像洋槐让叶那样明快鲜亮,令花那样轰轰烈烈,若不是国槐具有药用价值的花朵洒落一地,我倒是经常忘记了国槐的存在呢!
对于国槐的好感,应是因为她的花、实等俱可入药,为了区分洋槐与国槐的花朵,乡下人均称国槐的花为槐米。那时,每逢国槐花开的季节,全村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便让手中的长杆、短钩一起上阵,街头巷尾、房前屋后,处处可见人们踩树断枝,采摘槐米的繁忙场景。采摘洋槐花,虽能换得一时的口腹之乐,但洋槐树树枝脆生易断,所以,常有人因采摘洋槐花而跌落摔伤;采摘国槐米时,国槐的树枝虽耿直坚硬,却又韧性十足,人们将采摘下来的槐米晒干择净,可去公社驻地的药材收购站,卖得几张皱巴巴的人民币,用以普通家庭的日常开支。炎炎夏日,好似太阳公公在向人间喷焰吐火,洋槐容易招惹虫灾,时常有“吊死鬼”和黏糊糊的幂虫落在妇女及孩子们的头发、脖颈或衣服上,人们轻易不到洋槐树下乘荫纳凉;有国槐树庞大、圆实的华盖遮荫,乡下的勤快女人们会主动放弃中午的休息时间,集中于树下或飞针走线,或纳鞋缝衣,她们常在家常里短的幽默中,让酷暑炎热随着国槐树荫的旋转消失殆尽。
对国槐有了进一步的好感,则是有着一手木工手艺的本家哥哥的介绍,洋槐十五年以上即可成材,她有一定的韧性、硬度,但容易走样,不是真正的材料树,平时主要用于做屋梁、檩条,或做个地排车的车体,或做个矿井下用的顶木等,而国槐的寿命呢可以长达百年甚至千年,她材质坚硬,有弹性,纹理直,易加工,耐腐蚀,做出来的家具,因为不张裂、不走样,颇受人们的欢迎,不仅可做桌椅板凳等常用家具,还可做耧、耢、耙、耩等多种经久耐用的农用工具,她们的成材年限,多在四十年上下。哥哥告诉我,所谓的成材,就是指能解成三十至四十公分厚的木板。我从偏僻的乡镇,来到了繁华的县城以后,常见在乡下司空见惯的国槐树,因其不仅有耐阴抗旱和防风固沙的作用,还因其树势姿态优美,树干端直,树型古朴典雅,遮荫爽人等多种优点,被城里人当作城市良好的遮荫树与行道树种。国槐因为是吉祥、幸福、美好的象征,所以,甘肃省的天水市已将人民特别喜欢栽植的国槐当作了自己的市树。
记得庄子曾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意思是说,如果人们用心灵去感知自然万物,便会觉得这话道出了一个至理,无论是日月星辰,风雨雪雨,还是山川草木,鸟兽鱼虫,乍看上去,它们似乎无灵无知,自生自灭,你若用心仔细审视、谛听,自然万物中那“生命”的脉搏和声息,却是无处不在的;从抽象上看,它们是万理同宗,殊途同归;从表象上看,它们是万籁争鸣,景象各异。重庆市巫山那一棵被定为珍稀“古树名木”,实行挂牌保护的古樟树,文革时期,不愿苟且偷生,日渐枯萎,落无一叶,然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乾坤再造,古樟复苏,再生新枝,生机盎然,闻年开花,重展昔日雄风;内蒙古宁城境内有棵古老的桑树,抗战时,日寇尾随我敌后武装,头一辆军车与古桑撞上,第二辆紧跟着追了尾,第三辆往外打转向时翻下山坡,车毁人亡。古桑至今依然郁葱繁茂,人们为纪念这棵古桑的功德,取名“克敌桑。”我国数以万计的树种中,国槐也和其它树种一样,因其寿命长久、传说神奇,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化树种。
在关于国槐的众多民间传说中,最著名的该是汉孝子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了,据此改编而成的黄梅戏《天仙配》,曾风靡长城内外、传遍大江南北,尤其是那段经典的对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更是妇孺皆知,久唱不衰。《诗经》中有“伐柯如何?匪斧不得。娶妻如何?匪媒不得”的诗句,民间也有“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婚”的说法,丧母失父的董永,即使不能受之于父母之命,但明媒正娶理所当然。山东博兴县湖滨镇那棵有着千年以上树龄的古槐,便受七仙女之托,充当起了“媒仙”的角色,古槐树干现已枯空多年,树冠的一半也已枯死,另一半却枝叶繁茂,成为当地人心目中的“吉祥树”和“爱情树”,为董永故事平添了几分神话色彩。“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曹植的《灵芝篇》中所吟咏的董永故事,虽寥寥数十字,却在华人世界广为流传,成为儒家文化中的孝子楷模。
之后,关于国槐的众多神奇传说,更是将其理想化、人格化了。相传明朝永乐十八年,起义军女将领唐赛儿等数人以古槐为庇护,免遭官兵追杀,他们誉古槐为“灵木”。此槐下原有通济桥,据史料载该桥于民国二十四年重修,历数了童叟失脚落桥者数百人,皆毫发无损。后来通济桥于上个世纪因村庄规划而拆迁,当地政府拨专款用围栏将古槐围起,古槐才得到良好的管护。邹平西董办事处境内的尚庄村,有一棵硕大中空的古槐树龄达四百余年,干笔虬枝,纷披苍劲,相传为明末官至礼部尚书的刘鸿训刘阁老,为便于家仆从八柱台村的“茶泉”担水时累了在路上乘凉休息,命人每隔三里地栽种一棵国槐树,至今尚庄古槐犹在,古井犹存,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一大亮点。还有坐落于邹平县长山镇的范公祠,门口左侧的《宋槐碑记》记载:范公祠内原有古槐若干株,民国初年则只剩三株,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日寇入侵县境后,祠堂内右侧一株突然枯死,邑人誉为节槐,现仅存一株,早年树干中空,尔后空干中又生新干,被人称之为“槐中抱子”,历经千年风云变幻,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古槐因范仲淹“忧乐天下”而倍受世人珍视,实爱他因古槐之常青而倍增后人缅怀幽情。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祖辈相传。洪洞古槐大树位于洪洞县城以北的贾庄,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是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古槐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古槐相传为汉代所植,古槐已经枯死,第三代正在茁壮成长,枝繁叶茂。据史料载:洪洞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大移民发源地。仅明洪武至永乐的五十年间,就曾发生过十八次大规模的移民行动,都集中在大槐树下办理移民手续,迁往冀、鲁、豫、苏、皖等地,之后大槐树成为移民祖居的象征,成就了洪洞“天下故乡、华人老家”的美誉,每年的中元节时,都会有大批的古槐后裔回家祭祖。第三代大槐树,杆高枝繁,风华正茂,树虽不大,却延于古槐,人的后代与树的后代迎面相逢,默默对视均感慨万千,似乎共同怀念六百年前的先祖。洪洞古槐,这是我们祖先的“根”脉所在,这就是我们精神的故园之所在。
千百年来,人们的国槐情结,也随着岁月的变迁而愈加浓厚香醇。古槐不仅仅适宜人们乘荫纳凉,她还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呢。《周礼·秋官》记载: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见天子时,站在槐树下面。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太保,是周代三种最高官职的合称,后人因此用三槐比喻三公,成为三公宰辅官位的象征。汉代早有人认为“槐,其实就是望怀思远,念想亲人的意思,后来有了“娘问女儿望什么?我望槐花几时开”的民谣出现。历代文人吟诗诵国槐的佳作,也俯拾即是,不胜枚举,诸如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槐树层层新绿生,客怀依旧不能平。自移一榻西窗下,要近丛篁听雨声”;诸如元代诗人贤遒的“阙里阴阴槐树古,百尺长柯挟风雨。密叶蟠空拥翠云,深根贯石流琼乳”;诸如明代时诗人陈文祥的“春来陇上啼山鸟,雨过村前长稗花。林鼓罢敲乡社散,绕庭槐影噪昏鸦”;诸如清代诗人李昇的“槎桠古树幂宫墙,宇内常存奕叶光。满地春风皆化雨,杏坛分得一支香。”位于河南沈丘县的“中华槐园”今年也已隆重开园,中华槐园园林拥有国槐、刺槐在内的六十多个世界珍稀品种,槐树两万多株,成为目前集生态旅游、园林文化、自然景观为一体的第一处生态槐树园林。如今,中外游客可徜徉在郁郁葱葱的“槐园”,领略槐树之美,感受另一份别样的心情。
在我国民间,长期流传着“门前一棵槐,财源滚滚来”的民谣,她寄托着人们祈望生财致富之意;明代的《本草纲目》亦有“槐之言怀也?熏怀来人如此也”之说,国槐因寓意“怀念家国”而备受中华子孙喜爱,成为中华民族最有凝聚力的象征物之一。写到这里,我思绪飞翔,仿佛看到了众多古槐那慈祥的笑容,那睿智的眼神,也仿佛看到了万株新槐蓬勃的绿意,盎然的生机,我敬仰国槐的善良,敬仰国槐的博大。人们沐浴在她们日渐清馨的气息里,映照在她们无尽的绿辉之中,仰视着她们透过历史烟云的那种苍老与遒劲,投向她们的眼光里,满是遥远的崇拜与真挚的敬意。 [ 本帖最后由 范廷伟 于 2012-9-19 21:23 编辑 ]
对于槐树树种,我知道人们将其别称为棉槐、笨槐等,国槐根据其木质的颜色,还可以分为黑槐、黄槐等,也知道其品种素来是有国槐、洋槐、金槐、紫穗槐、龙爪槐、五叶槐之分的。在我三十岁前,对于国槐和洋槐,一直是混淆不清的,主要是由于我的不求甚解所导致,直到一位对植物学有研究的朋友帮助我纠正过来为止。记得小的时候,大凡农村中的家家户户,多栽种着几棵国槐树,故而人们还称国槐为家槐、中国槐。那时,我对亦有刺槐之称的洋槐,是有着很深感情的,当然不是指其躯干、枝条上长满了的尖硬针刺,而是那枝条上高高擎起的一串串喷香花朵,在上个世纪“瓜菜代”的年月中,洋槐曾用自己的花、叶,拯救过无数穷苦百姓的性命。我和其他的人们喜欢洋槐,盖因她“散淡一生多慨慷,清新尽付众人尝,无华无欲忧无恐,惟愿地天都是香”的独有境界。家中的那棵国槐呢,她只是自顾默默无闻地生芽、长叶、开花、结实,不像洋槐让叶那样明快鲜亮,令花那样轰轰烈烈,若不是国槐具有药用价值的花朵洒落一地,我倒是经常忘记了国槐的存在呢!
对于国槐的好感,应是因为她的花、实等俱可入药,为了区分洋槐与国槐的花朵,乡下人均称国槐的花为槐米。那时,每逢国槐花开的季节,全村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便让手中的长杆、短钩一起上阵,街头巷尾、房前屋后,处处可见人们踩树断枝,采摘槐米的繁忙场景。采摘洋槐花,虽能换得一时的口腹之乐,但洋槐树树枝脆生易断,所以,常有人因采摘洋槐花而跌落摔伤;采摘国槐米时,国槐的树枝虽耿直坚硬,却又韧性十足,人们将采摘下来的槐米晒干择净,可去公社驻地的药材收购站,卖得几张皱巴巴的人民币,用以普通家庭的日常开支。炎炎夏日,好似太阳公公在向人间喷焰吐火,洋槐容易招惹虫灾,时常有“吊死鬼”和黏糊糊的幂虫落在妇女及孩子们的头发、脖颈或衣服上,人们轻易不到洋槐树下乘荫纳凉;有国槐树庞大、圆实的华盖遮荫,乡下的勤快女人们会主动放弃中午的休息时间,集中于树下或飞针走线,或纳鞋缝衣,她们常在家常里短的幽默中,让酷暑炎热随着国槐树荫的旋转消失殆尽。
对国槐有了进一步的好感,则是有着一手木工手艺的本家哥哥的介绍,洋槐十五年以上即可成材,她有一定的韧性、硬度,但容易走样,不是真正的材料树,平时主要用于做屋梁、檩条,或做个地排车的车体,或做个矿井下用的顶木等,而国槐的寿命呢可以长达百年甚至千年,她材质坚硬,有弹性,纹理直,易加工,耐腐蚀,做出来的家具,因为不张裂、不走样,颇受人们的欢迎,不仅可做桌椅板凳等常用家具,还可做耧、耢、耙、耩等多种经久耐用的农用工具,她们的成材年限,多在四十年上下。哥哥告诉我,所谓的成材,就是指能解成三十至四十公分厚的木板。我从偏僻的乡镇,来到了繁华的县城以后,常见在乡下司空见惯的国槐树,因其不仅有耐阴抗旱和防风固沙的作用,还因其树势姿态优美,树干端直,树型古朴典雅,遮荫爽人等多种优点,被城里人当作城市良好的遮荫树与行道树种。国槐因为是吉祥、幸福、美好的象征,所以,甘肃省的天水市已将人民特别喜欢栽植的国槐当作了自己的市树。
记得庄子曾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意思是说,如果人们用心灵去感知自然万物,便会觉得这话道出了一个至理,无论是日月星辰,风雨雪雨,还是山川草木,鸟兽鱼虫,乍看上去,它们似乎无灵无知,自生自灭,你若用心仔细审视、谛听,自然万物中那“生命”的脉搏和声息,却是无处不在的;从抽象上看,它们是万理同宗,殊途同归;从表象上看,它们是万籁争鸣,景象各异。重庆市巫山那一棵被定为珍稀“古树名木”,实行挂牌保护的古樟树,文革时期,不愿苟且偷生,日渐枯萎,落无一叶,然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乾坤再造,古樟复苏,再生新枝,生机盎然,闻年开花,重展昔日雄风;内蒙古宁城境内有棵古老的桑树,抗战时,日寇尾随我敌后武装,头一辆军车与古桑撞上,第二辆紧跟着追了尾,第三辆往外打转向时翻下山坡,车毁人亡。古桑至今依然郁葱繁茂,人们为纪念这棵古桑的功德,取名“克敌桑。”我国数以万计的树种中,国槐也和其它树种一样,因其寿命长久、传说神奇,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化树种。
在关于国槐的众多民间传说中,最著名的该是汉孝子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了,据此改编而成的黄梅戏《天仙配》,曾风靡长城内外、传遍大江南北,尤其是那段经典的对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更是妇孺皆知,久唱不衰。《诗经》中有“伐柯如何?匪斧不得。娶妻如何?匪媒不得”的诗句,民间也有“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婚”的说法,丧母失父的董永,即使不能受之于父母之命,但明媒正娶理所当然。山东博兴县湖滨镇那棵有着千年以上树龄的古槐,便受七仙女之托,充当起了“媒仙”的角色,古槐树干现已枯空多年,树冠的一半也已枯死,另一半却枝叶繁茂,成为当地人心目中的“吉祥树”和“爱情树”,为董永故事平添了几分神话色彩。“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曹植的《灵芝篇》中所吟咏的董永故事,虽寥寥数十字,却在华人世界广为流传,成为儒家文化中的孝子楷模。
之后,关于国槐的众多神奇传说,更是将其理想化、人格化了。相传明朝永乐十八年,起义军女将领唐赛儿等数人以古槐为庇护,免遭官兵追杀,他们誉古槐为“灵木”。此槐下原有通济桥,据史料载该桥于民国二十四年重修,历数了童叟失脚落桥者数百人,皆毫发无损。后来通济桥于上个世纪因村庄规划而拆迁,当地政府拨专款用围栏将古槐围起,古槐才得到良好的管护。邹平西董办事处境内的尚庄村,有一棵硕大中空的古槐树龄达四百余年,干笔虬枝,纷披苍劲,相传为明末官至礼部尚书的刘鸿训刘阁老,为便于家仆从八柱台村的“茶泉”担水时累了在路上乘凉休息,命人每隔三里地栽种一棵国槐树,至今尚庄古槐犹在,古井犹存,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一大亮点。还有坐落于邹平县长山镇的范公祠,门口左侧的《宋槐碑记》记载:范公祠内原有古槐若干株,民国初年则只剩三株,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日寇入侵县境后,祠堂内右侧一株突然枯死,邑人誉为节槐,现仅存一株,早年树干中空,尔后空干中又生新干,被人称之为“槐中抱子”,历经千年风云变幻,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古槐因范仲淹“忧乐天下”而倍受世人珍视,实爱他因古槐之常青而倍增后人缅怀幽情。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祖辈相传。洪洞古槐大树位于洪洞县城以北的贾庄,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是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古槐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古槐相传为汉代所植,古槐已经枯死,第三代正在茁壮成长,枝繁叶茂。据史料载:洪洞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大移民发源地。仅明洪武至永乐的五十年间,就曾发生过十八次大规模的移民行动,都集中在大槐树下办理移民手续,迁往冀、鲁、豫、苏、皖等地,之后大槐树成为移民祖居的象征,成就了洪洞“天下故乡、华人老家”的美誉,每年的中元节时,都会有大批的古槐后裔回家祭祖。第三代大槐树,杆高枝繁,风华正茂,树虽不大,却延于古槐,人的后代与树的后代迎面相逢,默默对视均感慨万千,似乎共同怀念六百年前的先祖。洪洞古槐,这是我们祖先的“根”脉所在,这就是我们精神的故园之所在。
千百年来,人们的国槐情结,也随着岁月的变迁而愈加浓厚香醇。古槐不仅仅适宜人们乘荫纳凉,她还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呢。《周礼·秋官》记载: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见天子时,站在槐树下面。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太保,是周代三种最高官职的合称,后人因此用三槐比喻三公,成为三公宰辅官位的象征。汉代早有人认为“槐,其实就是望怀思远,念想亲人的意思,后来有了“娘问女儿望什么?我望槐花几时开”的民谣出现。历代文人吟诗诵国槐的佳作,也俯拾即是,不胜枚举,诸如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槐树层层新绿生,客怀依旧不能平。自移一榻西窗下,要近丛篁听雨声”;诸如元代诗人贤遒的“阙里阴阴槐树古,百尺长柯挟风雨。密叶蟠空拥翠云,深根贯石流琼乳”;诸如明代时诗人陈文祥的“春来陇上啼山鸟,雨过村前长稗花。林鼓罢敲乡社散,绕庭槐影噪昏鸦”;诸如清代诗人李昇的“槎桠古树幂宫墙,宇内常存奕叶光。满地春风皆化雨,杏坛分得一支香。”位于河南沈丘县的“中华槐园”今年也已隆重开园,中华槐园园林拥有国槐、刺槐在内的六十多个世界珍稀品种,槐树两万多株,成为目前集生态旅游、园林文化、自然景观为一体的第一处生态槐树园林。如今,中外游客可徜徉在郁郁葱葱的“槐园”,领略槐树之美,感受另一份别样的心情。
在我国民间,长期流传着“门前一棵槐,财源滚滚来”的民谣,她寄托着人们祈望生财致富之意;明代的《本草纲目》亦有“槐之言怀也?熏怀来人如此也”之说,国槐因寓意“怀念家国”而备受中华子孙喜爱,成为中华民族最有凝聚力的象征物之一。写到这里,我思绪飞翔,仿佛看到了众多古槐那慈祥的笑容,那睿智的眼神,也仿佛看到了万株新槐蓬勃的绿意,盎然的生机,我敬仰国槐的善良,敬仰国槐的博大。人们沐浴在她们日渐清馨的气息里,映照在她们无尽的绿辉之中,仰视着她们透过历史烟云的那种苍老与遒劲,投向她们的眼光里,满是遥远的崇拜与真挚的敬意。 [ 本帖最后由 范廷伟 于 2012-9-19 21:23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