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耕
2021-12-23抒情散文青衫子
晚秋的早晨,院子外头有点凉。落叶,还有被遗散的庄稼叶子,被夜风归整在墙角旮旯里,这里一堆,那里一撮,像是人身上掉下的肤屑。太阳跃上树梢,在村子里燃起一堆小火,让人心生暖意。整条巷子都很安静,少了以往鸡鸣犬吠式的生动。地里忙得差不多了,男人们……
晚秋的早晨,院子外头有点凉。落叶,还有被遗散的庄稼叶子,被夜风归整在墙角旮旯里,这里一堆,那里一撮,像是人身上掉下的肤屑。
太阳跃上树梢,在村子里燃起一堆小火,让人心生暖意。整条巷子都很安静,少了以往鸡鸣犬吠式的生动。地里忙得差不多了,男人们像一只只游走的狼,三三两两地外出觅食,家里只剩下抬不起刀枪的老弱妇孺。家家户户喂养活物的少了,稍微上点规模的养殖场都建在村外。零零星星的鸡们鸭们,包括狗们猫们,除了叫春繁殖的本能以外,野性持续退化,温顺少声。
出村口不远就是通往县城的公路。这条路他走了有好几十年了,闭着眼也能摸到城里。风送来田野的气息,这是他最熟悉的,最喜欢闻的。节气不等人。庄稼该收的收,该种的种。原本青青丰腴的田野变得空荡荡的,像是老妪干瘪松垮的乳房。
路上的机动车慢慢多起来,耀武扬威般鸣着喇叭,一一将他超过。他骑着三轮车紧贴右边行驶,小心躲避着那些夺命怪物。近几年,村与村之间通上了油漆路,原本平和缓慢的生活节奏被这些怪物打乱了,乡村的大门被来来往往的车辆打开,有小型的,有大型的,有载客的,有运货的,将乡村与乡村,乡村与城市连接起来,形成一支支庞大的人流物流,道路通到哪里,城市的影响就扩散到哪里,推动着农村一点一点向城市靠近。
他也在朝城市靠近。上午9点钟,准时来到紧靠县城外环路的西苑小区,在楼间吆喝着,酒瓶、纸盒子,用不着的旧书本……
他叫长耕,名字是父亲起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父辈们的最大理想。父亲把这种理想埋进儿子的名字里,希望能有所收获,有所延续。
没有一部影片,或是一本书,能够详尽记述一个人的真实经历,或是精确概括浓缩于这些经历中的意义。太多的雷同被忽略掉,比如长耕的父辈们,比如长耕早晨的饭食,玉米面粥和馒头;人总会老,饭总要吃。很多时候,趋同造成了忽略,除非这种趋同足够强大。
长耕也是个农民。与父亲相比,他能识得代表自己名字的三个字,会简单的账目。对于账目的运算属于无师自通。地里的庄稼收成最终得换成钱,玉米、麦子收了多少,市价多少钱一斤,一毫一厘都扯着肉,牵着筋。吃过几回亏,自然会了。
在长耕的同龄人眼里,他大小也算是个买卖人,每天来往于村子和县城,在各个小区转着收废品,卖给收购站,赚些力气钱。有对脾气的劝他别劳碌了,女儿女婿供他吃喝,给他零花钱,该知足了。风里来雨里去的一天能挣多少钱?他呵呵一笑,说是闲着也是闲着,自当锻炼身体了。
说归说,寸短尺长自己最清楚。长耕今年71,老伴前年没了,他自己一个人冷屋凉灶地过。他只有一个女儿,聘在当村。女儿女婿都是本份人,种地啃坷垃,没别的本事,闲时打零工;两个孩子一个读大学一个读高中,正是用钱的时候,花一个少一个。老伴没了以后,女儿女婿坚持不让他自己种地了,帮他种,替他收,收成归他。可他总感觉不踏实,没有着落。按说现在已经不错了,政府给他入了养老保险还有低保,两项加起来每个月能领130块钱,只要他有一口气,这钱就能兑现。
收废品的!过来!有人招呼他。他问几楼呀?说是二楼。二楼还行,他心里嘀咕着,再高了怕不行,扛上搬下的腰腿受不了。
长耕提着秤拿着尼龙袋子,到了二楼,敲开门。卖家见他是个老头子,心里头先是放松了警惕,象征性地问了问啤酒瓶子、纸盒的价格,便把一些废品一一收拾出来,归类点数计价。啤酒瓶子占了废品的大多数,有本地牌子的也有外地牌子的,本地牌子的一个瓶子一角,外地的八分。卖家说往年一个瓶子都两三毛呢,今年怎么这样低?他说本地几家啤酒厂效益不行,瓶子用得少,价格自然低。他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把瓶子分成两堆,分两次背。卖家同情他上年纪,帮他把袋子托上肩,让他注意脚下,别绊着,最后将一些没过秤的铁皮、塑料桶全装进袋子里让他背走。
看看车子收的废品满了,他不再吆喝,朝收购站方向驶去。中午吃的两个包子消耗得差不多了。包子是胡萝卜鸡蛋的,一个五角钱。他吃得很香,觉得和老伴在世时做的味道差不多;走时往自己随身带的塑料瓶子里续了些免费的白开水。
这一天他挣了35块钱,比昨天多挣了5块,因为在一家收了一只废煤气罐。女儿打来电话,催他早点收工,说是今天两个孩子都回来,晚上吃水饺。路过一家超市,他狠狠心花22块钱买了一只扒鸡,花10块钱买了一瓶桃汁饮料------孩子们爱喝。 晚霞染红了西边的天空,也染红了远处近处的村庄。村子越来越近,想到马上就能见到孩子们,他加劲儿蹬了几下,车子速度加快,像是回到了年轻时候。
[ 本帖最后由 青衫子 于 2012-11-2 07:36 编辑 ] 怪物, 机动车, 田野, 玉米面
太阳跃上树梢,在村子里燃起一堆小火,让人心生暖意。整条巷子都很安静,少了以往鸡鸣犬吠式的生动。地里忙得差不多了,男人们像一只只游走的狼,三三两两地外出觅食,家里只剩下抬不起刀枪的老弱妇孺。家家户户喂养活物的少了,稍微上点规模的养殖场都建在村外。零零星星的鸡们鸭们,包括狗们猫们,除了叫春繁殖的本能以外,野性持续退化,温顺少声。
出村口不远就是通往县城的公路。这条路他走了有好几十年了,闭着眼也能摸到城里。风送来田野的气息,这是他最熟悉的,最喜欢闻的。节气不等人。庄稼该收的收,该种的种。原本青青丰腴的田野变得空荡荡的,像是老妪干瘪松垮的乳房。
路上的机动车慢慢多起来,耀武扬威般鸣着喇叭,一一将他超过。他骑着三轮车紧贴右边行驶,小心躲避着那些夺命怪物。近几年,村与村之间通上了油漆路,原本平和缓慢的生活节奏被这些怪物打乱了,乡村的大门被来来往往的车辆打开,有小型的,有大型的,有载客的,有运货的,将乡村与乡村,乡村与城市连接起来,形成一支支庞大的人流物流,道路通到哪里,城市的影响就扩散到哪里,推动着农村一点一点向城市靠近。
他也在朝城市靠近。上午9点钟,准时来到紧靠县城外环路的西苑小区,在楼间吆喝着,酒瓶、纸盒子,用不着的旧书本……
他叫长耕,名字是父亲起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父辈们的最大理想。父亲把这种理想埋进儿子的名字里,希望能有所收获,有所延续。
没有一部影片,或是一本书,能够详尽记述一个人的真实经历,或是精确概括浓缩于这些经历中的意义。太多的雷同被忽略掉,比如长耕的父辈们,比如长耕早晨的饭食,玉米面粥和馒头;人总会老,饭总要吃。很多时候,趋同造成了忽略,除非这种趋同足够强大。
长耕也是个农民。与父亲相比,他能识得代表自己名字的三个字,会简单的账目。对于账目的运算属于无师自通。地里的庄稼收成最终得换成钱,玉米、麦子收了多少,市价多少钱一斤,一毫一厘都扯着肉,牵着筋。吃过几回亏,自然会了。
在长耕的同龄人眼里,他大小也算是个买卖人,每天来往于村子和县城,在各个小区转着收废品,卖给收购站,赚些力气钱。有对脾气的劝他别劳碌了,女儿女婿供他吃喝,给他零花钱,该知足了。风里来雨里去的一天能挣多少钱?他呵呵一笑,说是闲着也是闲着,自当锻炼身体了。
说归说,寸短尺长自己最清楚。长耕今年71,老伴前年没了,他自己一个人冷屋凉灶地过。他只有一个女儿,聘在当村。女儿女婿都是本份人,种地啃坷垃,没别的本事,闲时打零工;两个孩子一个读大学一个读高中,正是用钱的时候,花一个少一个。老伴没了以后,女儿女婿坚持不让他自己种地了,帮他种,替他收,收成归他。可他总感觉不踏实,没有着落。按说现在已经不错了,政府给他入了养老保险还有低保,两项加起来每个月能领130块钱,只要他有一口气,这钱就能兑现。
收废品的!过来!有人招呼他。他问几楼呀?说是二楼。二楼还行,他心里嘀咕着,再高了怕不行,扛上搬下的腰腿受不了。
长耕提着秤拿着尼龙袋子,到了二楼,敲开门。卖家见他是个老头子,心里头先是放松了警惕,象征性地问了问啤酒瓶子、纸盒的价格,便把一些废品一一收拾出来,归类点数计价。啤酒瓶子占了废品的大多数,有本地牌子的也有外地牌子的,本地牌子的一个瓶子一角,外地的八分。卖家说往年一个瓶子都两三毛呢,今年怎么这样低?他说本地几家啤酒厂效益不行,瓶子用得少,价格自然低。他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把瓶子分成两堆,分两次背。卖家同情他上年纪,帮他把袋子托上肩,让他注意脚下,别绊着,最后将一些没过秤的铁皮、塑料桶全装进袋子里让他背走。
看看车子收的废品满了,他不再吆喝,朝收购站方向驶去。中午吃的两个包子消耗得差不多了。包子是胡萝卜鸡蛋的,一个五角钱。他吃得很香,觉得和老伴在世时做的味道差不多;走时往自己随身带的塑料瓶子里续了些免费的白开水。
这一天他挣了35块钱,比昨天多挣了5块,因为在一家收了一只废煤气罐。女儿打来电话,催他早点收工,说是今天两个孩子都回来,晚上吃水饺。路过一家超市,他狠狠心花22块钱买了一只扒鸡,花10块钱买了一瓶桃汁饮料------孩子们爱喝。 晚霞染红了西边的天空,也染红了远处近处的村庄。村子越来越近,想到马上就能见到孩子们,他加劲儿蹬了几下,车子速度加快,像是回到了年轻时候。
[ 本帖最后由 青衫子 于 2012-11-2 07:36 编辑 ] 怪物, 机动车, 田野, 玉米面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