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神蘑菇
2021-12-23叙事散文敬一兵
叙事:神蘑菇敬一兵自称有灵迹伴随的苏格拉底没有看见过神灵。他说的古希腊特尔斐庙和庙里的女祭司,也不是离神灵最近的地方和人。他一生都在寻找神灵,直到他饮下毒堇汁而死。他饮下毒堇汁的时候,特尔斐庙里的女祭司,正在嘴里咀嚼着被印第安人叫做“提奥那……
叙事:神蘑菇
敬一兵
自称有灵迹伴随的苏格拉底没有看见过神灵。他说的古希腊特尔斐庙和庙里的女祭司,也不是离神灵最近的地方和人。他一生都在寻找神灵,直到他饮下毒堇汁而死。他饮下毒堇汁的时候,特尔斐庙里的女祭司,正在嘴里咀嚼着被印第安人叫做“提奥那纳托卡”的神蘑菇,向人们发布神谕。选择上的差异,让苏格拉底在死亡的路上没有遇见神灵但却直接成了神灵,让女祭司因为咀嚼神蘑菇,成了探访神灵的人。苏格拉底死前曾经说过,“我们的需要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他这样说的时候,并不认识神蘑菇,自然也就不清楚神蘑菇恰恰具有对外界没有奢望和过多需求的性质。透过历史这面镜子的折射可以看见,出窍的灵魂和在荒野里修炼成的神灵,并不仅仅居住在低矮潮湿的地方,也不一定非要盘踞在坟茔里,更不是栖息在毒堇这种植物里面,而是栖息在了神蘑菇中。
在夏秋阴翳潮湿的森林里,东晋时期的葛洪眼里漫漶的暗色调、湿雾和土腥味浓郁的气息,没有专心致志地勾勒森林的轮廓和线条,反而用它们薄而透明的翅膀,潮湿的脚杆在布满了枯枝落叶的林间土地上翩翩舞蹈。舞蹈复活了森林里的每一个细节,也让沉睡在泥土中的神蘑菇苏醒过来了。舞蹈的舞台是森林,但舞蹈结束的落脚点,全部集中在了各种各样的菌类身上。冥冥之中的指点或者暗示,凭借舞蹈动作,穿过了覆盖的枯枝落叶也穿过了葛洪的眼睛和心灵。他看见从枯枝落叶的覆盖下冒出来的神蘑菇,体型很像纷纷撑开的小雨伞,就情不自禁摘来神蘑菇放进嘴里咀嚼,发出了“能乘云通天,见鬼神”的感叹。除此之外,在咀嚼的过程中见到了什么样的鬼神,有没有和鬼神拥抱,有没有把自己在《抱朴子》里论述金丹和仙药的制作方法当做礼物送给鬼神,这些谜一般的细节他都没有说出来。森林中出现的蘑菇,就跟暗色调、湿雾和土腥味的舞蹈,纵横交错的枝桠和瞬间邂逅的昆虫一样,总是以出其不意变幻莫测的方式出现在葛洪的面前。即便相信神灵存在,也知道森林中这些出其不意变幻莫测的诡异情形,暗暗扣合了神灵出没的场景。但葛洪,还有特尔斐庙里那个不断咀嚼神蘑菇的女祭司,还是无法从类似梦幻的缤纷景象中理出头绪,寻觅到神灵为什么选择蘑菇栖息的蛛丝马迹。很多时候,我的想象是无法穿越森林呈现出来的巨大迷惘。遥远的毫不相干的事情相互倾轧在一起,只有神灵才说得清楚其中存在的契约关系。而在我的面前,这种契约关系,永远都是一个秘密。
神蘑菇其实就是蛤蟆菌,也叫毒蝇伞或者毒鹅膏菌。蛤蟆代表有毒的和克托尼俄斯式巫术的力量,与毒蛇所代表的意义是相同的。人给这种真菌的命名,或多或少烙上了邪恶、疯狂与禁忌的印迹。然而,这顶邪恶的帽子,并没有改变这种伞状真菌的生活态度,它们继续年复一年生长在夏秋的森林里。蛤蟆菌从土里冒出来时被白色瘤状物质的菌膜所覆盖,很像一颗白色的鸟蛋。蛤蟆菌成长时,红色菌伞会突破菌膜的包裹露出来。破损的菌膜,最后变成众多小型白色到黄色的金字塔型瘤状物残留在菌伞上。支撑菌伞的菌柄为乳黄或白色。菌柄上有时候长着小裙子一样的菌环和菌托。蛤蟆菌红色与黄色交融的色调,成了游荡在森林中的阴霾身上的亮点。蛤蟆菌不会像草和树木那样肆无忌惮地疯长,也不会在风雨中趋炎附势做出各种迎合的动作。蛤蟆菌的个头不高,最高的也不足我立起的手掌,但这一点也不会影响蛤蟆菌把它鲜艳的红色,从阴霾潮湿的森林中递送到我的眼睛里。放眼望去,森林里的蛤蟆菌,简直就像一支支高高举起的小火炬。没有人说得清楚这些小火炬是依靠什么信念在持续不断地燃烧,也不晓得这些小火炬想在晦暗的森林中寻找什么东西,是森林的心灵?抑或是森林脉搏的某条秘密走向?我看不出这些燃烧的红色火焰里有多少华丽的成分。蛤蟆菌伞上的红色,怎么看都像是伴着重力加速度砸在上面的,情形就跟毕加索把冲动全部转化成暴力的姿势,让油彩彻底挥洒在他的画布上是一模一样的。是说一个名叫齐齐童的印第安人教士对这种红色的神蘑菇情有独钟,在赶往一个村子举办的圣餐礼仪的活动中,他带去的全部都是从高地森林里采集的红颜色的蘑菇。原来,色彩有了暴力的痕迹,自然就少了曼妙和忧郁的元素,多出来的全部是高尚而非高贵的格调。一个人的生命也是一把小火炬。当婴儿从血红色的子宫里呱呱坠地的时候,生命的小火炬就被点燃了。火炬能否熊熊燃烧或是晦明不定过早熄灭,取决于环境也就是他的命运。一间摇摇欲坠破不经风的茅草屋里,无论哪只小火炬要想灿烂地燃烧,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唯有神蘑菇这支小火炬,可以抗拒环境的变化,是一个例外。神蘑菇艳丽的红色并不想对它周围的世界形成诱惑,也不是用来炫耀自己的与众不同,它仅仅只是以这种形式告诉周围的世界,神灵都在它的身体里栖息。在圣餐礼仪的活动中,凡是吃了齐齐童带来的蛤蟆菌的人,不仅出现了脱离苦海,置身在华丽的宫殿、绚丽的花园或者变幻莫测的湖光山色这些类似极乐天国的幻觉,还能看见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个事实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于是,除了神灵选择它们作为自己的栖息地外,巫师、国王、文人和数不清的渴望上天保佑的人,都把自己的眼光、舌头和心脏拴在了蛤蟆菌的身上。在古代美洲巫师们的眼里,是神蘑菇加强了他们法术的魔力,为此他们还雕刻了许多蘑菇形的石像,做为神来崇拜。据参与过古玛雅遗址发掘工作的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海姆的研究,雕像上的神蘑菇曾经主宰过玛雅索教的教义。蛤蟆菌既要承受毒素能够致人非命的邪恶帽子的重量,又要承担起渡人到极乐天堂的责任,还要分出精力来满足那些长时间浸淫于膏梁厚味的人的口味之需,我不知道蛤蟆菌是怎样化解身上的重量。以儒家中庸之道的方式取悦于人,蛤蟆菌是多么的可爱呀!
直到此刻,神灵选择蘑菇作为栖息场所的秘密,才渐渐显露出来。
栎树的叶子开始慢慢泛黄。茂盛的野草已经表现出了疲惫的姿势。敏感的百足之虫已经钻进了泥土里。循了树枝噼啪断落的声音望过去,可以看见储蓄食物的小动物忙忙碌碌的身影。深秋带来的枯萎正在森林中水一样漫漶。这个时候我能够更清楚地看见蛤蟆菌的模样和颜色。它的颜色开始从鲜红变成了猩红,类似丰腴少妇那种阴性暧昧的元素越来越浓厚。我的眼睛访问一次蛤蟆菌,蛤蟆菌就会用暧昧的色调回应一次我的眼睛。在人与神之间,蛤蟆菌一直就具有这种暧昧的关系。从读初中算起,我活了多久,这种暧昧的关系就笼罩了我多久。与蛤蟆菌有关的暧昧关系,总是以传说的形式在我身边汩汩流淌。我不晓得暧昧关系的源头在哪里?我眼前的森林简直就像幽深的海洋。静谧是海洋涌动的浪潮,蛤蟆菌是推波助澜的动力。“铁匠有木柴在火边/有鸟羽煽火焰/有石砧和熊熊的炉火/专等着有金子的主顾走向前/苏摩酒啊!快为因陀罗(神)流出来。”《梨俱吠陀》中因陀罗神的传说,随了风的吹拂和幽深海洋的涌动来到了我的脑海里。我独处森林中,但我不孤独。有了传说相伴,一个人的行走才不会孤单。因陀罗是一个有胡须的神,头发呈棕色或金色,能够变化形状。他力大无比,工艺神陀湿多给他制造的金刚杵是他主要的作战武器,金刚杵呈红黄色,有尖角,铁制或铜制,闪闪放光。三个利普神为他制造了战车,他乘车作战,车速快如思想;驾车的马也是利普神制造的,马的颜色和金刚杵的颜色一致,也是红黄色。因陀罗从不孤立作战,成群的暴风雨神摩录多是他的得力助手,火神也是他紧密的伴侣。他特别喜欢饮用苏摩酒,一生下来,母亲就喂他苏摩酒。苏摩酒能增强他的战斗力,使他所向披靡。红黄色是蛤蟆菌的主色调,苏摩酒是用蛤蟆菌泡制出来的。这两条线索与其说明了因陀罗神钟情于蛤蟆菌,不如说成是因陀罗神就是住在蛤蟆菌里的神灵的一个证明。难怪蛤蟆菌的颜色总是给我留下暴力和高尚的印象。有了传说的铺垫,我再看一眼尚未打开雨伞的蛤蟆菌,蛤蟆菌就成了从泥土中伸出来的一只拳头。拳头在我看来是代表对恶劣与卑鄙的抗争。我不晓得这种代表形式,到了蛤蟆菌的身上,是否也是代表了它拒绝在深秋沉沦的决心?
印度雅利安人大概是因为自己经受了过于长久的压抑历史,随时随地都在倾其精血寻找摆脱压抑的力量。终于,他们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山林边,看见“雨云轰鸣着对恶人打击,如同车夫用鞭子抽打马,远远地兴起了狮子吼声,这时雨云使大雨从天而下。风向前吹;电向下落;草木向上长,天空汹涌;食物为全世界生出来……带菌的胚芽就是激发的力量”。雷雨过后他们走进森林,原本瞌睡般绵软懈怠的天气被湿漉漉的空气撕破了,在雷雨中憋了很久的那些隐蔽的骚动又活跃起来:树枝被什么东西小心地压断了,附近有好几荚残留的野草种子轻轻爆裂了,还有一种来路不明的甜丝丝的气味,像是什么植物腐烂的气味,夹杂在土腥气浓郁的生有蛤蟆菌的地方不断涌动。他们想把带菌的胚芽转移到自己的身体里,于是壮起胆子吃下了蛤蟆菌。蛤蟆菌在他们的肠胃里滑行,因陀罗神则从蛤蟆菌里走出来,与他们相遇在了咀嚼的道路上。我是一个阴气很重害怕鬼神的人这都不说了,关键是我不想走上死亡的道路,所以我从来都不吃蛤蟆菌,因而也就从来没有与因陀罗神相遇过。我初中时期的赵老师吃过蛤蟆菌,所以他就遇见过蛤蟆菌里的神灵。
我没有在学校里见过赵老师,也没有听过他一堂化学课。赵老师本该用来教书育人的时间,因为他的右派言论,基本上都荒废在了一个山林环抱的农场的劳动改造中了。我们去农场学农劳动的时候,赵老师除了在白天和我们一起劳动,接受我们的监督改造外,他总是带着一副贫下中农的样子呆在自己的小屋子里,一边躲避别人的冷眼旁观一边腹诽别人。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偷偷摸摸去过他的小屋,说明了来意后,他一脸的惊恐才慢慢消失了,我们彼此渐渐感觉到对方没有敌意。他对着我笑,不是以前我看过的那种憨憨的傻笑,而是一种慈祥的笑。这个微笑让我获得了意外的惊喜,也觉得有点承受不起。我们天南地北神聊。我的许多关于蛤蟆菌的知识,就是从他的嘴巴里说出来的。他一说起蛤蟆菌,眼睛里就会放出光芒,就会手舞足蹈,就会跟娃娃一样天真烂漫。他说他不久前因为受不了饥饿的煎熬,傍晚拿了手电筒爬上小屋背后的山林里去寻找食物。手电筒的光柱中,蛤蟆菌火炬一样的模样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采集了一大捧蛤蟆菌带回小屋煮食。才吃了两三朵蛤蟆菌,他就头晕眼花呕吐起来,接着在他的四周出现了一些高度不足一尺的小矮人。他们穿红着绿,举刀弄枪,上窜下跳。时而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抱住他的腿脚,再沿着脚杆爬到他的肩膀和头顶,又跳到屋梁上面去舞蹈。时而又飘然而去,逃得无影无踪。吃饭时,这些小矮人争吃抢喝,还和他频频举杯畅饮。小矮人上窜下跳得越是欢快,他的头就越发地疼痛。爱与痛同时降临,泪珠和他的笑容相互交融,仿佛拍打礁石的浪花发出的声音,把甜蜜与痛苦一起吞噬。有了咀嚼蛤蟆菌的经历后,特别是知遇了那些精灵般的小矮人后,在赵老师的眼睛里,世界不再是铅灰沉重的暗色调了,不再是不会言语的、黯淡的、毫无姿色的、冰冷无情的、了无生机的一堆分子或者材料了。
赵老师吃蛤蟆菌遇到了蛤蟆菌里栖息的神灵,并不是神灵在蛤蟆菌里等候他的到来,而是他走进去的时候,神灵们从蛤蟆菌里蜂涌而出。赵老师先是和神灵们相向而行,然后彼此擦肩而过,接下来便是漫长的背道而驰了。赵老师当时兴奋于遇见了神灵,而忽略了他实际上是与神灵背道而驰的事实。我明白这个事实的真相,是在大学里读书的时候,在书中与那个发现了物质不灭与能量守恒的牛顿深度交往后才醒悟的——人死后他看得见的身体慢慢变成了看不见的神灵。著名的诗人西尼还进一步说明,人变成神灵后,它的重量和一只小鸟的重量差不多。牛顿和西尼的暗示,是否表明赵老师在蛤蟆菌里遇见的那些小矮人,就是他死后将要变成的神灵的模样?对此我既不敢认同也不敢否定。发生在我眼前的很多事情,仅仅让我看见了神灵是处在不断迁徙之中的。
冬天可以让我的衣服变厚,可以让树叶凋落。夏天的暴雨可以淋湿人的头发和衣裳,可以给野花带来一场直指生命的浩劫。季节更迭的是生命状态而不是季节本身,这个折腾的事实,不仅我不愿意接受,就连神灵也不乐意。神灵乐意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寻觅和迁徙,直到从天天都暴露在季节更迭中的墓地里,迁徙到没有风吹日晒雨淋的稳妥僻静的蛤蟆菌里为止。我在大凉山体验生活的时候,曾经看见一个彝人病逝后,他的亲人抬着用白布包裹了的他的尸体,爬到一处高山的垭口处,将尸体放在架成柴楼的最高处,泼上汽油放火焚烧。剩下碳化变脆的骸骨,还要掷散成碎粒,以便让风将其彻底吹走,与天地完全交融在一起。垭口的四周长有松树,松树下面长了很多的蛤蟆菌。这条线索也十分清晰地显示出,出窍的神灵,极有可能在森林中游荡,等待下一泼蛤蟆菌形成的时候,迁徙到它们的体内。一朵蛤蟆菌腐烂了,被人吃了,里面的神灵就会蜂涌而出,再次走上迁徙的道路,直到找到下一朵蛤蟆菌。蛤蟆菌里的神灵不会把人体当成它们的栖息地,甚至就连在路上走累了,也不会把人体当成它们歇脚的驿站。人的肚子里太脏,还充满了各种污染元素和相互倾轧的情形,不适合神灵安静栖居。被人吃进肚子里的神灵,千方百计都要从人的肚子里跑出来。我的这些判断并非来自我的臆断,而是来自于我了解到的西伯利亚土著人的萨满教仪式。西伯利亚土著人在举行萨满教的仪式时,嚼食干燥的蛤蟆菌或饮用浸泡有蛤蟆菌的饮料是一个主要的环节。蛤蟆菌在他们看来是珍贵食品,只有富人才能食用菌体原物,贫穷的人就只能饮用食用者排岀的尿液。第二人的尿液又被第三人饮用,如此反复使用尿液,使得一份蛤蟆菌里的神灵,从前一个人的身体里以尿液的途径逃跑出来后,又被迫进入到了另外一个人的体内。
赵老师通过误食蛤蟆菌和经历了致幻的作用过程,婉转曲折地找到了蛤蟆菌里的桃花源。在他头晕眼花呕吐的痛苦经历中,时间的意义被淡化了,压抑在他身上的无形重量被幻觉替代了。他不知不觉循着蛤蟆菌中小矮人的指引,进入到了生活原型之外的桃花源了。存在的方式不同,进入的途径不同,决定了蛤蟆菌中桃花源的意义也就不同寻常了。赵老师的这些叙述虽然距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了,但叙述的线条和轮廓还是清晰无比的。现在我来触摸一下他的叙述,依旧能摸到情愫的血液和细胞——蛤蟆菌是一种在特殊天气下生长的菌类,它是在此岸与彼岸间在我头上抵御风雨的第三岸。住在雨伞里的小矮人,是护佑我的心灵的小天使。我想起了俄罗斯诗人的情结:卓越、伟大,总是以最微弱的声音抵御强大的沙皇暴政,忍受着数不胜数的牺牲和痛苦,但始终不失优美之态。这不是一个巨大的谜,但却是一个巨大的奇迹。俄罗斯诗人的情结,还有赵老师的情结,就是森林中蛤蟆菌的缩影。
之后我再没有机会看见赵老师了。只是后来听说他平反昭雪当上了教授,还把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了蛤蟆菌的身上。很多单身女人追求他,都被他温情脉脉地拒绝了,就像年轻时他被很多女人拒绝过一样。唯有蛤蟆菌他没有拒绝。再后来,赵老师病故了。他的生后,蛤蟆菌照样年年出现在他曾经居住过的小屋后的山林中。红色的菌伞衬托出了蛤蟆菌高尚和中庸的气息。它们挺拔的姿态估计自从赵老师的手和嘴巴碰触过后,再没有第二个人去碰触过。在茂密的森林里,在枯枝落叶的覆盖下,它们像沉默的勇士那样,守着一肚子的拒绝世俗快乐的阅读岁月,等待着与知音的再次邂逅。蛤蟆菌里现在是否多了赵老师的灵魂我不敢轻易否认。但我敢断定,蛤蟆菌年复一年从森林的土壤里冒出来,就如同诗人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歌唱是一样的。这是蛤蟆菌的内心使然。蛤蟆菌在印第安人嘴里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东西。在雅利安人和波兰人的嘴里,也仅仅是“耶酥的眼泪”,最多就附加了一些奉祀鬼神及占卜、星历的职责。只有到了赵老师的嘴里,蛤蟆菌才真正超越了口腹之欲,达到了心灵的高度。
[ 本帖最后由 敬一兵 于 2012-8-25 09:01 编辑 ] 敬一兵
敬一兵
自称有灵迹伴随的苏格拉底没有看见过神灵。他说的古希腊特尔斐庙和庙里的女祭司,也不是离神灵最近的地方和人。他一生都在寻找神灵,直到他饮下毒堇汁而死。他饮下毒堇汁的时候,特尔斐庙里的女祭司,正在嘴里咀嚼着被印第安人叫做“提奥那纳托卡”的神蘑菇,向人们发布神谕。选择上的差异,让苏格拉底在死亡的路上没有遇见神灵但却直接成了神灵,让女祭司因为咀嚼神蘑菇,成了探访神灵的人。苏格拉底死前曾经说过,“我们的需要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他这样说的时候,并不认识神蘑菇,自然也就不清楚神蘑菇恰恰具有对外界没有奢望和过多需求的性质。透过历史这面镜子的折射可以看见,出窍的灵魂和在荒野里修炼成的神灵,并不仅仅居住在低矮潮湿的地方,也不一定非要盘踞在坟茔里,更不是栖息在毒堇这种植物里面,而是栖息在了神蘑菇中。
在夏秋阴翳潮湿的森林里,东晋时期的葛洪眼里漫漶的暗色调、湿雾和土腥味浓郁的气息,没有专心致志地勾勒森林的轮廓和线条,反而用它们薄而透明的翅膀,潮湿的脚杆在布满了枯枝落叶的林间土地上翩翩舞蹈。舞蹈复活了森林里的每一个细节,也让沉睡在泥土中的神蘑菇苏醒过来了。舞蹈的舞台是森林,但舞蹈结束的落脚点,全部集中在了各种各样的菌类身上。冥冥之中的指点或者暗示,凭借舞蹈动作,穿过了覆盖的枯枝落叶也穿过了葛洪的眼睛和心灵。他看见从枯枝落叶的覆盖下冒出来的神蘑菇,体型很像纷纷撑开的小雨伞,就情不自禁摘来神蘑菇放进嘴里咀嚼,发出了“能乘云通天,见鬼神”的感叹。除此之外,在咀嚼的过程中见到了什么样的鬼神,有没有和鬼神拥抱,有没有把自己在《抱朴子》里论述金丹和仙药的制作方法当做礼物送给鬼神,这些谜一般的细节他都没有说出来。森林中出现的蘑菇,就跟暗色调、湿雾和土腥味的舞蹈,纵横交错的枝桠和瞬间邂逅的昆虫一样,总是以出其不意变幻莫测的方式出现在葛洪的面前。即便相信神灵存在,也知道森林中这些出其不意变幻莫测的诡异情形,暗暗扣合了神灵出没的场景。但葛洪,还有特尔斐庙里那个不断咀嚼神蘑菇的女祭司,还是无法从类似梦幻的缤纷景象中理出头绪,寻觅到神灵为什么选择蘑菇栖息的蛛丝马迹。很多时候,我的想象是无法穿越森林呈现出来的巨大迷惘。遥远的毫不相干的事情相互倾轧在一起,只有神灵才说得清楚其中存在的契约关系。而在我的面前,这种契约关系,永远都是一个秘密。
神蘑菇其实就是蛤蟆菌,也叫毒蝇伞或者毒鹅膏菌。蛤蟆代表有毒的和克托尼俄斯式巫术的力量,与毒蛇所代表的意义是相同的。人给这种真菌的命名,或多或少烙上了邪恶、疯狂与禁忌的印迹。然而,这顶邪恶的帽子,并没有改变这种伞状真菌的生活态度,它们继续年复一年生长在夏秋的森林里。蛤蟆菌从土里冒出来时被白色瘤状物质的菌膜所覆盖,很像一颗白色的鸟蛋。蛤蟆菌成长时,红色菌伞会突破菌膜的包裹露出来。破损的菌膜,最后变成众多小型白色到黄色的金字塔型瘤状物残留在菌伞上。支撑菌伞的菌柄为乳黄或白色。菌柄上有时候长着小裙子一样的菌环和菌托。蛤蟆菌红色与黄色交融的色调,成了游荡在森林中的阴霾身上的亮点。蛤蟆菌不会像草和树木那样肆无忌惮地疯长,也不会在风雨中趋炎附势做出各种迎合的动作。蛤蟆菌的个头不高,最高的也不足我立起的手掌,但这一点也不会影响蛤蟆菌把它鲜艳的红色,从阴霾潮湿的森林中递送到我的眼睛里。放眼望去,森林里的蛤蟆菌,简直就像一支支高高举起的小火炬。没有人说得清楚这些小火炬是依靠什么信念在持续不断地燃烧,也不晓得这些小火炬想在晦暗的森林中寻找什么东西,是森林的心灵?抑或是森林脉搏的某条秘密走向?我看不出这些燃烧的红色火焰里有多少华丽的成分。蛤蟆菌伞上的红色,怎么看都像是伴着重力加速度砸在上面的,情形就跟毕加索把冲动全部转化成暴力的姿势,让油彩彻底挥洒在他的画布上是一模一样的。是说一个名叫齐齐童的印第安人教士对这种红色的神蘑菇情有独钟,在赶往一个村子举办的圣餐礼仪的活动中,他带去的全部都是从高地森林里采集的红颜色的蘑菇。原来,色彩有了暴力的痕迹,自然就少了曼妙和忧郁的元素,多出来的全部是高尚而非高贵的格调。一个人的生命也是一把小火炬。当婴儿从血红色的子宫里呱呱坠地的时候,生命的小火炬就被点燃了。火炬能否熊熊燃烧或是晦明不定过早熄灭,取决于环境也就是他的命运。一间摇摇欲坠破不经风的茅草屋里,无论哪只小火炬要想灿烂地燃烧,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唯有神蘑菇这支小火炬,可以抗拒环境的变化,是一个例外。神蘑菇艳丽的红色并不想对它周围的世界形成诱惑,也不是用来炫耀自己的与众不同,它仅仅只是以这种形式告诉周围的世界,神灵都在它的身体里栖息。在圣餐礼仪的活动中,凡是吃了齐齐童带来的蛤蟆菌的人,不仅出现了脱离苦海,置身在华丽的宫殿、绚丽的花园或者变幻莫测的湖光山色这些类似极乐天国的幻觉,还能看见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个事实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于是,除了神灵选择它们作为自己的栖息地外,巫师、国王、文人和数不清的渴望上天保佑的人,都把自己的眼光、舌头和心脏拴在了蛤蟆菌的身上。在古代美洲巫师们的眼里,是神蘑菇加强了他们法术的魔力,为此他们还雕刻了许多蘑菇形的石像,做为神来崇拜。据参与过古玛雅遗址发掘工作的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海姆的研究,雕像上的神蘑菇曾经主宰过玛雅索教的教义。蛤蟆菌既要承受毒素能够致人非命的邪恶帽子的重量,又要承担起渡人到极乐天堂的责任,还要分出精力来满足那些长时间浸淫于膏梁厚味的人的口味之需,我不知道蛤蟆菌是怎样化解身上的重量。以儒家中庸之道的方式取悦于人,蛤蟆菌是多么的可爱呀!
直到此刻,神灵选择蘑菇作为栖息场所的秘密,才渐渐显露出来。
栎树的叶子开始慢慢泛黄。茂盛的野草已经表现出了疲惫的姿势。敏感的百足之虫已经钻进了泥土里。循了树枝噼啪断落的声音望过去,可以看见储蓄食物的小动物忙忙碌碌的身影。深秋带来的枯萎正在森林中水一样漫漶。这个时候我能够更清楚地看见蛤蟆菌的模样和颜色。它的颜色开始从鲜红变成了猩红,类似丰腴少妇那种阴性暧昧的元素越来越浓厚。我的眼睛访问一次蛤蟆菌,蛤蟆菌就会用暧昧的色调回应一次我的眼睛。在人与神之间,蛤蟆菌一直就具有这种暧昧的关系。从读初中算起,我活了多久,这种暧昧的关系就笼罩了我多久。与蛤蟆菌有关的暧昧关系,总是以传说的形式在我身边汩汩流淌。我不晓得暧昧关系的源头在哪里?我眼前的森林简直就像幽深的海洋。静谧是海洋涌动的浪潮,蛤蟆菌是推波助澜的动力。“铁匠有木柴在火边/有鸟羽煽火焰/有石砧和熊熊的炉火/专等着有金子的主顾走向前/苏摩酒啊!快为因陀罗(神)流出来。”《梨俱吠陀》中因陀罗神的传说,随了风的吹拂和幽深海洋的涌动来到了我的脑海里。我独处森林中,但我不孤独。有了传说相伴,一个人的行走才不会孤单。因陀罗是一个有胡须的神,头发呈棕色或金色,能够变化形状。他力大无比,工艺神陀湿多给他制造的金刚杵是他主要的作战武器,金刚杵呈红黄色,有尖角,铁制或铜制,闪闪放光。三个利普神为他制造了战车,他乘车作战,车速快如思想;驾车的马也是利普神制造的,马的颜色和金刚杵的颜色一致,也是红黄色。因陀罗从不孤立作战,成群的暴风雨神摩录多是他的得力助手,火神也是他紧密的伴侣。他特别喜欢饮用苏摩酒,一生下来,母亲就喂他苏摩酒。苏摩酒能增强他的战斗力,使他所向披靡。红黄色是蛤蟆菌的主色调,苏摩酒是用蛤蟆菌泡制出来的。这两条线索与其说明了因陀罗神钟情于蛤蟆菌,不如说成是因陀罗神就是住在蛤蟆菌里的神灵的一个证明。难怪蛤蟆菌的颜色总是给我留下暴力和高尚的印象。有了传说的铺垫,我再看一眼尚未打开雨伞的蛤蟆菌,蛤蟆菌就成了从泥土中伸出来的一只拳头。拳头在我看来是代表对恶劣与卑鄙的抗争。我不晓得这种代表形式,到了蛤蟆菌的身上,是否也是代表了它拒绝在深秋沉沦的决心?
印度雅利安人大概是因为自己经受了过于长久的压抑历史,随时随地都在倾其精血寻找摆脱压抑的力量。终于,他们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山林边,看见“雨云轰鸣着对恶人打击,如同车夫用鞭子抽打马,远远地兴起了狮子吼声,这时雨云使大雨从天而下。风向前吹;电向下落;草木向上长,天空汹涌;食物为全世界生出来……带菌的胚芽就是激发的力量”。雷雨过后他们走进森林,原本瞌睡般绵软懈怠的天气被湿漉漉的空气撕破了,在雷雨中憋了很久的那些隐蔽的骚动又活跃起来:树枝被什么东西小心地压断了,附近有好几荚残留的野草种子轻轻爆裂了,还有一种来路不明的甜丝丝的气味,像是什么植物腐烂的气味,夹杂在土腥气浓郁的生有蛤蟆菌的地方不断涌动。他们想把带菌的胚芽转移到自己的身体里,于是壮起胆子吃下了蛤蟆菌。蛤蟆菌在他们的肠胃里滑行,因陀罗神则从蛤蟆菌里走出来,与他们相遇在了咀嚼的道路上。我是一个阴气很重害怕鬼神的人这都不说了,关键是我不想走上死亡的道路,所以我从来都不吃蛤蟆菌,因而也就从来没有与因陀罗神相遇过。我初中时期的赵老师吃过蛤蟆菌,所以他就遇见过蛤蟆菌里的神灵。
我没有在学校里见过赵老师,也没有听过他一堂化学课。赵老师本该用来教书育人的时间,因为他的右派言论,基本上都荒废在了一个山林环抱的农场的劳动改造中了。我们去农场学农劳动的时候,赵老师除了在白天和我们一起劳动,接受我们的监督改造外,他总是带着一副贫下中农的样子呆在自己的小屋子里,一边躲避别人的冷眼旁观一边腹诽别人。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偷偷摸摸去过他的小屋,说明了来意后,他一脸的惊恐才慢慢消失了,我们彼此渐渐感觉到对方没有敌意。他对着我笑,不是以前我看过的那种憨憨的傻笑,而是一种慈祥的笑。这个微笑让我获得了意外的惊喜,也觉得有点承受不起。我们天南地北神聊。我的许多关于蛤蟆菌的知识,就是从他的嘴巴里说出来的。他一说起蛤蟆菌,眼睛里就会放出光芒,就会手舞足蹈,就会跟娃娃一样天真烂漫。他说他不久前因为受不了饥饿的煎熬,傍晚拿了手电筒爬上小屋背后的山林里去寻找食物。手电筒的光柱中,蛤蟆菌火炬一样的模样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采集了一大捧蛤蟆菌带回小屋煮食。才吃了两三朵蛤蟆菌,他就头晕眼花呕吐起来,接着在他的四周出现了一些高度不足一尺的小矮人。他们穿红着绿,举刀弄枪,上窜下跳。时而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抱住他的腿脚,再沿着脚杆爬到他的肩膀和头顶,又跳到屋梁上面去舞蹈。时而又飘然而去,逃得无影无踪。吃饭时,这些小矮人争吃抢喝,还和他频频举杯畅饮。小矮人上窜下跳得越是欢快,他的头就越发地疼痛。爱与痛同时降临,泪珠和他的笑容相互交融,仿佛拍打礁石的浪花发出的声音,把甜蜜与痛苦一起吞噬。有了咀嚼蛤蟆菌的经历后,特别是知遇了那些精灵般的小矮人后,在赵老师的眼睛里,世界不再是铅灰沉重的暗色调了,不再是不会言语的、黯淡的、毫无姿色的、冰冷无情的、了无生机的一堆分子或者材料了。
赵老师吃蛤蟆菌遇到了蛤蟆菌里栖息的神灵,并不是神灵在蛤蟆菌里等候他的到来,而是他走进去的时候,神灵们从蛤蟆菌里蜂涌而出。赵老师先是和神灵们相向而行,然后彼此擦肩而过,接下来便是漫长的背道而驰了。赵老师当时兴奋于遇见了神灵,而忽略了他实际上是与神灵背道而驰的事实。我明白这个事实的真相,是在大学里读书的时候,在书中与那个发现了物质不灭与能量守恒的牛顿深度交往后才醒悟的——人死后他看得见的身体慢慢变成了看不见的神灵。著名的诗人西尼还进一步说明,人变成神灵后,它的重量和一只小鸟的重量差不多。牛顿和西尼的暗示,是否表明赵老师在蛤蟆菌里遇见的那些小矮人,就是他死后将要变成的神灵的模样?对此我既不敢认同也不敢否定。发生在我眼前的很多事情,仅仅让我看见了神灵是处在不断迁徙之中的。
冬天可以让我的衣服变厚,可以让树叶凋落。夏天的暴雨可以淋湿人的头发和衣裳,可以给野花带来一场直指生命的浩劫。季节更迭的是生命状态而不是季节本身,这个折腾的事实,不仅我不愿意接受,就连神灵也不乐意。神灵乐意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寻觅和迁徙,直到从天天都暴露在季节更迭中的墓地里,迁徙到没有风吹日晒雨淋的稳妥僻静的蛤蟆菌里为止。我在大凉山体验生活的时候,曾经看见一个彝人病逝后,他的亲人抬着用白布包裹了的他的尸体,爬到一处高山的垭口处,将尸体放在架成柴楼的最高处,泼上汽油放火焚烧。剩下碳化变脆的骸骨,还要掷散成碎粒,以便让风将其彻底吹走,与天地完全交融在一起。垭口的四周长有松树,松树下面长了很多的蛤蟆菌。这条线索也十分清晰地显示出,出窍的神灵,极有可能在森林中游荡,等待下一泼蛤蟆菌形成的时候,迁徙到它们的体内。一朵蛤蟆菌腐烂了,被人吃了,里面的神灵就会蜂涌而出,再次走上迁徙的道路,直到找到下一朵蛤蟆菌。蛤蟆菌里的神灵不会把人体当成它们的栖息地,甚至就连在路上走累了,也不会把人体当成它们歇脚的驿站。人的肚子里太脏,还充满了各种污染元素和相互倾轧的情形,不适合神灵安静栖居。被人吃进肚子里的神灵,千方百计都要从人的肚子里跑出来。我的这些判断并非来自我的臆断,而是来自于我了解到的西伯利亚土著人的萨满教仪式。西伯利亚土著人在举行萨满教的仪式时,嚼食干燥的蛤蟆菌或饮用浸泡有蛤蟆菌的饮料是一个主要的环节。蛤蟆菌在他们看来是珍贵食品,只有富人才能食用菌体原物,贫穷的人就只能饮用食用者排岀的尿液。第二人的尿液又被第三人饮用,如此反复使用尿液,使得一份蛤蟆菌里的神灵,从前一个人的身体里以尿液的途径逃跑出来后,又被迫进入到了另外一个人的体内。
赵老师通过误食蛤蟆菌和经历了致幻的作用过程,婉转曲折地找到了蛤蟆菌里的桃花源。在他头晕眼花呕吐的痛苦经历中,时间的意义被淡化了,压抑在他身上的无形重量被幻觉替代了。他不知不觉循着蛤蟆菌中小矮人的指引,进入到了生活原型之外的桃花源了。存在的方式不同,进入的途径不同,决定了蛤蟆菌中桃花源的意义也就不同寻常了。赵老师的这些叙述虽然距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了,但叙述的线条和轮廓还是清晰无比的。现在我来触摸一下他的叙述,依旧能摸到情愫的血液和细胞——蛤蟆菌是一种在特殊天气下生长的菌类,它是在此岸与彼岸间在我头上抵御风雨的第三岸。住在雨伞里的小矮人,是护佑我的心灵的小天使。我想起了俄罗斯诗人的情结:卓越、伟大,总是以最微弱的声音抵御强大的沙皇暴政,忍受着数不胜数的牺牲和痛苦,但始终不失优美之态。这不是一个巨大的谜,但却是一个巨大的奇迹。俄罗斯诗人的情结,还有赵老师的情结,就是森林中蛤蟆菌的缩影。
之后我再没有机会看见赵老师了。只是后来听说他平反昭雪当上了教授,还把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了蛤蟆菌的身上。很多单身女人追求他,都被他温情脉脉地拒绝了,就像年轻时他被很多女人拒绝过一样。唯有蛤蟆菌他没有拒绝。再后来,赵老师病故了。他的生后,蛤蟆菌照样年年出现在他曾经居住过的小屋后的山林中。红色的菌伞衬托出了蛤蟆菌高尚和中庸的气息。它们挺拔的姿态估计自从赵老师的手和嘴巴碰触过后,再没有第二个人去碰触过。在茂密的森林里,在枯枝落叶的覆盖下,它们像沉默的勇士那样,守着一肚子的拒绝世俗快乐的阅读岁月,等待着与知音的再次邂逅。蛤蟆菌里现在是否多了赵老师的灵魂我不敢轻易否认。但我敢断定,蛤蟆菌年复一年从森林的土壤里冒出来,就如同诗人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歌唱是一样的。这是蛤蟆菌的内心使然。蛤蟆菌在印第安人嘴里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东西。在雅利安人和波兰人的嘴里,也仅仅是“耶酥的眼泪”,最多就附加了一些奉祀鬼神及占卜、星历的职责。只有到了赵老师的嘴里,蛤蟆菌才真正超越了口腹之欲,达到了心灵的高度。
[ 本帖最后由 敬一兵 于 2012-8-25 09:01 编辑 ] 敬一兵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