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
2021-12-23叙事散文杯酒
桥我确乎是走过许多桥的。但小时候,我却极怕过桥。记得那时,父母带我去外婆家,便需经过一座桥。外婆家离我们村有七里远,中间隔着三个村庄。那时的农村流行养狗,远远见到有陌生人走近,便窜出三四条狗,对着来人狂叫。我不怕狗。但我却总是不敢单独去外……
桥
我确乎是走过许多桥的。但小时候,我却极怕过桥。记得那时,父母带我去外婆家,便需经过一座桥。
外婆家离我们村有七里远,中间隔着三个村庄。那时的农村流行养狗,远远见到有陌生人走近,便窜出三四条狗,对着来人狂叫。我不怕狗。但我却总是不敢单独去外婆家,原因就是因为中间隔着一条大河。那河足有十五米宽,终年水势汹涌,一路奔腾往东逝去。据说,这河绵延数百里,最后直接注入长江。注入哪里,我是不大在意的,我单是看着河上每隔数百米就出现的一座座水泥桥发愁。在我幼小的心灵里,那桥几乎是颤微微晃悠悠地卧在河身上。想着到了外婆家,会有很多好吃好玩的东西在等着我,又不舍得不去。于是,每每跟在父母身后,等到桥头,就哭天抹地要父母背我过桥。为此,我可没少被哥哥姐姐笑话过。直到八岁那年,个头几乎与瘦小的母亲差不多高了,才不好意思再纠缠父母背我,但仍牵着母亲的衣角,亦步亦趋地跟将过去。
也许,父亲的话是对的:想要到河对岸,就得过桥。为了见到我最亲最爱的外婆,我必须得试着自己过桥去。这话一点不假,在我的人生路上,注定是要走过很多桥的。譬如,村东头的那座石板桥。
那是我幼时最常过的一座桥了。只一米宽,细细的几根桥柱,上面平铺着几块青石板。石板与石板之间还留有缝隙,人走在上面,透过那缝儿,可以清晰地看到桥下的水或急或缓地流过,心也就随着或紧张或安稳地搏动。遇到夏天涨水时,我便心里怯的几乎不敢踏脚上去。但是我知道,自己无论如何胆怯,终是要踩上去的。因为,家在此岸,学校却在彼岸。过了桥,再一拐弯,便看到小树林影映下的一排青砖瓦房了,那就是我的学校。 我们村是远近闻名的读书村,早在八十年代,便出过三个大学生。曾有邻村的人说过一句话:要想孩子读书有出息,得搬到我们村里住。还说是我们村风水好,这我可不相信。多年后我也曾细想过原因,大概是因为我们村的读书风气好吧!家家都拼着命地供孩子上学。在那个年代里,物质条件极其溃乏,家庭收入都极低下,跳出农门是村里孩子共同的梦想。到2000年的时候,二十三户的小村里,已经出了四个博士生,六个硕士生。别村人不无羡慕地感叹:这可真是个“博士村”哪!
受此好学风气的影响,我小时候读书也是极上进的。每天吃过早饭,便急匆匆地背起书包去上学。可走到河边,心里先已打起鼓来。好几次,我坐在河边发呆,直到对岸隐隐传来几声“叮噹”响。声音来自学校屋檐下挂着的那只破铃铛,预示着再有十分钟就要上课了。在我幼小的心间,这铃声不亚于绝美的音乐,我渴望着自己能够早早去到那个学习的殿堂。可是啊,河就在那里,它成了我通往学校的拦路虎。我犹豫再三,最后深吸一口气,毅然决然地立起身来,然后踩准第一脚,依次小心地探寻着迈出脚步,往对岸走去,眼睛却平平地直视远方。这样,便可以依稀看得清脚下的石板桥,却又不至于看得清桥下的流水,心里也就略略安定了些许。
如此又过了一年,就这样,一趟趟地在桥上来回穿行,渐渐就习惯了过桥。想来,读书的魅力真是不小。那时,读书对我而言,就是一种诱惑,正好比幼时外婆家那些好吃好玩的东西。诚然,那时的桥在我的心中,还完全是一种实在的物件,我还没有意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着无数的桥,在等待着我们去度过,有些桥是有形的,而有些桥却是无形的,根本看不见的,但它的确可以被称之为桥。
真正让我明白这些道理的,应该是镇上育才书店的林老板了。那时,我已经十六岁,在镇上读高中。因为家里离镇上太远,我只得寻了一间出租屋暂住,每逢周末回家一趟,取些换洗衣服及生活费用。因为不用天天回家,时间自然也就多了起来。那时我已经有些迷上了文学书籍,时常躲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感受文学的魅力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心灵震撼。
闲暇里,便爱沿着学校门外的那条水泥路,一直往北,穿过繁华的商业街,渐渐冷清下来。再往前走,便是镇中心医院了。古旧的门廊,斑驳的铁门,足以说明它在这里存在的悠久历史。进出的人们,脸上总或多或少流露出些许悲伤感叹这气,我几乎不忍直视。医院是倚着一条河建成的,那河东西走向,两岸皆是些杨柳树,树下还稀稀摆放着几个小石凳,最是个清静的好去处。河上有条宽宽的水泥桥,直与两端的水泥路相接。宽度也相同,只是略微拱起些许,边有护栏。这样的桥即使是再晕水怕桥之人,也是可以放心大胆行走其上的。至北端下了桥,沿着水泥路继续往前走,则又是另一番景象了。路两旁书店林立,是我最爱驻足的地方。
在我的记忆里,那些书店生意却是不大好的。冷冷清清三三两两的顾客,让店主的脸上结了一层霜,与医院人流如织的情景相比,的确是略显尴尬的。店里的新书无人问津,店主们便在店外的路面上架起了长铺,上面堆满了各色旧书杂志等,价钱是极便宜的。父母每周给我的十来块钱生活费用虽不算宽裕,但我总能从口中节省下三两块。不多,但在这里,却足以让我淘到两本喜欢的书儿。久了,与书店老板们厮混熟了,也可以拿着一两本书,过了桥,挑个绿树浓荫下的石凳安心坐了,直看到夜暮低垂光影暗淡,才折身过桥,道声谢,将书还了,再兴满而归。若逢着周末未回家,理是大清早便过桥来,为店主们出摊摆书,天将黑时再帮衬着收拾书摊往屋里搬书。那些店主们之所以选择卖书,年轻时多半也是爱书爱学之人,再不济也是沾些文气的,所以大多对我挺好。
林老板的育才书店,就在桥头第二家。他家的旧书摊里,文学读本最多,虽古旧,但价格便宜,我去得最多。林老板瘦高身材,鼻梁上架着一副深度眼镜。已经很旧的衬衣,总是洗得白白的,且扎在裤腰里,显得特别文气。没顾客时,他最喜欢与我闲聊。
一个夏日黄昏,虽已日落西坡,仍暑热难挡,街上没什么人,我与林老板手持芭蕉扇,站在桥上纳凉。风吹柳丝,沙沙作响,西天的晚霞依旧未散,布满半边天,经河水反射,五彩缤纷的。林老板手扶桥身护栏,眼睛却望向远方。他有点反常,我于是陪着他看远方的晚霞。良久,林老板才开了口。他说,小杨,你这样可不太好。我不知他指的是什么,只得继续沉默。就听他接着说:你现在正是读书时候,却过度沉迷于文学书籍,终不是好事。当然,我也不是指读这样的书不好,只是这些书过度占用了你的时间,学习成绩势必要下降。其实,高中对于你的人生真的很重要,好好学习,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挑选一门好的专业,经营一个好的人生,或许对你更为实在。他说得对,那时候,我除了语文成绩尚可外,其它科目都是一踏糊涂。但我当时只一味迷恋文学,所以无法体会他话中的深意,因此,对他的话,我不置可否。
天边收起了最后一丝晚霞,我们缓步走下桥来。林老板边摇着扇儿边说,你现在的高中学习其实就是一座桥,也跟我们脚下的桥是一样的。安安稳稳地踏过来,你的人生就会展现不一样的风景,你懂吗?我似乎有点明白,但毕竟年轻,执拗的我依然保持着那种不置可否的表情。
说说你吧,我说。为什么开起书店?他笑了:兴趣,爱好。年轻的时候,一直就梦想着要开一家书店。当然了,还有现实的生活所迫。你知道,人总得找到一种谋生方式。这里的生意虽然不好,但衣食还是可以保证的。他说话的时候,语气很平淡,但我分明看到他的脸上流露出一丝倦怠的神情。我于是又问他:假如有一天,曾经的梦想开始褪色了,你还会坚守在这里吗?他看看我,又将眼睛投向远方,最后,落在医院暗淡斑驳的铁门上。他说,我们每个人都站在一座桥上,但总有下桥的那一天,就像那些进出医院的人一样,他们,正在下桥,度向永远的彼岸。
这时,天边收起了最后的一丝光亮,开始暗淡下来。他的话,让我心里生起一丝寒意,我想说,人生应该不止是一座桥,也不该是一次的上桥下桥那么简单。于是我抬头对他说:那何不早点下桥,去寻找另一座桥呢?
此后的日子,依然如水般流过。我们还是老样子,他经营着他的书店,我上我的学,不时地抽个闲空,去他那里消遣我略显无聊的日子。他的生意还是不见起色,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更多的时候,我们坐在旧书堆上,眼睛漫过那座桥,直落到桥对面医院斑驳破旧的铁门上,聊些不咸不淡的话题。这样的日子,单调得让人窒息。那个夏天,雷雨极多,时有闪电划过天空,似要撕裂罩在我们头顶上灰白的天。我们都在心中暗暗期待,期待着一种改变。我甚至希望哪一天,能有一声轰隆隆的炸雷,直将那桥击垮,再重新修建一座新桥。这种想法让我不禁浑身颤栗。林老板似乎也有所改变,但我无法确定这是否真实。
高考结束,我就要离开小镇了。从此后,我不能经常去看林老板了。于是决定再去看看他,顺便跟他道个别。数日未见,他竟真的变了模样,换上了一件暗红的T恤。他告诉我,书店已经盘了出去,他准备去南方。他告诉我,多年一成不变的生活,已经让他厌倦这里的一切,他期待一种新的气息注入自己的生命中来。他需要重新开始追逐梦想的旅程。我有点伤感,但同时又为他感到高兴。不是吗?这难道不正是我一直期待的结果吗?我明白,他终于又跨上了一座新桥,彼岸的美景正等着他的到来。
他后来给我来过一封信,那封信是寄到我的老家,再几经辗转才到了我的手里。信中说他在南方过得很好,很快乐。我看后非常开心。但他同时又不忘劝导我。在信中,他如是说到:人生很美,能够找到一种兴趣所好,便为之不懈努力追求,更是一件美丽的事情。可梦想也是有保鲜期的,一旦过了,便会觉得曾经的努力都很单调乏味。也许保鲜期很长,但我们很难保证自己能够真正用一生去维持这个梦想。所以,我们在追求梦想的同时,还要做好准备,不要等到梦想不再的时候,才想到重新经营。这就要求我们有一定的前瞻眼光,能够为以后的人生做足资源储备。就好像桥,一座桥上的风光再美,看久了总会引起视觉疲劳,我们就要重新寻找另一座桥。人生不可能只是在一座桥上停留。多走走,多看看,桥多了,风景也多了,人生就会显得五彩缤纷起来。
他的信,我反反复复地看了很多遍。我终于承认他之前曾对我说过的话是有道理的,可惜那时候我已高考落榜,流落在一个小城里打工度日。
我应该感到知足了,因为我一直保持着对文学的爱好,经年未改。多少个夜晚,我看着自己布满硬茧的双手,心中布满酸楚。是书籍让我寻到了生活的乐趣,便将我从生活的重压下解救出来。于我而言,一本本书便是一座座桥,我仿佛站在这些桥上,俯看着身外的世界。那一刻,我置身于尘世之外,静看着这瞬息万变的世界。当然,我也知道,别人正以不同的视野审视着我。
我时常能够感觉得到,在我的体内有一种平静但却强大的力量。强大到足以让我泰然地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无论这个环境是美好还是恶劣,我都能淡然地接受。我曾经怕过桥,但对岸的风景会引导着我占胜这种恐惧,便一步步地走向彼岸。每当我静静地立足于脚下的桥面,将视野投向不知名的远方时,我总能看到外婆为我备下的好吃好玩之物,总能听到几声“叮噹”作响的铃声,总能发现许多激起我心灵震颤的新鲜元素存在着,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所以,在给林老板的回信中,我这样写到:我敬畏着我生命中的每一座桥,便珍惜着每次上桥下桥的过程。 [ 本帖最后由 杯酒 于 2012-6-15 22:06 编辑 ]
我确乎是走过许多桥的。但小时候,我却极怕过桥。记得那时,父母带我去外婆家,便需经过一座桥。
外婆家离我们村有七里远,中间隔着三个村庄。那时的农村流行养狗,远远见到有陌生人走近,便窜出三四条狗,对着来人狂叫。我不怕狗。但我却总是不敢单独去外婆家,原因就是因为中间隔着一条大河。那河足有十五米宽,终年水势汹涌,一路奔腾往东逝去。据说,这河绵延数百里,最后直接注入长江。注入哪里,我是不大在意的,我单是看着河上每隔数百米就出现的一座座水泥桥发愁。在我幼小的心灵里,那桥几乎是颤微微晃悠悠地卧在河身上。想着到了外婆家,会有很多好吃好玩的东西在等着我,又不舍得不去。于是,每每跟在父母身后,等到桥头,就哭天抹地要父母背我过桥。为此,我可没少被哥哥姐姐笑话过。直到八岁那年,个头几乎与瘦小的母亲差不多高了,才不好意思再纠缠父母背我,但仍牵着母亲的衣角,亦步亦趋地跟将过去。
也许,父亲的话是对的:想要到河对岸,就得过桥。为了见到我最亲最爱的外婆,我必须得试着自己过桥去。这话一点不假,在我的人生路上,注定是要走过很多桥的。譬如,村东头的那座石板桥。
那是我幼时最常过的一座桥了。只一米宽,细细的几根桥柱,上面平铺着几块青石板。石板与石板之间还留有缝隙,人走在上面,透过那缝儿,可以清晰地看到桥下的水或急或缓地流过,心也就随着或紧张或安稳地搏动。遇到夏天涨水时,我便心里怯的几乎不敢踏脚上去。但是我知道,自己无论如何胆怯,终是要踩上去的。因为,家在此岸,学校却在彼岸。过了桥,再一拐弯,便看到小树林影映下的一排青砖瓦房了,那就是我的学校。 我们村是远近闻名的读书村,早在八十年代,便出过三个大学生。曾有邻村的人说过一句话:要想孩子读书有出息,得搬到我们村里住。还说是我们村风水好,这我可不相信。多年后我也曾细想过原因,大概是因为我们村的读书风气好吧!家家都拼着命地供孩子上学。在那个年代里,物质条件极其溃乏,家庭收入都极低下,跳出农门是村里孩子共同的梦想。到2000年的时候,二十三户的小村里,已经出了四个博士生,六个硕士生。别村人不无羡慕地感叹:这可真是个“博士村”哪!
受此好学风气的影响,我小时候读书也是极上进的。每天吃过早饭,便急匆匆地背起书包去上学。可走到河边,心里先已打起鼓来。好几次,我坐在河边发呆,直到对岸隐隐传来几声“叮噹”响。声音来自学校屋檐下挂着的那只破铃铛,预示着再有十分钟就要上课了。在我幼小的心间,这铃声不亚于绝美的音乐,我渴望着自己能够早早去到那个学习的殿堂。可是啊,河就在那里,它成了我通往学校的拦路虎。我犹豫再三,最后深吸一口气,毅然决然地立起身来,然后踩准第一脚,依次小心地探寻着迈出脚步,往对岸走去,眼睛却平平地直视远方。这样,便可以依稀看得清脚下的石板桥,却又不至于看得清桥下的流水,心里也就略略安定了些许。
如此又过了一年,就这样,一趟趟地在桥上来回穿行,渐渐就习惯了过桥。想来,读书的魅力真是不小。那时,读书对我而言,就是一种诱惑,正好比幼时外婆家那些好吃好玩的东西。诚然,那时的桥在我的心中,还完全是一种实在的物件,我还没有意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着无数的桥,在等待着我们去度过,有些桥是有形的,而有些桥却是无形的,根本看不见的,但它的确可以被称之为桥。
真正让我明白这些道理的,应该是镇上育才书店的林老板了。那时,我已经十六岁,在镇上读高中。因为家里离镇上太远,我只得寻了一间出租屋暂住,每逢周末回家一趟,取些换洗衣服及生活费用。因为不用天天回家,时间自然也就多了起来。那时我已经有些迷上了文学书籍,时常躲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感受文学的魅力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心灵震撼。
闲暇里,便爱沿着学校门外的那条水泥路,一直往北,穿过繁华的商业街,渐渐冷清下来。再往前走,便是镇中心医院了。古旧的门廊,斑驳的铁门,足以说明它在这里存在的悠久历史。进出的人们,脸上总或多或少流露出些许悲伤感叹这气,我几乎不忍直视。医院是倚着一条河建成的,那河东西走向,两岸皆是些杨柳树,树下还稀稀摆放着几个小石凳,最是个清静的好去处。河上有条宽宽的水泥桥,直与两端的水泥路相接。宽度也相同,只是略微拱起些许,边有护栏。这样的桥即使是再晕水怕桥之人,也是可以放心大胆行走其上的。至北端下了桥,沿着水泥路继续往前走,则又是另一番景象了。路两旁书店林立,是我最爱驻足的地方。
在我的记忆里,那些书店生意却是不大好的。冷冷清清三三两两的顾客,让店主的脸上结了一层霜,与医院人流如织的情景相比,的确是略显尴尬的。店里的新书无人问津,店主们便在店外的路面上架起了长铺,上面堆满了各色旧书杂志等,价钱是极便宜的。父母每周给我的十来块钱生活费用虽不算宽裕,但我总能从口中节省下三两块。不多,但在这里,却足以让我淘到两本喜欢的书儿。久了,与书店老板们厮混熟了,也可以拿着一两本书,过了桥,挑个绿树浓荫下的石凳安心坐了,直看到夜暮低垂光影暗淡,才折身过桥,道声谢,将书还了,再兴满而归。若逢着周末未回家,理是大清早便过桥来,为店主们出摊摆书,天将黑时再帮衬着收拾书摊往屋里搬书。那些店主们之所以选择卖书,年轻时多半也是爱书爱学之人,再不济也是沾些文气的,所以大多对我挺好。
林老板的育才书店,就在桥头第二家。他家的旧书摊里,文学读本最多,虽古旧,但价格便宜,我去得最多。林老板瘦高身材,鼻梁上架着一副深度眼镜。已经很旧的衬衣,总是洗得白白的,且扎在裤腰里,显得特别文气。没顾客时,他最喜欢与我闲聊。
一个夏日黄昏,虽已日落西坡,仍暑热难挡,街上没什么人,我与林老板手持芭蕉扇,站在桥上纳凉。风吹柳丝,沙沙作响,西天的晚霞依旧未散,布满半边天,经河水反射,五彩缤纷的。林老板手扶桥身护栏,眼睛却望向远方。他有点反常,我于是陪着他看远方的晚霞。良久,林老板才开了口。他说,小杨,你这样可不太好。我不知他指的是什么,只得继续沉默。就听他接着说:你现在正是读书时候,却过度沉迷于文学书籍,终不是好事。当然,我也不是指读这样的书不好,只是这些书过度占用了你的时间,学习成绩势必要下降。其实,高中对于你的人生真的很重要,好好学习,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挑选一门好的专业,经营一个好的人生,或许对你更为实在。他说得对,那时候,我除了语文成绩尚可外,其它科目都是一踏糊涂。但我当时只一味迷恋文学,所以无法体会他话中的深意,因此,对他的话,我不置可否。
天边收起了最后一丝晚霞,我们缓步走下桥来。林老板边摇着扇儿边说,你现在的高中学习其实就是一座桥,也跟我们脚下的桥是一样的。安安稳稳地踏过来,你的人生就会展现不一样的风景,你懂吗?我似乎有点明白,但毕竟年轻,执拗的我依然保持着那种不置可否的表情。
说说你吧,我说。为什么开起书店?他笑了:兴趣,爱好。年轻的时候,一直就梦想着要开一家书店。当然了,还有现实的生活所迫。你知道,人总得找到一种谋生方式。这里的生意虽然不好,但衣食还是可以保证的。他说话的时候,语气很平淡,但我分明看到他的脸上流露出一丝倦怠的神情。我于是又问他:假如有一天,曾经的梦想开始褪色了,你还会坚守在这里吗?他看看我,又将眼睛投向远方,最后,落在医院暗淡斑驳的铁门上。他说,我们每个人都站在一座桥上,但总有下桥的那一天,就像那些进出医院的人一样,他们,正在下桥,度向永远的彼岸。
这时,天边收起了最后的一丝光亮,开始暗淡下来。他的话,让我心里生起一丝寒意,我想说,人生应该不止是一座桥,也不该是一次的上桥下桥那么简单。于是我抬头对他说:那何不早点下桥,去寻找另一座桥呢?
此后的日子,依然如水般流过。我们还是老样子,他经营着他的书店,我上我的学,不时地抽个闲空,去他那里消遣我略显无聊的日子。他的生意还是不见起色,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更多的时候,我们坐在旧书堆上,眼睛漫过那座桥,直落到桥对面医院斑驳破旧的铁门上,聊些不咸不淡的话题。这样的日子,单调得让人窒息。那个夏天,雷雨极多,时有闪电划过天空,似要撕裂罩在我们头顶上灰白的天。我们都在心中暗暗期待,期待着一种改变。我甚至希望哪一天,能有一声轰隆隆的炸雷,直将那桥击垮,再重新修建一座新桥。这种想法让我不禁浑身颤栗。林老板似乎也有所改变,但我无法确定这是否真实。
高考结束,我就要离开小镇了。从此后,我不能经常去看林老板了。于是决定再去看看他,顺便跟他道个别。数日未见,他竟真的变了模样,换上了一件暗红的T恤。他告诉我,书店已经盘了出去,他准备去南方。他告诉我,多年一成不变的生活,已经让他厌倦这里的一切,他期待一种新的气息注入自己的生命中来。他需要重新开始追逐梦想的旅程。我有点伤感,但同时又为他感到高兴。不是吗?这难道不正是我一直期待的结果吗?我明白,他终于又跨上了一座新桥,彼岸的美景正等着他的到来。
他后来给我来过一封信,那封信是寄到我的老家,再几经辗转才到了我的手里。信中说他在南方过得很好,很快乐。我看后非常开心。但他同时又不忘劝导我。在信中,他如是说到:人生很美,能够找到一种兴趣所好,便为之不懈努力追求,更是一件美丽的事情。可梦想也是有保鲜期的,一旦过了,便会觉得曾经的努力都很单调乏味。也许保鲜期很长,但我们很难保证自己能够真正用一生去维持这个梦想。所以,我们在追求梦想的同时,还要做好准备,不要等到梦想不再的时候,才想到重新经营。这就要求我们有一定的前瞻眼光,能够为以后的人生做足资源储备。就好像桥,一座桥上的风光再美,看久了总会引起视觉疲劳,我们就要重新寻找另一座桥。人生不可能只是在一座桥上停留。多走走,多看看,桥多了,风景也多了,人生就会显得五彩缤纷起来。
他的信,我反反复复地看了很多遍。我终于承认他之前曾对我说过的话是有道理的,可惜那时候我已高考落榜,流落在一个小城里打工度日。
我应该感到知足了,因为我一直保持着对文学的爱好,经年未改。多少个夜晚,我看着自己布满硬茧的双手,心中布满酸楚。是书籍让我寻到了生活的乐趣,便将我从生活的重压下解救出来。于我而言,一本本书便是一座座桥,我仿佛站在这些桥上,俯看着身外的世界。那一刻,我置身于尘世之外,静看着这瞬息万变的世界。当然,我也知道,别人正以不同的视野审视着我。
我时常能够感觉得到,在我的体内有一种平静但却强大的力量。强大到足以让我泰然地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无论这个环境是美好还是恶劣,我都能淡然地接受。我曾经怕过桥,但对岸的风景会引导着我占胜这种恐惧,便一步步地走向彼岸。每当我静静地立足于脚下的桥面,将视野投向不知名的远方时,我总能看到外婆为我备下的好吃好玩之物,总能听到几声“叮噹”作响的铃声,总能发现许多激起我心灵震颤的新鲜元素存在着,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所以,在给林老板的回信中,我这样写到:我敬畏着我生命中的每一座桥,便珍惜着每次上桥下桥的过程。 [ 本帖最后由 杯酒 于 2012-6-15 22:06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