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朴素中呈现力量 ——新散文观察最近部分散文印象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在朴素中呈现力量
——新散文观察最近部分散文印象
文/王克楠
散文在远处,到底有多远呢?散文在超越自我和超越别人的地方,每个月读到的散文很多,读到真实而恳切的散文太少,于是,就来到了新散文观察论坛,这里的散文自然恳切。
木集的《老街》给我们带来一条真切的老街,时光在老街刻下了痕迹。一边读,一边想到了在场,一条老街的在场,只能在现在的“场”,其它的只能是回忆与再现。在场的视角,具有叙述的意义和“证明”的意义。在场,注重了呈现,弱化了个人感觉,事实上,是有七情六欲,对于万事万物没有情感态度是不可能的。在场主义从一种思潮来说,是有意义的,“以物观物”,排斥人类中心主义,尊重自然万物的原生态。面对一条老街,是一个人对老街的感受,作者没有人为地拔高这条老街,也许,对于这里的居民来说,老街已经成为一种滋味了。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住在老街,人也是老街的组成部分。
如果说木集的老街是静态的,周苇杭的《买了九棵白菜》就是动态的——生活的动态。什么是生活?柴米油盐啊。白菜是蔬菜的一部分,当然是不可少的,尤其是百姓生活里不可少的。周苇杭以幽默的“商榷”切题,很快就由白菜而人生了。有苦中藏乐的回忆,对白菜的品格也大加称赞,当然,称赞的感想是人对“物”的感受,白菜是否称赞白菜,就不得而知了。白菜本来是简单的,买九棵或者十棵白菜,也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情,但是怀着对平常生活的热爱,平常的大白菜就不平常了,心有灵犀,为点石成金也。
读了行走的草的《森林风物》,不由想到一篇散文自己的独特语境,语境不同,可能语言风格和结构都会不同。那么《森林风物》的独特语境是什么呢?是人对大自然的感觉,也是尽量主观臆断的尝试,散文是否能够做到,“以物观物”,“物象至上”(在小说里也许可以展开),窃以为很难,因为散文写作突出个人的感受,个人的经历,个人的见解等。行走的草在文中尽量减少对大自然之美的感叹,而是心平气和地叙述大自然的本真状态,这样朴质的状态,并非来自技巧,而是来自与大自然相依为命的认知。
醍醐的《金色的池塘》也是写大自然的,用的是第二人称写作(记着帕蒂古丽也是喜欢第二人称)。第二人称,“你”就是“我”,有了更加鲜活的空间。写得绘声绘色,非常有趣。要知道,把一篇散文写得有趣,并不容易,很多人把散文写得面目狰狞,十分可怕。关于散文的大和小,真的不是篇幅和取材所决定的。取材大,空洞不堪,不能说为大,取材小,小而有趣,揪心揪肺,也有了大的品格。醍醐的《金色的池塘》取材并不大,但是有趣,把有乡村经验人时常看到的水塘,写出了特殊的精气神,只是结尾的四句,有了卒章显志的滋味,反而不太自然。
有人写静态,有人写动态,草长鹰飞的《漂浮的早市》写的是状态。什么状态?百姓生活的状态(也是常态)。早市是城市生活里司空见惯的,早市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很多人强调散文要独特,可是,一篇文字能独特到什么程度呢?总是要地球人读,而不是火星人读吧。草长鹰飞的《漂浮的早市》是独特的,独特在哪里呢?就在于这个本来有益于百姓生活的早市,被一些赶的四处跑(据说是为了防备“脏乱差”)本来是对百姓生活便利的简单的事情,被公式化换脑的人们看来,颇有点“大逆不道”,造成了自然状态的黑色幽默。草长鹰飞的《漂浮的早市》写的是早市的状态,往深处说,也反映了当下的人心状态——人心是漂浮的。讲究独特性,很多人理解为——角度,同一个题材,难道有一万个角度吗?角度总是会用完的,而人的心理感觉是无限的,当然,这不是为不愿意找角度的人寻找偷懒的借口,遇到一个素材,还是要找找角度,找出“陌生感”。
简枫也在写状态,不像鹰写的是市井状态,她写的是人在季节里的状态——行走的状态。只要是生活的有心人,一年四季会很“感人”,秋天感动了简枫,她开始行走。行走是形而下的,也是形而上的,形而下的行走,欣赏了秋天的美景,形而上的行走,走出了人在大自然中的惬意。写散文,最好的状态是“相遇”,遇到了,抓住了,就写出来了。看来作者“遇到”了秋天,独特的秋天,味道无穷的秋天。作者是用文字描写风景的高手,植物在她的眼睛里是鲜活的,在笔下也是鲜活的。
我注意到了刘亚荣的《在阜平》写的是另一种生活状态——采风状态。采风散文难写,难在生活的发现。同一个景物,被很多人写了多遍了,很难找到新的角度。作者是聪慧的,没有一股气憋到底,而是采取了“单元法”,用三个叙述单元表达对采访对象的感受。“仙人寺”是寺院,作者回避了宗教内容,点出了杜鹃花喜欢自然状态。“寿长寺村”写出了山民的生存状态。“红叶寺”写出了自然的风华和佛心的沉稳。
写到这里,还想说,从2011年建立论坛到如今,本人作为一个论坛的老人,希望论坛一直存在下去,见证在散文喧嚣的今天,还有安安静静写散文的人和安安静静读散文的人。仅此祝福!
2018年10月于西山书院
——新散文观察最近部分散文印象
文/王克楠
散文在远处,到底有多远呢?散文在超越自我和超越别人的地方,每个月读到的散文很多,读到真实而恳切的散文太少,于是,就来到了新散文观察论坛,这里的散文自然恳切。
木集的《老街》给我们带来一条真切的老街,时光在老街刻下了痕迹。一边读,一边想到了在场,一条老街的在场,只能在现在的“场”,其它的只能是回忆与再现。在场的视角,具有叙述的意义和“证明”的意义。在场,注重了呈现,弱化了个人感觉,事实上,是有七情六欲,对于万事万物没有情感态度是不可能的。在场主义从一种思潮来说,是有意义的,“以物观物”,排斥人类中心主义,尊重自然万物的原生态。面对一条老街,是一个人对老街的感受,作者没有人为地拔高这条老街,也许,对于这里的居民来说,老街已经成为一种滋味了。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住在老街,人也是老街的组成部分。
如果说木集的老街是静态的,周苇杭的《买了九棵白菜》就是动态的——生活的动态。什么是生活?柴米油盐啊。白菜是蔬菜的一部分,当然是不可少的,尤其是百姓生活里不可少的。周苇杭以幽默的“商榷”切题,很快就由白菜而人生了。有苦中藏乐的回忆,对白菜的品格也大加称赞,当然,称赞的感想是人对“物”的感受,白菜是否称赞白菜,就不得而知了。白菜本来是简单的,买九棵或者十棵白菜,也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情,但是怀着对平常生活的热爱,平常的大白菜就不平常了,心有灵犀,为点石成金也。
读了行走的草的《森林风物》,不由想到一篇散文自己的独特语境,语境不同,可能语言风格和结构都会不同。那么《森林风物》的独特语境是什么呢?是人对大自然的感觉,也是尽量主观臆断的尝试,散文是否能够做到,“以物观物”,“物象至上”(在小说里也许可以展开),窃以为很难,因为散文写作突出个人的感受,个人的经历,个人的见解等。行走的草在文中尽量减少对大自然之美的感叹,而是心平气和地叙述大自然的本真状态,这样朴质的状态,并非来自技巧,而是来自与大自然相依为命的认知。
醍醐的《金色的池塘》也是写大自然的,用的是第二人称写作(记着帕蒂古丽也是喜欢第二人称)。第二人称,“你”就是“我”,有了更加鲜活的空间。写得绘声绘色,非常有趣。要知道,把一篇散文写得有趣,并不容易,很多人把散文写得面目狰狞,十分可怕。关于散文的大和小,真的不是篇幅和取材所决定的。取材大,空洞不堪,不能说为大,取材小,小而有趣,揪心揪肺,也有了大的品格。醍醐的《金色的池塘》取材并不大,但是有趣,把有乡村经验人时常看到的水塘,写出了特殊的精气神,只是结尾的四句,有了卒章显志的滋味,反而不太自然。
有人写静态,有人写动态,草长鹰飞的《漂浮的早市》写的是状态。什么状态?百姓生活的状态(也是常态)。早市是城市生活里司空见惯的,早市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很多人强调散文要独特,可是,一篇文字能独特到什么程度呢?总是要地球人读,而不是火星人读吧。草长鹰飞的《漂浮的早市》是独特的,独特在哪里呢?就在于这个本来有益于百姓生活的早市,被一些赶的四处跑(据说是为了防备“脏乱差”)本来是对百姓生活便利的简单的事情,被公式化换脑的人们看来,颇有点“大逆不道”,造成了自然状态的黑色幽默。草长鹰飞的《漂浮的早市》写的是早市的状态,往深处说,也反映了当下的人心状态——人心是漂浮的。讲究独特性,很多人理解为——角度,同一个题材,难道有一万个角度吗?角度总是会用完的,而人的心理感觉是无限的,当然,这不是为不愿意找角度的人寻找偷懒的借口,遇到一个素材,还是要找找角度,找出“陌生感”。
简枫也在写状态,不像鹰写的是市井状态,她写的是人在季节里的状态——行走的状态。只要是生活的有心人,一年四季会很“感人”,秋天感动了简枫,她开始行走。行走是形而下的,也是形而上的,形而下的行走,欣赏了秋天的美景,形而上的行走,走出了人在大自然中的惬意。写散文,最好的状态是“相遇”,遇到了,抓住了,就写出来了。看来作者“遇到”了秋天,独特的秋天,味道无穷的秋天。作者是用文字描写风景的高手,植物在她的眼睛里是鲜活的,在笔下也是鲜活的。
我注意到了刘亚荣的《在阜平》写的是另一种生活状态——采风状态。采风散文难写,难在生活的发现。同一个景物,被很多人写了多遍了,很难找到新的角度。作者是聪慧的,没有一股气憋到底,而是采取了“单元法”,用三个叙述单元表达对采访对象的感受。“仙人寺”是寺院,作者回避了宗教内容,点出了杜鹃花喜欢自然状态。“寿长寺村”写出了山民的生存状态。“红叶寺”写出了自然的风华和佛心的沉稳。
写到这里,还想说,从2011年建立论坛到如今,本人作为一个论坛的老人,希望论坛一直存在下去,见证在散文喧嚣的今天,还有安安静静写散文的人和安安静静读散文的人。仅此祝福!
2018年10月于西山书院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