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影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树影
南黛
这天气,总是不时来一阵透雨,尤其清晨那一阵子,来得利落收得潇洒。袖一阵风,在香樟树间舞一曲,美丽着走了。路面润湿,略有积水,不多。水汽漫天,笼去前路。寂静的路灯黯然失色。
整个校园,醒过来的除了朗朗书声,还有我,还有这绿着的树。树下的青石碧意幽邃,素洁温雅。因为树冠如华盖,恰到好处地滤去了风雨,涵养了清冽的心性。
如果是在博雅路上,脚步就不会这般急促。没课的时候,总喜欢把时间消磨在这条路上,在团团树影里走走停停。那个时候,我似乎不太会想家。尤其五六月间,路尽头几株石榴树开了花,一溜红,厚而透,我就立在近旁看着。
那时候教我们的老师都是骑自行车来上班的。可能是这种交通工具太便利了,便成了老师们的至爱。一个人的车技很娴熟的时候,完全可以在行进中思考和顾盼,思路随意蔓延,涌出一些玄思妙想。普通话课上,蔡老师说起她晚上下班,骑着自行车,想起第二天要讲i的发音口型,趁着月色,就开始练习“i......i......”,前面行人纷纷避到路的右侧,老师轻骑畅通无阻,心生窃喜,然而“i”声不绝。
也许蔡老师是我们所有老师里最佳的段子手。她信手拈来的生活场景,为我们捕捉了语言的魂魄与使命。耳闻市井喧嚣,身染空谷兰香。我对于汉语格调的认知,一定是从普通话课上说话开始的。打开一扇门,对于太多人的人生充满了隆重的必要。
在开封酷热的夏日,我看到了一种雄伟的青灰色,朴素、萧疏、简净、厚实,既有凝固的平和,也有雍容的峻峭。看着这种古老的颜色,我翻腾的心绪止息下来。穿过这种壮阔的颜色,我的内心跟着一路深沉。那时,我知道了热爱的全部秘密。到底,我爱的是这种颜色还是那嵌映在颜色中间的八个字呢?
这八个字的内涵与渊源,是在耿老师的先秦文学课上获知的。耿老师体态微丰、面白无须,笑眯眯地给我们讲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虽是冬日的开封,为了完成“一二三”的要求-----一百篇古文、两百首宋词、三百首唐诗,日日紧张得浑身冒汗。每节课至少有半小时,我在欣赏背诵和等待背诵的忐忑中捱过。图书馆前的小花园里,我哇啦哇啦地重复“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引得旁边外语学院的同学侧目相问:“你读的哪种外语?”
先民的生活以及语言已是另一时空的密码。他们的劳作、爱情和歌唱浓酽苍凉。日光淡薄,可是捧在手心里的繁体字,就像精美繁复的刺绣,点画交错连缀成行,像竹编家什,浑圆、饱满、充实。我不甚着调的吟诵只能算是闭着眼睛的泅渡。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先秦文学课上,耿老师背诵此处内容时,上身微微摇晃,微闭双眼。后来,某一天,我也在我的学生面前吟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 ”学生憧憬的表情流出评价,能够背出自己母校的校训,能够讲好其出处,足以证明一位师者的修养和品位是不一样的。至少,有这么一瞬间,我与先秦文学老师并肩站在大学的源头。
毕业后,我在这个校园呆了近八年,从拓荒的一代成为驻守者。每天的太阳未曾有丝毫变化,我的青年时代却很快就要过去了。有一位才情过人的老教师很认真地对我说,“你最适合呆在大学里。当年,应该继续往上考的。”按他的思路,我是纯粹和自由的。我只是笑笑。我很敬重他的热情和真诚,也许他特别留意过我。
05年的初夏,我特别留意过两句话,在刘老师的第一堂课上。细长个,脸白晳,说话软侬。俊秀有加,不似北人。文学理论课,刘老师以深情朗读原创作品----《父亲的茶杯》作为见面礼。每年春节,他必然回到老家。父亲的茶杯必会积满茶渍,他必然会将父亲的茶杯,里里外外,擦洗如新。
也许,每年都要回家替父亲擦洗茶杯,刘老师才会告诉我们“生活在别处”的同时,洒脱地道出“帝力于我有何哉?”老师性格中这种洒脱的峻峭的部分,不仅没有随着阅历的深刻被磨掉,反倒时时显露,比曲意逢迎更有质感。我们都有自己对待他人、他事的尺度和原点,这些,不要因为某次伤害和某些不良因素的倾轧而转向。
如果生活没有改变,一直伫立原处的话,我们是不是要和古人一模一样?对于过去和未来的事,都用蓍草来占卜。郭老师教授古代汉语,可以作这样的占卜者,古文字可以发出神的谕旨。不分冬夏,郭老师拿粉笔的右手始终戴着真丝手套,有时白色,有时淡粉色。我曾在学五食堂碰见她买了两张煎饼,用盘子托着,大步流星,不作旁顾,昂首离去。我注视着她的背影,想起被她烧掉的藏书,心里塞满惆怅和凄然。尽管,郭老师强调过烧掉的书都是不适合儿子看的,也不准备给儿子看。后来,听闻同学议论,郭老师早就离婚了,只身一人带着孩子。
说到儿子,眼前便闪过王老师的笑容。他的孩子还没到随意翻看大人书橱的年龄,大概五、六岁的样子,而《道德经》已经背诵如流。王老师戏曰:“《道德经》可以启发心智”。个中缘由,我至今没搞明白,也不敢在自己孩子身上尝试。
开封的夏天是极热的。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通常安排在夏至后三至四日左右,教室里热浪滚滚,风扇转得没精打采,有气无力地吱呀着。王老师既是古代文论的授课老师,也碰巧作为监考老师。他手摇折扇,小心地踱着步子。发现钟情的学生,就立于其侧,折扇轻摇,为其驱暑。那位答题的学生,两颊汗流愈发疾速,如溪水蜿蜒。
不可否认,我现在的教书生活,比大学时代要繁忙多了。如果此时说自己很忙,那绝对不是装忙。我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像进行一场热恋,再忙也能从内心深处得到一丝补偿和安慰。
大四那年,我们上课的时候,匆匆地来,匆匆地走。朱老师先在广州市政府做了十几年的公务员,后考取了关校长的硕士研究生,教授我们的近代文学,她显然难以习惯这样的节奏。朱老师像是从热带来的雨林少女,长发飘逸,随意地将一只黑色双肩书包搁在右肩,喜欢立在讲台的左前方,微笑着看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完全有理由,走上前去,同她交谈一番,不管是倾慕她的男生还是女生。
照理说,人到中年,理应成熟一些,世故一些。朱老师却依旧全凭性情发散,赤诚无碍。零七年的冬天,开封的雪出奇的大,各个招聘会亦如逢雪荒。临近期末时,每天能够按时端坐在教室上课的同学,不过二十几位而已。朱老师颇喜欢龚自珍,喜欢他的箫心剑气。略带着粤语发音,为我们诵读“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我们的情绪明显被她影响了,教室鸦雀无声,感觉却像一个鼓钹并作的戏台。其中生动的部分,是朱老师的抽泣!她猛然转身,伏到黑板上,双肩极紧极轻地抖动起来。
很快,朱老师一振手臂,回正身形,沉声道:“如果我能给你们一人一份工作,我真希望你们都能坐在教室里好好听课。”老师的声音哑哑地透过来,时间慢慢过去。我的眼眶湿热起来,瞥见窗外清寒的天空,心里涌起对这个季节的热爱。
天空的颜色逐渐明亮起来的时候,我就更加热爱这个校园。六月即将来临时,树静人稀。有的果实饱满鼓胀,沉甸浑圆。我被常规节奏上紧了发条的身体慢了下来,倾听风来的声音。
阳光开始灼人,空气里浮动的香揉皱了鼻子。开始毕业合影了,我们笑得多么开心啊!
拍完集体照,女生们开始与孺慕四年的老师们合影。远远地看见教授古代文学的王老师微笑着走来,女生们不约而同地大声喊出:“王老师,我们爱您!”王老师稍有些歪斜的嘴角斜得更狠了!眼底的笑意平和而挥洒。
世人都说“名缰利锁”,王老师却偏以此为名。有同学颇为好奇,一直想问个究竟,合影之后,终于还是没向老师开口。王老师歪斜的嘴角倒是我们公开的秘密。老师曾接受过一场非常危险的颅部手术,术后,嘴角就成了这样,一直保持45度的斜率。这样,无论何时,如果你与王老师对视的话,都能感觉到他上扬的嘴角漾出的笑意。
“世间学问,概分三种;一是生而知之,是为本能;一是学而知之,是为知识;一是困而知之,可谓智慧。我在病床上深读《庄子》,竟自生出一种依赖。因而有了今天的《庄子研究》。”这样的开场白,我至今难以忘怀。这门课当年听课人数的纪录,之后恐怕也难以打破。
爱读书、爱研究乃是老师们相同的痴好,囤积书籍也是相同的爱好了。教授先锋小说理论的刘老师,当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有一批手头常常翻看的书籍,留在了北京。到河大讲课后,觉得没有这些“老朋友”的陪伴,实在寂寞而且不便,就重新订购了一批,一模一样的一批,耗资两万余元。刘老师因此大大地得罪了家中夫人。“朋友”如手足,不可舍。那么婚姻便舍刘老师而去。我们最后听到的坊间传闻透出,刘夫人亦是位榜上有名的作家!不管怎样的传闻,恰好都佐证了刘老师在江湖中鲜亮的史笔。
有的老师上了年纪,在校园里散步已是一种习惯。他们话语不多,显得十分平淡,俨然局外人。我多年后才懂得,是他们踽踽而行的身影,让河大的品位变得非同一般。
某次,散步途中,话语稀少的胡老师,抬头看了看天空,沉思片刻,对即将离校的我们说道:“任何时候,记得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就是好的。”
当身边有人面对面说出对我的教诲与期许时,我就陷入对那日散步的回味之中。事隔多年,当日的那种氛围,仍能清晰地唤起我的追述。
如果有机会,到了河大,我还是要走进当年的教室。开封的小吃固然是我所喜欢的,但是,我更喜欢老师们的课堂,老师们板书的笔迹。教授古籍标点的佟老师,正白旗人,当年以货车司机的身份考取河大研究生。他的板书从右到左,繁体竖排,没有标点。观之,赏心悦目。铁钩银划,繁缛之间,荡漾着激情。他的课堂如一张华美硕大的宣纸,随时准备拥抱佟老师磅礴稳重的笔锋。
这样的繁体板书,在黑板上延展开一个神秘、古老的空间,点画衔接、复杂指事,淋漓倾倒,构成我对那个遥 远世界无比眷恋的理由。
驾车时,如果车速较慢,车技也蹩脚,马路两旁的一切,包括行道树,都会朝自己扑来,嘈杂纷乱,致使内心非常紧张;然而,车技娴熟,车速也快的话,就会觉得一切都在缓缓后退,就像一部设了慢进的纪录片,清宁而纯净。我觉出其中的味道了。
每一棵树都是一门学问,孑然立于途中的每个关隘。彼此或颔首致意,或遥相呼吸。一直,倔强的兀自倔强,简傲的仍在简傲,超迈的依然超迈,风姿特立,狂风暴雨未损丝毫。春日新绿,秋风黄叶,即便是小情小调地吟唱,小聪明小兴趣的装帧,也已经摄留了斑斓的树影。
浓云散去,灿金的太阳被慢慢托出天际,香樟树下颇多荫凉。每一株树干都显风骨,每一张叶子都是良师。它们交通往覆,唤出大地上最美妙的光与影。
南黛
这天气,总是不时来一阵透雨,尤其清晨那一阵子,来得利落收得潇洒。袖一阵风,在香樟树间舞一曲,美丽着走了。路面润湿,略有积水,不多。水汽漫天,笼去前路。寂静的路灯黯然失色。
整个校园,醒过来的除了朗朗书声,还有我,还有这绿着的树。树下的青石碧意幽邃,素洁温雅。因为树冠如华盖,恰到好处地滤去了风雨,涵养了清冽的心性。
如果是在博雅路上,脚步就不会这般急促。没课的时候,总喜欢把时间消磨在这条路上,在团团树影里走走停停。那个时候,我似乎不太会想家。尤其五六月间,路尽头几株石榴树开了花,一溜红,厚而透,我就立在近旁看着。
那时候教我们的老师都是骑自行车来上班的。可能是这种交通工具太便利了,便成了老师们的至爱。一个人的车技很娴熟的时候,完全可以在行进中思考和顾盼,思路随意蔓延,涌出一些玄思妙想。普通话课上,蔡老师说起她晚上下班,骑着自行车,想起第二天要讲i的发音口型,趁着月色,就开始练习“i......i......”,前面行人纷纷避到路的右侧,老师轻骑畅通无阻,心生窃喜,然而“i”声不绝。
也许蔡老师是我们所有老师里最佳的段子手。她信手拈来的生活场景,为我们捕捉了语言的魂魄与使命。耳闻市井喧嚣,身染空谷兰香。我对于汉语格调的认知,一定是从普通话课上说话开始的。打开一扇门,对于太多人的人生充满了隆重的必要。
在开封酷热的夏日,我看到了一种雄伟的青灰色,朴素、萧疏、简净、厚实,既有凝固的平和,也有雍容的峻峭。看着这种古老的颜色,我翻腾的心绪止息下来。穿过这种壮阔的颜色,我的内心跟着一路深沉。那时,我知道了热爱的全部秘密。到底,我爱的是这种颜色还是那嵌映在颜色中间的八个字呢?
这八个字的内涵与渊源,是在耿老师的先秦文学课上获知的。耿老师体态微丰、面白无须,笑眯眯地给我们讲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虽是冬日的开封,为了完成“一二三”的要求-----一百篇古文、两百首宋词、三百首唐诗,日日紧张得浑身冒汗。每节课至少有半小时,我在欣赏背诵和等待背诵的忐忑中捱过。图书馆前的小花园里,我哇啦哇啦地重复“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引得旁边外语学院的同学侧目相问:“你读的哪种外语?”
先民的生活以及语言已是另一时空的密码。他们的劳作、爱情和歌唱浓酽苍凉。日光淡薄,可是捧在手心里的繁体字,就像精美繁复的刺绣,点画交错连缀成行,像竹编家什,浑圆、饱满、充实。我不甚着调的吟诵只能算是闭着眼睛的泅渡。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先秦文学课上,耿老师背诵此处内容时,上身微微摇晃,微闭双眼。后来,某一天,我也在我的学生面前吟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 ”学生憧憬的表情流出评价,能够背出自己母校的校训,能够讲好其出处,足以证明一位师者的修养和品位是不一样的。至少,有这么一瞬间,我与先秦文学老师并肩站在大学的源头。
毕业后,我在这个校园呆了近八年,从拓荒的一代成为驻守者。每天的太阳未曾有丝毫变化,我的青年时代却很快就要过去了。有一位才情过人的老教师很认真地对我说,“你最适合呆在大学里。当年,应该继续往上考的。”按他的思路,我是纯粹和自由的。我只是笑笑。我很敬重他的热情和真诚,也许他特别留意过我。
05年的初夏,我特别留意过两句话,在刘老师的第一堂课上。细长个,脸白晳,说话软侬。俊秀有加,不似北人。文学理论课,刘老师以深情朗读原创作品----《父亲的茶杯》作为见面礼。每年春节,他必然回到老家。父亲的茶杯必会积满茶渍,他必然会将父亲的茶杯,里里外外,擦洗如新。
也许,每年都要回家替父亲擦洗茶杯,刘老师才会告诉我们“生活在别处”的同时,洒脱地道出“帝力于我有何哉?”老师性格中这种洒脱的峻峭的部分,不仅没有随着阅历的深刻被磨掉,反倒时时显露,比曲意逢迎更有质感。我们都有自己对待他人、他事的尺度和原点,这些,不要因为某次伤害和某些不良因素的倾轧而转向。
如果生活没有改变,一直伫立原处的话,我们是不是要和古人一模一样?对于过去和未来的事,都用蓍草来占卜。郭老师教授古代汉语,可以作这样的占卜者,古文字可以发出神的谕旨。不分冬夏,郭老师拿粉笔的右手始终戴着真丝手套,有时白色,有时淡粉色。我曾在学五食堂碰见她买了两张煎饼,用盘子托着,大步流星,不作旁顾,昂首离去。我注视着她的背影,想起被她烧掉的藏书,心里塞满惆怅和凄然。尽管,郭老师强调过烧掉的书都是不适合儿子看的,也不准备给儿子看。后来,听闻同学议论,郭老师早就离婚了,只身一人带着孩子。
说到儿子,眼前便闪过王老师的笑容。他的孩子还没到随意翻看大人书橱的年龄,大概五、六岁的样子,而《道德经》已经背诵如流。王老师戏曰:“《道德经》可以启发心智”。个中缘由,我至今没搞明白,也不敢在自己孩子身上尝试。
开封的夏天是极热的。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通常安排在夏至后三至四日左右,教室里热浪滚滚,风扇转得没精打采,有气无力地吱呀着。王老师既是古代文论的授课老师,也碰巧作为监考老师。他手摇折扇,小心地踱着步子。发现钟情的学生,就立于其侧,折扇轻摇,为其驱暑。那位答题的学生,两颊汗流愈发疾速,如溪水蜿蜒。
不可否认,我现在的教书生活,比大学时代要繁忙多了。如果此时说自己很忙,那绝对不是装忙。我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像进行一场热恋,再忙也能从内心深处得到一丝补偿和安慰。
大四那年,我们上课的时候,匆匆地来,匆匆地走。朱老师先在广州市政府做了十几年的公务员,后考取了关校长的硕士研究生,教授我们的近代文学,她显然难以习惯这样的节奏。朱老师像是从热带来的雨林少女,长发飘逸,随意地将一只黑色双肩书包搁在右肩,喜欢立在讲台的左前方,微笑着看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完全有理由,走上前去,同她交谈一番,不管是倾慕她的男生还是女生。
照理说,人到中年,理应成熟一些,世故一些。朱老师却依旧全凭性情发散,赤诚无碍。零七年的冬天,开封的雪出奇的大,各个招聘会亦如逢雪荒。临近期末时,每天能够按时端坐在教室上课的同学,不过二十几位而已。朱老师颇喜欢龚自珍,喜欢他的箫心剑气。略带着粤语发音,为我们诵读“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我们的情绪明显被她影响了,教室鸦雀无声,感觉却像一个鼓钹并作的戏台。其中生动的部分,是朱老师的抽泣!她猛然转身,伏到黑板上,双肩极紧极轻地抖动起来。
很快,朱老师一振手臂,回正身形,沉声道:“如果我能给你们一人一份工作,我真希望你们都能坐在教室里好好听课。”老师的声音哑哑地透过来,时间慢慢过去。我的眼眶湿热起来,瞥见窗外清寒的天空,心里涌起对这个季节的热爱。
天空的颜色逐渐明亮起来的时候,我就更加热爱这个校园。六月即将来临时,树静人稀。有的果实饱满鼓胀,沉甸浑圆。我被常规节奏上紧了发条的身体慢了下来,倾听风来的声音。
阳光开始灼人,空气里浮动的香揉皱了鼻子。开始毕业合影了,我们笑得多么开心啊!
拍完集体照,女生们开始与孺慕四年的老师们合影。远远地看见教授古代文学的王老师微笑着走来,女生们不约而同地大声喊出:“王老师,我们爱您!”王老师稍有些歪斜的嘴角斜得更狠了!眼底的笑意平和而挥洒。
世人都说“名缰利锁”,王老师却偏以此为名。有同学颇为好奇,一直想问个究竟,合影之后,终于还是没向老师开口。王老师歪斜的嘴角倒是我们公开的秘密。老师曾接受过一场非常危险的颅部手术,术后,嘴角就成了这样,一直保持45度的斜率。这样,无论何时,如果你与王老师对视的话,都能感觉到他上扬的嘴角漾出的笑意。
“世间学问,概分三种;一是生而知之,是为本能;一是学而知之,是为知识;一是困而知之,可谓智慧。我在病床上深读《庄子》,竟自生出一种依赖。因而有了今天的《庄子研究》。”这样的开场白,我至今难以忘怀。这门课当年听课人数的纪录,之后恐怕也难以打破。
爱读书、爱研究乃是老师们相同的痴好,囤积书籍也是相同的爱好了。教授先锋小说理论的刘老师,当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有一批手头常常翻看的书籍,留在了北京。到河大讲课后,觉得没有这些“老朋友”的陪伴,实在寂寞而且不便,就重新订购了一批,一模一样的一批,耗资两万余元。刘老师因此大大地得罪了家中夫人。“朋友”如手足,不可舍。那么婚姻便舍刘老师而去。我们最后听到的坊间传闻透出,刘夫人亦是位榜上有名的作家!不管怎样的传闻,恰好都佐证了刘老师在江湖中鲜亮的史笔。
有的老师上了年纪,在校园里散步已是一种习惯。他们话语不多,显得十分平淡,俨然局外人。我多年后才懂得,是他们踽踽而行的身影,让河大的品位变得非同一般。
某次,散步途中,话语稀少的胡老师,抬头看了看天空,沉思片刻,对即将离校的我们说道:“任何时候,记得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就是好的。”
当身边有人面对面说出对我的教诲与期许时,我就陷入对那日散步的回味之中。事隔多年,当日的那种氛围,仍能清晰地唤起我的追述。
如果有机会,到了河大,我还是要走进当年的教室。开封的小吃固然是我所喜欢的,但是,我更喜欢老师们的课堂,老师们板书的笔迹。教授古籍标点的佟老师,正白旗人,当年以货车司机的身份考取河大研究生。他的板书从右到左,繁体竖排,没有标点。观之,赏心悦目。铁钩银划,繁缛之间,荡漾着激情。他的课堂如一张华美硕大的宣纸,随时准备拥抱佟老师磅礴稳重的笔锋。
这样的繁体板书,在黑板上延展开一个神秘、古老的空间,点画衔接、复杂指事,淋漓倾倒,构成我对那个遥 远世界无比眷恋的理由。
驾车时,如果车速较慢,车技也蹩脚,马路两旁的一切,包括行道树,都会朝自己扑来,嘈杂纷乱,致使内心非常紧张;然而,车技娴熟,车速也快的话,就会觉得一切都在缓缓后退,就像一部设了慢进的纪录片,清宁而纯净。我觉出其中的味道了。
每一棵树都是一门学问,孑然立于途中的每个关隘。彼此或颔首致意,或遥相呼吸。一直,倔强的兀自倔强,简傲的仍在简傲,超迈的依然超迈,风姿特立,狂风暴雨未损丝毫。春日新绿,秋风黄叶,即便是小情小调地吟唱,小聪明小兴趣的装帧,也已经摄留了斑斓的树影。
浓云散去,灿金的太阳被慢慢托出天际,香樟树下颇多荫凉。每一株树干都显风骨,每一张叶子都是良师。它们交通往覆,唤出大地上最美妙的光与影。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