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地活着——庄子的三则寓言带给我们的生存理念
2021-12-23抒情散文三水
【庄周梦蝶】【原文】: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译文】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
【庄周梦蝶】
【原文】: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
【译文】
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突然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必定有区别,这就是所说的化为物。
【相濡以沫】
【原文】: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庄子.大宗师篇》
【译文】
泉水干了,两条鱼一同被搁浅在陆地上,互相呼气、互相吐沫来润湿对方,显得患难与共而仁慈守义,难道这样会比湖水涨满时,各自游回江河湖海,从此相忘,要来的悠闲自在吗?你这样想就和称誉尧而谴责桀一样,还不如把两者都忘掉,而把他们的作为都归于事物的本来规律。
【材与不材】
【原文】
庄子行於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於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处?”
庄子笑曰:“周將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
【译文】
庄子漫步在山林之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繁茂,伐木工在它旁边休息却不砍伐它。(庄子)问伐木工不砍伐这棵树的原因,回答说:“因为它没什么用。”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而能够过完它的自然寿命。”庄子从山中出来,住在老朋友家。朋友很高兴,命童仆杀大雁做菜。童仆问道:“有一只会叫,有一只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说:“杀不能叫的。”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天山里那棵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度完它的自然一生;如今主人的这只雁,因为不材而送了小命,先生将站在哪一方?”庄子笑着说:“我将站在那成材和不成材的中间。”
【尝试解读】
印象
在百度的资料中,庄子是哲学家,是美学家,是诗人,是思想家。
但是,我所定位的,庄子是圆滑遁世的隐者。
老子认为,人被欲望、知识裹挟,已经失去了看世界葱绿生命的灵觉。从这一点看,庄子沿袭这一思想,给世人呈现出一双眼睛。
婴儿般鲜亮的眼睛、充满活力的眼睛、纯真无邪的眼睛,他用这样的眼睛来看世界,世界便如其真、如其性、如其光明。
庄子的这双眼睛,如初生牛犊般活泼,如朝阳般初启,充满了生命的温情,但这份温情,却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不在人类的世界里。
庄周梦蝶,物我两忘
读完《庄周梦蝶》,想到了清人张潮写的《幽梦影》。
《幽梦影》中有这么一句妙语:“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
不是吗?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
可是,再返回来看,喧嚣的尘世好吗?逍遥快活的梦境好吗?其实,都只是一种存在的现象,是两个不同的形态或者阶段而已。
蝴蝶也好,庄周也好,分不开谁是谁,分不开的原因在于,庄周把自己物化了。人化于物,“人”就是物,物人相通,相互之间没有了界限。分不清谁是物,谁是人了。
在庄周的眼中,那翩翩飞舞的蝴蝶就是他自己呀,他就是那斑斓多姿的彩蝶,自由自在地翱游于天地长空。
把自己等同于物,把自己置身于物,处于物的境界,忘了自己。这样叙说的时候,又想到了范仲淹的那句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能把自己超身物外,和梦蝶没什么区别吧?
在人类的世界里,庄周活着,在梦寐的世界里,蝴蝶活着。二者可以打通的地段里,庄周依然活着。
换句话说,需要庄周的时候,他是蝴蝶;需要蝴蝶的时候,他是庄周。
不能相濡以沫,就相忘于江湖
读完这一则,想到了庄子的家事。
庄子家贫,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妻子叫他外出借粮食,他去找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许诺秋后再借。庄子说这是远水不解近渴,就回家了。妻子让他再去别的地方借,他就给妻子写休书,说,与其两两困死,不如两相忘掉,而各寻其道。
妻子领取休书,不久,嫁给阔佬,然后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想到中国一句老话:“树倒猢狲散。”
还有一句老话:“大难来时各自飞。”
太多的武打情节里,都有这样的选择,为了生存,选择忘却。
忘记了就会幸福。相忘于江湖,与其说是生存的必要,不如说是生存的无奈。
相濡以沫,是人类渴求的最美的生活。
然而,能做到的有几许?
所以,现在的人,更多的人,效仿于庄子,相忘于江湖,不是为生存,而是为快乐。
不能相濡以沫,何必非要相濡以沫?
相忘于江湖会快乐,会幸福,为什么不?
材与不材,中间者也
树木成材了,砍之;大雁不能鸣者,杀之。
在我们自己家里,下蛋的鸡,留之,生病的鸡,杀之。
三国时李晋有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优秀者,催之;堆出者,湍之;高出者,非之。
农民在地里面,剔苗儿,那些黄瘦的,拥挤的,往往被拔之。
已经成材的,或者不能成材的,被毁之,应该也是这个理儿。
想到在教室里,成绩优异者,同学排挤之,成绩糟糕者,同学嘲笑之,而那些存在于两者之间的,活得自在。
我想,这是不是庄子告知我们的一些存在的哲学呢?
不做最好,也不做最差的;
不能够相守,就分开,不委屈自己;
把眼前事抛开,在自己的幻想国里遨游。
能做到,就应该活得最为开心。
【后记】
不是学者,也不是哲人。
只是站在一己的立场,说一说庄子的生存观念对当今世人的警醒或者劝勉。
时过几千年,但影响不过,境也未迁。
只能感慨,经典作品,即便过了几千年,依然还是精品,百读不厌,百读百新。
【原文】: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
【译文】
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突然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必定有区别,这就是所说的化为物。
【相濡以沫】
【原文】: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庄子.大宗师篇》
【译文】
泉水干了,两条鱼一同被搁浅在陆地上,互相呼气、互相吐沫来润湿对方,显得患难与共而仁慈守义,难道这样会比湖水涨满时,各自游回江河湖海,从此相忘,要来的悠闲自在吗?你这样想就和称誉尧而谴责桀一样,还不如把两者都忘掉,而把他们的作为都归于事物的本来规律。
【材与不材】
【原文】
庄子行於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於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处?”
庄子笑曰:“周將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
【译文】
庄子漫步在山林之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繁茂,伐木工在它旁边休息却不砍伐它。(庄子)问伐木工不砍伐这棵树的原因,回答说:“因为它没什么用。”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而能够过完它的自然寿命。”庄子从山中出来,住在老朋友家。朋友很高兴,命童仆杀大雁做菜。童仆问道:“有一只会叫,有一只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说:“杀不能叫的。”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天山里那棵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度完它的自然一生;如今主人的这只雁,因为不材而送了小命,先生将站在哪一方?”庄子笑着说:“我将站在那成材和不成材的中间。”
【尝试解读】
印象
在百度的资料中,庄子是哲学家,是美学家,是诗人,是思想家。
但是,我所定位的,庄子是圆滑遁世的隐者。
老子认为,人被欲望、知识裹挟,已经失去了看世界葱绿生命的灵觉。从这一点看,庄子沿袭这一思想,给世人呈现出一双眼睛。
婴儿般鲜亮的眼睛、充满活力的眼睛、纯真无邪的眼睛,他用这样的眼睛来看世界,世界便如其真、如其性、如其光明。
庄子的这双眼睛,如初生牛犊般活泼,如朝阳般初启,充满了生命的温情,但这份温情,却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不在人类的世界里。
庄周梦蝶,物我两忘
读完《庄周梦蝶》,想到了清人张潮写的《幽梦影》。
《幽梦影》中有这么一句妙语:“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
不是吗?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
可是,再返回来看,喧嚣的尘世好吗?逍遥快活的梦境好吗?其实,都只是一种存在的现象,是两个不同的形态或者阶段而已。
蝴蝶也好,庄周也好,分不开谁是谁,分不开的原因在于,庄周把自己物化了。人化于物,“人”就是物,物人相通,相互之间没有了界限。分不清谁是物,谁是人了。
在庄周的眼中,那翩翩飞舞的蝴蝶就是他自己呀,他就是那斑斓多姿的彩蝶,自由自在地翱游于天地长空。
把自己等同于物,把自己置身于物,处于物的境界,忘了自己。这样叙说的时候,又想到了范仲淹的那句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能把自己超身物外,和梦蝶没什么区别吧?
在人类的世界里,庄周活着,在梦寐的世界里,蝴蝶活着。二者可以打通的地段里,庄周依然活着。
换句话说,需要庄周的时候,他是蝴蝶;需要蝴蝶的时候,他是庄周。
不能相濡以沫,就相忘于江湖
读完这一则,想到了庄子的家事。
庄子家贫,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妻子叫他外出借粮食,他去找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许诺秋后再借。庄子说这是远水不解近渴,就回家了。妻子让他再去别的地方借,他就给妻子写休书,说,与其两两困死,不如两相忘掉,而各寻其道。
妻子领取休书,不久,嫁给阔佬,然后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想到中国一句老话:“树倒猢狲散。”
还有一句老话:“大难来时各自飞。”
太多的武打情节里,都有这样的选择,为了生存,选择忘却。
忘记了就会幸福。相忘于江湖,与其说是生存的必要,不如说是生存的无奈。
相濡以沫,是人类渴求的最美的生活。
然而,能做到的有几许?
所以,现在的人,更多的人,效仿于庄子,相忘于江湖,不是为生存,而是为快乐。
不能相濡以沫,何必非要相濡以沫?
相忘于江湖会快乐,会幸福,为什么不?
材与不材,中间者也
树木成材了,砍之;大雁不能鸣者,杀之。
在我们自己家里,下蛋的鸡,留之,生病的鸡,杀之。
三国时李晋有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优秀者,催之;堆出者,湍之;高出者,非之。
农民在地里面,剔苗儿,那些黄瘦的,拥挤的,往往被拔之。
已经成材的,或者不能成材的,被毁之,应该也是这个理儿。
想到在教室里,成绩优异者,同学排挤之,成绩糟糕者,同学嘲笑之,而那些存在于两者之间的,活得自在。
我想,这是不是庄子告知我们的一些存在的哲学呢?
不做最好,也不做最差的;
不能够相守,就分开,不委屈自己;
把眼前事抛开,在自己的幻想国里遨游。
能做到,就应该活得最为开心。
【后记】
不是学者,也不是哲人。
只是站在一己的立场,说一说庄子的生存观念对当今世人的警醒或者劝勉。
时过几千年,但影响不过,境也未迁。
只能感慨,经典作品,即便过了几千年,依然还是精品,百读不厌,百读百新。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