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雁
2021-12-23抒情散文鲁芒
深秋的清晨,去沂河边散步,远远地看见一群大鸟在河道中间的沙地上悠闲地踱步,走近了,那群大鸟“哗”地一声飞起来,俄顷,便在天空中摆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嘎嘎地欢叫着向远方飞去。原来,这是一群在河道上休憩过夜的大雁,看着那渐渐远去的背影,我的心……
深秋的清晨,去沂河边散步,远远地看见一群大鸟在河道中间的沙地上悠闲地踱步,走近了,那群大鸟“哗”地一声飞起来,俄顷,便在天空中摆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嘎嘎地欢叫着向远方飞去。
原来,这是一群在河道上休憩过夜的大雁,看着那渐渐远去的背影,我的心中忽然涌动起一缕无言的感动,这道靓丽的风景,唤起了我消逝已久的记忆。
我童年的欢乐有相当一部分是与鸟儿们联系在一起的,那些生活在乡间屋檐下的麻雀、燕子,那些在树林里孵化子女的喜鹊、候鸟以及偶尔从天空中掠过的匆匆过客,给我寂寞的童年带来无限欢乐,尤其是当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欢叫着从我头顶上远去,我的心总是兴奋不已,这些自由来去的精灵,它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哪里才是它们的家?我能不能也和它们一样,能够在蓝天上自由自在地飞翔?那些天地间自由、飘逸、灵性的翅膀带给我无限的遐想。我常常在梦里看见自己变成一只领头的大雁,带领着伙伴们在高高蓝天上,俯瞰着辽阔的大地,飞过高山、河流,飞过雪花曼舞的塞北,飞过杏花春雨的江南……
童年的记忆里,每年初冬的夜晚,村东边的鲤龙河上总有一群群大雁在那里过夜,它们在水边的草地上自由自在地踱步,觅食草根、落叶或者植物的种子,偶尔也会飞到过冬的麦田里啄食麦苗。第二天一大早,这些经过一个夜晚养精蓄锐的大鸟们便会排起整齐的队伍向南方迁徙,去温暖的南方度过即将到来的严冬。
听老人们说,大雁往来于南北方的时间顺应着节气的变更,非常准时,一般是在每年的春分时节从南方飞回到北方繁殖,而寒露前后,则会结队去往南方过冬,每年仅往返在路上的时间就长达一至两个月,可以说是飞过了万水千山,年年如此,矢志不移。《吕氏春秋》里有“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的记载。古诗里赞美大雁的诗句更是俯拾皆是,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有描写大雁的佳作流传于世,韦应物诗云:“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宋代诗人梅尧臣在《秋雁》中写道:“秋雁多夜飞,前群后孤来”,而陆游写大雁的诗句就更多了:“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
《幽居》)、“今年寒到江乡早,未及中秋见雁飞”(《夜归》)等等不胜枚举。由此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墨客对于大雁的喜爱之情。
一直以来,我对大雁的飞行方式怀着无限的神秘,它们为什么会排成“一”字或者“人”字飞行呢?我曾经问过许多人,记得小学的老师曾经告诉过我们:大雁的飞行是一种大智慧,这些灵性的大鸟,它们深深懂得团结的力量、集体的力量。在它们飞行的队伍中,都是头雁打先锋,其他强壮的大雁则与老弱病残的大雁交叉排列在一起共同飞翔,这是因为大雁在展翅腾飞的过程中,它们的翅膀可以扇起风涡,从而可以把夹杂在中间的老弱病残雁轻轻地托举起来,既减轻了它们飞行的阻力,也避免了在长途跋涉中同类因无力飞行而掉队。
大雁的团队精神是值得人类学习的,不论是雄雁、雌雁,只要是体魄健壮,飞行有力,在整个迁徙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担当起领袖的责任,因为它们深深地懂得仅凭一只雁的力量是无法完成风险重重的长途跋涉的,它们总是在飞行中不断变换阵容,领头雁自觉承担导航的责任,而一旦感觉自己体力不支,会自动降低飞行高度,其他强壮的大雁很自然地冲上前去担当起头雁的责任,前一只头雁则自动插入队伍当中。我们看到大雁在飞翔时经常变换阵容大概就是它们更换头雁的缘故。而当它们栖息、觅食的时候,也总是有一只经验丰富的老雁担当“哨兵”,一旦发现危险就会立即发出“嘎、嘎”的叫声,提醒同伴躲避,或者直接发出信号带领同伴迅速起飞。
我常常为自己救助过一只大雁而自豪,但我不知道那只被救助的大雁是否真如哥哥说的那样,早入了人们的肚子。那是一个隆冬的清晨,我和哥哥躲过母亲的视线,穿过村东那片冬小麦地,去鲤龙河里滑冰。就在我们的脚步临近河道的时候,忽然听见沙地上“嘎—嘎—”叫了两声,非常急促,像是受了惊吓的鹅的声音,我们循着声音望去,只见一只灰色的鹅一瘸一拐地跑起来,一根翅膀扑打着,另一根翅膀则耷拉在地上。哥哥稍一愣神,便说:“快追,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我扔下滑雪板,紧跑几步,很轻易地就将它捉住了,果然是一只大雁。
我们将那只受伤的大雁抱回家交给母亲,希望她能给我们炖一锅雁汤吃,但母亲将却将它放在一个大纸箱里,还给它铺上干草喂养起来。母亲说:大雁是有感情的动物,它和鸳鸯鸟一样,如果一只死了,另一只就会非常孤独和忧伤,甚至会抑郁而死,我们还是给它治好伤后放了吧!经过母亲一个星期的精心照料,那只大雁的伤好了,看到它扑打着翅膀时时要飞的样子,母亲慈爱地抚摸着它的头,带着我们一起来到鲤龙河里将它放飞了。当时,正有一群大雁在河道上盘旋,看到那只大雁融入雁群,母亲露出欣慰的笑容。
后来,我一篇文章里读到金代诗人元好问的创作故事,说的是昔年元好问去并州赶考,路上遇见一个捕雁人,那个人告诉他说:今天捕获了一只大雁,另一只脱网的却盘旋在天空悲鸣不已,迟迟不愿离开,看到我将逮到的那只杀了,天上那只竟投地而死。元好问听了非常悲伤,就花钱向捕雁人买下了那两只大雁,将它们葬在了汾水边,并堆起石头作为标志,名曰:雁丘,他在词中写道:“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此情此景,令人唏嘘感叹!想必我那出身书香门第的母亲是知道这个故事的,要不,她不会为一只受伤的大雁付诸那么多的感情。 忽然记起《九九歌》里句子:“七九河开,八九雁来。”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八九九,想必我心中的那些大雁正飞翔在回归北方的路上,用不了多久,那”嘎嘎“的雁阵就会排空而至,当春和景明的天空中渐渐露出曼妙的雁阵,我的心该是多么的激动啊!
[ 本帖最后由 鲁芒 于 2012-3-9 20:10 编辑 ]
原来,这是一群在河道上休憩过夜的大雁,看着那渐渐远去的背影,我的心中忽然涌动起一缕无言的感动,这道靓丽的风景,唤起了我消逝已久的记忆。
我童年的欢乐有相当一部分是与鸟儿们联系在一起的,那些生活在乡间屋檐下的麻雀、燕子,那些在树林里孵化子女的喜鹊、候鸟以及偶尔从天空中掠过的匆匆过客,给我寂寞的童年带来无限欢乐,尤其是当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欢叫着从我头顶上远去,我的心总是兴奋不已,这些自由来去的精灵,它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哪里才是它们的家?我能不能也和它们一样,能够在蓝天上自由自在地飞翔?那些天地间自由、飘逸、灵性的翅膀带给我无限的遐想。我常常在梦里看见自己变成一只领头的大雁,带领着伙伴们在高高蓝天上,俯瞰着辽阔的大地,飞过高山、河流,飞过雪花曼舞的塞北,飞过杏花春雨的江南……
童年的记忆里,每年初冬的夜晚,村东边的鲤龙河上总有一群群大雁在那里过夜,它们在水边的草地上自由自在地踱步,觅食草根、落叶或者植物的种子,偶尔也会飞到过冬的麦田里啄食麦苗。第二天一大早,这些经过一个夜晚养精蓄锐的大鸟们便会排起整齐的队伍向南方迁徙,去温暖的南方度过即将到来的严冬。
听老人们说,大雁往来于南北方的时间顺应着节气的变更,非常准时,一般是在每年的春分时节从南方飞回到北方繁殖,而寒露前后,则会结队去往南方过冬,每年仅往返在路上的时间就长达一至两个月,可以说是飞过了万水千山,年年如此,矢志不移。《吕氏春秋》里有“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的记载。古诗里赞美大雁的诗句更是俯拾皆是,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有描写大雁的佳作流传于世,韦应物诗云:“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宋代诗人梅尧臣在《秋雁》中写道:“秋雁多夜飞,前群后孤来”,而陆游写大雁的诗句就更多了:“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
《幽居》)、“今年寒到江乡早,未及中秋见雁飞”(《夜归》)等等不胜枚举。由此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墨客对于大雁的喜爱之情。
一直以来,我对大雁的飞行方式怀着无限的神秘,它们为什么会排成“一”字或者“人”字飞行呢?我曾经问过许多人,记得小学的老师曾经告诉过我们:大雁的飞行是一种大智慧,这些灵性的大鸟,它们深深懂得团结的力量、集体的力量。在它们飞行的队伍中,都是头雁打先锋,其他强壮的大雁则与老弱病残的大雁交叉排列在一起共同飞翔,这是因为大雁在展翅腾飞的过程中,它们的翅膀可以扇起风涡,从而可以把夹杂在中间的老弱病残雁轻轻地托举起来,既减轻了它们飞行的阻力,也避免了在长途跋涉中同类因无力飞行而掉队。
大雁的团队精神是值得人类学习的,不论是雄雁、雌雁,只要是体魄健壮,飞行有力,在整个迁徙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担当起领袖的责任,因为它们深深地懂得仅凭一只雁的力量是无法完成风险重重的长途跋涉的,它们总是在飞行中不断变换阵容,领头雁自觉承担导航的责任,而一旦感觉自己体力不支,会自动降低飞行高度,其他强壮的大雁很自然地冲上前去担当起头雁的责任,前一只头雁则自动插入队伍当中。我们看到大雁在飞翔时经常变换阵容大概就是它们更换头雁的缘故。而当它们栖息、觅食的时候,也总是有一只经验丰富的老雁担当“哨兵”,一旦发现危险就会立即发出“嘎、嘎”的叫声,提醒同伴躲避,或者直接发出信号带领同伴迅速起飞。
我常常为自己救助过一只大雁而自豪,但我不知道那只被救助的大雁是否真如哥哥说的那样,早入了人们的肚子。那是一个隆冬的清晨,我和哥哥躲过母亲的视线,穿过村东那片冬小麦地,去鲤龙河里滑冰。就在我们的脚步临近河道的时候,忽然听见沙地上“嘎—嘎—”叫了两声,非常急促,像是受了惊吓的鹅的声音,我们循着声音望去,只见一只灰色的鹅一瘸一拐地跑起来,一根翅膀扑打着,另一根翅膀则耷拉在地上。哥哥稍一愣神,便说:“快追,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我扔下滑雪板,紧跑几步,很轻易地就将它捉住了,果然是一只大雁。
我们将那只受伤的大雁抱回家交给母亲,希望她能给我们炖一锅雁汤吃,但母亲将却将它放在一个大纸箱里,还给它铺上干草喂养起来。母亲说:大雁是有感情的动物,它和鸳鸯鸟一样,如果一只死了,另一只就会非常孤独和忧伤,甚至会抑郁而死,我们还是给它治好伤后放了吧!经过母亲一个星期的精心照料,那只大雁的伤好了,看到它扑打着翅膀时时要飞的样子,母亲慈爱地抚摸着它的头,带着我们一起来到鲤龙河里将它放飞了。当时,正有一群大雁在河道上盘旋,看到那只大雁融入雁群,母亲露出欣慰的笑容。
后来,我一篇文章里读到金代诗人元好问的创作故事,说的是昔年元好问去并州赶考,路上遇见一个捕雁人,那个人告诉他说:今天捕获了一只大雁,另一只脱网的却盘旋在天空悲鸣不已,迟迟不愿离开,看到我将逮到的那只杀了,天上那只竟投地而死。元好问听了非常悲伤,就花钱向捕雁人买下了那两只大雁,将它们葬在了汾水边,并堆起石头作为标志,名曰:雁丘,他在词中写道:“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此情此景,令人唏嘘感叹!想必我那出身书香门第的母亲是知道这个故事的,要不,她不会为一只受伤的大雁付诸那么多的感情。 忽然记起《九九歌》里句子:“七九河开,八九雁来。”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八九九,想必我心中的那些大雁正飞翔在回归北方的路上,用不了多久,那”嘎嘎“的雁阵就会排空而至,当春和景明的天空中渐渐露出曼妙的雁阵,我的心该是多么的激动啊!
[ 本帖最后由 鲁芒 于 2012-3-9 20:10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