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名家:许俊文的真性情
2021-12-23抒情散文张铭
走近名家:许俊文的真性情就像在一片土地里耕耘一样,你只要每天扛着锄头到田间走走,就会遇到一群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农人,甚而遇到种庄稼的好把式。许俊文就是我在文学田园中碰到的行家里手。我进文学圈很迟,当作家兰若将名家如数家珍的时候,我还只知道那……
走近名家:许俊文的真性情
就像在一片土地里耕耘一样,你只要每天扛着锄头到田间走走,就会遇到一群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农人,甚而遇到种庄稼的好把式。许俊文就是我在文学田园中碰到的行家里手。
我进文学圈很迟,当作家兰若将名家如数家珍的时候,我还只知道那几位选入课本的“精品”老作家。她说名家许俊文驻留池州。我还傻傻地问:“他是干什么的?”孤陋寡闻如此,至今想想还羞愧难当。后来在博客中总算认识了许老师,并知道了2007年的安徽高考卷阅读题选用了他的作品《乡村里的风》,我自然就有了一份景仰之心。真的,就像自己的一篇文章只敲在文档里,你左看右看也不过是一个素面朝天的普通人,若搬到了报纸上,或者刊物上,一份神圣感油然而生。何况许老师文章登上了大雅之堂,我心中顿生膜拜之情。
与许老师有缘晤面还得从许老师的散文集《俯向大地的身影》说起。当我得知许老师的散文集已付梓成书,正值我的散文集推销之时,我毅然对学生提出了要求,买本许老师的文集,能走近点高考。
于是我揣着书款踏上了朝圣之路。
其实之前,我偶有从文友那里零零碎碎地得到关于许老师的个人经历,我最初的感觉,许老师是从苦难深处走过来的作家。这样说可能不被人认可,可能连许老师都认为这样说不够妥贴,因为他在苦难中找到了快乐。可这愉恰就是人类的智慧,风霜雨雪的艰辛往往被阳光的岁月晒干了。否则总活在阴霾之下,是何等的悲哀。放大快乐是潇洒前行的最好驱动力。
这次到池州听了许老师的散文讲座,我仍坚持我的看法。他踯躅在农村十九年,确切地说蛰伏农村十九年,插田磨坏了手,挑担子蹭破了脚,在北方那贫瘠的土地里刨食讨生活,比江南不知要难多少倍。十九年对于一个知识青年是什么概念?那些肚子中的文字,轻得没有一粒粮食重。他只能蛰伏在土地上,就如他母亲那俯下大地的身影。其实母亲的身影,何尝不是千百万农人的缩影,何尝不是许老师自己的身影?没有出路,你必须俯下身段,低下清高的头。
可这一低,一深入,不知不觉将自身的根须扎进了泥土深处。那些风土人情的滋养,让他的人生体量得到了充盈,并与知识胶合,与苦难发酵,就沉淀到其生命的内核之中。所以他的好文章不过是他深厚的生活与文化底蕴的外化,当人生的按钮被激活了,只要拿起鼠标轻轻一点,就将生命硬盘中录入的文件夹一一打开。
人们说苦难是最好的老师,虽然人不想要苦难,或者说一般人苦到身上不入心,苦到心上不入思,而许老师以文人的情怀将苦难进行酵化,然后就如一个老者捧着长烟杆蹲在一旁边看边咂着嘴巴。
命运还要让许老师在文学上走得更远更好。他在四十多岁时得了一场几乎要命的病,他说那是命悬一线。好似这根线是“威亚”,硬是将许老师从吞噬生命的深渊中扯了回来。他说这其中也有音乐的力量,纯山神一的自然音乐《水的风景》。
大自然与人的生命总有贴合的部分,甚至给生命注入一种看不见的物质,给你希望,赐你力量。你心中的块垒,身上的暗疾也许在自然中行走而化为无形。许老师决定只身走天涯。他选择了与天最近的地方,象屈原一样来个《天问》。当然真正的大家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他一路行走,一路思索,困乏体力,成全智力。想接近生命的本真,想寻求人生的密钥。将自我抛向苦难,然后又从苦难中走出,这是多么一件大智大勇的行为啊。所以他写的《穿越青海长云》,让读者的为之震撼。还有什么文章有作者心灵在场、身子在场的“真”呢?文章一真,就有了打动人的元素。
许老师说,写一篇好文章至少心灵要在场。是啊!人生是不可复制的,如果你错过了《十八岁去远行》,也不必非要来个《我要去西藏》,但有条件的远足也未尝不可,将历山当作泰山登,将升金湖当作太湖游,只要有情致,也可以像写《浮生六记》的沈复一样,将蚊帐里的蚊子当成飞鹤。倘若我们不能直接体验,也可间接体验,放飞心灵,让心灵在场,去酝酿情绪,营造场景,苦我心,动我情就有可能写出好文章来。
其实“真”与“情”岂能分割?许老师举一个例子:北方有替人哭丧的营生,任凭一把鼻涕一把泪,貌似悲伤,也不如亲人一声叹息心的“真”痛。失亲之痛是深入骨髓的。
当然文章的真是艺术的真实,就是要准确把握事物的原本状态。这就是许老师讲的一个“情”,散文不是“零度创作”,他带有作者的好恶情感的,就是说有着作者体温的。在字里行间,你能感觉到作者的气息,甚至耳际有他的激越之情,欢乐之娱,叹息之声,悲凉之气。情感是相通的,文章说到底就是以情感激发情感,你文如开水,别人品不出半点味道,自然就弱化了文章的力量。
其实这里像个循环论证一样,你写出了文章的“真”,肯定就有了文章的“情”。反过来,文章写出了“情”,自然透着一份“真”。所以人们就说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
真与情我认为是写文章的一般境界。这话许老师没说。但他说了写文章要重视一个“性”。当然这不是说男人写出的文章应有雄性荷尔蒙,女性写的文章一定要有女性荷尔蒙。而是要有灵性,要有带个人DNA的“暗物质。他举了个浅显的例子。电灯是电流通过灯泡的外在表现。没有电流灯泡黯然无光。
文章要有个性,要透着你的特质,而这特质有时还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若没有个性的文章“像我家被阉了的公驴,瘪衰衰的,叫声都是娘娘腔”。
这里我想对许老师的说法进行个拓展。写就的文章就是一盏灯,其美观与否,是由千姿百态的外形和内在的电流决定的。没有电流,再漂亮的灯具也只是摆设。内外的辩证统一才是散文写作之道。
千人文章千种面,审美风格各分明。许老师说,散文无非是“写那么一点事,抒那么一点情,阐那么一点理”。说得淡然,但区别在于,你写的事虽无大小,但抒的情有多真,揭的理有多深,有没有你特有的文章基因。
我想这就是我理解的许老师文章中的“真”“性”“情”。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安徽省示范高中东至县三中(247200) [ 本帖最后由 张铭 于 2012-3-22 10:14 编辑 ]
就像在一片土地里耕耘一样,你只要每天扛着锄头到田间走走,就会遇到一群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农人,甚而遇到种庄稼的好把式。许俊文就是我在文学田园中碰到的行家里手。
我进文学圈很迟,当作家兰若将名家如数家珍的时候,我还只知道那几位选入课本的“精品”老作家。她说名家许俊文驻留池州。我还傻傻地问:“他是干什么的?”孤陋寡闻如此,至今想想还羞愧难当。后来在博客中总算认识了许老师,并知道了2007年的安徽高考卷阅读题选用了他的作品《乡村里的风》,我自然就有了一份景仰之心。真的,就像自己的一篇文章只敲在文档里,你左看右看也不过是一个素面朝天的普通人,若搬到了报纸上,或者刊物上,一份神圣感油然而生。何况许老师文章登上了大雅之堂,我心中顿生膜拜之情。
与许老师有缘晤面还得从许老师的散文集《俯向大地的身影》说起。当我得知许老师的散文集已付梓成书,正值我的散文集推销之时,我毅然对学生提出了要求,买本许老师的文集,能走近点高考。
于是我揣着书款踏上了朝圣之路。
其实之前,我偶有从文友那里零零碎碎地得到关于许老师的个人经历,我最初的感觉,许老师是从苦难深处走过来的作家。这样说可能不被人认可,可能连许老师都认为这样说不够妥贴,因为他在苦难中找到了快乐。可这愉恰就是人类的智慧,风霜雨雪的艰辛往往被阳光的岁月晒干了。否则总活在阴霾之下,是何等的悲哀。放大快乐是潇洒前行的最好驱动力。
这次到池州听了许老师的散文讲座,我仍坚持我的看法。他踯躅在农村十九年,确切地说蛰伏农村十九年,插田磨坏了手,挑担子蹭破了脚,在北方那贫瘠的土地里刨食讨生活,比江南不知要难多少倍。十九年对于一个知识青年是什么概念?那些肚子中的文字,轻得没有一粒粮食重。他只能蛰伏在土地上,就如他母亲那俯下大地的身影。其实母亲的身影,何尝不是千百万农人的缩影,何尝不是许老师自己的身影?没有出路,你必须俯下身段,低下清高的头。
可这一低,一深入,不知不觉将自身的根须扎进了泥土深处。那些风土人情的滋养,让他的人生体量得到了充盈,并与知识胶合,与苦难发酵,就沉淀到其生命的内核之中。所以他的好文章不过是他深厚的生活与文化底蕴的外化,当人生的按钮被激活了,只要拿起鼠标轻轻一点,就将生命硬盘中录入的文件夹一一打开。
人们说苦难是最好的老师,虽然人不想要苦难,或者说一般人苦到身上不入心,苦到心上不入思,而许老师以文人的情怀将苦难进行酵化,然后就如一个老者捧着长烟杆蹲在一旁边看边咂着嘴巴。
命运还要让许老师在文学上走得更远更好。他在四十多岁时得了一场几乎要命的病,他说那是命悬一线。好似这根线是“威亚”,硬是将许老师从吞噬生命的深渊中扯了回来。他说这其中也有音乐的力量,纯山神一的自然音乐《水的风景》。
大自然与人的生命总有贴合的部分,甚至给生命注入一种看不见的物质,给你希望,赐你力量。你心中的块垒,身上的暗疾也许在自然中行走而化为无形。许老师决定只身走天涯。他选择了与天最近的地方,象屈原一样来个《天问》。当然真正的大家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他一路行走,一路思索,困乏体力,成全智力。想接近生命的本真,想寻求人生的密钥。将自我抛向苦难,然后又从苦难中走出,这是多么一件大智大勇的行为啊。所以他写的《穿越青海长云》,让读者的为之震撼。还有什么文章有作者心灵在场、身子在场的“真”呢?文章一真,就有了打动人的元素。
许老师说,写一篇好文章至少心灵要在场。是啊!人生是不可复制的,如果你错过了《十八岁去远行》,也不必非要来个《我要去西藏》,但有条件的远足也未尝不可,将历山当作泰山登,将升金湖当作太湖游,只要有情致,也可以像写《浮生六记》的沈复一样,将蚊帐里的蚊子当成飞鹤。倘若我们不能直接体验,也可间接体验,放飞心灵,让心灵在场,去酝酿情绪,营造场景,苦我心,动我情就有可能写出好文章来。
其实“真”与“情”岂能分割?许老师举一个例子:北方有替人哭丧的营生,任凭一把鼻涕一把泪,貌似悲伤,也不如亲人一声叹息心的“真”痛。失亲之痛是深入骨髓的。
当然文章的真是艺术的真实,就是要准确把握事物的原本状态。这就是许老师讲的一个“情”,散文不是“零度创作”,他带有作者的好恶情感的,就是说有着作者体温的。在字里行间,你能感觉到作者的气息,甚至耳际有他的激越之情,欢乐之娱,叹息之声,悲凉之气。情感是相通的,文章说到底就是以情感激发情感,你文如开水,别人品不出半点味道,自然就弱化了文章的力量。
其实这里像个循环论证一样,你写出了文章的“真”,肯定就有了文章的“情”。反过来,文章写出了“情”,自然透着一份“真”。所以人们就说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
真与情我认为是写文章的一般境界。这话许老师没说。但他说了写文章要重视一个“性”。当然这不是说男人写出的文章应有雄性荷尔蒙,女性写的文章一定要有女性荷尔蒙。而是要有灵性,要有带个人DNA的“暗物质。他举了个浅显的例子。电灯是电流通过灯泡的外在表现。没有电流灯泡黯然无光。
文章要有个性,要透着你的特质,而这特质有时还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若没有个性的文章“像我家被阉了的公驴,瘪衰衰的,叫声都是娘娘腔”。
这里我想对许老师的说法进行个拓展。写就的文章就是一盏灯,其美观与否,是由千姿百态的外形和内在的电流决定的。没有电流,再漂亮的灯具也只是摆设。内外的辩证统一才是散文写作之道。
千人文章千种面,审美风格各分明。许老师说,散文无非是“写那么一点事,抒那么一点情,阐那么一点理”。说得淡然,但区别在于,你写的事虽无大小,但抒的情有多真,揭的理有多深,有没有你特有的文章基因。
我想这就是我理解的许老师文章中的“真”“性”“情”。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安徽省示范高中东至县三中(247200) [ 本帖最后由 张铭 于 2012-3-22 10:14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