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县城意识
2021-12-23叙事散文万禹
文/万有文生活在这样一个小县城,多少还是有些惬意的。前年去兰州给妻子检查病,路过去探访了她大学时的一个同学,现在已在省公安厅上班了。按理说在人家那样一个大城市里,比起我们这样一个小县城是不足提起的。但在下午酒足饭饱后到妻子同学家里准备借宿一……
文/万有文
生活在这样一个小县城,多少还是有些惬意的。前年去兰州给妻子检查病,路过去探访了她大学时的一个同学,现在已在省公安厅上班了。按理说在人家那样一个大城市里,比起我们这样一个小县城是不足提起的。但在下午酒足饭饱后到妻子同学家里准备借宿一宿,但当见到妻子同学的住所时,不免被她那所住的省会城市和工作的位极权重,显出几分尴尬。但妻子的同学并未表现不是,而极为地热情。因都是地方上来的,在这样一个大城市里落脚已属不易。
而我们生活在这些小县城里的人,就没有她们那样的尴尬和窘迫了。住房大一点,生活也就拖沓一点,只要适合小县城的基本节奏即可。没有那么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一切就像是还在几十年前的大集体时期,人人共吃一锅饭,不必争抢,反正最终有你一碗。
倒不是这种小县城生活让我们表现的消极而不求上进,而是一种生活的享受做派和缓慢的适应心理,总是想何必把自己逼迫得那样紧张呢?一天的工作量再大加加班即可。有事没事都去,应付应付差事而已,去了可以写写文章上上网,然后到点就回去。就是紧急加班,不过几日,不是天天如此。虽然不说加班费之类,但领导得好吃好喝地供应上,就像哄个小屁孩,哄着使。就这一点,在小县城生活,单位对国家意识从来都是默然的,对承诺与兑现法律条文方面从来不如大城市那么积极。所以,我们背负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也就没有那么大。反正是吃大锅饭,积极点的多干点,死皮赖脸的也可以少干点,这就是地方特色,同样是小县城特色。
但这绝对不是诋毁小县城的光荣形象,而是在诸多慢节奏生活状态里,人们已经习惯了每天被召集来一哄而散,或上班迟到几分钟,上班可以早退或不到,最多把人家在大会上点名批评几句。这是小县城人的意识,最终养成的厚颜无耻的心态,那些领导们对于此类人也是没有办法的。
上班如此,而在公共文化消费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像把每天能喝酒或喝醉酒,甚或与某某领导喝酒当成一种炫耀的对象。在小县城人的意识里,可能大多数人认为,有人请喝酒,那证明他的人缘好。人缘好,那也是一种可以种炫耀的资本,有了人缘,说明此人不是狗屎一堆,也是可以拉到台面上的。而常喝醉,表明此人的生活条件好,喝醉说明不是人情就是请人,自己条件不好能天天喝醉?与某某领导喝酒说明此人在单位混得不错,能攀上领导,也就提升有望。所以,这些都能作为小县城人的意识得以广泛发扬和宣传,再得以广泛炫耀,以表自己在小县城里生活相当惬意。就像小县城的人始终都有一种优越感,虽然这种优越感添加了很明显的虚荣心理,但他们确实认为在小县城里他们能拥有他们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像在北京城里的县长多得就像在我们县上的村长,满大街若用牛鞭赶能赶出一大堆。县长在这不算个官,因为多呀。虽然北京人可能对去北京开会的小小县长嗤之以鼻,甚或对他开的奔驰或现代小轿车不屑一顾,但在本县,那可能就是非常荣耀的事情了。一个县长在一个县里也算是位极权重了。这种小县城意识,在这里也会体现得一览无余。
再说花钱消费,有可能有钱的人会为了挣一腔脸面而比花钱,花一些不必要的钱,甚或给服务员小费可能给到一千,走在街上甚或给街上每一个行走的人给一瓶饮料,这种做派在大城市也可能看到,但是几率偶然得少之又少。而在小县城里可能就更为普遍了,装穷装酷者可能不在其下。至多,作为那些新时代的暴发户,就像贾平凹在其小说描写的手指上带着硕大的宝石金戒指,而穿西装打领带,却脚穿一双布鞋。这是只有与乡村离得很近的小县城所特有的风景。这不足为炫耀,但至少可以肯定,小县城毕竟属弹丸之地,里面生活的人也如井底之蛙,没有多少见识,不知道多少是真正的有钱。相比起某人曾经说过某大城市高官为吃一顿饭而搭乘飞机飞往上海,饭吃完了,搭乘飞机再回来,且不说这些人生活多腐化糜烂,但那种有钱可以说是挥金如土的,相比小县城的那些暴发户来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而这种小县城意识,是在有了小县城以后,就存在了。而人人都知道,人人知道了,就人人都仿效。所以就这样一代传一代地传下来。什么地方保护主义、平民意识等等都基本上来源于小县城意识。在这里我们不能一概否定小城意识在我们生活中所带来的流弊,它最大的贡献就是多少年来它让众多的农村人口安于现状。不再远离故土或四处游荡,他们知道他们的意识不会在大城市里扎根,他们也就可能在大城市里找到一席可容之地。小县城根本上还是作为了他们的故土意识而存在在他们的生活中。就像我对小县城的惬意,和别人对小县城的依赖,而完全不顾及大城市的喧哗和繁荣,好像那些离自己都太遥远了,而唯有眼前的城市和离得如此近的乡村才是自己最好的去处,其他都是扯淡,都是不该奢望的拥有。
(总1914字)
生活在这样一个小县城,多少还是有些惬意的。前年去兰州给妻子检查病,路过去探访了她大学时的一个同学,现在已在省公安厅上班了。按理说在人家那样一个大城市里,比起我们这样一个小县城是不足提起的。但在下午酒足饭饱后到妻子同学家里准备借宿一宿,但当见到妻子同学的住所时,不免被她那所住的省会城市和工作的位极权重,显出几分尴尬。但妻子的同学并未表现不是,而极为地热情。因都是地方上来的,在这样一个大城市里落脚已属不易。
而我们生活在这些小县城里的人,就没有她们那样的尴尬和窘迫了。住房大一点,生活也就拖沓一点,只要适合小县城的基本节奏即可。没有那么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一切就像是还在几十年前的大集体时期,人人共吃一锅饭,不必争抢,反正最终有你一碗。
倒不是这种小县城生活让我们表现的消极而不求上进,而是一种生活的享受做派和缓慢的适应心理,总是想何必把自己逼迫得那样紧张呢?一天的工作量再大加加班即可。有事没事都去,应付应付差事而已,去了可以写写文章上上网,然后到点就回去。就是紧急加班,不过几日,不是天天如此。虽然不说加班费之类,但领导得好吃好喝地供应上,就像哄个小屁孩,哄着使。就这一点,在小县城生活,单位对国家意识从来都是默然的,对承诺与兑现法律条文方面从来不如大城市那么积极。所以,我们背负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也就没有那么大。反正是吃大锅饭,积极点的多干点,死皮赖脸的也可以少干点,这就是地方特色,同样是小县城特色。
但这绝对不是诋毁小县城的光荣形象,而是在诸多慢节奏生活状态里,人们已经习惯了每天被召集来一哄而散,或上班迟到几分钟,上班可以早退或不到,最多把人家在大会上点名批评几句。这是小县城人的意识,最终养成的厚颜无耻的心态,那些领导们对于此类人也是没有办法的。
上班如此,而在公共文化消费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像把每天能喝酒或喝醉酒,甚或与某某领导喝酒当成一种炫耀的对象。在小县城人的意识里,可能大多数人认为,有人请喝酒,那证明他的人缘好。人缘好,那也是一种可以种炫耀的资本,有了人缘,说明此人不是狗屎一堆,也是可以拉到台面上的。而常喝醉,表明此人的生活条件好,喝醉说明不是人情就是请人,自己条件不好能天天喝醉?与某某领导喝酒说明此人在单位混得不错,能攀上领导,也就提升有望。所以,这些都能作为小县城人的意识得以广泛发扬和宣传,再得以广泛炫耀,以表自己在小县城里生活相当惬意。就像小县城的人始终都有一种优越感,虽然这种优越感添加了很明显的虚荣心理,但他们确实认为在小县城里他们能拥有他们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像在北京城里的县长多得就像在我们县上的村长,满大街若用牛鞭赶能赶出一大堆。县长在这不算个官,因为多呀。虽然北京人可能对去北京开会的小小县长嗤之以鼻,甚或对他开的奔驰或现代小轿车不屑一顾,但在本县,那可能就是非常荣耀的事情了。一个县长在一个县里也算是位极权重了。这种小县城意识,在这里也会体现得一览无余。
再说花钱消费,有可能有钱的人会为了挣一腔脸面而比花钱,花一些不必要的钱,甚或给服务员小费可能给到一千,走在街上甚或给街上每一个行走的人给一瓶饮料,这种做派在大城市也可能看到,但是几率偶然得少之又少。而在小县城里可能就更为普遍了,装穷装酷者可能不在其下。至多,作为那些新时代的暴发户,就像贾平凹在其小说描写的手指上带着硕大的宝石金戒指,而穿西装打领带,却脚穿一双布鞋。这是只有与乡村离得很近的小县城所特有的风景。这不足为炫耀,但至少可以肯定,小县城毕竟属弹丸之地,里面生活的人也如井底之蛙,没有多少见识,不知道多少是真正的有钱。相比起某人曾经说过某大城市高官为吃一顿饭而搭乘飞机飞往上海,饭吃完了,搭乘飞机再回来,且不说这些人生活多腐化糜烂,但那种有钱可以说是挥金如土的,相比小县城的那些暴发户来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而这种小县城意识,是在有了小县城以后,就存在了。而人人都知道,人人知道了,就人人都仿效。所以就这样一代传一代地传下来。什么地方保护主义、平民意识等等都基本上来源于小县城意识。在这里我们不能一概否定小城意识在我们生活中所带来的流弊,它最大的贡献就是多少年来它让众多的农村人口安于现状。不再远离故土或四处游荡,他们知道他们的意识不会在大城市里扎根,他们也就可能在大城市里找到一席可容之地。小县城根本上还是作为了他们的故土意识而存在在他们的生活中。就像我对小县城的惬意,和别人对小县城的依赖,而完全不顾及大城市的喧哗和繁荣,好像那些离自己都太遥远了,而唯有眼前的城市和离得如此近的乡村才是自己最好的去处,其他都是扯淡,都是不该奢望的拥有。
(总1914字)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