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清明时节

2021-12-23叙事散文倚剑听雪
清明时节(散文)张伟刚“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春天的脚步从二月里起步,已经开始缓缓向我们走来。风是轻盈地,杨柳的枝条在和煦的风中轻柔地摆动起来了。清明时节是古人的寒食节,相传起于春秋,晋文公用以纪念不愿为官而被烧死的功臣介子推,在……



清明时节

(散文)
张伟刚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春天的脚步从二月里起步,已经开始缓缓向我们走来。风是轻盈地,杨柳的枝条在和煦的风中轻柔地摆动起来了。

  清明时节是古人的寒食节,相传起于春秋,晋文公用以纪念不愿为官而被烧死的功臣介子推,在清明这天只吃寒食。“清明几处有新烟,春草青青万顷田”古人为了纪念他而有了不见炊烟的寒食节。自然我们出行、扫墓、祭祖。其实就是表达着一种心境,一种对于逝者难于挥去的思念。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这是古人对清明祭扫场景的真实写照。是的,清明的也雨是轻盈的,在一阵风之后,细细的雨让清明的空气湿润起来了,那一颗颗含苞欲放的花朵,开始在用力舒张着自己的花瓣,嫩嫩地绿黄叶子在清明的雨下过之后,也开始不断地长起来了,阳光一点点地在那嫩绿的叶面上划过。清明是一场雨,在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踩着泥土的潮湿与芬芳、祭拜先祖、缅怀亲人。已经是一种很厚重的文化现象。


  每当清明时节,我要去祭祀我的亲人,说是祭祀,在心里上还不如是说去看望。因为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很注重形式的人,等备齐一切该拿的东西后,便悻悻地出发了,按照各种形式和仪式之后,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情感怀念。诗人余光中说;“你在里头,我在外头。”是厚厚的黄土,让我们恍然隔世,在那一个世界里,一切会是怎样!唯有那一缕缕升腾而起的青烟,带去了这份沉重的思念。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望着那满是荒草的坟茔,添一捧新土,洒几滴酒,遥祭九泉之下的亡灵。今天我们在祭拜逝去的人,代代如此,寄托一份厚重的感情。日月轮回、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清明依旧,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这种华夏民族的情结永远不会改变。而正是这个时节,平日里忙碌的人们相聚在一起了。通过祭祀我们似乎寻找到了我们血脉共同的根,清明已成为我们文化中构成的一部分。


  在宋元丰五年,黄州连续下了连个月的雨,应该是春明景和的季节了,但苏轼看到的是苦雨伤民,民间疾苦深重。他把愤怒发之于心,宣泄于笔端,写出了被世人称之为天下第二大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杜牧还有这样一首著名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一幅描写清明时节多么动人的山水画卷;雨过之后,桃树、杏树都竞相绽放,牧童在牛背上吹着短笛,牛儿在悠然自得地吃草。诗人借问酒家何处有,我们的目光都顺着牧童遥指的方向望去,在万树掩映中“杏花村”的幌子若隐若现。


   在今天社会中,清明节已赋予了更多的内涵,除祭祀扫墓之外,更多的是休闲外出旅游,充分享受一种自由惬意的生活方式。清明时节已成为我们情感中的一种驿站,在这里我们感觉着别样的文化熏陶的洗礼,与逝者对话,感受着万物自然的生长,用清明时节的雨露在滋养温润着我们干凅已久的心田。而且,把外出踏青当作了一种文化休闲与消费,并充分利用这一段时间,放松自己、调整自己,并由此衍生的清明附加文化也更加的活跃,更加繁荣。
[ 本帖最后由 太阳神 于 2012-4-1 20:51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