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义子”辨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在其《读书札记》里谈到,他读《旧唐书•张亮传》中一段:“(贞观)二十年,有陕人常德玄告其事,并言亮有义儿五百人。太宗遣法官按之,公颖及常证其罪,亮曰:‘此二人畏死见诬耳。’又自陈佐命之旧,冀有宽贷。太宗谓侍臣曰:‘亮有义儿五百,畜养此辈,将何为也?正欲反耳。’”寅恪批道:“足知当时蓄养义子之风气尚不盛,但后来河北藩镇及五代将帅则受胡化,故多蓄义子,盖部落遗制也。”再经过阅读了一些其它的史料和著作,我有了一些个人的看法。

      历史记载里,后来的安禄山养义子八千人,李希烈养义子号称五千人,卢从史养义子三千人……我认为,这些将帅如此大规模地蓄养义子,除了受胡人影响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清代学者赵翼在其《二十二史札记》中说:“秦、汉六朝以来,有叛将,无叛兵。至唐中叶以后,则方镇兵变,比比而是。”持续七年的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权威衰落,藩镇坐大,尤以安史降将控制的魏博、成德和幽州三镇(时称河北或河朔三镇)实力最雄厚、最不受唐朝中枢控制。三镇历任藩帅(节度使)皆力求“以土地传之子孙”,维持世袭地位。到唐灭亡为止,河朔三镇先后57任节度使里,只有4人是由唐朝中央政府任命。

      魏博、成德和幽州(卢龙)不但节度使世袭,还自署官吏,自置户籍,不向朝廷输纳贡赋,这些特权被称为“河北旧事”,此三镇独立性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在于兵强马壮。以最具代表性的魏博镇为例,第一任节度使田承嗣至少带甲十万 ,他又“选其骁健者万人自卫,谓之牙兵”。牙兵相当于节度使的精锐亲卫军,是藩镇割据的核心军事力量,驻守于节度使所在的治州。不但河朔三镇,当时大多数藩镇都有数千人到万人的牙兵部队。

      牙兵骄纵跋扈,废立擅杀。藩帅为确保拥有一支忠诚的亲卫军,节度使往往以丰厚赏赐笼络收买人心,牙兵的军饷待遇远高于普通的藩镇军队。牙军深知藩帅倚仗自己割据一方而不得不妥协姑息,渐渐演变为骄兵悍将,“其凶戾者,强买豪夺,逾犯法令,长吏不能禁。”正如河朔藩镇节度使职位世袭,彼此之间联姻结盟以对抗唐廷,藩镇尤其是魏博镇的牙军,多是魏博本地人,也“父子相袭,亲党胶固,姻党盘户”,形成了盘根错节、以丰厚军饷赏赐为主要诉求的地方职业军人利益集团。

      任何藩帅如果威胁到牙兵利益,无论是削减赏赐军饷,还是长期率兵于魏博之外作战,或是企图控制和削弱牙军,都会遭到牙军逐杀,之后一个能维护牙军利益的将校被推举为藩帅。唐廷很少能左右魏博内部的叛乱,只能事后确认牙军拥立的藩帅并给予节度使官职。时人有云“长安天子,魏府牙军”,可见牙军势力之强。

      而当时的那些军阀将帅们为了自己的权利和生命,就采取两个办法来制衡和威慑牙兵。

      其一是组建私兵,唐宪宗时期的浙西节度使李錡,招募胡人异族和善于射箭之兵,组成“藩落”和“挽硬”(能拉硬弓,善射箭)亲兵,其他藩镇还有保护节度使后宅的亲兵,称为后楼军或后院军等。它是藩帅个人的护身兵,待遇特别优厚,成为藩帅的腹心,其兵力超过千人的事例很多,有时还达到万人。日本学者堀敏一说:“在牙军和藩帅对立的时候,家兵是站在藩帅这一边的。这在上述的魏博事例中表现的最明显。还有,淮西的吴元济‘唯昵军中凶悍之徒’。诛杀牙将。开成五年(840)易定军叛乱时,节度使陈君赏‘鸠合豪杰数百人’消灭乱兵一事,也表明了这一点。牙军屡次和藩帅对立,逐杀藩帅;而李錡的挽强、蕃落,当主人李錡兵败被捕时,却争相自杀。这是除去和藩帅的个人关系就不能存在的家兵的命运。 ”

      其二就是多蓄养“义子”,如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有养子千余人,用于防备淮西著名的牙军骡子军。李希烈怀疑降将李澄,使养子六百人防备他,等等。由于“义子”对蓄养者来说关系更密切和可靠,所以唐代藩镇的将帅们就热衷于大规模蓄养“义子”了。

      由此可见,唐代藩镇的将帅们热衷于多养“义子”,主要是为了防范和对付牙兵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