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贩(已发《草原》第四期)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市场上多了一个皮肤白皙的女人。大而圆的黑眼睛,不高不矮的鼻梁,略微发薄的嘴唇,总之,是个好看的女人。我从她嫩白的肤色断定,她是新近从事这个行业的,因为在市场蹲久了,没有白皮肤的人。即使属于晒不黑的皮肤,也是白而粗糙,不会像她似的白嫩。
她的摊位摆了几种粮食,偶尔也有土豆和地瓜。我虽然不在她的摊位买东西,却因为她的模样,时常关注她。我每次走进市场,她的影子都会从人群里跳出来,率先进入我的视线。
大概半个多月,她的脸就黑一些了。但是模样依旧好看。这样一张脸,当一名演员都绰绰有余。要是在公司或者机关里坐着,一定是个有名的美人。她丈夫也太不会怜香惜玉了,这样的人,也舍得让她出来。我在心里暗暗不平。然而她自己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平。她来了以后,便坦然坐在地上,一心看护摊位。她的穿着很普通,我甚至记不清她的衣服款式。天气太热了,她就把裤脚绾起来,露出两条白皙的小腿。我从她心满意足的神态判断,她的生意似乎很好。她身边时常趴一只小黄狗。人少的时候,她就把小黄狗抱在身上,摩挲着柔顺的狗毛。有时候也让小黄狗站起来,把两只前爪握在手里,与小黄狗对视。
有一天,她身边多了一个中年男人。那个男人颧骨很高。一双三角眼,显得不太友善。我根据他说话的态度认定,他就是那个不会怜香惜玉的丈夫。他的三角眼,在看他妻子的时候,并不是满怀欣赏。也许好模样看时间长了,就麻木了。
他妻子对这些却毫无感觉。这个好看的女人,也许并不知道自己好看。她只知道自己是妻子,是母亲。但我总觉得她应该与众不同。我之所以说她好看,而不说漂亮,是因为她的确不是漂亮。一个人的五官好看是一回事,漂不漂亮又是一回事。漂亮包括气质。而气质是由一个人的阅历决定的。一个人的阅历,又差不多是他的出身和环境决定的。她就是那种只是五官好看的人。她和市场里那些五官不好看的人一样,只是一个小贩。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在风吹日晒中,坚守自己的摊位。她家里也许有一个上中学的孩子。那个孩子正在用她挣的钱念书。她想让那个孩子,通过上大学改变命运,过上她想要的理想生活。所以她心满意足地守着摊位,等着孩子改写她们家的历史。
当然也有改写不了历史的孩子。一对卖菜兼卖牛奶的中年夫妇,就让他们的孩子接班了。中年男人长着一双小眼睛,薄嘴唇。他的声音很尖锐,一进市场就能听见。他妻子的摊位,紧挨他的摊位,卖的东西也都差不多,无非是豆角茄子黄瓜之类。中年男人的摊位上,有一个白色泡沫箱,箱子里插一片纸壳,纸壳上歪歪斜斜写几个黑字:牛奶,2元一袋。牛奶是他弟弟家的。他弟弟住在郊区。他卖的牛奶能做成酸奶。人们都说,能做成酸奶的牛奶,就是不掺水的牛奶。我于是天天买他们家牛奶。
这个市场属于夜市,开在一条偏僻的街道上,到了冬天就关闭了。没了夜市的街道,静悄悄的,只有那箱牛奶还在路边摆着。卖牛奶的,便是那对中年夫妇的接班人,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长得很像他父亲。他不用吆喝,来买牛奶的都是老主顾。他常常一手拿一瓶饮料,一手拿一袋方便面。不忙的时候,便喝一口饮料,吃一口方便面,一副很享受的样子。
市场离我们家不远,我几乎天天过来。买菜过来,不买菜也过来。我想看地摊上的蔬菜,想看车里的水果,想看冒着热气的熟食,也想看摊位后面的人。我能辨别出来哪个是小贩,哪个是农民。我知道哪个人愿意站着叫卖,哪个人愿意坐着吆喝。也有人一声不吱,一双期盼的眼睛,默默搜寻着潜在的买主。我还知道哪些蔬菜是外地的,哪些蔬菜是当地的。我甚至知道哪些人的地被占了,哪些人的地没占。时间长了,一些人的音容笑貌便印在脑子里了。市场关闭的时候,那些印在脑子里的人,便时常在寂静的黄昏里显现出来,陪着我在这条街上散步。
印进脑海里的,不仅是这个市场的人,也有外地的。一座城市最吸引我的,不是那些人造景区,而是市场。我想看异地的蔬菜水果。我想闻异地的味道。我想看异地的人。我想听他们用异地的口音叫卖。市场是一座城市的烟火,是最贴地气的地方。我觉得只有到了市场,才算到达一个城市。
但是印进脑海里的外地人,大多是模模糊糊的群像,只有两个面目清晰的人,时常在脑海里浮现。
在南方的一座城市,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在路边摊位坐着。他面前摆一个大筐,筐里装一些水果。具体是什么水果我忘记了,只记住了他的眼神。他的眼睛很大,是凹陷进去的,周围满是褶皱。他的眼神,有一种深度的渴求与无奈,深得让你看不见底。这种深不见底的眼神,仿佛有一种穿透力,直穿你的内心,令你微微疼痛。
在云南大理的市场,一个老太太印进我的脑海。她肤色略白,一头黑发绾得很漂亮。她穿一件蓝色的白族衣服,手里端一个农家簸箕。她的眼神,显露出来的是无措,少女一样的无措。她不知道怎么向人兜售簸箕里的蔬菜,只是无措地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
有一个警觉的眼神,是几十年前的眼神。拥有这个眼神的人,是一个老头,人们叫他老黄头。
老黄头的眼睛微微发黄,嘴唇向里瘪着,他的牙齿快要掉光了。他没有工作,没有儿女,是个鳏夫。他以贩卖零食为生。那时候的零食很单调,就是一些山杏、沙果和葵花籽之类。他时常蹲在我们学校门口,把土黄色的布口袋敞开,露出里面的零食。学生放假了,他就到粮店门口蹲着。
好像总有人赶他走。赶走他的人不是城管,那时候还没有城管。具体是什么职业,我不清楚,反正和抵制“投机倒把”有关。老黄头很警觉,一边卖东西,一边用眼睛四处溜着,因此显得很猥琐。附近的人都认识他,但是都不与他交流。大概也没啥可交流的。对于一个没有正当职业的人,的确没啥可交流的。
后来允许“投机倒把”了,老黄头却不见了。大概是病了,或者是死了吧,反正再也没见他出来。
有一个阶段,把“投机倒把”叫作“练摊”。我也练过摊。听说南方有的工厂关闭了,我于是担心起来。我想试一试,看看自己离开工厂能不能生存。于是到批发市场批了些沙果,打算业余时间到市场上练摊。我害怕自己不敢吆喝,便事先拟定一个方案,到了市场张嘴就喊,丝毫也别犹豫。一旦犹豫了,就僵持在那里,喊不出来了。这是性格内向的我,在工作中慢慢总结出来的经验。
下班以后,我用自行车把沙果驮到市场,放在别人的摊位旁边。我按照事先拟定的方案,张口就喊:沙果啦!
我的吆喝,在陌生而喧闹的市场里,格外响亮。这响亮的吆喝,无疑给了我生存的勇气。我用业余时间卖了一个月水果,挣来一套好衣服。但我没有继续下去,我的志向不在这里,我只要知道自己有这个能力就放心了。
早市和夜市,有很多像我这样的练摊者。有的人练着练着,脑子突然开窍了,从中发现了别的机会。有的人练着练着,就成了企业家。也有人和我一样,练着练着就放下了,继续在工厂里守着。
那时候的练摊和如今的小贩不一样,练摊是试水,是寻求出路。而如今的小贩,则是被生活推进水里的,几乎没有上岸的可能。
她的摊位摆了几种粮食,偶尔也有土豆和地瓜。我虽然不在她的摊位买东西,却因为她的模样,时常关注她。我每次走进市场,她的影子都会从人群里跳出来,率先进入我的视线。
大概半个多月,她的脸就黑一些了。但是模样依旧好看。这样一张脸,当一名演员都绰绰有余。要是在公司或者机关里坐着,一定是个有名的美人。她丈夫也太不会怜香惜玉了,这样的人,也舍得让她出来。我在心里暗暗不平。然而她自己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平。她来了以后,便坦然坐在地上,一心看护摊位。她的穿着很普通,我甚至记不清她的衣服款式。天气太热了,她就把裤脚绾起来,露出两条白皙的小腿。我从她心满意足的神态判断,她的生意似乎很好。她身边时常趴一只小黄狗。人少的时候,她就把小黄狗抱在身上,摩挲着柔顺的狗毛。有时候也让小黄狗站起来,把两只前爪握在手里,与小黄狗对视。
有一天,她身边多了一个中年男人。那个男人颧骨很高。一双三角眼,显得不太友善。我根据他说话的态度认定,他就是那个不会怜香惜玉的丈夫。他的三角眼,在看他妻子的时候,并不是满怀欣赏。也许好模样看时间长了,就麻木了。
他妻子对这些却毫无感觉。这个好看的女人,也许并不知道自己好看。她只知道自己是妻子,是母亲。但我总觉得她应该与众不同。我之所以说她好看,而不说漂亮,是因为她的确不是漂亮。一个人的五官好看是一回事,漂不漂亮又是一回事。漂亮包括气质。而气质是由一个人的阅历决定的。一个人的阅历,又差不多是他的出身和环境决定的。她就是那种只是五官好看的人。她和市场里那些五官不好看的人一样,只是一个小贩。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在风吹日晒中,坚守自己的摊位。她家里也许有一个上中学的孩子。那个孩子正在用她挣的钱念书。她想让那个孩子,通过上大学改变命运,过上她想要的理想生活。所以她心满意足地守着摊位,等着孩子改写她们家的历史。
当然也有改写不了历史的孩子。一对卖菜兼卖牛奶的中年夫妇,就让他们的孩子接班了。中年男人长着一双小眼睛,薄嘴唇。他的声音很尖锐,一进市场就能听见。他妻子的摊位,紧挨他的摊位,卖的东西也都差不多,无非是豆角茄子黄瓜之类。中年男人的摊位上,有一个白色泡沫箱,箱子里插一片纸壳,纸壳上歪歪斜斜写几个黑字:牛奶,2元一袋。牛奶是他弟弟家的。他弟弟住在郊区。他卖的牛奶能做成酸奶。人们都说,能做成酸奶的牛奶,就是不掺水的牛奶。我于是天天买他们家牛奶。
这个市场属于夜市,开在一条偏僻的街道上,到了冬天就关闭了。没了夜市的街道,静悄悄的,只有那箱牛奶还在路边摆着。卖牛奶的,便是那对中年夫妇的接班人,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长得很像他父亲。他不用吆喝,来买牛奶的都是老主顾。他常常一手拿一瓶饮料,一手拿一袋方便面。不忙的时候,便喝一口饮料,吃一口方便面,一副很享受的样子。
市场离我们家不远,我几乎天天过来。买菜过来,不买菜也过来。我想看地摊上的蔬菜,想看车里的水果,想看冒着热气的熟食,也想看摊位后面的人。我能辨别出来哪个是小贩,哪个是农民。我知道哪个人愿意站着叫卖,哪个人愿意坐着吆喝。也有人一声不吱,一双期盼的眼睛,默默搜寻着潜在的买主。我还知道哪些蔬菜是外地的,哪些蔬菜是当地的。我甚至知道哪些人的地被占了,哪些人的地没占。时间长了,一些人的音容笑貌便印在脑子里了。市场关闭的时候,那些印在脑子里的人,便时常在寂静的黄昏里显现出来,陪着我在这条街上散步。
印进脑海里的,不仅是这个市场的人,也有外地的。一座城市最吸引我的,不是那些人造景区,而是市场。我想看异地的蔬菜水果。我想闻异地的味道。我想看异地的人。我想听他们用异地的口音叫卖。市场是一座城市的烟火,是最贴地气的地方。我觉得只有到了市场,才算到达一个城市。
但是印进脑海里的外地人,大多是模模糊糊的群像,只有两个面目清晰的人,时常在脑海里浮现。
在南方的一座城市,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在路边摊位坐着。他面前摆一个大筐,筐里装一些水果。具体是什么水果我忘记了,只记住了他的眼神。他的眼睛很大,是凹陷进去的,周围满是褶皱。他的眼神,有一种深度的渴求与无奈,深得让你看不见底。这种深不见底的眼神,仿佛有一种穿透力,直穿你的内心,令你微微疼痛。
在云南大理的市场,一个老太太印进我的脑海。她肤色略白,一头黑发绾得很漂亮。她穿一件蓝色的白族衣服,手里端一个农家簸箕。她的眼神,显露出来的是无措,少女一样的无措。她不知道怎么向人兜售簸箕里的蔬菜,只是无措地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
有一个警觉的眼神,是几十年前的眼神。拥有这个眼神的人,是一个老头,人们叫他老黄头。
老黄头的眼睛微微发黄,嘴唇向里瘪着,他的牙齿快要掉光了。他没有工作,没有儿女,是个鳏夫。他以贩卖零食为生。那时候的零食很单调,就是一些山杏、沙果和葵花籽之类。他时常蹲在我们学校门口,把土黄色的布口袋敞开,露出里面的零食。学生放假了,他就到粮店门口蹲着。
好像总有人赶他走。赶走他的人不是城管,那时候还没有城管。具体是什么职业,我不清楚,反正和抵制“投机倒把”有关。老黄头很警觉,一边卖东西,一边用眼睛四处溜着,因此显得很猥琐。附近的人都认识他,但是都不与他交流。大概也没啥可交流的。对于一个没有正当职业的人,的确没啥可交流的。
后来允许“投机倒把”了,老黄头却不见了。大概是病了,或者是死了吧,反正再也没见他出来。
有一个阶段,把“投机倒把”叫作“练摊”。我也练过摊。听说南方有的工厂关闭了,我于是担心起来。我想试一试,看看自己离开工厂能不能生存。于是到批发市场批了些沙果,打算业余时间到市场上练摊。我害怕自己不敢吆喝,便事先拟定一个方案,到了市场张嘴就喊,丝毫也别犹豫。一旦犹豫了,就僵持在那里,喊不出来了。这是性格内向的我,在工作中慢慢总结出来的经验。
下班以后,我用自行车把沙果驮到市场,放在别人的摊位旁边。我按照事先拟定的方案,张口就喊:沙果啦!
我的吆喝,在陌生而喧闹的市场里,格外响亮。这响亮的吆喝,无疑给了我生存的勇气。我用业余时间卖了一个月水果,挣来一套好衣服。但我没有继续下去,我的志向不在这里,我只要知道自己有这个能力就放心了。
早市和夜市,有很多像我这样的练摊者。有的人练着练着,脑子突然开窍了,从中发现了别的机会。有的人练着练着,就成了企业家。也有人和我一样,练着练着就放下了,继续在工厂里守着。
那时候的练摊和如今的小贩不一样,练摊是试水,是寻求出路。而如今的小贩,则是被生活推进水里的,几乎没有上岸的可能。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