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无心插柳柳成荫(修改稿)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无心插柳柳成荫
                                              丁大成



因写了几篇所谓的文化散文,叙说了一些家乡的人文历史,乡党们看了感兴趣,纷纷给我提供素材。

这一天接到位周先生的电话,说百年来家乡学风蔚然,皆源于一文字案,一字之差的故事。家祖周秀才是始作俑者。

周先生出生于书香世家。他的曾祖聪颖好学,少年有志,高祖却迟迟不准曾祖赴试。高祖耕读之余以开豆腐坊为副业,因质好买卖公平,生意还算红火。又一年秋闱,曾祖技痒又祈求高祖。当时高祖正在推磨磨豆腐,出了一副上联:

磨大眼小进粗出细

让曾祖对下联,并说对好了方可应试出仕。曾祖冥思苦想了几天也没有对出来,方知自己学养不深,勤学苦读又是三年。

这一天踱出书房,见父亲称黄豆准备打豆腐,突生灵感:

秤直钩弯杆黑星明

高祖颇觉欣慰!曾祖龙门一跃,高中进士,任翰林编修,与翁同酥共事。

据说某娘娘欲让己出的王子上位,亲近于他,想让他对皇上施加影响。虽说是落花有情,流水无意,皇帝还是咔嚓了他,念其功劳续了个金头,允许回乡安葬。周翰林的墓屡屡被盗,却是事实。

周先生的祖父是晚清秀才,正躇踌满志,可惜光绪三十一年废除了科举取士,否则恩科进士走上重要领导岗位只是时间问题。

家乡位于大别山鄂豫皖边,鸡鸣听三省,虽穷乡僻壤,但学风蔚然,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家乡人的口头禅:“穷不丢猪,富不丢书”,而荣华富贵人所欲也。家乡人最喜欢贴的春联是:“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横批“耕读人家”,有多少穷家富教育的故事。明清时期就出了不少的秀才举人进士,特别是中华民国至今,每年考取大学的学子之多,被誉为“大别山下状元乡”,引起外界的关注。如果周先生所说属实,那么这位晚清秀才值得大书特书。

周先生说,故事还涉及到令祖。若有兴趣,中午有野味儿米吊酒款待。我当然有兴趣。

周先生居住的某洼小山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状如太师椅,是文脉之地。印象中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原是一幢幢古色古香的徽式建筑,可惜被一栋栋小洋楼替代了。眼前的的景象正应合了一段唱词:“洼里都是好庄稼,矮的是黄豆,高的是芝麻,不高不矮是棉花……”这都是周先生的杰作。周先生人到中年,大学毕业后在宁波一私企做管理,并在那里娶了个川籍媳妇,育有一子一女。他说,打工吃青春饭不能打工一辈子,此番回乡打算利用山地优势发展种养业,振兴乡村,重振家声开先祖的豆腐坊。他让我看了宗谱有关他高祖、曾祖、祖父的记载,在米吊酒飘香中给我讲了那个故事。

我拜访了几位乡党,将故事作了如下整理,未必符合周先生的心思。



汪二爷精打细算,省吃俭用,穷大半生之积蓄,经中人说合,终于盘下一片山林。卖方感慨地说,秋柿性凉,清热祛火,还能解酒毒,意欲将山中几株柿树提出,留作子孙尝鲜。汪二爷是厚道之人,满口答应相赠。恐日久纷争,契约中特写明“柿树归卖方所有。”送走客人,汪二爷长出一口气,总算为子孙挣得一份家业!不几日,汪二爷带锯上山欲砍卖些树木补贴家用,却遭到原山主地阻拦,说是按约行事,“是树归卖方所有”。汪二爷道,我又不砍你的柿子树。卖主说,你还是回家看清楚契约再说。

汪二爷土里刨食,扁担大个一字都不认得,找一私塾先生仔细看过契约,的确是“是树归卖方所有”,才知道是书笔周秀才欺他不通文墨,伙同卖主、中人坑害他。人说,三代不读书蠢如牛,汪二爷不分析个中原因,理直气壮的去找人家。周秀才不耐烦地说,白纸黑字,三凭六证,我念了三遍你点头同意,签字画押。本是心甘情愿,为何又自反悔!几次三番,几次三番上门交涉,周秀才不为所动,还将人撵了出来。

汪二爷无奈,只好告官,先找保甲乡长。保甲乡长三下权衡算他汪二爷势单力薄,虾子头上又挤不出几滴油水,遂以周秀才同样言辞哈斥推脱。汪二爷不服,央人写了诉状,穿烂三双草鞋,斗胆去县衙告状。当时国民政府内忧外患,县政府更是焦头烂额,筹不完的军粮,剿不完的土匪,哪有闲工夫管此等民事纠纷。时任县长还算好,修书一封当地乡公所,责令乡长解决。事情转了一圈又转了回来,依旧是缘木求鱼。汪二爷觉得暗无天日,气得吐血数升卧床不起。

有知情人点拨道,何不去上斛畈找找丁五爷。一语惊醒梦中人!汪二爷又有些担心,我认得他,他不认得我,我一个无钱无势的泥巴佬儿,人家八面威风的丁五爷肯帮我吗?出点子的人说,求不到官有秀才,讨不到米有布袋!

汪二爷抱着试试的心情忍着病痛一步三歇走了一整天来到上斛畈丁五爷家。恰丁五爷被麻城佬请去做中人,不知归期。见丁五奶热心快肠,执意要等。丁五奶连忙命人给他延医问药好生招待,汪二爷自是感激淋涕。

好不容易盼到丁五爷回来,汪二爷迫不及待地向他诉说原委,恳求帮忙做主。

丁五爷看了契约未免心生愤慨,卖山不卖山上的树木,好比闺女出嫁却不许闺女的孩子随夫婿,真是岂有此理!然弱肉强食,地面上不平等条约多的是,大到国家与国家,小到草民与草民。路见不平,谁肯拔刀相助,谓之侠义。众望所归,自己也算沾一星义气,不枉人生。又问了些买卖前后详细,心下分析,这汪二爷老实巴交与卖主及周秀才若干中人从无过节,想必不是预设的圈套。问题该是出在书笔周秀才身上。五爷同周秀才共过事,知他郁郁不得志,好借酒浇愁,清高自许。概是汪府勤俭惯了,酬应不周,周秀才受了慢待,故意作弄文字显摆自己。杠子撑门,总不及筷子撑门。汪二爷屡次登门,少不了粗言邋语,又没捎带打动人心的礼物,他周秀才岂肯轻易认错。只是这事儿汪府不知船湾在哪里,逐级告官,地面上皆有影响,他周秀才为面子气节会一竿子到底。然解铃还须系铃人,事因他而起,他周秀才铸下的错自当承担。人是弯的,理是直的,我就不信蛇钻了窟窿扯不出来、铁冷了打不得,这事我管定了!心里这样想,嘴上还是对汪二爷说,你且放宽心,我尽力而为。汪二爷自是喜不自禁,万千好话,还拿出五块大洋作转圜之资,满怀希望地回家等候好消息。

家祖生前常对家祖母感慨:“打一辈子露水,喝一辈子开水。”山路弯弯,芳草满径,雨露滋润。因忙他常常起早外出,大伙儿都恭敬地请他走前面。外出作客,主人总是把第一杯茶敬给他,此时茶叶还没下卤呢。

丁五爷趟着露水来到周府,周秀才残梦枕边飞,急忙忙起床穿衣,匆匆净了面来到客厅。见五爷正自品茶,忙趋前作揖道,不知大驾光临,有失远迎!五爷起身还礼后,直截了当地说,清晨来扰,兄弟为这个而来。说罢掏出汪家契约摊在桌上。见周秀才慌忙中扣错的纽扣,走过去帮忙一一纠正,还亲昵地抻抻其衣襟。周秀才心有感动,转而一想,他是来纠错的呢。面有几分不悦地说,他汪家不是告官了吗,我只等官差来解我!五爷念着中堂两边的对联:

“磨大眼小进粗出细,
称直钩弯杆黑星明”。

周秀才头上冒冷汗,嘴上还自强硬,这立约明明白白,三凭六证!五爷正色道,既然如此,我替汪府做主,将那块山林八折给你,契约一字不改!周秀才一时语塞。

五爷含笑道,今日呢,我受人之托,情愿趟这淌浑水,是基于两点。其一,你我共事多年,称兄道弟,够得着说话的份儿;其二,想你周大秀才胸藏万卷诗书,满肚子仁义礼智信。但是,智者千虑,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比如那天喝醉了,瞌睡走神了把字写错写别了。就这样简单!要不,我忙得不知初一十五,管他汪府告到开封南京,人是弯的,理是直的,总归有个说理的地方,是吧?顿了一下,缓缓语气又说,咱有错就改,今后也受得起别人之托。都是乡里乡亲的,得饶人处且饶人,何必踩住泥巴不洗脚!

那周秀才何等聪明之人,岂听不出弦外之音。他一个前朝秀才,已不合时宜。从小读书惜住身,农活做不得,只靠一手好字给人写个诉状,立个契约,写个对联书信什么的赚取润笔养活家小。倘臭名远扬,谁还敢请他。以丁五爷的名望,存心坏他的名声,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再说他丁五爷狗咬耗子多管闲事,省里中央替人过堂无数,胜诉的多多,败诉的少少,就是当今县长也是他不打不相识的朋友。关键是自己不占正理儿,理不直则气不壮,气不壮则言语缓和三分。周秀才道,近日我也常自思量,果真出错,莫非那日饿昏了头,把字写别了?然那日识文断字的又不止小弟一人,莫非都饿昏了头?!五爷嗬嗬笑道,我也是这样想的。亡羊补牢,我看不如这样,今日有劳兄台大驾,小弟我鞍前马后伺候,咱起驾即去汪府,把各当事人拢到一堆儿,让小里小气的汪府大大方方的摆上一桌,请你周大秀才酒池肉林上座,非让有眼不识泰山的汪府赔礼道歉不可!说着从粗布长衫里摸出三块大洋放在桌上说,这是汪府的一点心意。周秀才白了一眼,不满意地说,他那可是500大洋的买卖,又坏了我许多名声!五爷语重心长地说,你大人雅量,见好就收吧。周秀才叹了一口气道,也罢,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打鱼的看拎篓的!五爷忙拱手道,多谢兄台抬爱,今后但凡有舞文弄墨之事,少不了烦请你周大秀才如缘巨笔!

俩人逶迤来到汪府。五爷退还了所剩两块大洋,嘱汪二爷备一桌丰盛的午宴,安排人持周秀才名帖去请卖主和几位中人。那几位中人本图口腹快活,那日只记恨汪家太不开面儿,做成这等大事连下酒的素菜都不够。原想附和周秀才动一下手脚,让汪家梅开二度再摆一桌陪个小心。不成想汪周斗气,弄得大家骑虎难下,好没面子。可见世上的事说大就大,说小就小,就看当事人如何处之。眼见丁五爷出面打圆场,巴不得就坡下驴,欣欣然赴约,它日人前不无自豪地说,我与丁五爷共过事呢!

多日的难题一朝解决,汪二爷百感交集,石膏打豆腐一物降一物,这人哪,真得有本事!有心留五爷住一晚,又担心五爷太忙不敢强求。搬出圆椅动手绑担架,要与长子抬五爷回家。五爷连连摆手,我好脚好手的,岂敢人压人!



庄稼人不事修饰爱憎分明,汪家对周秀才没有丝毫谦恭之意,这让周秀才耿耿于怀。二人相伴着回家,周秀才一路的牢骚话,你做好人,我做恶人;你流芳百世,我遗臭万年……

这将是一段佳话!丁五爷宽慰道,“柿”“是”一字之差,缪之千里,说明什么,学问……

这时,随着清脆的牛铃声一少年从山林里跳到路中间,对丁五爷作揖道,请您到我家,让我父亲送我到学堂念书。丁五爷和蔼地问,已过了发蒙年纪,为何才想起来读书?少年白了周秀才一眼说,读书认得字,免得日后跟汪家一样受人捉弄。

周秀才的脸一阵红一阵白……



周先生看了上面的文字,回信息给我说,因社会变革,家祖满腹学问无处发挥,一生郁郁不得志。生活之维艰,甚至不如满身力气的汪二爷。人生识字忧患始,他比汪二爷有更多的精神痛苦,难免敏感自卑偏激自尊,汪周赌气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社会对读书人有更高的道德期望,也在情理之中。

事实上汪周斗气,家祖内心忐忑不安。那个给汪二爷出点子的知情人,其实是家祖暗中派去的。以令祖丁五爷的名望,他转圜这个事,能长脸气。卖丁五爷一个人情,还能得到舞文弄墨施展才华收取润笔的机会。只是这些不足与外人道也。

我相信周先生的话,于是周秀才猥琐的形象立时在我心中高大起来。我有些同情这位前辈,是读书人天涯野草的同病相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