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河截图
2021-12-23叙事散文辛贵强
(一)冥想中我变成了一只鸟,从空中鸟瞰一片山地。这是太行山西麓一片波峰浪谷般的山地,像突然间被一首巨轮犁开,水向两边翻卷,形成一道豁然开朗的南北走向大壑。一重重的山岭是石头堆砌而成的,大壑底部却是土质的,是黄土高原那种典型的黄土,黄得像中……
(一)
冥想中我变成了一只鸟,从空中鸟瞰一片山地。
这是太行山西麓一片波峰浪谷般的山地,像突然间被一首巨轮犁开,水向两边翻卷,形成一道豁然开朗的南北走向大壑。
一重重的山岭是石头堆砌而成的,大壑底部却是土质的,是黄土高原那种典型的黄土,黄得像中国人皮肤的本色。风从旷古吹来,带来彼时的全码信息。我看到当时的大壑底部宽阔而平坦,是两侧山地相夹的狭长平原,土质肥厚,草木森然,是古生代野兽们的天堂。可从亘古以来,上天总是为地球生灵的苦难而伤心垂泪。上天哭得很来劲,除大旱年景外,年年哭,月月哭,尤其夏日毫无节制地嚎啕痛哭。有时候一哭便好多天不停,使汤汤浊泪从山山岭岭湍急流下来,汇集一处,成为桀骜不驯势不可挡的滚滚山洪,雷鸣一般咆哮着,翻滚着,裹挟着泥土和连根拔起的树木野草,从大壑滚滚而下。一个世纪接一个世纪,大壑底部被从中剖切成一道土质的峡谷。峡谷上游窄,下游宽,两岸如削,顶端只剩下约原来各五分之一的土地。土峡崖壁的最高处达几十丈,最低处也有几丈高,底部为鹅卵石堆积的季节河河道。河道两侧有许多支流,对应着许多支系的土质峡谷,支支岔岔像众多的毛细血管一样,归入到大壑中来。
这条季节河被称为西大河,由北而南下去几十公里后转向东南,归于丹河,再入沁河,然后扑下太行山,进入河南境内,汇入黄河之中。
我无数遍从这道土质峡谷的底部走过。我总是边走边仰头观看土崖壁剖切面暴露出来的沙层和鹅卵石层。那曾经是河道的底部,在高高的崖壁靠上、居中的部位,记载着山洪一步步向下切割的历史。
我不谙土石方计算,不知道在漫漫时间的长河中那滚滚山洪究竟携带走多少方数、吨数的泥土。但我知道,这片曾经宽阔而平坦的土地,年年岁岁都在失血,在历史的沧桑演变中成为现在这副模样。
(二)
在曾经的岁月里,我在生产队劳动。那时,为保证离村远的土地也可以施足肥料,常常到山坡去“熏荒”。
一般是早春大地初解冻的时候干这事。在山坡寻一处土层较厚的地方,用尖镢将荒草根系紧紧抱成团的土块,从乱石的缝隙中掘起,草毛向下一块块倒扣,风干。然后打来“圪针”,一铺一铺压上石头,晒干备用。其后选一块背风的地方,找软柴放在下边,把圪针堆放上去,打压严实,然后将草皮一担一担挑来,一层层倒扣在圪针上,并四周围拢,越垛越厚,越垛越高,直垛得像埃及的金字塔一般。当然事先留好了风道,从这里点着火,听里边的柴草圪针噼噼啪啪地燃烧,红彤彤的火焰疯狂地舔舐,舞蹈。接着将风道封闭,袅袅的青烟便从草皮的缝隙中窜起来。这是一种技术活,点燃的圪针既得燃着了草皮,又不能过火。准确地说,是焖。熏得好的荒肥是黑色的,过火就会成为红色的,便没有什么养分了。
熏荒有时候是生产队集体干,有时候是以定额形式个人干,即以荒肥的担数记工分。集体干时,会在一面山坡堆起好多座“金字塔”。个人干则是四面开花,在若干山坡堆起若干“金字塔”,点燃后到处喷烟吐雾,酷似古代点燃了报警信号的一座座烽火台。
我爷爷那辈的人从河南逃荒而来后,人们便这样解决远地的肥料问题。我父亲这辈的村民亦然如此。到我这辈,一如既往。于是,山坡就这样被一代代的村民一层层地剥去皮肤,山坡的荆棘也被一茬茬斩首。另外,那时每年秋庄稼管理完毕后,都会男女劳力齐出动去割青蒿,用两头尖尖的秋担挑到指定的地点,过铡刀后沤制青肥。由于是按割蒿的斤数定额记工分,刺激着男女劳力的中枢神经。大家都靠劳动日工分吃饭,眼看可以高额获取工分的机会到来,岂能怠慢。于是从村前村后到偏远山沟,年年岁岁展开对木本的荆蒿与草本蒿草的大扫荡,人过之处,寸草不留。还有,当时的主要生产工具的牛马驴骡,要在山坡牧放,一群群的羊也撒满山坡,一遍遍地啃噬山坡的草。
小时候爷爷对我说,他和奶奶刚逃荒来到这里,山坡山沟远不是这个样子。那时山上植被非常茂盛,藏得住豹子这样的大型猫科动物。最有证明力的是,当时家里养的狗曾两度在夜里遭到豹子袭击,第一只被咬死,第二只被拖走。天亮后爷爷和前来探亲的舅爷去找狗,亲眼看见一只皮毛斑斓的豹子,饭饱酒足地卧在一个石台上打瞌睡。两个人吓得面如土灰,惊魂失魄地逃回土窑中来。
然而,在人们一代代的熏荒、割蒿和牧放大牲畜羊群中,山坡植被越来越凋敝,土层越来越瘠薄。要命的是,西大河上上下下村庄的人,祖祖辈辈都在这么干。其结果,养了人畜,瘦了青山。山里再也藏不住豹子、狼、狐狸这些较大的山兽,充其量只有野兔、野鸡这样的小动物活动其间。更有,每逢大雨,无遮无挡的山坡再也蓄不住半点水,无遮无挡直泻而下,在一条条河道聚集成喧嚣翻滚的山洪,汇成西大河的滚滚洪涛。由于山洪暴发时来势突兀,回避不及,常常有人在山洪中丧生,牛羊被卷走,还有大量土地被冲毁……
(三)
我的村庄在西大河上游处。顺河道向南走六七里,是五八年修建建起的一座水库。每年夏秋,水库便蓄满了水。雨后刚涨起来的水是浑浊的,慢慢方澄清,变成碧蓝色。我做民办教师和在公社做文秘工作时,因离水库很近,夏日的中午常去水库游泳,从水库一侧下水,横渡到大坝,再游回来,一中午往复好几趟,才能过足水瘾。
那时的雨下得特别多,每年夏秋都要防洪抗洪。暴雨连袭时,水库浑浊的回水面是平常的五六倍,水位也涨到极限,使两山之间横立的大坝岌岌可危。每逢这时,公社便紧急命令各村各单位组织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基干民兵上坝,边加高加固大坝,边开凿泄洪渠以防不测。河南有关方面特别关注这座水库的防洪抗洪,无偿拉运来大批供填土护坝的麻袋,并答应需要什么就支援什么。河南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这座水库处于西大河的最上游,一旦水库不保,决堤的大水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将下游十几座水库连贯性冲垮,给河南造成大面积灾难性的损害。我作为防洪抗旱指挥部联络员,从头到尾参加过防洪会战,水库周围的人密密麻麻,肩挑车拉往大坝运土。四个人一组的打夯者布满大坝,打夯的夯歌此起彼伏,震耳欲聋……
然而,这座水库却在改革开放到来前变成了一座废库。原因是上游一家磺矿发生透水事故,带硫磺成分的黄水经年累月顺河道注入水库,河道底部都被染成桔黄色。最敏感的当然是水库里的鱼,开始大量浮出水面,然后翻肚子死亡。我们这里的人不善于吃鱼,平时很少有人打鱼。现在既然捕鱼如探囊取物,何能有便宜不捡。我在水库边的浅水里逮住好多还在挣扎的鱼,一杆子挑回家里几十斤,最大的一条鱼重达十多斤。父亲在部队时是炊事员,会做造鱼,用存放的牛油炸了红烧鱼。那晚,左邻右舍的人都来吃鱼,饱食鱼肉的我浑身发热,躺下后怎么也难以入睡。
水库里的水,再也不能饮用,不能浇灌土地。
(四)
那年夏天,我从改体制为乡政府的机关回家来,按惯例沿着小时候玩耍的踪迹到山坡去遛跶。
村的对面是一块小松林,一片墨绿的矜持中,静谧而诗意,是我安抚心魂的一个极佳去处。沿山径小道转过山背,一条纯白色的狗猛然窜出,龇着牙对我咆哮。我一眼认出这是大伯家的狗,便叫着它的名字与它套几乎。其果然不再发凶,仄楞着脑袋好奇地打量我。我知道大伯应该在不远处,侧耳细听,果然听到尖镢叩击山石的响声,便循声走过去。远远看见头发全白的大伯,正挥镢挖掘鱼鳞坑,在他的上方,已挖出了好大一片。
爷俩多时不见,当然要呱嗒一会。从大伯嘴里,我知道了村里响应上级治理小流域的号召,鼓励村民承包治理荒山荒沟,村里已有好几户村民承包治理小流域。大伯是采用以植树成活数量计取报酬的方法,与村委会签订了合同,每栽活一株树,村委会付给两角钱。大伯感到有利可图,也认定是一桩正经事,干得很上心。
我随大伯四处走了走,看见每一个鱼鳞坑都挖成外高里低的半圆状,外侧用石头垒砌,里边捡去碎石,囤满黑色的土,每一个鱼鳞坑都栽种了一株小松苗,在人造小荫凉和人工供水下,像一簇簇绿色的火焰,迎风摇曳,跳动燃烧。
后来,我以《一个农民的追求》为题,专门采访报道了我村承包治理小流域的周其昌老汉,在当时的《晋东南报》头版头条配照片、评论刊出。周其昌治理小流域在全县是首家,我曾多次前往他承包的山沟采访和探望。他带着儿子和姑娘,沿山沟道道设堰,拦洪蓄水,同时在来水面的山坡刨挖鱼鳞坑,种植松树。沟中的土地,则栽种了果树、粮食、药材等。因治理成效明显,被表彰为县里、市里的劳动模范,后来还成了市里的政协委员。
从“谁种谁有”的植树方针,到退耕还林还草,使众多村民投入到种树种草中来。我们村还组织村民用当时还允许的义务投工形式,在村后山坡栽种了大面积的松树。西大河两岸和支峡里的村庄,都在这样做,而且活干得非常精细,因为只有保证了质量和成活率,才有可能变成农民追求的哗啦啦响的票子。
(五)
去年秋因大舅嫂患病,回村探视,因有事绕行了南边的路。途经水库,一眼望去,竟然发现水库无水,成为一座干库。我很诧异,因为在这个季节里,水库没有水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回到村里,在大舅哥家说话之间,我有意无意提起这个话题。令我吃惊的是,大舅哥和天天在外跑动的外侄说,最近两年,各山坡山沟和西大河,没有发过洪水,最多也是于大雨后,河道里有潺潺细流,水质还是清的。
我对此当然大感兴趣,刨根究底追问原因。大舅哥说,山上造的林成气候了,大片的松林年年有松针脱落,厚厚地铺积了一层,可以保水蓄水。还有,现在村民除使用化肥外,就垄沟将秸秆整秆掩埋,沤烂了做肥料,再也没有人上山掘草皮熏荒肥了,也没有人割青蒿沤绿肥了。加上农用三轮几乎家家都有,土地使用了免耕技术,粮食加工有机器,牛马驴几乎没有用处,也就不复存在了。所有这些,使得山坡植被得到自由生长和保护,山坡都变得绿汪汪的,所以下雨后山洪根本下不去。
外侄还说起一个有趣的事。现在的山上,竟然多出了几种以前没有过的小动物。一种是黄鼠,样子像松鼠,也有一条蓬松的大尾巴。只是通体黄色,耳朵没有耳轮,是两个窟窿。再一个是刺猬,他和几个伙伴夜里开车在公路行进中,车灯下发现一个黑色的小动物像肉球一样滚动,赶忙停车逮住了,一看浑身长刺,才知道是刺猬。捉回去玩了两天,受电视天天说爱护保护野生动物的影响,又送到回山里去了。
午饭后,我专门上山转了一趟。山坡小径,被葳蕤野荆遮挡得难以前行。视线中,一片片松林绿得发冷发黑,漫山遍野都淌绿流翠。脚下,是气透千重山的西大河,无水的水库也历历在目。
山洪消弭,河灾不再,群山与西大河正在酝酿着一件天大的事情。我希望它不是局部的。 [ 本帖最后由 辛贵强 于 2012-1-7 07:11 编辑 ]
冥想中我变成了一只鸟,从空中鸟瞰一片山地。
这是太行山西麓一片波峰浪谷般的山地,像突然间被一首巨轮犁开,水向两边翻卷,形成一道豁然开朗的南北走向大壑。
一重重的山岭是石头堆砌而成的,大壑底部却是土质的,是黄土高原那种典型的黄土,黄得像中国人皮肤的本色。风从旷古吹来,带来彼时的全码信息。我看到当时的大壑底部宽阔而平坦,是两侧山地相夹的狭长平原,土质肥厚,草木森然,是古生代野兽们的天堂。可从亘古以来,上天总是为地球生灵的苦难而伤心垂泪。上天哭得很来劲,除大旱年景外,年年哭,月月哭,尤其夏日毫无节制地嚎啕痛哭。有时候一哭便好多天不停,使汤汤浊泪从山山岭岭湍急流下来,汇集一处,成为桀骜不驯势不可挡的滚滚山洪,雷鸣一般咆哮着,翻滚着,裹挟着泥土和连根拔起的树木野草,从大壑滚滚而下。一个世纪接一个世纪,大壑底部被从中剖切成一道土质的峡谷。峡谷上游窄,下游宽,两岸如削,顶端只剩下约原来各五分之一的土地。土峡崖壁的最高处达几十丈,最低处也有几丈高,底部为鹅卵石堆积的季节河河道。河道两侧有许多支流,对应着许多支系的土质峡谷,支支岔岔像众多的毛细血管一样,归入到大壑中来。
这条季节河被称为西大河,由北而南下去几十公里后转向东南,归于丹河,再入沁河,然后扑下太行山,进入河南境内,汇入黄河之中。
我无数遍从这道土质峡谷的底部走过。我总是边走边仰头观看土崖壁剖切面暴露出来的沙层和鹅卵石层。那曾经是河道的底部,在高高的崖壁靠上、居中的部位,记载着山洪一步步向下切割的历史。
我不谙土石方计算,不知道在漫漫时间的长河中那滚滚山洪究竟携带走多少方数、吨数的泥土。但我知道,这片曾经宽阔而平坦的土地,年年岁岁都在失血,在历史的沧桑演变中成为现在这副模样。
(二)
在曾经的岁月里,我在生产队劳动。那时,为保证离村远的土地也可以施足肥料,常常到山坡去“熏荒”。
一般是早春大地初解冻的时候干这事。在山坡寻一处土层较厚的地方,用尖镢将荒草根系紧紧抱成团的土块,从乱石的缝隙中掘起,草毛向下一块块倒扣,风干。然后打来“圪针”,一铺一铺压上石头,晒干备用。其后选一块背风的地方,找软柴放在下边,把圪针堆放上去,打压严实,然后将草皮一担一担挑来,一层层倒扣在圪针上,并四周围拢,越垛越厚,越垛越高,直垛得像埃及的金字塔一般。当然事先留好了风道,从这里点着火,听里边的柴草圪针噼噼啪啪地燃烧,红彤彤的火焰疯狂地舔舐,舞蹈。接着将风道封闭,袅袅的青烟便从草皮的缝隙中窜起来。这是一种技术活,点燃的圪针既得燃着了草皮,又不能过火。准确地说,是焖。熏得好的荒肥是黑色的,过火就会成为红色的,便没有什么养分了。
熏荒有时候是生产队集体干,有时候是以定额形式个人干,即以荒肥的担数记工分。集体干时,会在一面山坡堆起好多座“金字塔”。个人干则是四面开花,在若干山坡堆起若干“金字塔”,点燃后到处喷烟吐雾,酷似古代点燃了报警信号的一座座烽火台。
我爷爷那辈的人从河南逃荒而来后,人们便这样解决远地的肥料问题。我父亲这辈的村民亦然如此。到我这辈,一如既往。于是,山坡就这样被一代代的村民一层层地剥去皮肤,山坡的荆棘也被一茬茬斩首。另外,那时每年秋庄稼管理完毕后,都会男女劳力齐出动去割青蒿,用两头尖尖的秋担挑到指定的地点,过铡刀后沤制青肥。由于是按割蒿的斤数定额记工分,刺激着男女劳力的中枢神经。大家都靠劳动日工分吃饭,眼看可以高额获取工分的机会到来,岂能怠慢。于是从村前村后到偏远山沟,年年岁岁展开对木本的荆蒿与草本蒿草的大扫荡,人过之处,寸草不留。还有,当时的主要生产工具的牛马驴骡,要在山坡牧放,一群群的羊也撒满山坡,一遍遍地啃噬山坡的草。
小时候爷爷对我说,他和奶奶刚逃荒来到这里,山坡山沟远不是这个样子。那时山上植被非常茂盛,藏得住豹子这样的大型猫科动物。最有证明力的是,当时家里养的狗曾两度在夜里遭到豹子袭击,第一只被咬死,第二只被拖走。天亮后爷爷和前来探亲的舅爷去找狗,亲眼看见一只皮毛斑斓的豹子,饭饱酒足地卧在一个石台上打瞌睡。两个人吓得面如土灰,惊魂失魄地逃回土窑中来。
然而,在人们一代代的熏荒、割蒿和牧放大牲畜羊群中,山坡植被越来越凋敝,土层越来越瘠薄。要命的是,西大河上上下下村庄的人,祖祖辈辈都在这么干。其结果,养了人畜,瘦了青山。山里再也藏不住豹子、狼、狐狸这些较大的山兽,充其量只有野兔、野鸡这样的小动物活动其间。更有,每逢大雨,无遮无挡的山坡再也蓄不住半点水,无遮无挡直泻而下,在一条条河道聚集成喧嚣翻滚的山洪,汇成西大河的滚滚洪涛。由于山洪暴发时来势突兀,回避不及,常常有人在山洪中丧生,牛羊被卷走,还有大量土地被冲毁……
(三)
我的村庄在西大河上游处。顺河道向南走六七里,是五八年修建建起的一座水库。每年夏秋,水库便蓄满了水。雨后刚涨起来的水是浑浊的,慢慢方澄清,变成碧蓝色。我做民办教师和在公社做文秘工作时,因离水库很近,夏日的中午常去水库游泳,从水库一侧下水,横渡到大坝,再游回来,一中午往复好几趟,才能过足水瘾。
那时的雨下得特别多,每年夏秋都要防洪抗洪。暴雨连袭时,水库浑浊的回水面是平常的五六倍,水位也涨到极限,使两山之间横立的大坝岌岌可危。每逢这时,公社便紧急命令各村各单位组织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基干民兵上坝,边加高加固大坝,边开凿泄洪渠以防不测。河南有关方面特别关注这座水库的防洪抗洪,无偿拉运来大批供填土护坝的麻袋,并答应需要什么就支援什么。河南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这座水库处于西大河的最上游,一旦水库不保,决堤的大水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将下游十几座水库连贯性冲垮,给河南造成大面积灾难性的损害。我作为防洪抗旱指挥部联络员,从头到尾参加过防洪会战,水库周围的人密密麻麻,肩挑车拉往大坝运土。四个人一组的打夯者布满大坝,打夯的夯歌此起彼伏,震耳欲聋……
然而,这座水库却在改革开放到来前变成了一座废库。原因是上游一家磺矿发生透水事故,带硫磺成分的黄水经年累月顺河道注入水库,河道底部都被染成桔黄色。最敏感的当然是水库里的鱼,开始大量浮出水面,然后翻肚子死亡。我们这里的人不善于吃鱼,平时很少有人打鱼。现在既然捕鱼如探囊取物,何能有便宜不捡。我在水库边的浅水里逮住好多还在挣扎的鱼,一杆子挑回家里几十斤,最大的一条鱼重达十多斤。父亲在部队时是炊事员,会做造鱼,用存放的牛油炸了红烧鱼。那晚,左邻右舍的人都来吃鱼,饱食鱼肉的我浑身发热,躺下后怎么也难以入睡。
水库里的水,再也不能饮用,不能浇灌土地。
(四)
那年夏天,我从改体制为乡政府的机关回家来,按惯例沿着小时候玩耍的踪迹到山坡去遛跶。
村的对面是一块小松林,一片墨绿的矜持中,静谧而诗意,是我安抚心魂的一个极佳去处。沿山径小道转过山背,一条纯白色的狗猛然窜出,龇着牙对我咆哮。我一眼认出这是大伯家的狗,便叫着它的名字与它套几乎。其果然不再发凶,仄楞着脑袋好奇地打量我。我知道大伯应该在不远处,侧耳细听,果然听到尖镢叩击山石的响声,便循声走过去。远远看见头发全白的大伯,正挥镢挖掘鱼鳞坑,在他的上方,已挖出了好大一片。
爷俩多时不见,当然要呱嗒一会。从大伯嘴里,我知道了村里响应上级治理小流域的号召,鼓励村民承包治理荒山荒沟,村里已有好几户村民承包治理小流域。大伯是采用以植树成活数量计取报酬的方法,与村委会签订了合同,每栽活一株树,村委会付给两角钱。大伯感到有利可图,也认定是一桩正经事,干得很上心。
我随大伯四处走了走,看见每一个鱼鳞坑都挖成外高里低的半圆状,外侧用石头垒砌,里边捡去碎石,囤满黑色的土,每一个鱼鳞坑都栽种了一株小松苗,在人造小荫凉和人工供水下,像一簇簇绿色的火焰,迎风摇曳,跳动燃烧。
后来,我以《一个农民的追求》为题,专门采访报道了我村承包治理小流域的周其昌老汉,在当时的《晋东南报》头版头条配照片、评论刊出。周其昌治理小流域在全县是首家,我曾多次前往他承包的山沟采访和探望。他带着儿子和姑娘,沿山沟道道设堰,拦洪蓄水,同时在来水面的山坡刨挖鱼鳞坑,种植松树。沟中的土地,则栽种了果树、粮食、药材等。因治理成效明显,被表彰为县里、市里的劳动模范,后来还成了市里的政协委员。
从“谁种谁有”的植树方针,到退耕还林还草,使众多村民投入到种树种草中来。我们村还组织村民用当时还允许的义务投工形式,在村后山坡栽种了大面积的松树。西大河两岸和支峡里的村庄,都在这样做,而且活干得非常精细,因为只有保证了质量和成活率,才有可能变成农民追求的哗啦啦响的票子。
(五)
去年秋因大舅嫂患病,回村探视,因有事绕行了南边的路。途经水库,一眼望去,竟然发现水库无水,成为一座干库。我很诧异,因为在这个季节里,水库没有水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回到村里,在大舅哥家说话之间,我有意无意提起这个话题。令我吃惊的是,大舅哥和天天在外跑动的外侄说,最近两年,各山坡山沟和西大河,没有发过洪水,最多也是于大雨后,河道里有潺潺细流,水质还是清的。
我对此当然大感兴趣,刨根究底追问原因。大舅哥说,山上造的林成气候了,大片的松林年年有松针脱落,厚厚地铺积了一层,可以保水蓄水。还有,现在村民除使用化肥外,就垄沟将秸秆整秆掩埋,沤烂了做肥料,再也没有人上山掘草皮熏荒肥了,也没有人割青蒿沤绿肥了。加上农用三轮几乎家家都有,土地使用了免耕技术,粮食加工有机器,牛马驴几乎没有用处,也就不复存在了。所有这些,使得山坡植被得到自由生长和保护,山坡都变得绿汪汪的,所以下雨后山洪根本下不去。
外侄还说起一个有趣的事。现在的山上,竟然多出了几种以前没有过的小动物。一种是黄鼠,样子像松鼠,也有一条蓬松的大尾巴。只是通体黄色,耳朵没有耳轮,是两个窟窿。再一个是刺猬,他和几个伙伴夜里开车在公路行进中,车灯下发现一个黑色的小动物像肉球一样滚动,赶忙停车逮住了,一看浑身长刺,才知道是刺猬。捉回去玩了两天,受电视天天说爱护保护野生动物的影响,又送到回山里去了。
午饭后,我专门上山转了一趟。山坡小径,被葳蕤野荆遮挡得难以前行。视线中,一片片松林绿得发冷发黑,漫山遍野都淌绿流翠。脚下,是气透千重山的西大河,无水的水库也历历在目。
山洪消弭,河灾不再,群山与西大河正在酝酿着一件天大的事情。我希望它不是局部的。 [ 本帖最后由 辛贵强 于 2012-1-7 07:11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