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乡野词韵【一】

2021-12-23抒情散文宋长征

一 水缸:静悟的诗人水缸呆在锅沿旁,水缸里不断清水。那些清粼粼的水,是活泛日子的水,是从遥远的雪山蜿蜒千里万里,从大地的深层输送到村庄地下的水。水源是一口老井,老井的青石板上爬满青苔。唯独站人的地方,踏出两个浅浅的石窝子。村里人汲水,必要……
一 水缸:静悟的诗人
  
  水缸呆在锅沿旁,水缸里不断清水。那些清粼粼的水,是活泛日子的水,是从遥远的雪山蜿蜒千里万里,从大地的深层输送到村庄地下的水。
  水源是一口老井,老井的青石板上爬满青苔。唯独站人的地方,踏出两个浅浅的石窝子。村里人汲水,必要俯下身来,低下头来,如同感恩这天地之水,以澄明,以无私,以源源不绝的爱,哺育着温暖的村庄。
  水缸放在厨房里,厨房就是一架低矮的土屋。夜很静,月很明,白白的月光打在水面上,水缸里就有了一轮皎洁的月亮。父亲说,水缸里不能缺水,缺了水的日子就像长在墙头上的草,撑不了几天就会蔫头巴脑。分工,不管大小,一二三四往下排,大哥二哥不在家,为了挣得自己岁月里的那条活路远走他乡,三哥保家卫国去当兵,家里就剩下父亲和我两个男人。当然,父亲已经行动不便很多年,挑水的重担就落在二姐三姐和我的肩膀上。剪子包袱锤,很多次我都赢了她们。背地里,我狡黠地告诉父亲,我爱出锤子,小小的一只手,像握紧的螳螂爪子,这样,二姐和三姐的剪子就不得不敛去锋芒。恍惚的记忆里,好像两个人忽然背过脸去,吃吃地笑起了什么。
  水缸里的水常年不断,二姐三姐的肩膀能撑起一片天。棉花捉虫打叉,玉米除草打农药,割草喂牛,拣柴做饭,里里外外收拾的井井有条。我呢,顽皮的像一阵风在村子里跑来跑去,下河捉鱼,上树抓鸟,后来趴在黄昏的油灯下看书写字。我咬着铅笔头,说二姐三姐怎么这么傻,我不总是喜欢出锤子么,为什么你们一次包袱也不出?母亲停下手中嘤嘤的纺车,说我才是一个十足的傻小子。你傻别人可没那么傻,明明是二姐三姐商量好了只出剪子,就为了让你少出点力气。
  我是傻,呆呆地站在水缸前面不说话,眼泪吧嗒吧嗒掉进水缸里。水缸里的月亮好像也在笑,笑一个自以为聪明的人。水缸不说话,水缸里的水就是水缸的心思,清净明亮,能照见一个人的灵魂。
  我还记得第一次挑水的样子,父亲站在远处看着,我把两只脚踏进两个浅浅的石窝子。井绳三米多长,就像一条联系起来天与地,现实与梦幻的线索。我要学会和大地对话,我要学会向一口老井致意,我要学会向滋养生命与灵魂的水,倾诉心中太多的感恩。
  当然,我深深记得自己笨拙的样子,把井里的那轮月明,摇曳成一片闪闪的碎银光泽。盛在水桶里,就多了两个一模一样的月亮。可是我的肩膀实在瘦弱,可是我的力气实在还不够充裕。扁担硬生生地硌在肩膀上,不是前面高后面低,就是像喝醉酒一样左右摇摆。一次,两次,直到脚步渐渐沉实,直到肩膀足够坚强,盛在水桶里的水,再也不会像闪闪的碎银一样,泼洒一路。至此,水缸里终于有了我满怀希望放进水中的一轮月明。
  水缸是陶制的器皿。在乡下,哪一家的锅沿旁不周周正正放着一口浅浅的水缸。水缸不会悭吝,盛进多少舀出来多少,绝不贪恋一点一滴。勺子碰锅沿,柴火暖着灶膛,一口水缸里盛放的是一家人清清浅浅的光阴。你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成为一个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水缸也就老了,老了的水缸依旧在乡间的厨房里恪尽职守。水缸不会歌唱,煮好热气腾腾的玉米粥,果腹生在乡村屋檐下的我们。吃剩的饭食,母亲用来喂鸡,母鸡就能咯咯下蛋,公鸡就能站在高高的树杈上,喔喔叫醒黎明。路过庄稼院的鸟儿,母亲也会从水缸里盛一碗清水,撒一把粮食放在院落里。这样,就能听见唤醒春天的鸟鸣。
  水缸是父亲背了一袋地瓜干,去很远的集市上换来的。那时的父亲正值身强力壮,一口气把水缸背回家,放在厨房。一桶一桶清粼粼的水,就这样哗哗地倒进水缸,一口一口的人,就这样出现的低墙矮屋的庄稼院里。
  到老,父亲也没能赶上自来水。有时我会在宁静的夜里听见哗哗的水响,仿佛来自远山,仿佛来自一条清澈的小溪,仿佛是大地深处一条血脉奔涌的时光暗河,一直流进苍老的水缸里。
  水是活着的诗,水缸是一个日夜静悟的诗人。
  有些简单而质朴的诗句,往往并非孔雀绚丽的羽翎。当远年的暮鼓晨钟敲响,你听,沿着生命回溯的那条河流的源头,一口水缸泛起泠泠的水光,缀满闪光的词语。
二 石槽:一头牛的粗瓷大碗
  
  那口石槽的来历已经不明。也许,当家里的人口越来越多,我们的土地也越来越多,父亲不得不开始考虑养一头牛的问题。养牛就需要一口石槽,石槽就是一头牛的粗瓷大碗。这样,即便光阴再过贫瘠,我们也能安然度过乡间的苦难岁月。也许,是分队那年,当队长摇着一面小旗子分完了牛羊,面前只剩下一口粗笨的石槽。队长看着赖在一旁不走的父亲,说,宋老三,相中了?相中就领回家吧,日子久了也能捂热。
  当然,领回一口石槽的父亲,并未把石槽放在被窝里。他要喂一头牛,要耕耘属于他户头下的所有的土地,要喂饱我们一大家子人。
  石槽安放在牛屋里。牛屋是一座更加低矮的老房。门很矮,差点碰到牛的犄角。门框很窄,只能勉强挤进一头牛。牛屋也是我和父亲的落脚之地。秋天,父亲用秸秆和麦草,搭好一张软软的床铺,想起来,简直好过现在的席梦思。椽子头处,屋檐下,有我踩着门板放进去的连环画,和故事书。煤油灯燃起来了,蛐蛐声从门缝里,墙角处,和石槽底下传来,像一串清凌凌的音符,蔓延在牛屋的角角落落。父亲进进出出,把割来的青草和麦皮在院子里一遍遍淘洗,然后放进牛槽里。牛是温顺的动物,牛的咀嚼像一个颇有品味的民间美食大师。撮来撮去,吞进一大口草料,迷上眼睛开始咀嚼。沙沙,沙沙,仿佛一缕轻柔的风,弥漫在灯光昏暗的牛屋里。风与音符,想一想就让人陶醉吧,就是在如此美好的意境下,我用指尖蘸上唾沫,不知疲倦地翻看故纸堆中的故事和神话。
  有时,一个人的欲望不可太多。眼睛只用来看该看的东西,耳朵只用来听天籁发出的声响。味觉,最好学一头眯上眼睛拒绝草料的牛,幸福而满足。
  老屋的土墙上,牛用犄角刻画着什么。也许累了,想以此化解身上的烦躁与不适。也许不是,我在多年以后造访曾经的老屋时,在那堵墙面前陷入沉思。这是一幅无言的版刻:背景是天空和大地,苍茫的远处有一只张开翅膀的飞鸟,一望无垠的大地上,是葳蕤的庄稼和野草。多么深刻的寓意啊,多么让人心惊的领悟。一头在土地上生活多年的牛,它的沉默只能向一堵深厚的土墙倾诉。拂去上面粘连的蛛网,仿佛就看见一头牛真诚的模样。它依旧在咀嚼麦皮和青草,只是深邃的瞳孔里,慢慢溢出大颗大颗的泪珠。
  石槽,无名无姓的石头,甚至你不知道一口石槽的家居何处。但石头一定来自葱绿的山林。某日,石匠的大锤与钢钎,从一面峭壁上,轰然撬下。它知道,它的命运将从此和乡村维系在一起;从此,将和一头忠诚的老牛,陪伴寂寞而劳苦的光阴。
  那口石槽的石壁上,经过牛舌多年的打磨,早就光滑如镜。石头,钙,筋骨,当一头牛饮尽落寞,苦渡大地上的光阴时,莫非上苍已经伸出一双温暖的大手,轻轻抚摸那鞭痕处处的皮毛。
  其实,父亲不喜欢责打牛。父亲的脾气像极了一头温顺的老牛。阳春三月,燕子的呢喃融化了小河滩上的最后一层冻土,父亲赶着牛,缓缓走出庄稼院。把鸡鸭撇在身后,把鸟鸣挂上枝头。一头牛知道自己的责任与重担。你看它站在大地上的身影,无惧无畏,自始至终,以静默坦然面对瑰丽与多变。那黑黑的泥土,袅袅蒸腾的鲜活的地气,繁衍着生生不息的野草与粮食。
  为了别人就是为了自己。
  为了满野的谷物与野草,就是为了脚下的这片土地。
  没有人想象当生活的家园如此空荡,是不是就少了哲理与思想。一口石槽的伦理就是将冷硬的石头打磨成可以温暖灵魂的器皿,一头老牛的姿态就是向天地日月觐献一生的血肉与忠诚。
  而今,当我站在空荡荡的庄稼院里,脑海里扑面而来几个简洁的词语:父亲,老牛,石槽,静静的庄稼院,依次在心底复活。
  听听那滴答的檐雨吧,在不紧不慢倾述流淌的光阴。变的,依旧在变;不变的,依旧在沉默。像一座蹲守在时光角落里的禅,凝神处,莲花盛开。
      [ 本帖最后由 宋长征 于 2011-10-22 14:21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