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行车情结(重新排版后)
2021-12-23抒情散文水阁云天
我的自行车情结女儿考上了重点高中,我家于是也搬到了学校附近,因离单位相对较远,三、四年基本不骑的“老牌”自行车又重新派上了用场。“老牌”源于一是自行车牌子“老”,27.5永久牌的;二是这辆自行车跟了我也有十多年了,时间较长;三是这辆自行车已……
我的自行车情结
女儿考上了重点高中,我家于是也搬到了学校附近,因离单位相对较远,三、四年基本不骑的“老牌”自行车又重新派上了用场。
“老牌”源于一是自行车牌子“老”,27.5永久牌的;二是这辆自行车跟了我也有十多年了,时间较长;三是这辆自行车已经三、四年没有骑,车子表面漆已经褪色带些许锈斑痕,经过岳父大人的维修和改装,手刹也改为了脚刹,于是有的同事调侃说,还骑这车呢,言外之意是显得更“老”气,很少有人骑这样的自行车了,呵呵。
说起自行车,自上小学时就开始伴随我了,那时骑的是家里好不容易买的大金鹿28自行车,成了家中和我上学时的重要交通工具。初中阶段尤其是在初三补习走读时,父母又给我单独买了辆二手较新的自行车,每天穿行于家中和学校30余公里,早出晚归,基本上风雨不误,从中使我体味到了求学的艰辛。几年的“长征”,练就了我一身的坚韧,增强着我的体质。期间,因路途较远,有个“毛病”,只能自己动手,带些必备的工具进行基本的维修。四年中专生涯,远离家乡,车便很少与我相伴了。
参加工作后,我用自己的劳动成果买了一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如朋友相见,爱不释手,每天上下班它都伴我同行,周末还要陪我骑行20多公里的乡下看望父母。那时候我还经常骑着它去县城十余里外乡镇一所中学会女友,接恋人,飞快地穿行于乡间公路上,两旁的杨、柳树们在向我招手祝福,最终赢得爱妻归,陪我走进幸福的家庭。1998年五一前夕,我报名参加了县总工会举行的全县职工第三届自行车越野赛,虽然我只骑这辆普通的自行车,没有骑山地车等,但也在近百名的参赛骑手中,一举取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这辆车可为我立下了汗马功劳。当年还写了一篇关于自行车的文章参加了黑龙江日报等联合举办的“我与自行车”征文,曾收到过报社寄发的精致日记本留存纪念。
时下,无论是城里还是近郊公汽云集,无不象征着现代交通运输的发达,还有私家车、摩托车、电动车遍地都是,相比之下,自行车族规模锐减,骑自行车的人可以说是越来越少了,买私家车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了,打出租车也不贵,坐公交车也很方便,城里出租车、私家车等达到了几千辆,孩子们上学、上班族上班多半步行、坐公交车或打车,成为小城中更多人的交通工具。
闲暇之余,有人劝我买辆轻骑摩托车,免得劳累,但我仍舍不得我这位“千里马”,甘愿独守住一片宁静的天空。后来,因买楼搬到了现在的单位附近,经常步行去上班,自行车也就偶而骑骑,基本上闲置起来。
有车、有驾照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自身也以为骑自行车很没面子,有车才能够赢得同事的盛赞,亲友的羡慕。近日,看到报刊中登载《人一有车就自卑》这样一篇文章,原来有车族也有车的烦恼,有车的“自卑”,车子有高中低档,有国产进口,有手排档和自动档等,需要油耗,需要车库,需要保养,需要年检,需要培训,需要更多地注意安全等,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不养车不知家底浅,人时刻都是无法满足的啊!
据说,自行车发明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我国也曾被誉为“自行车王国”。曾看媒体登载一则“自行车,人类命运的最后防线?”为题的新闻,内容为2009年哥本哈根的气候大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丹麦人所做的“拯救”气候的努力在值得人们去关注的同时,其中关于自行车推广更加值得我们学习。哥本哈根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市民每天骑自行车上班或上学,在哥本哈根市区随处可见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之中。当哥本哈根公布要在2025年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零排放城市之后,自行车推广计划更加风靡起来。而在哥本哈根,私家车的养车费用是很贵的,对于中高收入层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自行车代步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看来,机动车辆在带给人们出行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城市的交通、能源、环境与资源带来了压力和污染。汽车对能源的消耗及对环境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和深思及迫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在倡导节能减排,响应低碳生活的今天,骑自行车成了人们一个深思的历史课题,关乎着每一位热爱生活的人和今后子孙的幸福生活。让自行车回归城市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广泛呼吁,得到了众多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完善自行车道的建设与管理,围绕自行车推出的“人性化”服务,部分发达国家的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虽然我于去年考取了C1汽车驾照,但近几年还是没有把购车纳入计划日程。如今,在金秋送爽的季节里,这辆自行车又开始“上岗”为我服役了,虽说这辆自行车有点破旧,但是我对它还是有着深厚的感情的,只要能用,还是舍不得扔弃。每天往返于单位与家之间,不仅节省着宝贵的时间,到家及时照顾孩子,而且还锻炼着身体,得到健康的储备。
自行车是我的忠实伙伴和朋友,它独有的健身方式增强了我的信心,它见证了我的成长,见证了我的爱情,见证着我的发展,它足以让我去迎接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一个挑战,陪着我一起拥有健康,享受低碳,拥抱生活,走向希望。
女儿考上了重点高中,我家于是也搬到了学校附近,因离单位相对较远,三、四年基本不骑的“老牌”自行车又重新派上了用场。
“老牌”源于一是自行车牌子“老”,27.5永久牌的;二是这辆自行车跟了我也有十多年了,时间较长;三是这辆自行车已经三、四年没有骑,车子表面漆已经褪色带些许锈斑痕,经过岳父大人的维修和改装,手刹也改为了脚刹,于是有的同事调侃说,还骑这车呢,言外之意是显得更“老”气,很少有人骑这样的自行车了,呵呵。
说起自行车,自上小学时就开始伴随我了,那时骑的是家里好不容易买的大金鹿28自行车,成了家中和我上学时的重要交通工具。初中阶段尤其是在初三补习走读时,父母又给我单独买了辆二手较新的自行车,每天穿行于家中和学校30余公里,早出晚归,基本上风雨不误,从中使我体味到了求学的艰辛。几年的“长征”,练就了我一身的坚韧,增强着我的体质。期间,因路途较远,有个“毛病”,只能自己动手,带些必备的工具进行基本的维修。四年中专生涯,远离家乡,车便很少与我相伴了。
参加工作后,我用自己的劳动成果买了一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如朋友相见,爱不释手,每天上下班它都伴我同行,周末还要陪我骑行20多公里的乡下看望父母。那时候我还经常骑着它去县城十余里外乡镇一所中学会女友,接恋人,飞快地穿行于乡间公路上,两旁的杨、柳树们在向我招手祝福,最终赢得爱妻归,陪我走进幸福的家庭。1998年五一前夕,我报名参加了县总工会举行的全县职工第三届自行车越野赛,虽然我只骑这辆普通的自行车,没有骑山地车等,但也在近百名的参赛骑手中,一举取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这辆车可为我立下了汗马功劳。当年还写了一篇关于自行车的文章参加了黑龙江日报等联合举办的“我与自行车”征文,曾收到过报社寄发的精致日记本留存纪念。
时下,无论是城里还是近郊公汽云集,无不象征着现代交通运输的发达,还有私家车、摩托车、电动车遍地都是,相比之下,自行车族规模锐减,骑自行车的人可以说是越来越少了,买私家车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了,打出租车也不贵,坐公交车也很方便,城里出租车、私家车等达到了几千辆,孩子们上学、上班族上班多半步行、坐公交车或打车,成为小城中更多人的交通工具。
闲暇之余,有人劝我买辆轻骑摩托车,免得劳累,但我仍舍不得我这位“千里马”,甘愿独守住一片宁静的天空。后来,因买楼搬到了现在的单位附近,经常步行去上班,自行车也就偶而骑骑,基本上闲置起来。
有车、有驾照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自身也以为骑自行车很没面子,有车才能够赢得同事的盛赞,亲友的羡慕。近日,看到报刊中登载《人一有车就自卑》这样一篇文章,原来有车族也有车的烦恼,有车的“自卑”,车子有高中低档,有国产进口,有手排档和自动档等,需要油耗,需要车库,需要保养,需要年检,需要培训,需要更多地注意安全等,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不养车不知家底浅,人时刻都是无法满足的啊!
据说,自行车发明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我国也曾被誉为“自行车王国”。曾看媒体登载一则“自行车,人类命运的最后防线?”为题的新闻,内容为2009年哥本哈根的气候大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丹麦人所做的“拯救”气候的努力在值得人们去关注的同时,其中关于自行车推广更加值得我们学习。哥本哈根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市民每天骑自行车上班或上学,在哥本哈根市区随处可见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之中。当哥本哈根公布要在2025年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零排放城市之后,自行车推广计划更加风靡起来。而在哥本哈根,私家车的养车费用是很贵的,对于中高收入层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自行车代步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看来,机动车辆在带给人们出行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城市的交通、能源、环境与资源带来了压力和污染。汽车对能源的消耗及对环境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和深思及迫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在倡导节能减排,响应低碳生活的今天,骑自行车成了人们一个深思的历史课题,关乎着每一位热爱生活的人和今后子孙的幸福生活。让自行车回归城市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广泛呼吁,得到了众多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完善自行车道的建设与管理,围绕自行车推出的“人性化”服务,部分发达国家的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虽然我于去年考取了C1汽车驾照,但近几年还是没有把购车纳入计划日程。如今,在金秋送爽的季节里,这辆自行车又开始“上岗”为我服役了,虽说这辆自行车有点破旧,但是我对它还是有着深厚的感情的,只要能用,还是舍不得扔弃。每天往返于单位与家之间,不仅节省着宝贵的时间,到家及时照顾孩子,而且还锻炼着身体,得到健康的储备。
自行车是我的忠实伙伴和朋友,它独有的健身方式增强了我的信心,它见证了我的成长,见证了我的爱情,见证着我的发展,它足以让我去迎接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一个挑战,陪着我一起拥有健康,享受低碳,拥抱生活,走向希望。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