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外一篇)
2021-12-23叙事散文汤如浩
外面(外一篇)汤如浩这个话题其实很有点沧桑(是不是用过了?),我原本不应该提及,真的。但还是不得不说了出来。叙说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是,似乎很多人对此颇有成见,甚至是偏见。我相信那是由于人与人的阅历,或者小点儿说是经历的不同使然,可能……
外面(外一篇)
汤如浩
这个话题其实很有点沧桑(是不是用过了?),我原本不应该提及,真的。 但还是不得不说了出来。 叙说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是,似乎很多人对此颇有成见,甚至是偏见。我相信那是由于人与人的阅历,或者小点儿说是经历的不同使然,可能还有心胸宽窄的作用,并不是别的其它什么原因。主观上,可能他们喜欢明亮高昂的东西,而这个话题,显然又显得有些幽冥低迷了。 我对于整个事件的理解,也许是偏颇的,可是,别人的看法,就一定正确吗,我看不见得。十九年在一个地方呆着,忽然,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被调到了别处,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前几天,我回了一趟原来的学校,当然是为了业务上的一些事情,非去不可的,不然,我也不会去,打死也不去了,一度有这样的想法,但是没有办法推托,硬着头皮去了。我原本以为,这种想法可能仅仅是我自己一个人思想偏狭的原因,但事后和一块儿过来的几个交流,好像好几个人都有这样类似的念想,而且说词也大同小异,极其接近。如此看来,与我一个人是没有关系的,要说是毛病,是大家都有毛病,怪不得哪个。 其它的事情和说法,倒是全忘记了,过去的时候,和平时没有太大的区别,事情是些老事情,人手是些老人手,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叫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我很满意,顺理成章的,水到渠成的。末了,当然是寒暄,多客气啊,像离别了好几年,亲热。我说我的感动,其实就在这里,熟人熟面孔,有些人又在一起呆了十多年,没有点起码的感情,是说不过去的。当然是说环境的问题,适应不适应的问题,我的说词是“那边”,“那边”怎么样,“这边”怎么样,有比照,孰优孰劣,一目了然。他们的说法是“你们”和“我们”,“你们”怎么样,和“我们”如何,已经截然分开了。 所以,对此我很是感慨。当从原来的单位出来,我还是有点黯然神伤了,我知道这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情绪,很不对头的。老实说,新单位的有些东西,是我曾经渴望过的,比如说固定的时间,比如没有无休止的会议或者别的乱七八糟东西的干扰,干正儿八经教学的事情,很宽松,我很满意的。但心底里总是有些难受,奇了怪了,说不清原因。 实质的情况是,我已经完全不属于那个地方了。好说歹说,我已经属于“我们的”学校,不属于“他们的”学校。换句话说,原来 “我们的”学校对我而言,已然是“那边”了,那么,对于学校而言,我则在“这边”,已然在外面了。十九年也罢,一两年也罢,一两天也行,离开就是离开了,毫无瓜葛了。这是既定的不容更改的事实。于是,对这边和那边,外面和里面诸如此类的话题,我有了全新的感触,而且非常敏感,也许是我的个性的缘故,我的情感,有了些许的疙疙瘩瘩。 但不论怎么说,这是一个新的起点,许多人都如是说,我也作如是想,如是说。 很是有些饶舌。 或许,这还与失语似乎有着过多的关联。因为很多的时候,我觉得其实是无话可说的,因为本质上,我可能是一个木讷的人,往往是,对于更多的纷至沓来的东西,有着天然的免疫,我不太敏感,或者说迟钝异常,无药可救。 源于个性。 但是,这段时间,文字上和情感上,都过多地缠绕了这一些东西了,写的,想的,当然也包括说的,一概如此,纠缠得乱七八糟,剪不断,绕不过去,絮絮叨叨,没完没了,很是纷繁的样子,有点无可奈何,用时髦的话说,很纠结。 外面。外面。外面。有的时候,我自言自语,就像他们一再地声明“我们”“你们”一样,我也一再地沉迷于这个词语营造的氛围,有那么一丝享受的意味吧,像个入定的沙弥。当然说的是形体,与内心毫无关系,躯体的状态是痴迷,内心却是活跃的,风起云涌:外面,外面,外面……像飘散的云朵,像飞旋的陀螺,像疾驶的快马,它们也纷至沓来,纷乱得不可思议……现在,在我的意识里,外面是一个很有距离感的语词了,它值得玩味,它隔离的,不单是身体,还有心灵,或者说灵魂,尤其是我十九年营造的那份心底的意象,虽然,它一直没有成为一首有效的诗歌,可毕竟一直在酝酿,与人没有关系,与景物似乎也没有关系。
灿烂如斯
十多年的班主任生涯中,遭遇的学生可谓多矣。有的时候,心底里会暗自盘算一番的,我忽然间很恍惚:这么些年来,自己究竟教过多少学生? 当然是可以算得出来的,也当然是大概,也就是个平均数,不可能具体到十位数,甚至个位数的。 最少的一年肯定是三十七个,那是在九十年代中期吧,到了毕业的时候,因为升学无望,有一部分就流失了,最后从教室里全身而退的,不多不少正好是三十七个。我记得很是清楚,即便如此,我记得在那一年的六个毕业班中,这还算是最多的一个,最少的那个班,毕业人数只有十六七人;多的那一年,是八十二个吧,八排桌子十列摆布,桌子顶到了后墙还不行,最后的那一列是十排,把整个后面给统统占领了,没有了走道,学生出入是需要翻越的——纵身一跃,有时候,个别学生的姿势很优美,像运动场上翻越跳马,手足并用,全身运动,腕力和腰部力量必须顶尖,穿越时像猎豹,富于动感——可这是学校的纪律不容许的,大小领导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能找出更好的办法呢? 八十二个学生的那一年最了得。当然我任课的另一个班的人数也接近这个数。于是,叫人名我闹的笑话最多,主要是另一个班的,张三叫成李四,王五叫成赵六,都是常有的事情。先前学生们不在乎,不熟悉嘛,可过了一次学期他们有意见了:汤老师,我叫某某,不是某某!我说,sorry!他们哄堂大笑,以为是了不起的发现,把我当文盲了,不就English吗,你们以为我不懂?他们更笑。闲话少提,言归正传。我们讲哪儿了?这样的事情“多乎哉,不多也”,学生们也没有办法,任其自然了。当然,有时候我也会改变策略,比如,那个穿红袄袄的你来说说这个问题,那个穿绿褂褂的谈谈你的高论,那个大眼睛姑娘你背诵一下《岳阳楼记》,那个全班海拔最高的帅小伙请上黑板,等等。他们已然是发笑了,不是这样的吗?卖大米的就是你们这样龇牙咧嘴的,很难看的。他们噤声了,其实,这样的课,他们是喜欢的。 那一天课间,我正在门口抽烟,只听见刺啦一声,声可震天,我讶然而惊,探头朝教室里面看,发现最后一排的那个小子已经面红耳赤了,蹲在地上不起来了。有几个家伙在牵他的胳膊,可他的挣扎很是激烈,越挣扎越脸红。我进去就知道事情的真相了:这小子跨越课桌的时候,将裤裆扯破了。夏天穿得单薄,这小子可能有春光外邪的可能性!我对翘首以盼的,窃窃私语的,抿嘴而笑的,咧开大嘴的一干人说:“没什么,没什么,汽车爆胎了,赶快找补胎的解决。其他人,背文言文!”
汤如浩
这个话题其实很有点沧桑(是不是用过了?),我原本不应该提及,真的。 但还是不得不说了出来。 叙说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是,似乎很多人对此颇有成见,甚至是偏见。我相信那是由于人与人的阅历,或者小点儿说是经历的不同使然,可能还有心胸宽窄的作用,并不是别的其它什么原因。主观上,可能他们喜欢明亮高昂的东西,而这个话题,显然又显得有些幽冥低迷了。 我对于整个事件的理解,也许是偏颇的,可是,别人的看法,就一定正确吗,我看不见得。十九年在一个地方呆着,忽然,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被调到了别处,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前几天,我回了一趟原来的学校,当然是为了业务上的一些事情,非去不可的,不然,我也不会去,打死也不去了,一度有这样的想法,但是没有办法推托,硬着头皮去了。我原本以为,这种想法可能仅仅是我自己一个人思想偏狭的原因,但事后和一块儿过来的几个交流,好像好几个人都有这样类似的念想,而且说词也大同小异,极其接近。如此看来,与我一个人是没有关系的,要说是毛病,是大家都有毛病,怪不得哪个。 其它的事情和说法,倒是全忘记了,过去的时候,和平时没有太大的区别,事情是些老事情,人手是些老人手,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叫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我很满意,顺理成章的,水到渠成的。末了,当然是寒暄,多客气啊,像离别了好几年,亲热。我说我的感动,其实就在这里,熟人熟面孔,有些人又在一起呆了十多年,没有点起码的感情,是说不过去的。当然是说环境的问题,适应不适应的问题,我的说词是“那边”,“那边”怎么样,“这边”怎么样,有比照,孰优孰劣,一目了然。他们的说法是“你们”和“我们”,“你们”怎么样,和“我们”如何,已经截然分开了。 所以,对此我很是感慨。当从原来的单位出来,我还是有点黯然神伤了,我知道这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情绪,很不对头的。老实说,新单位的有些东西,是我曾经渴望过的,比如说固定的时间,比如没有无休止的会议或者别的乱七八糟东西的干扰,干正儿八经教学的事情,很宽松,我很满意的。但心底里总是有些难受,奇了怪了,说不清原因。 实质的情况是,我已经完全不属于那个地方了。好说歹说,我已经属于“我们的”学校,不属于“他们的”学校。换句话说,原来 “我们的”学校对我而言,已然是“那边”了,那么,对于学校而言,我则在“这边”,已然在外面了。十九年也罢,一两年也罢,一两天也行,离开就是离开了,毫无瓜葛了。这是既定的不容更改的事实。于是,对这边和那边,外面和里面诸如此类的话题,我有了全新的感触,而且非常敏感,也许是我的个性的缘故,我的情感,有了些许的疙疙瘩瘩。 但不论怎么说,这是一个新的起点,许多人都如是说,我也作如是想,如是说。 很是有些饶舌。 或许,这还与失语似乎有着过多的关联。因为很多的时候,我觉得其实是无话可说的,因为本质上,我可能是一个木讷的人,往往是,对于更多的纷至沓来的东西,有着天然的免疫,我不太敏感,或者说迟钝异常,无药可救。 源于个性。 但是,这段时间,文字上和情感上,都过多地缠绕了这一些东西了,写的,想的,当然也包括说的,一概如此,纠缠得乱七八糟,剪不断,绕不过去,絮絮叨叨,没完没了,很是纷繁的样子,有点无可奈何,用时髦的话说,很纠结。 外面。外面。外面。有的时候,我自言自语,就像他们一再地声明“我们”“你们”一样,我也一再地沉迷于这个词语营造的氛围,有那么一丝享受的意味吧,像个入定的沙弥。当然说的是形体,与内心毫无关系,躯体的状态是痴迷,内心却是活跃的,风起云涌:外面,外面,外面……像飘散的云朵,像飞旋的陀螺,像疾驶的快马,它们也纷至沓来,纷乱得不可思议……现在,在我的意识里,外面是一个很有距离感的语词了,它值得玩味,它隔离的,不单是身体,还有心灵,或者说灵魂,尤其是我十九年营造的那份心底的意象,虽然,它一直没有成为一首有效的诗歌,可毕竟一直在酝酿,与人没有关系,与景物似乎也没有关系。
灿烂如斯
十多年的班主任生涯中,遭遇的学生可谓多矣。有的时候,心底里会暗自盘算一番的,我忽然间很恍惚:这么些年来,自己究竟教过多少学生? 当然是可以算得出来的,也当然是大概,也就是个平均数,不可能具体到十位数,甚至个位数的。 最少的一年肯定是三十七个,那是在九十年代中期吧,到了毕业的时候,因为升学无望,有一部分就流失了,最后从教室里全身而退的,不多不少正好是三十七个。我记得很是清楚,即便如此,我记得在那一年的六个毕业班中,这还算是最多的一个,最少的那个班,毕业人数只有十六七人;多的那一年,是八十二个吧,八排桌子十列摆布,桌子顶到了后墙还不行,最后的那一列是十排,把整个后面给统统占领了,没有了走道,学生出入是需要翻越的——纵身一跃,有时候,个别学生的姿势很优美,像运动场上翻越跳马,手足并用,全身运动,腕力和腰部力量必须顶尖,穿越时像猎豹,富于动感——可这是学校的纪律不容许的,大小领导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能找出更好的办法呢? 八十二个学生的那一年最了得。当然我任课的另一个班的人数也接近这个数。于是,叫人名我闹的笑话最多,主要是另一个班的,张三叫成李四,王五叫成赵六,都是常有的事情。先前学生们不在乎,不熟悉嘛,可过了一次学期他们有意见了:汤老师,我叫某某,不是某某!我说,sorry!他们哄堂大笑,以为是了不起的发现,把我当文盲了,不就English吗,你们以为我不懂?他们更笑。闲话少提,言归正传。我们讲哪儿了?这样的事情“多乎哉,不多也”,学生们也没有办法,任其自然了。当然,有时候我也会改变策略,比如,那个穿红袄袄的你来说说这个问题,那个穿绿褂褂的谈谈你的高论,那个大眼睛姑娘你背诵一下《岳阳楼记》,那个全班海拔最高的帅小伙请上黑板,等等。他们已然是发笑了,不是这样的吗?卖大米的就是你们这样龇牙咧嘴的,很难看的。他们噤声了,其实,这样的课,他们是喜欢的。 那一天课间,我正在门口抽烟,只听见刺啦一声,声可震天,我讶然而惊,探头朝教室里面看,发现最后一排的那个小子已经面红耳赤了,蹲在地上不起来了。有几个家伙在牵他的胳膊,可他的挣扎很是激烈,越挣扎越脸红。我进去就知道事情的真相了:这小子跨越课桌的时候,将裤裆扯破了。夏天穿得单薄,这小子可能有春光外邪的可能性!我对翘首以盼的,窃窃私语的,抿嘴而笑的,咧开大嘴的一干人说:“没什么,没什么,汽车爆胎了,赶快找补胎的解决。其他人,背文言文!”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