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丰乳肥臀回锅肉

2021-12-23叙事散文洛风
回锅肉是最世俗的肉,如同邻家大婶,不高雅,不矫情,不小气,爽朗热情大方朴实,看起来丰乳肥臀不雅致,却风情万种,是我们最亲近人的。看见一盘回锅肉,给你最直接的视觉冲击是油汪汪的,吃起来却并不油腻;黄亮亮的肥肉片带着一种酱香,是成熟的川蜀菜,瘦……
     
   回锅肉是最世俗的肉,如同邻家大婶,不高雅,不矫情,不小气,爽朗热情大方朴实,看起来丰乳肥臀不雅致,却风情万种,是我们最亲近人的。
   看见一盘回锅肉,给你最直接的视觉冲击是油汪汪的,吃起来却并不油腻;黄亮亮的肥肉片带着一种酱香,是成熟的川蜀菜,瘦肉有一种艳艳的绛红,好比钓鱼围城里倾国的红颜,艳到骨子里却不带一点俗气。
   回锅肉是川菜典型的代表菜,也是家喻户晓、人人会做的家常菜。俗话说:“入蜀不吃回锅肉,等于没到四川来”。之所以号称为“川菜第一菜”,就在于它出自巴蜀百姓家,不仅普及全川,而且有“过门香”的美誉。望文生义,就是说哪家在炒回锅肉,那香味一定会飘散出门户,让过路的人也流连忘返,不忍离开。
   真有那么香吗?并非言过其实。  
     
   这当然不是回锅肉的全部,好花必有绿叶衬,而顶级的回锅肉也需要青椒和蒜苗为它映出光彩。四川盆地气候给了蔬菜最好的生长环境,红壤种的青椒脆大葱香,它们颜色也要比其它地方的好看许多。绿的通透,就算再怎么酱爆、回锅都无法抹去其点缀的翠绿。
   只要用力吸了吸香气,浓浓的、柔柔的酱肉味儿塞满你的脑袋:一瞬间,酱味、肉味、辣椒和葱的味在这盘中里揉作一团,老一辈吃客说的“味儿厚”或许说的就是这个。
   夹起一块肉儿(一定要有肥有瘦,瘦肉吃的是嫩,肥肉则是酱味中的一股子奇香)。塞进嘴里,细细的咂摸,那种美味只有自己才知道:炒菜如作文,上来得抓住食客的味蕾。回锅肉上来是香和辣,这种香辣厚实且带着少许的麻(这固然和花椒脱不了干系);香辣过去,带着一点回味,然后,是葱的冲味、辣椒嵌入肉里的刺激、蔬菜的清香。当你咀嚼着肉上的每一根纤维,既有那种重油爆炒之后的甘香,又有汤汁流进肉里的媾和感,慢慢才能进入你的神经。
   回锅肉的基本做法多是先白煮,再爆炒。若只是肉,少了三分神气,回锅之后,把这些杂七杂八的溶入一炉,炉里有四季,盘底卧乾坤,才有和谐出美味的感觉。
   谁都知道,肉类(尤其是肥肉)似糊似焦,半脆半酥的口感最好,也最容易入味,回锅回锅,要的就是把握这焦与糊之间的尺度。古人戏称美女云,瘦一点太瘦,肥一点太肥。而上等的回锅肉,就是要在焦和糊中间找到这个难以把握的度。
   回锅肉是家常菜,并不是太难烧。
   它是煮出来的?是炒出来的?都可以说是。将肉煮上个大半熟(所谓大半熟,就是用筷子戳一下肉,能将肉皮戳个洞,没有血水渗出则可),之后切片用油和郫县豆瓣酱爆炒,肥肉打卷缩小时,再放上青椒和大葱或者大蒜苗炒熟即可。
   这过程看似不难,却暗藏窍门,需要在煮中掌握火候,煮久了肉太软,下锅后肉不成形,油全爆出,变成了油渣子。如果煮的时间太短,肉皮吃不动,味同嚼蜡,也不好吃。在回锅的煎炒中,几乎也是同理。这正符合金庸先生的饮食观,家常菜烧好了,是烹制的最高境界,尽管每个人都会,大部分人却都烧不好。
   要注意的是,切好的肉,放了一阵子,肉片就会连在一起,想要炒散,很容易肥瘦分离,若让肉片待粘连的油化开,自己分散,又容易造成下焦上腻,煎熬不均匀,因此肉片下锅前,用漏瓢将肉在汤里打散,再入锅煎炒,直到炒出油来,肥瘦肉则可以连在一起。
   肉片会有一些的水分,可以保持肉的嫩软。四川人把回锅肉又叫做熬锅肉、酱爆肉。所谓“熬”,是将炒、爆、煸、炸四法融为一体,去除了猪肉原来的腻,让这种满口焦味伴着辣和香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
   回锅肉怎么来的?据考证,其来历和我们祖宗祭敬鬼神有关。百姓人家,再穷也要过年,一年一度的年节中,祭祖先是少不了的仪式。穷人家讲究不得,不能如富贵人家那样,祭敬祖先与鬼神都用牛羊猪三种动物。他们最多买块肉,还得肥一点的,给痨肠寡肚的胃里输送点油水,所以大多数是肥膘肉,放了锅里煮个半熟,就可以上供桌了。
   祭祀完毕,这块肉已经冷了,怎么吃呢?一家老小鼓起眼睛等着开荤。赶紧切成片子炒吧。为了下饭,于是放进不少作料:先放的是面酱,与热油混同起来,立即发出诱人的香味,再放入红的辣椒、绿的蒜苗,或者是黄的大头菜丝,原本肥白的猪肉在爆炒之后变成了半卷的肉片,亮晶晶油汪汪地在蒜苗红椒大头菜丝之间,扑鼻的香味能让满院子的人不停地抽鼻子。
   生活改善,普通百姓也不是天天吃肉,与吃素的人不同,四川人有些反传统,在念佛之人吃素的日子初一、十五打牙祭,改善生活的当家菜就是回锅肉。
   解馋之后,富裕人家讲究起来,不再用肥肉,而用坐墩肉(其实就是猪肥臀的五花肉)为主料。煮过以后,直接用豆是、木耳、笋子、红椒、水发蘑菇清炒,由于已经走油,山珍的加盟,使其更加鲜香,几乎是一种荤菜素做,成菜后红、绿、黄、白、黑、绿,五彩斑斓,色香味俱全,视觉味觉都妙。
  清朝末年,成都有位姓凌的翰林,宦途失意、退隐家居,把制作美食为消遣,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将肉蒸熟,保持了肉质的浓郁鲜香,再下锅炒后原味不失,色泽红亮,传扬开去,早蒸回锅肉名噪锦城,是回锅肉的另一种做法。
   先煮后炒的程序有点麻烦,偷懒的干脆只将肥瘦相间的一块肉烫一下,直接切片,放进干锅里炒一通。与炒肉丝不同,不讲软嫩,只是让肥肉的油溢出后,加入酱爆,再放青蒜,特殊的香味依然浓郁。
在沸水里煮过,在热锅里炒过,青椒红酱浸淫了,婴儿肥成长为胖丫头,再到胖大嫂的蜕变,早已心平气和、丰腴可人,没有锋芒毕露,没有油腻乏味,有了世俗味道,回锅肉就是这样炼成了。
   家家都做回锅肉,每盘佳肴味不同,依据添加的辅料不同,又有红椒回锅肉、干豇豆回锅肉、蒜苗回锅肉、蕨菜回锅肉、莴笋回锅肉、白菜回锅肉等等。最有趣的是锅盔回锅肉,那是用没有发酵的面粉做成大饼,再切成食指大小的条,与回锅肉混煎后,面饼条融进了肉汁的鲜美,绵绵的,韧韧的,吃一口,满嘴香,陕西的肉夹馍哪能望其项背?浓香扑鼻,引起在外读书的寒门学子馋涎欲滴。一首翻唱歌曲《回锅肉》流行于四川大学生中:歌词为:
   我来到东门的饭店,这里的饭菜便宜点,包包只有四块五,好想吃盘回锅肉。我喊老板问一番,回锅肉五块一盘,我喊老板少点点,老板对我说再见。 ………………
   歌曲的最后,老板与学生争执起来,几乎到大出打手的地步,校园文化中,唱出了回锅肉的诱惑,有些幽默,有些心酸,但显示了回锅肉不可抗拒的魅力。是也不是?
  
   [ 本帖最后由 洛风 于 2011-10-5 08:17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