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2021-12-23抒情散文万里
书《淮南子.本经》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这显然是神话传说,但足可见其对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影响之大,已达惊天地泣鬼神之地步。字先刻于龟甲木牍之上,后有竹简丝绸,直至后来纸的发明,才有了今天轻巧易携的书!现如今,电子刊物早已遍布……
书
《淮南子.本经》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这显然是神话传说,但足可见其对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影响之大,已达惊天地泣鬼神之地步。字先刻于龟甲木牍之上,后有竹简丝绸,直至后来纸的发明,才有了今天轻巧易携的书!现如今,电子刊物早已遍布天下,渐渐取代了传统的纸质书本,科学发展之神速,也足以让人咋舌。书是人类用来纪录历史、书写成就的主要工具,是传播经验的重要媒介,自然对人类文明的推进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今人当爱惜书之得来不易。 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孔夫子搬家,净是书。今人虽极少能藏书如此之丰,却也人人离不开书。试想,一个家庭连一本书都没有,也实在少见。爱书之人,比比皆是,仓颉若知,岂不欣慰?
我曾见一男子,于清晨携三岁幼子上厕所。手中执书,不觉沉入其中。小孩连呼数声而不闻,直至妻子久候不见回转,匆匆找来,方惊醒。此乃爱书之极致。想来手中之书,定也是极具诱惑力的。如此勤于学习,实在是可笑且又可敬,乃吾所不及。
有极其爱书的,自然也就有极不爱书的。那些初入学堂,每日被逼作文习字的小孩,多属此列。某日,我在做饭,妻子正上网。因儿子过度沉溺电视,我于是强行将电视关掉。只见他左旋右转,嘴里叨唠不止:哎呀,什么也不能干!我于是随口应道:“你可以看看书呀!”其答曰:“我什么时候喜欢过看书?”听后,气不得笑不得,好不懊恼!想来,爱书之习惯也是慢慢累积而成,强求不来,又有几人能如钱仲书先生那般嗜书如命,能将一个图书馆藏书悉数背下而不觉其苦呢?
我也算是爱书之人,只是每每读时,沉醉其间,合卷释手,又昏昏然不知所云,依稀只记得黑压压一片字,欲待想个明白,却又化为乌云一片,实可用“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来形容!过目不忘的本事,可能只是书中记载所有,现实中是没有几人能够做到的。再者,长此以往,脑子里的东西储藏过多,此不成了人精而大为苦恼?吾辈平凡之人,正合吐故纳新之法,原不必强求一字不落,句句精准的。如此,方能常读常新,百读不厌。(此乃不求甚解者之辩辞,当不得真,乃笑语也。)
读书之人,一般都是自己喜欢的类型。可惜买之前却未必能尽数掌握,所以难免有兴冲冲买下,气呼呼丢开的情况发生,尤其是广告宣传如此发达的今日。譬如前段时间,就曾买过某红学名流续写的《红楼梦》。早就看过此人的红楼释疑,说得头头是道,又听说其正在续写红楼,于是暗下决心,只要上市,定然要购得一本,一睹为快。等到新书到手之时,才发现盛名之下难副其实之事在文化事业上也是有的。有心付之一炬,又觉罪不在书本,白糟蹋了可惜,悻悻然收入柜中。后又有一友强力推荐一本《德语课》,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买了回来,只是开了个头,便再也读不下去。理性地说:书是好书,只是不合口味,也是枉然。倒是无心中,与其一同买来的一本《西续红楼》,中了下怀,起早贪晚不肯丢开,只两天便看完了,心中的那份满足感,比买彩票中了大奖还要高兴,欣喜之情几乎要溢出心头,恨不能逢人便推荐此书!是为得了“书”之三昧!由此我得出了个结论:读书讲究的是个兴趣,原是不必强求的。名气再响的书,心中不喜,也是读不下去的。
人之所求所欲,若能发乎天性顺乎自然,当属最高层次,读书亦然!有些人爱书,便千方百计地寻书购书,若购之不得而又知道何人能有,便千方百计死乞百赖地“借”来,只为一亲墨香。尽管沾有些许“油”气,却也可称作一件极雅道之事。但若不是爱书之人,大可以不必在书中追牛角尖,那只能使自己头痛。有笑话说:某人听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便一本本地将家中藏书撕破,到底也未能下笔成句,隔行成诗,大呼上当。不是书本误了他,实在是他愚钝不化过于呆板,与书无缘,须怪不得书。又有人听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下死命地揣摩了好些天,最后得出个结论:书中如何有黄金美女呢?可见古话误人。真亏了他,还知道颜如玉是指美女,实在可笑。书入爱书者之手,实乃幸事,若落于此类人之手,实在是书之大不幸,还不如被弃于村头茅厕,化为粪泥为上呢。
若见此类之书,我是不忍的,必辛酸难耐,于心中为其默默哀悼的。若是仓颉得见,定然又要天雨粟鬼夜哭了。
[ 本帖最后由 万里 于 2011-9-10 22:10 编辑 ]
《淮南子.本经》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这显然是神话传说,但足可见其对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影响之大,已达惊天地泣鬼神之地步。字先刻于龟甲木牍之上,后有竹简丝绸,直至后来纸的发明,才有了今天轻巧易携的书!现如今,电子刊物早已遍布天下,渐渐取代了传统的纸质书本,科学发展之神速,也足以让人咋舌。书是人类用来纪录历史、书写成就的主要工具,是传播经验的重要媒介,自然对人类文明的推进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今人当爱惜书之得来不易。 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孔夫子搬家,净是书。今人虽极少能藏书如此之丰,却也人人离不开书。试想,一个家庭连一本书都没有,也实在少见。爱书之人,比比皆是,仓颉若知,岂不欣慰?
我曾见一男子,于清晨携三岁幼子上厕所。手中执书,不觉沉入其中。小孩连呼数声而不闻,直至妻子久候不见回转,匆匆找来,方惊醒。此乃爱书之极致。想来手中之书,定也是极具诱惑力的。如此勤于学习,实在是可笑且又可敬,乃吾所不及。
有极其爱书的,自然也就有极不爱书的。那些初入学堂,每日被逼作文习字的小孩,多属此列。某日,我在做饭,妻子正上网。因儿子过度沉溺电视,我于是强行将电视关掉。只见他左旋右转,嘴里叨唠不止:哎呀,什么也不能干!我于是随口应道:“你可以看看书呀!”其答曰:“我什么时候喜欢过看书?”听后,气不得笑不得,好不懊恼!想来,爱书之习惯也是慢慢累积而成,强求不来,又有几人能如钱仲书先生那般嗜书如命,能将一个图书馆藏书悉数背下而不觉其苦呢?
我也算是爱书之人,只是每每读时,沉醉其间,合卷释手,又昏昏然不知所云,依稀只记得黑压压一片字,欲待想个明白,却又化为乌云一片,实可用“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来形容!过目不忘的本事,可能只是书中记载所有,现实中是没有几人能够做到的。再者,长此以往,脑子里的东西储藏过多,此不成了人精而大为苦恼?吾辈平凡之人,正合吐故纳新之法,原不必强求一字不落,句句精准的。如此,方能常读常新,百读不厌。(此乃不求甚解者之辩辞,当不得真,乃笑语也。)
读书之人,一般都是自己喜欢的类型。可惜买之前却未必能尽数掌握,所以难免有兴冲冲买下,气呼呼丢开的情况发生,尤其是广告宣传如此发达的今日。譬如前段时间,就曾买过某红学名流续写的《红楼梦》。早就看过此人的红楼释疑,说得头头是道,又听说其正在续写红楼,于是暗下决心,只要上市,定然要购得一本,一睹为快。等到新书到手之时,才发现盛名之下难副其实之事在文化事业上也是有的。有心付之一炬,又觉罪不在书本,白糟蹋了可惜,悻悻然收入柜中。后又有一友强力推荐一本《德语课》,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买了回来,只是开了个头,便再也读不下去。理性地说:书是好书,只是不合口味,也是枉然。倒是无心中,与其一同买来的一本《西续红楼》,中了下怀,起早贪晚不肯丢开,只两天便看完了,心中的那份满足感,比买彩票中了大奖还要高兴,欣喜之情几乎要溢出心头,恨不能逢人便推荐此书!是为得了“书”之三昧!由此我得出了个结论:读书讲究的是个兴趣,原是不必强求的。名气再响的书,心中不喜,也是读不下去的。
人之所求所欲,若能发乎天性顺乎自然,当属最高层次,读书亦然!有些人爱书,便千方百计地寻书购书,若购之不得而又知道何人能有,便千方百计死乞百赖地“借”来,只为一亲墨香。尽管沾有些许“油”气,却也可称作一件极雅道之事。但若不是爱书之人,大可以不必在书中追牛角尖,那只能使自己头痛。有笑话说:某人听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便一本本地将家中藏书撕破,到底也未能下笔成句,隔行成诗,大呼上当。不是书本误了他,实在是他愚钝不化过于呆板,与书无缘,须怪不得书。又有人听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下死命地揣摩了好些天,最后得出个结论:书中如何有黄金美女呢?可见古话误人。真亏了他,还知道颜如玉是指美女,实在可笑。书入爱书者之手,实乃幸事,若落于此类人之手,实在是书之大不幸,还不如被弃于村头茅厕,化为粪泥为上呢。
若见此类之书,我是不忍的,必辛酸难耐,于心中为其默默哀悼的。若是仓颉得见,定然又要天雨粟鬼夜哭了。
[ 本帖最后由 万里 于 2011-9-10 22:10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