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坛子
2021-12-23抒情散文季大相
老坛 子季大相我家有一只腌菜用的坛子,若问它存世有多少个年头了,父母不知道,祖父在世时也说不出个寅卯子丑来。坛子上面有一个“祯”字,如果是真品,应该是明崇祯年代的物品。它是一只普通的坛子,就算是明崇祯年间出产的,也算不上是文物,值不了几个……
老坛 子
季大相 我家有一只腌菜用的坛子,若问它存世有多少个年头了,父母不知道,祖父在世时也说不出个寅卯子丑来。坛子上面有一个“祯”字,如果是真品,应该是明崇祯年代的物品。它是一只普通的坛子,就算是明崇祯年间出产的,也算不上是文物,值不了几个钱,只能称得上是只老坛子而已。 这只老坛子,酱紫色,圆底、腹鼓,缩颈,形状有点儿畸形,估计当年出窑是件次品货,被我家贫困的老祖上以三文不值二文的价钱给淘来的。唯一欣慰的是,经一位陶瓷业内行的朋友鉴定后,这只老坛子所用的原料,乃是正宗的陶土。但它绝不是官窑出品,也不是民窑出产的上等货,只是小土窑烧制的大路货,年代再久远,也登不上大雅之堂。 老坛子,它任劳任怨,一直在为主人家服务。从我记事起,这只老坛子,每年都腌装进满满的咸菜,是用于佐餐的小菜之一。进入初冬,母亲就张罗着腌咸菜,她铲来自家地里生长的“雪里蕻”菜,剥掉枯叶,除去杂质,用清水洗净,倒挂着晾在晒衣绳上。一、两天过后,待菜棵被太阳晒蔫了取下,放在桶里切成碎末,撒上盐和姜末拌匀,摆放在一旁,一天后,桶里的咸菜渗出卤水来,母亲便动手将咸菜装进一条蛇皮口袋里,然后将蛇皮袋提放在凳子上面,搬磨盘或石块之类的重物压住,挤压咸菜的卤水,俗称“吊卤”。“吊卤”需要约24小时完成,“吊”好卤之后,母亲便伸出双手抓起咸菜,揉成团,再用力挤一下卤水,就这样一把接着一把地将咸菜往老坛子里装,装进去几把咸菜后,再均匀地撒铺上一层盐,然后右手握成拳头探进坛内使劲地将咸菜压实。母亲说,这道程序,是防止出现“空头”现象(菜梗呈空心状)而变味。待咸菜装满坛子,母亲找来一块塑料薄膜,捂在坛口上面,拿根细绳或塑料线,围绕着坛子的脖颈扎紧薄膜,俗称“封口”。至此,一坛子咸菜腌制工序才算结束。 过一段时间,也就20天左右吧,坛子里咸菜就可以吃了。要吃咸菜,只需揭开封在坛口的薄膜,伸手进去捞抓出咸菜即可。抓完咸菜后,还得用手攥拳将咸菜压实,再拿薄膜堵住坛口,以免咸菜起沫而霉烂掉。 不知是母亲腌咸菜的技艺高超,还是老坛子历史悠久的缘故,这只坛装腌制的咸菜,始终保持着可口的风味特色。初始,从坛子里捞抓出咸菜,颜色碧澄翠绿,脆嫩可口。过了新年,开春后再揭开坛口,捞抓出咸菜,咸菜变了色,金黄灿灿,仿佛镀了一层金膜,保持着脆嫩味鲜的特色,更浓郁醇香。一直到再腌制新咸菜的日子,坛子里的咸菜也不变色,不霉烂,不变味,它绝对没有添加防腐剂、染色剂之类的添加剂,纯天然、无公害。 自家腌制的咸菜,从老坛子里捞抓出来,放进或碗或碟子里,当作喝稀粥的佐餐小菜就着吃,或者用碗钵放在饭锅头上炖熟吃。还有咸菜烧豆腐等等。最大众化的吃法,当数“小鱼熬咸菜”,冬腊月天里,小鱼、咸菜一锅煮,多放点汤熬,一夜过来,鱼汤冷冻成鱼冻,吃鱼冻,那美美的滋味羡煞神仙也流出口涎。咸菜出味啊!在乡下,时至今日,大多数人家还有腌制上一坛子咸菜的习惯。大集体年代,家里腌制的咸菜,绝对是餐桌上的主打菜肴。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咸菜摇身成为大众餐桌上受欢迎的佐餐小菜之一。 记得2000年搬家到集镇区时,家里好多陈旧的物品都被分送给了庄邻,唯独这只老坛子,母亲舍不得丢弃,自己悄悄地用三轮车拖运到新宅,摆放在厨房的一角。每年,母亲依旧会如期地腌制上一坛子咸菜,丰富着我们家餐桌上面的小菜品种。2009年,母亲病故,当年,家里没有腌制咸菜。次年春的一天,妻从集市的摊点上买回2斤咸菜把,准备配料烧酸菜鱼,放入盆中用水一冲洗,原本金黄灿灿的咸菜把瞬间褪了色,变成蔫巴巴的灰色模样,呈现腐烂败絮的迹象。那金黄色是色素浸染而成的。妻子随手将咸菜把扔进了垃圾桶,酸菜鱼未做成,还惹了一肚子气。妻子说:“还是自家腌的咸菜色相正,味儿美。” 妻决定继承婆婆的传统,自己动手腌制咸菜。一入冬,她就从厨房的角落里找出老坛子,因好久无人料理,内内外外满是灰尘。妻拿鞋刷、抹布忙碌了个把小时,才将老坛子内内外外清洗干净。此后,妻张罗着选用上好的“雪里蕻”菜,腌制了一坛咸菜,家里的餐桌上,时不时地又会摆上一碟咸菜炒毛豆、咸菜烧豆腐等以咸菜为主打的小菜。 一次,儿子夸赞小鱼熬咸菜味美鲜香。妻子当场表态,家里每年都要腌制一坛子咸菜,用以丰富餐桌上的小菜品种。 看来,老坛子还得以它有容乃大的胸怀,无怨无悔地发挥着功能作用,盛装咸菜,与我们家的生活共舞。
[ 本帖最后由 季大相 于 2011-9-11 09:36 编辑 ]
季大相 我家有一只腌菜用的坛子,若问它存世有多少个年头了,父母不知道,祖父在世时也说不出个寅卯子丑来。坛子上面有一个“祯”字,如果是真品,应该是明崇祯年代的物品。它是一只普通的坛子,就算是明崇祯年间出产的,也算不上是文物,值不了几个钱,只能称得上是只老坛子而已。 这只老坛子,酱紫色,圆底、腹鼓,缩颈,形状有点儿畸形,估计当年出窑是件次品货,被我家贫困的老祖上以三文不值二文的价钱给淘来的。唯一欣慰的是,经一位陶瓷业内行的朋友鉴定后,这只老坛子所用的原料,乃是正宗的陶土。但它绝不是官窑出品,也不是民窑出产的上等货,只是小土窑烧制的大路货,年代再久远,也登不上大雅之堂。 老坛子,它任劳任怨,一直在为主人家服务。从我记事起,这只老坛子,每年都腌装进满满的咸菜,是用于佐餐的小菜之一。进入初冬,母亲就张罗着腌咸菜,她铲来自家地里生长的“雪里蕻”菜,剥掉枯叶,除去杂质,用清水洗净,倒挂着晾在晒衣绳上。一、两天过后,待菜棵被太阳晒蔫了取下,放在桶里切成碎末,撒上盐和姜末拌匀,摆放在一旁,一天后,桶里的咸菜渗出卤水来,母亲便动手将咸菜装进一条蛇皮口袋里,然后将蛇皮袋提放在凳子上面,搬磨盘或石块之类的重物压住,挤压咸菜的卤水,俗称“吊卤”。“吊卤”需要约24小时完成,“吊”好卤之后,母亲便伸出双手抓起咸菜,揉成团,再用力挤一下卤水,就这样一把接着一把地将咸菜往老坛子里装,装进去几把咸菜后,再均匀地撒铺上一层盐,然后右手握成拳头探进坛内使劲地将咸菜压实。母亲说,这道程序,是防止出现“空头”现象(菜梗呈空心状)而变味。待咸菜装满坛子,母亲找来一块塑料薄膜,捂在坛口上面,拿根细绳或塑料线,围绕着坛子的脖颈扎紧薄膜,俗称“封口”。至此,一坛子咸菜腌制工序才算结束。 过一段时间,也就20天左右吧,坛子里咸菜就可以吃了。要吃咸菜,只需揭开封在坛口的薄膜,伸手进去捞抓出咸菜即可。抓完咸菜后,还得用手攥拳将咸菜压实,再拿薄膜堵住坛口,以免咸菜起沫而霉烂掉。 不知是母亲腌咸菜的技艺高超,还是老坛子历史悠久的缘故,这只坛装腌制的咸菜,始终保持着可口的风味特色。初始,从坛子里捞抓出咸菜,颜色碧澄翠绿,脆嫩可口。过了新年,开春后再揭开坛口,捞抓出咸菜,咸菜变了色,金黄灿灿,仿佛镀了一层金膜,保持着脆嫩味鲜的特色,更浓郁醇香。一直到再腌制新咸菜的日子,坛子里的咸菜也不变色,不霉烂,不变味,它绝对没有添加防腐剂、染色剂之类的添加剂,纯天然、无公害。 自家腌制的咸菜,从老坛子里捞抓出来,放进或碗或碟子里,当作喝稀粥的佐餐小菜就着吃,或者用碗钵放在饭锅头上炖熟吃。还有咸菜烧豆腐等等。最大众化的吃法,当数“小鱼熬咸菜”,冬腊月天里,小鱼、咸菜一锅煮,多放点汤熬,一夜过来,鱼汤冷冻成鱼冻,吃鱼冻,那美美的滋味羡煞神仙也流出口涎。咸菜出味啊!在乡下,时至今日,大多数人家还有腌制上一坛子咸菜的习惯。大集体年代,家里腌制的咸菜,绝对是餐桌上的主打菜肴。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咸菜摇身成为大众餐桌上受欢迎的佐餐小菜之一。 记得2000年搬家到集镇区时,家里好多陈旧的物品都被分送给了庄邻,唯独这只老坛子,母亲舍不得丢弃,自己悄悄地用三轮车拖运到新宅,摆放在厨房的一角。每年,母亲依旧会如期地腌制上一坛子咸菜,丰富着我们家餐桌上面的小菜品种。2009年,母亲病故,当年,家里没有腌制咸菜。次年春的一天,妻从集市的摊点上买回2斤咸菜把,准备配料烧酸菜鱼,放入盆中用水一冲洗,原本金黄灿灿的咸菜把瞬间褪了色,变成蔫巴巴的灰色模样,呈现腐烂败絮的迹象。那金黄色是色素浸染而成的。妻子随手将咸菜把扔进了垃圾桶,酸菜鱼未做成,还惹了一肚子气。妻子说:“还是自家腌的咸菜色相正,味儿美。” 妻决定继承婆婆的传统,自己动手腌制咸菜。一入冬,她就从厨房的角落里找出老坛子,因好久无人料理,内内外外满是灰尘。妻拿鞋刷、抹布忙碌了个把小时,才将老坛子内内外外清洗干净。此后,妻张罗着选用上好的“雪里蕻”菜,腌制了一坛咸菜,家里的餐桌上,时不时地又会摆上一碟咸菜炒毛豆、咸菜烧豆腐等以咸菜为主打的小菜。 一次,儿子夸赞小鱼熬咸菜味美鲜香。妻子当场表态,家里每年都要腌制一坛子咸菜,用以丰富餐桌上的小菜品种。 看来,老坛子还得以它有容乃大的胸怀,无怨无悔地发挥着功能作用,盛装咸菜,与我们家的生活共舞。
[ 本帖最后由 季大相 于 2011-9-11 09:36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