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塘•耿肯央顶•腊勐混
2021-12-23叙事散文李有旺
大火塘耿肯央顶腊勐混李有旺做人,不要总是抱怨时运不济或社会不公,就连上苍有时候都无法做到完全的公平公正。这句话,出自一个曾经在佛寺里当过长老,据说傣文水平相当于高中毕业,还俗后被同胞们推举为民俗文化尊者的“安长”之口。这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
大火塘•耿肯央顶•腊勐混
李有旺
做人,不要总是抱怨时运不济或社会不公,就连上苍有时候都无法做到完全的公平公正。这句话,出自一个曾经在佛寺里当过长老,据说傣文水平相当于高中毕业,还俗后被同胞们推举为民俗文化尊者的“安长”之口。这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说的话意味深长,话中有话,大有品头。他想表达的意思我大致明白:上苍特别垂青栖居永德的佤族“本人”,使他们拥有了别具特色且仅限于“本人”之间完好沟通交流的“本话”,却有失公允地让他们的民族文字胎死腹中。老人没有指责上苍的意思,老人不敢,作为本民族文化养育成就的“安长”,上苍和佛祖一样具有极其崇高的份量。老人的语气和神情里,更多是流露出对上苍的感恩。老人感恩上苍,不仅赐予世世代代的“本人”勤劳和勇敢,还赐予他们聪明和智慧。在老人看来,“本人”当中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就是聪明和智慧的体现,其中生生不息的“传说”就如此。
民间传说,对于一个没有文字用以记载历史的民族,尤其是对于有永德“土著”之称的“本人”来说,不啻为一道窥视其繁衍发展的窗口。这对于渴望了解其历史渊源却无法在文字中释疑解惑的人来说,就好比在黑暗中看到一束光亮。尽管如此,地方土著加上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永德“本人”迁徙和发展历史在民间传说中就显得颇有些镜中花水中月的意味了。沿着民间传说中闪现出的几道光束,作为探密者,我最终只能在“大火塘”、“耿肯央顶”、“腊勐混”几个关键词中流连和徘徊。
大火塘。安长说,一开始有两个,不是你说的那种在堂屋里烧的火塘。我们的老人的老人讲给我们的老人,我们的老人又讲给我们。现在德党镇的茂梧村和松林村,这两个地方,最先是我们本人在那里居住。相当于两个部落,距离不远,互相往来,相互照应。每个部落有一个大火塘,火种在,本人就在。火是我们本人的希望,火也是庇佑我们本人的神灵。两个大火塘,其中一个火塘熄灭了还情有可原。毕竟熄灭了火的大火塘,安排人去另一个火塘取火就行了。两个火塘的火都熄灭了,就意味着我们本人也没有希望了。所以,两个大火塘的火在原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就一直没有熄灭过。我们本人也越来越多,居住地也开始向周围辐射。后来,慢慢就有了佛寺。佛寺里就有了贡品,粮食啊,糖果啊,肉蛋啊,蔬菜啊,很多很多。一开始的佛寺,因为沾大火塘的光,最大的佛寺就推茂梧村和松林村的佛寺;佛寺里的僧人,也因为沾大火塘的光,以茂梧村和松林村佛寺里的僧人为尊。四方八面的本人,一开始就要先到茂梧村和松林村的佛寺供奉。所有的供品啊,还是要经过茂梧村和松林村佛寺的僧人分配后,其他的佛寺才能沾光呢。
安长给我讲大火塘的典故之后,我曾到茂梧村和松林村的本人居住地采访。茂梧村于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本地寨”的地名,村文书告诉我,据老人们讲,“本地寨”得名于本人最先居住的寨子。对于松林村,我印象最深当数佛寺近旁那一株七八个人都围不过来粗的大榕树,这也是我在本人居住区见到过的最高最粗最茂盛的榕树。寨中的本人深情地看着那株又大又高又绿的大榕树,对我说,这棵大佛树年纪有多大没有人认得了。一个寨名和一株榕树,让大火塘的典故在我的头脑中鲜活,我却无法生搬硬套地让它们建立起联系来。
还有一个传说。安长说,这个传说与我们本人的刘姓先祖达顶和达罕两兄弟有关系。他们最先是在今天德党镇的户乃村一带居住,以狩猎为生。达顶和达罕两兄弟,不仅精通武艺,也精通医术。凭着精湛的武艺、医术和高尚的武德、医德,他们的名头响亮、威望很高。时任土司家的公主,得了疑难病症,久治不愈,土司经人介绍,请达顶和达罕两兄弟上门为公主治病。在两兄弟的医治下,公主可谓是药到病除。土司就将我们本人称为“央顶”,也就是你们汉人说的“大寨”的今天的勐汞村一带,赏赐给达顶和达罕两兄弟。达顶和达罕两兄弟就带着家族,到勐汞一带狩猎、耕作,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一些其他姓氏的本人,也慕名前来,愿意和刘姓一家共同在土司的封地里生活。于是,从达顶和达罕开始,刘姓的本人就成为了勐汞的头人。在达顶和达罕的管理和带领下,定居勐汞的本人越来越多。后来,勐汞就成为了“耿肯央顶”,也就是汉人说的“镇康大寨”。
安长说的“镇康”,并非今天的镇康县。今天的镇康县和永德县,在一九六四年一月分县前,合二为一,为镇康赕、城、路、府、州、县所在。大寨,被永德少数民族视为建寨历史最早的“母寨”,而其余的村寨,一般都被认为是从“大寨”分离出去的“子寨”。耿肯央顶的传说,其实是一曲对“头人”的颂歌。
我们民间的传说很多,你要问关于我们本人由来的传说,相对来说就很少很少了。安长想了很大一会儿,恍然大悟般地说,哦!还有一个,腊勐混!腊勐混!安长喝了一口浓茶,开始继续讲述:一些老人讲过,我们本人由于战乱从澜沧江那边分期分批迁徙过来,大家相约着在据说是缅甸境内一个叫做茉毛山的地方碰面。过了澜沧江以后,后面的一批人沿着前面的人留下的记号,来到了老镇康境内的今天的勐汞和茂梧村的本人居住地,准备填饱肚皮后再去追赶前面的人。他们到河里捉到了虾米做菜,那些虾米的颜色本来就是淡红色的,煮了很长时间,虾米的颜色同样是淡红色的,就被大家误认为还没有煮熟透,结果把开饭时间推迟了。当他们继续追赶了一段时间,看到被砍断的野芭蕉长出了嫩芽,就认为不可能追上前面的人了。想到他们开饭的勐汞和茂梧村一带土地平整,河里多鱼虾,林中多鸟兽,气候又温和,领头的本人就说服大家,决定在老镇康境内定居生活。后来,居于老镇康境内的本人,跟随马帮到缅甸一带,见到了久违的亲人,看到那些亲人的生活也没有比他们好到哪里去,最终也没有产生过搬离老镇康去和他们生活的想法。而那些在茉毛山生活的本人,就把定居在老镇康的本人称为“腊勐混”,意思就是“走在后面的本人”。
安长讲完了这几个传说故事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我说,你要了解的有关这方面的传说,我就只知道这几个了。在我们本人里面,要讲得出来这几个传说故事的,应该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了,小一辈很少有人会讲了。老人顿了顿,又悠悠地说,最主要就是我们没有文字。
李有旺
做人,不要总是抱怨时运不济或社会不公,就连上苍有时候都无法做到完全的公平公正。这句话,出自一个曾经在佛寺里当过长老,据说傣文水平相当于高中毕业,还俗后被同胞们推举为民俗文化尊者的“安长”之口。这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说的话意味深长,话中有话,大有品头。他想表达的意思我大致明白:上苍特别垂青栖居永德的佤族“本人”,使他们拥有了别具特色且仅限于“本人”之间完好沟通交流的“本话”,却有失公允地让他们的民族文字胎死腹中。老人没有指责上苍的意思,老人不敢,作为本民族文化养育成就的“安长”,上苍和佛祖一样具有极其崇高的份量。老人的语气和神情里,更多是流露出对上苍的感恩。老人感恩上苍,不仅赐予世世代代的“本人”勤劳和勇敢,还赐予他们聪明和智慧。在老人看来,“本人”当中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就是聪明和智慧的体现,其中生生不息的“传说”就如此。
民间传说,对于一个没有文字用以记载历史的民族,尤其是对于有永德“土著”之称的“本人”来说,不啻为一道窥视其繁衍发展的窗口。这对于渴望了解其历史渊源却无法在文字中释疑解惑的人来说,就好比在黑暗中看到一束光亮。尽管如此,地方土著加上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永德“本人”迁徙和发展历史在民间传说中就显得颇有些镜中花水中月的意味了。沿着民间传说中闪现出的几道光束,作为探密者,我最终只能在“大火塘”、“耿肯央顶”、“腊勐混”几个关键词中流连和徘徊。
大火塘。安长说,一开始有两个,不是你说的那种在堂屋里烧的火塘。我们的老人的老人讲给我们的老人,我们的老人又讲给我们。现在德党镇的茂梧村和松林村,这两个地方,最先是我们本人在那里居住。相当于两个部落,距离不远,互相往来,相互照应。每个部落有一个大火塘,火种在,本人就在。火是我们本人的希望,火也是庇佑我们本人的神灵。两个大火塘,其中一个火塘熄灭了还情有可原。毕竟熄灭了火的大火塘,安排人去另一个火塘取火就行了。两个火塘的火都熄灭了,就意味着我们本人也没有希望了。所以,两个大火塘的火在原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就一直没有熄灭过。我们本人也越来越多,居住地也开始向周围辐射。后来,慢慢就有了佛寺。佛寺里就有了贡品,粮食啊,糖果啊,肉蛋啊,蔬菜啊,很多很多。一开始的佛寺,因为沾大火塘的光,最大的佛寺就推茂梧村和松林村的佛寺;佛寺里的僧人,也因为沾大火塘的光,以茂梧村和松林村佛寺里的僧人为尊。四方八面的本人,一开始就要先到茂梧村和松林村的佛寺供奉。所有的供品啊,还是要经过茂梧村和松林村佛寺的僧人分配后,其他的佛寺才能沾光呢。
安长给我讲大火塘的典故之后,我曾到茂梧村和松林村的本人居住地采访。茂梧村于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本地寨”的地名,村文书告诉我,据老人们讲,“本地寨”得名于本人最先居住的寨子。对于松林村,我印象最深当数佛寺近旁那一株七八个人都围不过来粗的大榕树,这也是我在本人居住区见到过的最高最粗最茂盛的榕树。寨中的本人深情地看着那株又大又高又绿的大榕树,对我说,这棵大佛树年纪有多大没有人认得了。一个寨名和一株榕树,让大火塘的典故在我的头脑中鲜活,我却无法生搬硬套地让它们建立起联系来。
还有一个传说。安长说,这个传说与我们本人的刘姓先祖达顶和达罕两兄弟有关系。他们最先是在今天德党镇的户乃村一带居住,以狩猎为生。达顶和达罕两兄弟,不仅精通武艺,也精通医术。凭着精湛的武艺、医术和高尚的武德、医德,他们的名头响亮、威望很高。时任土司家的公主,得了疑难病症,久治不愈,土司经人介绍,请达顶和达罕两兄弟上门为公主治病。在两兄弟的医治下,公主可谓是药到病除。土司就将我们本人称为“央顶”,也就是你们汉人说的“大寨”的今天的勐汞村一带,赏赐给达顶和达罕两兄弟。达顶和达罕两兄弟就带着家族,到勐汞一带狩猎、耕作,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一些其他姓氏的本人,也慕名前来,愿意和刘姓一家共同在土司的封地里生活。于是,从达顶和达罕开始,刘姓的本人就成为了勐汞的头人。在达顶和达罕的管理和带领下,定居勐汞的本人越来越多。后来,勐汞就成为了“耿肯央顶”,也就是汉人说的“镇康大寨”。
安长说的“镇康”,并非今天的镇康县。今天的镇康县和永德县,在一九六四年一月分县前,合二为一,为镇康赕、城、路、府、州、县所在。大寨,被永德少数民族视为建寨历史最早的“母寨”,而其余的村寨,一般都被认为是从“大寨”分离出去的“子寨”。耿肯央顶的传说,其实是一曲对“头人”的颂歌。
我们民间的传说很多,你要问关于我们本人由来的传说,相对来说就很少很少了。安长想了很大一会儿,恍然大悟般地说,哦!还有一个,腊勐混!腊勐混!安长喝了一口浓茶,开始继续讲述:一些老人讲过,我们本人由于战乱从澜沧江那边分期分批迁徙过来,大家相约着在据说是缅甸境内一个叫做茉毛山的地方碰面。过了澜沧江以后,后面的一批人沿着前面的人留下的记号,来到了老镇康境内的今天的勐汞和茂梧村的本人居住地,准备填饱肚皮后再去追赶前面的人。他们到河里捉到了虾米做菜,那些虾米的颜色本来就是淡红色的,煮了很长时间,虾米的颜色同样是淡红色的,就被大家误认为还没有煮熟透,结果把开饭时间推迟了。当他们继续追赶了一段时间,看到被砍断的野芭蕉长出了嫩芽,就认为不可能追上前面的人了。想到他们开饭的勐汞和茂梧村一带土地平整,河里多鱼虾,林中多鸟兽,气候又温和,领头的本人就说服大家,决定在老镇康境内定居生活。后来,居于老镇康境内的本人,跟随马帮到缅甸一带,见到了久违的亲人,看到那些亲人的生活也没有比他们好到哪里去,最终也没有产生过搬离老镇康去和他们生活的想法。而那些在茉毛山生活的本人,就把定居在老镇康的本人称为“腊勐混”,意思就是“走在后面的本人”。
安长讲完了这几个传说故事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我说,你要了解的有关这方面的传说,我就只知道这几个了。在我们本人里面,要讲得出来这几个传说故事的,应该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了,小一辈很少有人会讲了。老人顿了顿,又悠悠地说,最主要就是我们没有文字。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