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漾濞江系列之九——重走天威迳

2021-12-23叙事散文蒙正和

漾濞江系列之九——重走天威迳□ 蒙正和初秋,参加了一次“重走天威迳”采风活动。说“重走”并不准确,因为从漾濞到下关,走的正是天威迳,只不过平时车去车来,没有留意罢了。两千多年前,蜀——身毒道(南方丝绸之路)开通。蜀地通西域,关山万千重。人……
漾濞江系列之九——

  
重走天威迳
    蒙正和
  
   初秋,参加了一次“重走天威迳”采风活动。说“重走”并不准确,因为从漾濞到下关,走的正是天威迳,只不过平时车去车来,没有留意罢了。
   两千多年前,蜀——身毒道(南方丝绸之路)开通。蜀地通西域,关山万千重。人马出叶榆泽,过天生桥,走西洱河峡谷,谷中之道称天威迳,又称漾濞孔道。唐代高骈有天威迳诗:“豺狼坑尽却朝天,战马休嘶瘴岭烟。归路嶮巇今坦荡,一条千里真如弦。”诗不怎么样,但“一条千里真如弦”还真形象贴切。同代雍陶诗又云:“云南路出西洱河,毒草长青瘴色低。渐近蛮城谁敢哭,一时收泪羡猿啼。”把唐代洱海周边及西洱河峡谷,说得蛮荒之极。
   我之所以有的放矢地作一次天威迳之行,介因一条史料的诱惑。
   《漾濞彝族自治县志》收录有《滇西边要界务图注钞》,《图》是一份军事地图,而《注钞》不但是地理资料,更兼文学价值。“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冬,英人犯我片马,奉云贵总督李公命往勘其地”。图成,李根源先生作图注,涉及天威迳,是研究漾濞历史的一份重要资料。
   按图索骥,一路行来。“出天生桥沿西洱河走天威迳……”过青菜庄、塘子铺(温泉)、石泉哨。现今年青人只知温泉而不知塘子铺。1912年春,李根源在石泉哨崖壁上题“天威迳”三字,正书,字体雄劲飘逸,后镌刻,摩崖广五尺,在现今温泉村民委员会后的崖壁上。天威迳古道及摩崖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摩崖被列为大理市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
   撩开时间面纱,拨开历史迷雾,我们仿佛听见了峡谷铎铃,看到了边关烽火,遇到了疾如流星的传檄驿马。烟尘远去,耳边还闻“得得”马蹄声……
   再行,过茅草哨。哨、塘、铺,为明代改土归流后的基层政权组织机构。隔河而北,点苍山麓,依次是大波箐、邑头村。邑头村,漾濞设县后即划归漾濞。一桥跨西洱河,维系两岸,名四十里桥,昔为赵州(今凤仪)、蒙化(今巍山)分界。此桥为铁索桥,宽丈二、长四丈余。过桥而北,天威迳由点苍山麓行。此桥始建于唐代,即吐蕃为“通西洱河蛮”而架的铁索桥。作为天威迳的重要桥梁,此桥历经风雨沧桑,数度修葺,如今铁索换为钢缆,仍在通行。
   四十里山重水复,来到白塔箐。村子不大,别具特色。关于箐名,一说早年旅人到此饥渴之极,掬而饮之,清凉甘甜,赞曰“白糖水”,称“白糖箐”,后来地方典籍记为“白塔箐”。又说白蛮口语“糖”读音为ta,第三声,与“塔”相近,以讹传讹,故名。
   且看《图注》对白塔箐、合江铺、平坡的描述:“……白塔村二十余户,合江铺距下关六十里,正路边,人口五十余户,马栈十家,能容一标人宿,产核桃最多……平坡五十余户,市场繁盛,客栈五家,能容一协人宿,给养便……峡中涛声、山色、溪水、岩花,风景绝佳。……河水湍急,不能徒涉。”这就是百年前西洱河峡谷的风貌,读着这些精粹文字,历史上的天威迳仍然活着……
   真是个深藏于点苍山麓的世外桃源!当我猝不及防与这个天威迳上的小村落邂逅时,立马被它鲜明顽强的草根风骨和倔强精神所震慑。一溪冰雪自苍山峡谷飞泻而下,与行人不期而遇,清澈甘洌,超凡脱俗。箐边多巨石,白族村民匠心独运,巧夺天工,依石垒墙砌门建房拓院,或将巨石稍加鑿凿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俨然一道活着的风景。有农家乐取名“洱尾春”,颇具历史文化底蕴。漾濞设县,东区曰“洱尾”,洱海之尾,春光永驻,多么美好的愿望!箐上架三座小桥,桥间相隔百步,房屋建在两边。桥下喷珠溅玉,水雾迷濛;桥边绿竹婆娑,芭蕉婀娜。核桃、小枣穿插于房前屋后,浓荫匝地,清凉怡然。陪同的镇党委张副书记介绍,白塔箐水原先很大,西洱河三级电站打隧道,箐水落了一半。虽然如此,初秋的箐水,轰然雷动,势不可挡。
   流连忘返,驱车往小合江。白塔箐与小合江相隔三四里,编为一个村民小组,共计88户。因为土地数度被征,人均不足二分,农民以经商为主。年富力强的村民小组组长杨淇,地道的“白子白尼”,说起合江,如数家珍:“去年村委会引进了一个两千多万元的项目,建编织袋厂,每户一名农民工到企业上班,月薪一千二百元。”果真,公路下边,厂房已建起,开工在即,农民朋友们又多了一份收入。
   杨组长带我们走街串巷,来到一座老宅。老宅为典型的白族民居风格,门楼飞檐斗拱,雄风犹存。大门上方悬一匾;“古稀瑞庆”,为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蒙化府官员贺合江乡绅杨元章先生。百年文物,弥足珍贵。杨组长说,土改时匾被杨家后人藏起,四清运动、文革都没有被追缴出去,改革开放后才敢重新挂出来。进得院来,是三坊一照壁加漏阁的院落,青石板镶嵌的场院,想当年杨家家道殷实,耕读传家,可见一斑。庭院悄然,无人居住,闲置经年。难得村人怀有敬畏之心,让这幢历史见证掩藏在时代潮头的边沿……
   “古来万事东流水”,不间意间,百年过去。天威迳早已被滇缅公路(320国道)、大保高速公路和大瑞铁路取代。昔日青石板铺就的“孔道”湮没于时光深处。只有推开早已被时光忘怀的某道斑驳老旧的大门,进入被现代文明不屑一顾的深宅大院,方能回溯源头,还原马店客栈旧貌,聆听远去的马铃声声……
   行走在水泥铺就的村道上,杨组长不无惋惜地说,脚下的路,就是早先的青石板路,马蹄印三寸深。没有办法,现代生活了,车出车进,旧物不好保留,又不忍拆除,只得用水泥砂浆浇灌盖起,或许哪一天还可以让马蹄印深嵌的青石板栈道重见天日。我理解村民们的物质生活追求,好多时候,保存历史遗迹是要以保持贫困为代价的,这是两难的选择。
   来到大合江,就是《图说》说的“马栈十家”的合江铺。村落历史比小合江长,小合江是由大合江发展过去的。在新农村格局的街道边,还掩藏着数家客栈马店。我们小心翼翼地推门而进。百年老宅,沉寂无语,房脊瓦沟间长着瓦花,庭院边角秋草青青。午后的阳光洒在青石板镶嵌的场院里,老院落显得愈加幽静深沉。一群白子白尼追着我们看稀奇,一位老人不解地问:“来瞧老房子嘛,格是瞧见了哪样贵重东西?么是要买了老房拆了盖新呢?”我无言以对。时光凝固,岁月定格。想当年的某个黄昏,随着西洱河的涛声,一挂铜铃摇进栈来。无论来的是老友或是生客,都带来财运,银元、半开、银票,抑或是袁大头、老滇币,哪个不喜欢?店家忙不迭地与马锅头卸驮摘鞍,圈牲口,铡草添水加料。老板娘乐不可支,涮锅磨刀,算计着该有多少进项。一碗浓酽酽的皮歹春茶(当地佳茗,现仍生产,价格不菲,供不应求),一盏醇醉醉的村醪,一锅香喷喷的米饭,腊肉、火腿、江鱼、阉鸡,还有獐麂兔鹿什么的,大块剁,大钵盛。主客同欢,和气生财。酒酣耳热,村叟野老言之凿凿,绘声绘色讲起古本(滇西方言,意为故事):“三国时,诸葛亮在西洱河峡谷火烧藤甲兵,在漾濞江峡谷擒孟获……丞相宽厚仁慈啊,七擒七纵,孟获才归心……”也有月黑风高夜,张梁、朱石宝、何赖毛匪徒趁火打劫,免不了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网破鱼死,奋起一搏。或是官军杀伐,兵燹祸殃;或是瘟疫肆虐,人财两空。一座深宅大院,不知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建盖得起?
   追寻旧日景象,须要静下心来,抛却浮躁世俗,让滚滚红尘擦肩而过,细细地看,慢慢地想,方能探寻得人世真谛,咀嚼出岁月艰辛。
   历史上,合江称铺,名头比平坡响亮。翻阅地方典籍,多有合江的记述。这很自然,合江是漾濞境内东来第一铺,西去博南山渡澜沧江的第一站,合江铺客栈马店应运而生。往西依次是鸡邑铺、驿前铺、柏木铺、秀岭铺、太平铺。商贾旅人官员军士走出天威迳,红日西坠,明月东升,在合江铺拴马歇脚,筹划粮草。翌日未及天明速速登程,天亮到达鸡邑铺,虽然路过平坡,天还未亮吧?有清代李吉书的《合江道中》为证:“此路通金齿,何年始破荒?乱石如醉客,流水比人忙。板屋云入户,梯田石作疆。核桃秋正熟,差喜免输粮。”袁文揆也有一首《七言》,与李诗异曲同工:“十年不走龙关道,细认溪山眼亦忙。一涧白云翻浪急,半林黄叶系斜阳。酒垆屡易难寻旧,晚稻齐收未尽藏。渐近故园归路熟,博南度后即澜沧。”明清之际的合江铺,不是也有几分富庶吗?
   离开大合江,来到平坡。“合江江不合,平坡坡不平”,这是两个有趣的地名。如果说“合江”名不副实,那“平坡”就是自相矛盾了。“合江”,意指“西洱河、漾濞江两水合流处”,但是合江铺与其还有四五里路程。西洱河在平坡坡脚注入漾濞江,较“合江处”更近,平坡称“合江”更恰当。“合江处”现今建有西洱河四级电站、漾濞江向阳电站。平坡人杰地灵,民国时期出了个熊县长,新时期又涌现出了位熊县长,出了位白族作家,还出了位世界田径锦标赛少女冠军……当然也有不足,大跃进中,放出水稻亩产三万三的卫星,“名”震全滇。此中话长,略过不表。倒是有桩文坛冤案,不得不说。
   公元1962年4月9日,县中语文老师孙廷科的散文《山村春色》发表在云南日报文化生活副刊头条,这是一篇上乘之作,今日读来尚有新意。故事梗概:大平滩生产队队长阿贵,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带领农民发展生产,秋后获得丰收,农民们吃上了饱饭,喜出望外,兴高采烈。秋收时节,“男女老少围了一大平滩,苞谷收了一大平滩,笑话说了一大平瘫,欢乐装了一大平滩……”作者写道:“其实,大平滩并不大,只不过是块山间平坝而已。在我们老家,名不副实的地名多着呢。平坡坡不平,合江江不合,新村村不新,磨坊无麦磨……”四句话四个地名,名不副实。文革中,孙老师被扣上“肆意污蔑社会主义”、“恶毒攻击党的领导”的帽子,遭到批斗。
   前几年,县文化馆颇有建树的马紫钟老师以地名联句:“紫阳脉地大脉地,平坡合江小合江”,上下联各嵌三个地名,工整对仗,传为美谈。
   “平坡”,够独特了!由孔雀箐沿公路而上,或从漾濞江平坡大桥旁登百多米栈道到坡顶,眼前豁然开朗,其间一块两三平方公里的台地,便是平坡。往北往东,还有上坝田、外甸、上平坡。老宅、旧院、马店、客栈,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昔日东来西往马帮商贾造就的繁华已随马铃声远去,只有镇西栗子园青石板栈道上深深马蹄印,还能引来地方文化工作者惊异的目光和“老平坡”由衷的赞叹……
   这里是漾濞最富庶之地,土地肥沃,灌溉便利,粮林间作,米麦双收。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水电十四局四分公司入驻,铺筑了水泥街面,建起了钢混楼房,农民用上了自来水,青年骑上了自行车,气煞县城帅哥倩妹。平坡靠近大理,得风气之先,农民的思想观念快一拍,经济发展快一步。靠山吃山,近水吃水。改革开放以来,劝桥河上建起三座梯级电站,沿路沿河沿江开发,连砂石都身价倍增。白族民居、农家别墅、商店、旅馆、铺面,摩托、面包车、越野车、文艺队、歌舞厅、私营企业……红红火火,财源滚滚。山盖坝,乡胜城,今非昔比,水涨船高。平坡人手头“硬道理”多,白族汉子们腰杆直,腔调高,说话爱用大词;白族姑娘拿翘(滇西方言,高傲自负之意),外地小伙即便你是国家公务员,没有名车豪宅,休想娶出去。
   平坡,天威迳上的一个驿站,现如今称之为“漾濞的小香港”……
      2011-08-28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蒙正和 于 2011-8-29 17:17 编辑 ]

文章评论